下载全书

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1)。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2)。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3)。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4)。

【注释】

(1)有虞氏戒于国中,欲民体其命也:意谓虞舜在国内告诫民众,是要让他们领会他的命令。有虞氏,传说中的古部落名,都于蒲坂(今山西永济东南),舜是首领。施子美曰:“世有先后,故人有淳浇。人有淳浇,故命有烦简,则其所以告之以战事者,亦不可得而同也。故有虞氏戒于国中,夏誓于军中,商誓于军门外,周将交刃而誓之,不无异也。古人曰:誓诰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故虞无誓,夏商周无诅。戒于国中,有虞之世也。戒者,敕之以事,誓则折之以言。虞戒于国中,民未为浇也,故欲民体上之命。体而行之,斯足矣。”田旭东说:“誓师,是古代在战前必定要进行的一个活动,《尚书》记载了不少誓师内容。本篇列夏、商、周三代英明国王出兵征伐讨乱时,一定要制定誓命文告,用以告诫军队,并记述了夏代在军中誓师,是使人们在思想上事先做好准备,商人在军门外誓师,是使人们先树立坚定的意志以对待战争,周人在临阵时誓师,是激励军队的战斗意志的情况。夏、商、周三代虽不尽相同,但目的是一致的。两军作战,士气旺盛的打胜仗,士气败落的打败仗,这是一般规律。在激励士气的方法上,古人有许多经验,但都把誓师看得极重,它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战前动员一样,意在鼓动士气,激发对敌仇恨,坚定将士的必胜信心,以利于作战。”

(2)夏后氏誓于军中,欲民先成其虑也:意谓夏启在军中誓师,是要让士兵在作战前做好思想准备。夏后氏,即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都于安邑(今山西运城东北),开创者为禹。据《史记·夏本纪》,禹的儿子启即位后,曾与有扈氏大战于甘(今陕西户县西南),战前作《甘誓》。施子美曰:“夏誓于军中,戒不可以敕之,故及于军中而誓之焉。民渐浇也,欲俾民先成其己之虑以为自备之术也。”

(3)殷誓于军门之外,欲民先意以行事也:意谓商汤在军门外誓师,是要让士兵事先了解他的作战意图以便展开行动。殷,朝代名,即商朝。商王盘庚从奄(今山东曲阜)迁到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小屯村),因而商朝又称殷商。据《史记·殷本纪》,商汤伐桀,战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北),战前作《汤誓》。施子美曰:“商誓于军门之外者,军行之誓不足以告之,故于门外又誓之焉。民愈浇也,欲使民先成其意而以待战事也。待敌之术也。”

(4)周将交刃而誓之,以致民志也:意谓周武王在与殷纣王的军队即将交锋决战前誓师,是要让士兵具有战斗意志。周,朝代名,即周朝。据《史记·周本纪》,周武王伐纣,战于牧野(今河南新乡北),战前作《牧誓》。交刃,交锋。施子美曰:“周将交刃而誓之,则门外之誓,又不可以尽告也。故又于交刃而誓之,以其丁宁告喻,亦已烦矣。盖欲其民志之致一也。戒哉之戒,戒于国中也。商誓于师,誓于军中也。汤于鸣条之野,格众而誓之军门之外也。武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予其誓,交刃之时也。若夫志出于意,意出于虑,虑出于心而体,则体而行之。无俟于志与虑,此又不可不卞。”王联斌说:“战前道德激励是夏、商、周三代普遍遵循的励军原则。夏启在军誓师,是为了使全军将士事先作好作战的思想准备,这实际上是一种战争动员。商汤在军门外誓师,是为了使全军将士事先统一思想,以便于统一行动。周武王在两军交战时誓师,是为了用道德的力量激励士卒的战斗意志。《尚书》中记载的《甘誓》《汤誓》《牧誓》,充分体现了夏、商、周三代战前誓师的情景。”朱墉引《开宗》曰:“此节言古者誓师之事而历指其意如此。”

【译文】

虞舜在国内告诫民众,是要让他们领会他的命令。夏启在军中誓师,是要让士兵在作战前做好思想准备。商汤在军门外誓师,是要让士兵事先了解他的作战意图以便展开行动。周武王在与殷纣王的军队即将交锋决战前誓师,是要让士兵具有战斗意志。


六|天子之义第二|司马法|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