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前言

《中庸》是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在儒学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于《中庸》的作者,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子思“困于宋,作《中庸》”。子思(前483—前402),姓孔,名伋,字子思,鲁国人。他是孔子之孙,又为曾子的弟子。他在《中庸》中,通过对孔子中庸思想的阐发,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因而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子受业于子思(或作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将其学说进一步发扬光大,形成了思孟学派,所以子思又是儒家思想发展中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中庸》就是阐述中庸之道的书,它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仁”为指导,以“诚”为基础,以“中庸”为方法的人生哲学,旨在追求人类社会协调和谐地正常发展。中庸之道在儒家学说中,既是哲学意义上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又是道德伦理上的行为准则。所谓“中”,就是适度、正确、合宜而含有真理之意,体现了处理事物的正确性;所谓“庸”,就是平凡、普遍并含有运用之意,体现了适用于一切事物的普遍性。所以,“中”与“庸”的结合,乃是理论上的基本原则与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故所谓“中庸”,就是正确而普遍适用的真理。

在认识论上,中庸之道表现为“叩其两端”以取“中”的全面调查研究的方法。既反对主观而片面的武断,也反对人云亦云地随声附和,而是一种力求与客观实际适相符合的实事求是的认识方法。

在方法论上,中庸之道的基本法则是坚持“中”,戒“过”而勉“不及”。“过”与“不及”同为“中”之对立面,“中”为“是”,“过”与“不及”为“非”,故中庸之道的实质乃是坚持“是”而反对“非”,既不是在“不及”与“过”两端之间机械地对半折中,也不是在“是”与“非”之间取其中性。因而作为方法论的中庸之道可以包括如下几项内容:其一,在调节同一事物内在的两极之间的关系时,中庸之道体现为在相反相成的关系中,要求达到既“中”且“正”的“中正”思想,而绝不是折中主义;其二,在协调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因中致和”与“和而不同”的“中和”思想,而绝不是调和主义;其三,在历史发展观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时中”思想,既非随波逐流地赶时髦,更非顽固的保守主义;其四,在对待事物变化规律的“常”与“变”的关系上,中庸之道体现为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的“执中达权”思想,既反对没有灵活性的“执一不通”而死守教条,也反对没有原则性的“见风使舵”或任意妄为。正由于中庸之道包含了“时中”和“执中达权”的权变内容,故它并非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其功用在于推动事物协调和谐地正常发展。

在人的品德修养上,中庸之道作为伦理道德的行为标准,要求必须遵循戒其“过”、勉其“不及”的“中行”准则,以期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德境界,而绝不是同流合污的乡愿或无原则的老好人哲学。

若从哲学的高度进行考察,“仁”是整个儒学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礼”是为了实行“仁”的宗旨而设的具体条文;而“中庸”则是贯穿于“仁”与“礼”两者之间的方法论。“礼”必须根据“仁”的宗旨并遵照“中庸”的法则才能制订出最合理、最适用的条文;“仁”只有遵照“中庸”的法则并通过“礼”的实施,才能有效地实现其宗旨。“仁”与“礼”两者相为表里,并通过“中庸”而达到辩证地统一。因此,“仁”“礼”和“中庸”三者构成了儒学的基本框架。不过,作为哲学方法论的“中庸”,体现在人伦道德方面就是“义”。“义”者,宜也,正相当于“中庸”的正当、适宜、合理等涵义。因此,“中庸”与“仁”和“礼”的关系,也相当于“义”与“仁”和“礼”的关系。所以也可以说,仁、义、礼三者构成了儒家关于人伦道德学说的基本框架。

然而,由仁、礼、中庸构成的整个儒学框架,又是建立在“诚”这个基础之上的。“诚”作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为真实;作为道德范畴,是为诚实。而内心之“诚”体现为对人尽心时则谓之“忠”;“诚”之外在表现则是取信于人的“信”。“忠”和“信”都是儒学重要的基本德目,二者虽然有内在和外现之不同,而其本原则同出于“诚”。所以,“诚”可谓是实行“仁”的最根本的素质。假若没有“诚”,一切德目都无从谈起;只有具备了“诚”的素质,建立其他德目才有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无论“诚”或“忠”和“信”都必须贯穿有“中庸”这一方法和准则。不“诚”固然有违“中庸”品德;然而无原则地片面地求“诚”,也会由于“失中”而有害于“仁”。例如在军事机密的问题上,只有严守保密的原则才是合乎中道的“诚”;假若无原则地向他人表示“诚”,就会造成泄密的危害,这就违背中道而有害于“仁”了,因而不能算是正确意义上的“诚”。

总之,“仁”是整个儒学的总纲,“诚”是整个儒学得以建立的基础,而“中庸”则是贯穿于儒学的一切德目之中而起到方法和准则的作用。只有在“诚”的基础之上,准确地把握“中庸”这一方法和准则,才能指导儒学最有效地从事“修己以安人”乃至“赞天地之化育”的伟大事业,最终实现“仁”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今天从事现代化文明的建设中,《中庸》所阐述的关于“中庸”和“诚”的哲学,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还将发挥其更为巨大的积极作用。

徐儒宗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这是第一篇第一章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