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题解】
本章引用孔子的话,阐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都能弘扬中道的优良传统。文王之所以“无忧”,在于有贤德的父亲王季创业于前,有圣德的儿子武王继志于后,而自己就在这一无所忧虑的环境之中弘扬了中道,成就了圣德。武王宏扬中道的业绩在于,当兹商纣王极端暴虐、天下离心、民不聊生之际,武王能将君臣之礼加以变通,毅然吊民伐罪,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建立了周朝。周公弘扬中道的业绩在于,能完成乃兄武王的未竟之业,忠诚地辅佐幼主,创建了符合中道的礼乐制度。他们这种父作子述、圣德相传、创建王业以及制礼作乐的业绩,都对弘扬中道起了重大的作用。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1]!以王季为父[2],以武王为子[3],父作之[4],子述之[5]。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6],壹戎衣而有天下[7],身不失天下之显名[8],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9],周公成文武之德[10],追王大王[11]、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12]。斯礼也,达乎诸侯[13]、大夫及士[14]、庶人[15]。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16];三年之丧,达乎天子[17]。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释】
[1]惟:只有,仅有。文王:即周文王,姓姬名昌,是周朝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本为商朝末年的西方诸侯,周武王建立周朝,追谥为“文王”。他是历代儒家所推崇的古代“圣人”之一。
[2]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名季历,商朝末期的西方诸侯,号称西伯,周成王时追谥为“王季”。
[3]武王:即周武王,姓姬名发,因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而建立周朝,也是历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之一。
[4]作:开创。
[5]述:继承。
[6]缵(zuǎn):继承的意思。大(tài)王:季历的父亲古公亶父,商朝后期在西部兴起,号称西伯,奠定了周朝王业的基础,周成王时追谥为“太王”。绪:功业。
[7]壹戎衣而有天下:一披上战袍就拥有了整个天下(意指周武王推翻商朝获取天下之迅速);一说,“壹戎衣”意为统一军队。戎衣,战袍。
[8]显名:盛名、威名、赫赫天下的名声。
[9]末:末年,晚年。受命:接受天命,即做天子。
[10]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传说周公是周代典章制度的创设者,因而也是历代儒家所推崇的“圣人”之一。
[11]追王(wànɡ):生前未称王,死后追谥为王。古公亶父、季历在世时未曾封王,周朝建立以后,才追谥他们为王,称之为大(tài)王、王季。王,用作动词,尊为君王的意思。
[12]祀:祭祀。先公:指古公亶父以上的周朝的历代祖宗。
[13]诸侯:周代实行封建制,天子将土地分封给同姓亲属或异姓功臣,受封者为诸侯。
[14]大夫:诸侯在其所封之国中,将部分土地分封给同姓亲属或异姓功臣,受封者为大夫。士:古代社会位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15]庶人:平民。
[16]期(jī)之丧,达乎大夫:这是就为旁亲服丧而言。大夫位尊,为旁亲只服一年的齐衰丧,而不必服大功(九个月)以下的丧;至于天子、诸侯则只为父母服三年之丧,而不必服齐衰以下之丧。期,一周年。期之丧,又称期服,指服丧一年的服制,一般是对叔伯(包括未出嫁姑母)、兄弟(包括未出嫁姊妹)、儿子(包括未出嫁女儿)及长媳所服的服制。
[17]三年之丧,达乎天子:三年之丧是丧礼中最重的一种。依照周礼的规定,无论平民乃至天子都要为父母服丧三年。
【译文】
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贤德的王季作为父亲,有圣明的武王作为儿子;父亲给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又继承了他的遗愿,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周武王继承了他曾祖父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功业,穿上战袍讨伐商纣王,便一举推翻了纣王的残暴统治而拥有了整个天下。(由于他讨伐的是独夫民贼,所以)他自身并未丧失显扬于天下的盛名,成为尊贵的天子,拥有普天之下的财富,死后有后人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永久保持周朝的王业。
“周武王晚年才秉受天命成为天子,故由周公辅佐成王,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谥太王、王季为王,又用天子之礼去祭祀太王以前的更远的祖先。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亲死后用大夫的礼制安葬,儿子祭祀时则用士的礼制;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亲死后用士的礼制安葬,儿子祭祀时则用大夫的礼制。为旁亲服一年齐衰丧的礼制,从庶人实行到大夫为止;为父母亲服三年斩衰丧的礼制,一直实行到天子。为父母亲服丧,则没有贵与贱的区别,无论天子抑或庶人都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