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题解】

本章从人道的角度盛情地赞颂圣人之道的伟大,说明了圣人之道必待贤人而后行的道理,并说明贤人、君子应当怎样修养自己的知识与德性,和应当抱怎样的处世之道才能既全道又全自身。

圣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能够从容把握中庸之道,充分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纷纭复杂的万事万物。天地间的礼仪、法则,都是由这样的伟人来制定和推行的。没有优秀品德的伟人,再好的道德原则、法律法规都不能得以实现。而中庸之道的本体,在于道德与知识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统一,高深和平凡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内在的道德素质与外在的举止礼仪的统一。无论是道德与知识的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高明与平凡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内在素质与外在礼仪的关系乃至内圣与外王的关系,都应各方并重,使之相反相成而适得其宜。所以无论处于任何境地,只要遵循中庸之道而行,自然能应付裕如。

这章以下的几章书,都是综论诚与中庸之道的体用以及功效,以臻乎天道人道的最高境界。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1]!洋洋乎[2],发育万物,峻极于天[3]。优优大哉[4]!礼仪三百[5],威仪三千[6],待其人而后行[7]。故曰:苟不至德[8],至道不凝焉[9]。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10],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11],敦厚以崇礼[12]。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13]。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14]。《诗》曰[15]:“既明且哲[16],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17]!

【注释】

[1]圣人之道:即后面的“至道”,也就是至诚之道和中庸之道。

[2]洋洋乎:浩浩荡荡,广大、丰富、充沛的样子。

[3]峻:高大挺拔。

[4]优优:宽裕充足的样子。

[5]礼仪:又称经礼,指礼的大纲,是古代礼制中的主要规则,即《周礼》所载的典章制度之属。

[6]威仪:礼的细目,是古代礼制中的日常礼节,即《仪礼》所载的行为规范及冠、婚、丧、祭等仪节之属。据传,西周时制定有礼仪三百六十项,威仪三千多条,故一般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7]其人:一定的、适当的人,指后面所说的有“至德”的人。

[8]苟:如果,假如。

[9]凝:凝聚,集中。

[10]道:这里是讲求、致力于的意思。

[11]故:旧有的、已经掌握了的知识。新:新的、尚未掌握的知识。

[12]敦厚:朴实忠厚。崇:推崇,崇尚。

[13]倍:同“背”,违背。

[14]默:沉默。容:为避免遭受祸端的容身之处。

[15]《诗》:以下的诗引自《诗经·大雅·烝民》篇。

[16]哲:智慧。

[17]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大概,恐怕。与:通“欤”,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译文】

真是伟大啊,圣人的道理!它浩浩荡荡充满天地之间,生成万物并使之充分地发育成长,极其崇高而上达于天。真是宽裕丰富而广大啊,礼的大纲有三百多项,礼的细目有三千多条,必须要等待圣贤之人出现,然后才能加以实行。所以说:如果不是具有至高德行的人,至高的大道也就不会凝聚在他的身上。所以君子既要尊崇天赋的固有德性,又要致力于好问勤学;既要达到道的宽广博大的宏观境界,又要穷尽道的精微细致的微观境界;既要追求极其高明深奥的道理,然而又必须符合适得事理之宜的平凡的道理;随时温习已经掌握了的知识,并由此进而获取新的知识;应以忠厚朴实的本质为基础,然后又崇尚礼仪来加以修养。因此,君子身居上位而不骄傲,身居下位而无所违背。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他能出谋划策足以使国家兴盛;国家政治昏乱的时候,他能沉默不语足以容身自保。《诗经·大雅·烝民》篇说:“既通达道理,又很有智慧,就能保全自身。”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第二十六章第二十八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