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题解】
《中庸》以智、仁、勇三达德为入道之门,故此下数章分别举大舜、颜渊、子路作为智、仁、勇的代表以论述三达德与中庸之道的关系。本章首先举大舜为智者的代表,征引孔子之言,论述大舜能够以他的最大智慧运用中庸之道来治理百姓的事例。
孔子认为,舜之所以能成为“大智”,并不在于显示自己个人的聪明,而在于调动大众的聪明智慧而加以合理运用。他能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然后详加分析选择,对于不合理的意见则隐而不宣,对于好的意见则大加赞扬。由于他如此豁达大度,胸襟宽阔,所以人们都乐于以善言相告。而于众多善言之中,又能把握住“过”与“不及”之两端进行审察,选取其中最合理的方案加以施行。这样,他的政策就毫无过、不及的偏差而完全合乎中庸之道了。这是合全天下之人的智慧为一身的智慧,所以称之为“大智”。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大智”的原因,也是每个领导者所应取法的经验。
【原文】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1]!舜好问而好察迩言[2],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3],用其中于民[4],其斯以为舜乎[5]!”
【注释】
[1]舜:姓姚,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我国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尧把首领的地位和权力禅让给他,成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在儒家学说中,常以“尧舜”并称,是儒家最为推崇的古代圣君。大知(zhì):即极其富有智慧的聪明人。知,通“智”,聪明,有知识,有智慧。与(yú):同“欤”,表示疑问的语气助词。
[2]好(hào):喜好,喜欢。迩言:浅近的话语,指老百姓说的通俗易懂的话。迩,意为近,浅近。
[3]执其两端: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执,把握,把持。两端,两头,两个极端,指同一事物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此处指“过”与“不及”这两个极端。
[4]用其中:(权衡事物的两端后)采纳适中之处加以运用。
[5]斯:此,这个。
【译文】
孔子说:“虞舜可算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聪明人吧!舜喜欢向别人请教,而又善于考察分析浅近平凡的言论;他能够包涵别人的短处,而宣扬人们的善行;他能把握认识上的‘过’和‘不及’这两个方面,而采用最合理的适中办法治理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能成为舜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