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题解】
开卷第一章是全书的纲领。朱子认为,这章书是“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全章内容分为三节。第一节首先提出“性”“道”“教”三个范畴,用以探求人生从事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哲学原理。第二节指出“道”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道”不可脱离事物而存在,事物亦不可脱离“道”而存在。而作为人道,“道”与“人”是完全一体的,不可片刻分离的,因而提出了“慎独”的修养方法。“慎独”的本质即在于修养“诚”的品德,这为后文深入探讨“诚”的哲学而张本。第三节以调节人性中所固有的喜、怒、哀、乐等感情为根据来阐明中和之道。首先提出了“未发之中”和“中节之和”两个重要命题;然后断言“中”是大本,“和”是达道;最后极力描述“致中和”的功效及其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原文】
天命之谓性[1],率性之谓道[2],脩道之谓教[3]。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4],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5],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6],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7]。
喜怒哀乐之未发[8],谓之中[9];发而皆中节[10],谓之和[11]。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12]。致中和[13],天地位焉[14],万物育焉[15]。
【注释】
[1]天命:自然所赋予的。性:指天然赋予人的禀赋。
[2]率性:遵循人的自然禀赋。率,遵循、依照、顺从的意思。道:原义为“道路”,引申为“道理”,一般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中庸》所讲的道,系兼指天道和人道而言,但主要是指人道。所谓天道,就是宇宙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所谓人道,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里主要是指“性”的外在表现形式而言。
[3]脩:同“修”。这里是修养、推行的意思。教:教育、教化、教养的意思。儒家一向主张对百姓进行伦理教化,以使他们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
[4]须臾(yú):片刻,一会儿的意思,表示很短的一段时间。
[5]君子:在儒家的观念中,君子一般指有教养、有知识、有道德的人。不睹:看不见的地方。睹,看见。
[6]见(xiàn):同“现”,显现,表现出来。隐:暗处,深处,不易被人觉察的地方。
[7]慎其独:慎独是儒家的一种“内求”的道德修养方法。慎,慎重,谨慎。独,指一人独处之时。
[8]发:表现出来,流露出来。
[9]中:儒家的重要哲学范畴,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指处理事情达到恰如其分、适得事理之宜的适中状态。
[10]中(zhònɡ)节:符合天然赋予人的本性,即符合常理,符合道德规范。中,符合的意思。节,节度的意思。
[11]和:儒家的重要哲学范畴,意为协调、和谐,指多种事物的协调统一。
[12]达道:一切事物遵循的普遍规律。这里指人们共同遵行的原则。
[13]致:致于、达到的意思。
[14]位:位置,这里用作动词,即各在其位、安于所处的位置的意思。
[15]育:成长发育,生生不息。
【译文】
天然赋予人的禀赋叫作“性”,遵循本性自然发展的规律而行动叫作“道”,把道加以修明并推广于民众叫作“教”。
作为道,是人们片刻不可离开的;可以离开的,也就不是道了。正因为如此,道德高尚的君子在没有人看见的时候也总是谨慎地进行检点,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总是心怀恐惧,不敢怠慢。没有比处于隐蔽的时候更容易表现出本色,没有比在细节的事情中更容易显露出真情。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总是更加小心谨慎地对待一人独处的时候。
欢喜、愤怒、悲哀、快乐等各种感情还没有表现出来,就叫作“中”;表现出来时,没有太过和不及,都能恰如其分地符合于自然之理,就叫作“和”。所谓“中”,是天下一切道理的最大根本所在;所谓“和”,是天下一切事物最普遍的规律。能够达到“中和”的境界,那么天地就可以各就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能够各随其性而生长发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