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0字 下载全书
【题解】
本章征引孔子的话,进一步探索中庸之道所以“不明”和“不行”的原因在于“过”与“不及”两个偏向,以揭示上一章所说的“民鲜能久”的根源。中庸之道既是为人处世的正确而平凡的准则,又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真正施行起来就很难做到恰如其分。那些品行、才能优秀的人物,他们处理事物的标准可能较高,因而容易走向偏激;那些品行、才能比较差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可能低得多,因而往往达不到中庸的标准。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处理问题,要么做得过了头,要么做得不到火候,难以恰到好处地达到“中行”的境界。这样,中庸之道就难于推行开来。所以,孔子也不得不感叹“道之不行”和“道之不明”了。
【原文】
子曰:“道之不行也[1],我知之矣:知者过之[2],愚者不及也[3];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4],不肖者不及也[5]。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6]。”
【注释】
[1]道:指中庸之道。
[2]知(zhì)者: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知,通“智”,聪明,智慧。
[3]愚者:愚蠢的人,愚笨的人。
[4]贤者: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5]不肖(xiào)者:不贤的人,道德卑劣的人,有时也指无所作为的普通人。
[6]味:滋味,引申为中庸之道所蕴含的精华。
【译文】
孔子说:“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够推行于世,我知道它的原因了:因为聪明的人做事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而愚笨的人做事却又达不到它的标准;中庸之道之所以不能够彰明于世,我知道它的原因了:因为贤能的人的认识往往超过了它的标准,而不贤能的人的认识却又达不到它的标准。就像人没有不喝水、不吃饭的,但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品尝出饮食的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