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题解】
本章紧承上章,仍引孔子的话阐述周武王和周公“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的孝行。他们上承先祖之德,修宗庙,行郊祀,用礼治理天下,所作所为合乎中庸之道,故谓之“达孝”。
这里讲述了周代关于祭祀之礼的若干规定。这些祭祀之礼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个“孝”字而制定的。要做到“孝”,首先就要恪守周礼,尤其要恪守周礼中的祭祀之礼。这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的礼仪,严格规定了每个人在社会上和家族中应有的地位。其实,这里讲的一大段关于宗庙祭祀之礼,都是铺垫,点睛之笔在本章的最后一句,即了解了祭祀天地之礼和祭祀祖先之礼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也就不难了。这也反映了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由于时代的发展,这些祭祀之礼的具体仪式早已废弃不用,不过,若能吸取其中某些合理的内核,例如把继承父母的遗志与从事利国利民的事业联系起来,亦可视之为今天具有进步意义的“达孝”。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1]!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2],陈其宗器[3],设其裳衣[4],荐其时食[5]。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6];序爵[7],所以辨贵贱也;序事[8],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9],所以逮贱也[10];燕毛[11],所以序齿也[12]。践其位[13],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14],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15],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16]。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17],治国其如示诸掌乎[18]?”
【注释】
[1]达孝:通达的孝。
[2]春秋:泛指四季,这里指祭祀祖先的时节。
[3]陈:陈列,摆上。宗器:祭器,宗庙里祭祀所用的器物。
[4]裳(chánɡ)衣:古时候,裳指遮蔽下体的衣裙,衣指上衣;这里泛指祖先生前穿过的衣服。
[5]荐:进献。时食:四季应时的食品。
[6]序昭穆:就是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序,次序。此处用作动词,排列次序的意思。昭穆,古代宗庙里排列牌位的次序。按照周代宗法制度规定的次序,始祖牌位居于中央,始祖以下,二世、四世、六世……的牌位放置在始祖牌位的左方,称为“昭”;三世、五世、七世……的牌位放置在始祖牌位的右方,称为“穆”。参加祭礼的子孙也按昭穆次序排列。这种次序,也表现在墓冢的排列上。
[7]爵:爵位,这里主要指公、侯、卿、大夫等贵族等级。
[8]事:职事,这里指祭祀进献祭品时所担任的职务。
[9]旅酬:古代一种众人同饮的礼节,一般在祭礼尾声时进行。旅,指众人;酬,指敬酒。下为上:下指那些位卑职轻年幼的人;上指那些位尊职重年长的人。下为上是说位卑年幼的人向位尊年长的人敬酒。
[10]逮贱:指先祖的恩惠下达到卑贱者。逮,到。
[11]燕:通“宴”,这里指祭祀完成后举行的宴会。毛:即须发,这里用作动词,指按须发的颜色即年龄排定座次。
[12]齿:这里指年龄。
[13]践:登上,踩上。
[14]事:侍奉,服侍。
[15]郊社:古代祭祀名。周代的天子和诸侯,冬至日在都城的南郊举行祭天仪式,称为“郊”;夏至日在都城的北郊举行祭地仪式,称作“社”。
[16]先:这里指祖先。
[17]禘(dì):古代一种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极为隆重的祭祀祖先的大祭,五年一次在宗庙里举行。尝:古代祭礼名,本是天子、诸侯在秋天举行的宗庙祭祀,这里借指四季的祭祀之礼。天子、诸侯四季都在宗庙里祭祀祖先,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18]示:同“置”,放置。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可以称得上是通达的孝道了!所谓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志向,善于传承先人未竟的事业。每逢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之时,要修缮好先祖的宗庙,陈列好祭祀的器具,摆设祖先曾经穿过的衣服,向祖先进献应时的新鲜食品。
“宗庙里举行的祭祀之礼,是用来排列左昭右穆的顺序的;助祭的人按照爵位高低排列,是用来区别贵贱的;进献祭品的人按照在祭祀中担任职事的主次排列,是用来区别才能之高低的;众人共同劝酒时,位卑年幼的人应向位尊年长的人敬酒,是用来表明先祖的恩惠下达到位卑年幼者的身上的;宴会时依照须发黑白的程度来排列座位,是用来区分老少长幼的次序的。让祖先的牌位登上先王的位置,举行先王所制定的祭礼,演奏先王所传下的音乐,敬重先王所尊敬的列祖列宗,爱护先王所亲爱的子孙臣民,侍奉已去世的祖先就像他还活着的时候那样,侍奉已亡故的祖先就像他还存在着一样,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举行祭天的郊礼和祭地的社礼,是用来报答皇天后土之功德的;宗庙的祭祀之礼,是用来报答祖先之恩德的。如果能明白郊祭和社祭之礼,懂得禘祭和尝祭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大概就像把放在自己手掌上的东西指给别人看一样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