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题解】
从本章到第十一章,都是子思引述孔子的话,以阐明第一章的意蕴。
本章征引孔子的话,阐述君子与小人对中庸所持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中庸虽然是一个处理事物的平常原则,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很容易地做到,只有那些注重道德修养、具有良好品性的人,才能真正地把握中庸的原则,而且能够时时刻刻做到中庸,始终运用中庸之道处理一切事物;相反,不注重品德修养的人,是不讲求中庸之道的,因而处理事物就会无所顾忌,甚至肆无忌惮,做出违反中庸的事来,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要学会中庸之道,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即《大学》里所讲的“修身”。
【原文】
仲尼曰[1]:“君子中庸[2],小人反中庸[3]。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4];小人之[反]中庸也[5],小人而无忌惮也[6]。”
【注释】
[1]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中庸:儒家学说的方法论和道德准则。“中”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适得事理之宜的正确状态而言,“庸”指平凡而普遍适用的常道而言,故“中庸”一词,意为普遍适用的真理。这里指人生修养的最高道德标准。
[3]小人:儒家用来指那些没有修养的思想愚昧、品德卑劣的人。
[4]时中:时刻符合中庸之道。时,时时,经常。
[5]反:此字佚失,今本据王肃本补。
[6]无忌惮:没有什么顾忌和畏惧的。忌,顾忌。惮,害怕,畏惧。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他们的言论和行动都能符合中庸的准则;而没有道德修养的小人,他们的言论和行动偏要违背中庸的准则。君子的言行之所以能符合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随时能按照所处的环境而保持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状态;小人的言行之所以会违背中庸之道,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顾忌心和畏惧心,因而总要恣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