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人才市场
为准干部服务的人才市场是未来中国中产阶级的摇篮。国家干部制度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但是中国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废除干部制度。于是,就有了人才市场连接起干部制度和市场经济。人才市场是个嵌入于干部制度的劳动力市场。目前,2002年超过1300万准干部,即享受干部身份而没有干部职务的人,置身于这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之中,而游离于干部制度之外(现在应有2500多万人)。这个人才市场正在培育未来的中国中产阶级。
1993年以后,中国加快了向市场社会转型的步伐。市场社会由商品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构成。中国的商品市场在1993年之后飞速发展。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一个由国家控制的价格了。资本市场发展缓慢,中国私有银行还很少见。不过,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的国有银行开始将利润放在首位了。如果没有预期的盈利,国有银行有时甚至会拒绝向最重要的国有企业发放贷款。同时,一个有限的劳动力市场也在发展。
现在,在中国的每一个省会、地(市)和县,都有至少一个正式的劳动力市场和若干非正式的劳动力市场。这些市场为数以百万计的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以及有高中或以下学历的城市工人服务。对于通过了全国高考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和准干部来说,和农民工肩并肩站在一个劳动力市场不是件愉快的事情。
中国政府建立了一个特殊的劳动力市场,即“人才市场”。人才市场只为干部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服务。1983年1月,东北最大的城市沈阳出现了第一个人才市场。而人才市场的迅速发展是1993年以后的事。
1994年8月,中组部和人事部发文要求在全国建立人才市场。[40]人才市场被看作是建立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发展人才市场的总体目标是:实现个人自主择业,单位自主责任,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健全。在五年内,全国初步建成完善健全的人才市场。培育和发展人才市场,逐步实现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人才流动由单项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人才能进能出,机关面向社会招考工作人员,保证机关工作人员进出渠道的畅通。2000年,高等学校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工作制度,维护人才与单位的合法权益。这些目标均已按期完成。
1996年1月,人事部发布《人才市场管理暂行规定》。[41]规定了谁可以建立和如何注册成立人才市场中介机构,谁可以组织和如何组织人才招聘会,如何在人才市场中招聘,以及如何应聘。1997年8月,人事部发布《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42]人事部设立人事仲裁公正厅。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市、地(市)、县(市、区)设立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处理职工和单位之间的人事争议。
一些专门的人才市场逐渐发展起来。2000年9月,人事部发布《关于加快培育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的意见》。[43]文件要求,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体系,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库。还要建立科学的企业经营管理者评荐体系。提供优惠政策,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目前,每个县(市、区)、地(市)、省会都有人才市场,(但由于现行户口制度的阻碍,还不可能形成一个全国性的人才市场)。
以上是区域性人才市场,其中一些是专业化的人才市场。它们由人事部和省级部门共同管理,例如天津人才市场、上海人才市场、成都人才市场、广州人才市场、郑州人才市场、西安人才市场、济南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福州人才市场、兰州工程师人才市场、哈尔滨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青岛人才市场、长春高科技人才市场、重庆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和南宁人才市场。
2001年9月,人事部发布《人才市场管理规定》,[44]取代了1996年的暂行规定。规定人才市场服务的对象是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私有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猎头公司可以合法经营。经过政府人事行政部门的授权,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保管干部核准干部的档案,申报或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下文将作详细解释)。对招聘和应聘做了规定,并规定了雇主或雇员的违约金额。
人才市场的客户来自各种职业,必须有一套统一的人才信息分类系统,不同的人才市场之间才能够交流信息。2000年11月,人事部编制了《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分类标准》。[45]《标准》共分十六大类、几百个中类和小类,这样便于全国的人才市场向上一级人才市场提交供求信息,或与其他人才市场交换信息,也便于人事部汇总信息。
2001年8月,人事部要求全国人才市场按时上报供求信息,定期发布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46]提供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的范围包括: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市场,北京、上海、深圳(含市、城区两级)人才市场,以及上文提到的区域性人才市场。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0日之前上报上一季度供求信息,由人事部整理后按季度通过因特网向全国发布。
各级政府的人事部门管理人才市场。通常设在一个大厅里,有固定的招聘会,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全年营业。招聘会的服务对象包括招聘单位和应聘人员。招聘人员可以当场安排面试。求职者可以按照招聘广告前来应聘。人才市场收到招聘单位的广告和应聘人员的简历,然后,尽量把匹配的工作和求职者安排到一起。人才市场还会监督和指导雇佣合同的签订,以保招聘单位和应聘人员的利益。和美国的招聘会相比,它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之处。第一,这种招聘会设在一个固定场所全年营业。第二,它由政府人事部门管理。
人才市场为干部和准干部服务,永久保留他们作为准国家干部的特权身份。在人才市场隔壁,总是有一个“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由同级政府的人事部门管理。很多时候,中心管理市场,或者他们干脆就是一个部门。当干部或准干部在机关、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之间调动,他们的级别、专业职称、档案会跟着到他们去新的单位。可是,如果干部或准干部离开了国有部门、去了私有部门,问题就出现了。首先,如何保留他们准国家干部的身份。第二,如何申报晋升他们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最后,也是都最为现实的问题,即非公经济部门的人事部门无权保管国家干部或准干部的人事档案,干部自己不能看自己的档案,因而总得有人来保管他们的档案。“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些问题。
当干部和准干部进入非公有部门,或者离开国有部门,寻找工作,他们会在“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登记,他们的档案从原单位转到中心。中心和档案证明这些人是正式的国家干部或者专业技术人员。上一章讨论过,专业技术人员每五年可以申请晋级。只有国有部门或政府机关有权评定专业资格,非公部门无权晋升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在现实生活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对他们在非公经济部门的工资没有任何直接影响。但是,许多人还是希望晋升。服务中心可以帮助这些人申请和参加晋级考试。服务中心还帮助干部核准、缴付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简而言之,人才市场和人才流动服务中心的成立有助于国家干部制度逐渐走向自由的劳动力市场。
政府逐渐消除了对服务中心和招聘会的诸多限制。服务中心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在各级政府人事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现在一些半官方的服务中心开始在行业里相互竞争。
事实上,人才市场作为保持准国家干部社会特权的功能,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陌生。在明清时期,一些有较高功名的人(特别是那些买功名的人),和大多数有中低级功名的人从未担任任何政府职务。但是,朝廷的吏部和地方政府的人事部门在其权限之内保留着完整的士子名单,国家、士子、社会都承认士子们的法律和社会特权。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五月22日第二版报道,截至2000年底,在中国大陆共有3749个人才流动服务中心,及18064名工作人员。其中,政府拥有2889个服务中心和12455名工作人员。仅2000年一年,就开设了10640场招聘会,吸引了1150万求职者和48万个招聘单位。有684万名客户在政府的服务中心登记,中心帮助186万名客户更换了工作。此外,还有151790个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代表了157万名客户。
截至2001年底,人才市场总共保管了1279万份“流动”在非公部门的干部和准干部的档案。和当前4000万的干部人数相比,1279万不是个小数目 (现在应为2500多万)。人才市场的交易是有利可图的。对这个产业还没有全国性的统计数字。根据北京市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仅北京市,这个产业的总收入为十亿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事部宣布,按照世贸规定,中国的人才市场将从2001年10月1日开始向全世界开放。
目前,中国人才市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高等学校毕业生。2002年7月初,共有145万毕业生,包括9万硕士和博士、64万学士和72万大专毕业生。到2002年7月底,其中的93.3万人已经找到稳定的工作。到了2002年12月底,116万人获得稳定的工作。在那些未获得稳定工作的毕业生里,15万人获得临时性工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准备参加2003年的硕士或博士全国统一考试。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里,30%供职于非公部门,例如私有或外资企业。[47]这个数字,30%,非常重要。它意味着,尽管非公经济生产了中国GDP的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国有部门仍然接收了70%的高等学校毕业生。
2002年第三季度,共有146万个工作和410万名应聘人员登记在册。2002年第四季度,登记了185.5万个工作和503万名应聘人员;登记的工作和求职人数之比为1/2.71[48]。中国人口为13亿。显然,这是个仅仅服务精英的很小的市场。
中国的人才市场还在初级阶段。首先,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全国人才市场,甚至连一个省级市场都没有。大多数人才市场只覆盖很小一块地方。原因是现行户籍制度。第二,大多数国有部门的干部并不进入人才市场。今天,大多数国家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没有去非公部门。在今后的一段时间,没有迹象表明他们中的大多数会转向非公部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学原因:中国的非公部门主要是低技术含量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无法吸纳这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