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高考
表7-1显示了1964到2000年间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现在进入高等院校的唯一途径仍然是参加并通过高考。表7-1显示,全部人口中只有很小一部分能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大多数人连参加高考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通过高考了。2000年,100个中国人里,有36个小学毕业生,34个初中毕业生,11个高中毕业生,只有3.6个大专以上毕业生。
高考之路其实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每个县(或城区)每年由区县教育局组织小学毕业考试。考试的基本形式和高考相似,但只考两门功课,即数学和语文。尽管只有5%的不通过率,考试的实际分数对学生的意义重大。这个分数决定了学生进那个初中,而不同初中的教育水平很不一样。
同样,省初中毕业会考决定了学生是上好高中,还是去职校。省初中毕业会考的形势与高考相似,一天考两门,至少考三天,考试科目包括数学、语文、政治、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每个省都有几十所省重点中学,这些学校根据中考成绩,从全省挑选新生。由于有优秀的生源和教师,重点中学的毕业生大多能考进重点大学。在城市地区,一些家庭认为送孩子进职校比进差的高中更为经济。尽管孩子因此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他们能很快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高二结束的时候,一年一度的省高中毕业会考将决定哪些学生可以获得高中文凭,继续准备高考。高中会考和中考一样是综合性考试,持续好几天,涵盖所有课程。那些无意参加高考上大学的学生,可以在通过这个考试取得高中文凭之后离校就业。
如果拿中国高考和美国的SAT(学习态度/测评考试,即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只考三个小时)相比,两者之间的区别深刻而复杂。中国高考要持续几天,每门科目要考两、三个钟头。以前,六场考试固定设在每年的7月7日到9日。由于七月天气酷热, 从2002年开始,为了避开酷暑,并多给大学一个月的招生时间,考试日期改到了6月8日到9日。
表7-1 中国教育概况
按学历划分人口比例(%)
1964
1982
1990
2000
大专及以上
0.4
0.6
1.4
3.6
高中和中专
1.3
6.7
8
11
初中
4.7
18
23
34
小学
28
35
37
36
文盲
34
23
16
6.7
13或15岁以下人口
31.6
16.7
14.6
8.7
合计
100
100
100
100
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第97页.
注:1964年文盲人口为13岁及13岁以上不识字人口。1982、1990和 2000年文盲人口为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
在大多数中国城市,高考前两周,市政府会禁止在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6点施工,以免影响考生休息。考试当天,所有考场附近的建筑工地一律停工。交通警察全力确保考生进出考场不受干扰。2003年,共有613万名考生,7234个考点,和23万个考场。[1]2004年,723万名考生参加高考,比2003年增加了110万,即18%。其中,567万人为应届高中毕业生,44.5%为女生,少数民族考生占7%,年龄超过二十六岁的考生占0.4%。农村考生人数第一次超过城市考生,占55%。[2]
考生家长都竭尽全力保证孩子以最佳身心状态应试。电视和报纸上,常常会有家长讲授在考前和考试期间如何支持孩子的故事。一些农村家长长期承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把孩子供到参加高考。一些富有的家庭为了让孩子在考试期间生活舒适,在考场附近为孩子订星级酒店房间。
对于考生来说,高考分数将决定他们能否成为只占中国人口4%的教育精英。如能考入重点大学,就意味着在一个十多亿人的国家,成为了占人口1%的教育精英,接受一流的高等教育。这不但反映了家长的能力和地位,也预示着家庭今后的经济收入与声望。能不能上大学关系到许多考生一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