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 >
- 历代赋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 魏晋南北朝
曹 丕
【作者小传】
(187—226)即魏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太子。二十五年嗣位为魏王,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卒谥文。爱好文学,为邺下文学集团的实际领袖。在文学创作与理论上均有成就。《燕歌行》为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七言诗。所著《典论·论文》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原有集,已佚,有辑本《魏文帝集》。近人黄节有《魏文帝诗注》。
沧海赋
曹 丕
美百川之独宗 [1] ,壮沧海之威神。经扶桑而遐逝,跨天涯而托身 [2] 。惊涛暴骇,腾踊澎湃 [3] 。铿訇隐邻,涌沸凌迈 [4] 。于是鼋鼍渐离,泛滥淫游 [5] 。鸿鸾孔鹄 [6] ,哀呜相求。扬鳞濯翼 [7] ,载沈载浮。仰唼芳芝,俯濑清流 [8] 。巨鱼横奔,厥势吞舟 [9] 。尔乃钓大贝,采明珠,搴悬黎,收武夫 [10] 。窥大麓之潜林,睹摇木之罗生 [11] 。上蹇产以交错,下来风之泠泠 [12] 。振绿叶以葳蕤,吐芬葩而扬荣 [13] 。
东汉以来,随着个体意识的觉醒,自然山水逐渐进入文人的视野,成为文学作品赋咏的主要审美对象,而江海以其渺远博大和浓厚的文化象征意义成为此后历代文人所歌咏寄托的对象,如雄才大略的曹操就写过《观沧海》。就在歌咏江海诗出现的汉魏时期,江海也同时进入赋家的审美视野,成为汉魏六朝文人所描写的对象。这些赋作驰骋想象,充分发挥了赋体铺张扬厉的优势,凸显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以及海上的奇闻异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审美世界。
曹丕的《沧海赋》是在东汉班彪《览海赋》和王粲《游海赋》的基础上又一篇描写海洋的自然景色和歌颂海洋磅礴气势的优秀赋作。开首四句赞美海洋的雄伟与壮阔气势:百川归一,大海神威。奔腾远去,极尽天涯。这里,作者高瞻远瞩,首先惊叹大海之壮美,描写大海奔流不息、浩渺无垠的壮阔气势。接着表现海洋的自然景色和大海的富有与气象万千。海浪撞击着海面突兀的岩石,汹涌澎湃犹如千军万马奔腾而来。振聋发聩的涛声隐隐约约就在不远处,海水浩浩荡荡,铺天盖地,万里无涯。大海中巨龟与鳄鱼被这巨大的浪涛所震惧,四散而逃。海面上巨大的海鸟惊扑着长长的翅膀,惊恐万状,发出阵阵哀鸣,腾空惊逝。那巨大的海鱼随着巨浪忽高忽低,一沉一浮,身上的鳞片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光芒。鱼群却趁此良辰美景仰头争食海面上漂浮的芳香芝草。海中的岩石挡不住奔腾的巨大海浪。向四面八方竞相奔逃的巨大海鱼,其势足以把船只吞噬。这里作者重点描写海洋的壮阔与气象万千,描写大海的富有与繁盛。惊涛澎湃,鱼鳖横奔,鸟类飞鸣,载沉载浮,泛滥淫游。或大或小,都在作者的俯瞰之下。视角忽而自上而下,忽而自下而上,忽而远观,忽而近察,抓住了大海的主要特征。最后作者表示要钓大贝,采明珠。举悬黎,收武夫,采集海中的美玉,欣赏大海的美丽风光。由此可以看出,作者不但不畏惧海洋,而且要利用它,探索其秘密。这不正表示了人类对大海由恐惧到利用再到审美的发展演变过程吗?
此赋可能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当时曹操北征乌桓凯旋。当时曹操写有著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诗歌,大概王粲、曹丕等人随军出征,所以王粲写有《游海赋》,而曹丕写了《沧海赋》。从赋中可以看出,作者得意洋洋,有百川独宗气概。赋作虽然很短,但层次分明,先概括总写,后具体铺陈,然后归结。在语言的表达和运用方面也很有特色。尤其是赋作连用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再现了水中鼋鼍,空中孔鹄等动物的嬉戏场面,又以大量的名词连用,凸显了沧海中的珍奇异宝。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展现于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又一幅活灵活现的动感镜头,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池万兴)
注 释
[1].宗:归向。
[2].扶桑:古国名。《梁书·扶桑国传》:“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因其方位约与日本相当,后亦用于代称日本。遐:远。托身:栖身。
[3].腾踊:奔腾跳跃,互相冲击。
[4].铿(kēng)訇(hōng):指波涛冲击发出的巨大响声。凌迈:指水势升高,超出寻常。
[5].鼋(yuán):大鳖。鼍(tuó):扬子鳄。渐离:鱼名。泛滥:漂浮。淫游:浮游不定。
[6].鸿、孔:大。鸾:传说中凤凰之类的神鸟。鹄:天鹅。
[7].扬:振。濯:洗。
[8].仰唼(shà):水鸟或鱼类吞食。芝:香草名。濑:吞吐。
[9].厥:其。
[10].搴(qiān):拔取。悬黎:美玉名。武夫:同“碔砆”,似玉的美石。
[11].大麓:大山的山脚。潜林:幽深的树林。罗:排列,分布。
[12].蹇(jiǎn)产:山势屈曲不平的样子。泠泠:清凉。
[13].葳(wēi)蕤(ruí):草木茂盛,枝叶下垂的样子。葩:草木之花。扬荣:花盛发。
柳赋并序
曹 丕
昔建安五年 [1] ,上与袁绍战于官渡 [2] ,是时余始植斯柳。自彼迄今,十有五载矣。左右仆御已多亡 [3] 。感物伤怀,乃作斯赋曰:
伊中域之伟木兮 [4] ,瑰姿妙其可珍。禀灵祇之笃施兮 [5] ,与造化乎相因 [6] 。四气迈而代运兮 [7] ,去冬节而涉春 [8] 。彼庶卉之未动兮,固肇萌而先辰 [9] 。盛德迁而南移兮,星鸟正而司分 [10] 。应隆时而繁育兮,扬翠叶之青纯 [11] 。修干偃蹇以虹指兮 [12] ,柔条阿那而蛇伸 [13] 。上扶疏而孛散兮,下交错而龙鳞 [14] 。在余年之二七 [15] ,植斯柳乎中庭。始围寸而高尺,今连拱而九成 [16] 。嗟日月之逝迈,忽亹亹以遄征 [17] 。昔周游而处此,今倏忽而弗形 [18] 。感遗物而怀故,俛惆怅以伤情。于是曜灵次乎鹑首兮,景风扇而增暖 [19] 。丰弘阴而博覆兮,躬恺悌而弗倦 [20] 。四马望而倾盖兮,行旅仰而回眷 [21] 。秉至德而不伐兮,岂简卑而择贱 [22] 。含精灵而奇生兮,保休体之丰衍 [23] 。惟尺断而能植兮,信永贞而可羡 [24] 。
曹丕是中国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以双重身份出现的人物。他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学家,诗、文、赋都有自己的特色。曹丕赋制式短小,篇幅上与诗接近,语言总体上看浅显晓畅、明白如话,与他诗歌的语言近似;他的赋从取材上看也有与其诗歌相通之处,多写旅行游览、感离恋别、登览宴饮等。曹丕赋抒发的感情缅邈、细腻,与其诗歌抒情风格一致。本篇据序文可知,此赋为感物伤怀之作,写于建安二十年(215)春。
建安五年(200)曹丕十四岁时,其父曹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曹丕随父从军,于官渡住所之中庭种植了一棵柳树。十五年之后的建安二十年,当曹丕再次来到官渡当年所种植的柳树之下,看到十五年前自己亲手种植的柳树,现已长成了参天大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想到物是人非,光阴荏苒,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柳赋》。
赋作一开始就首先赞美柳树之应时繁育,瑰姿扶疏;作品先从柳树的形状、特点进行了比较细腻逼真的描写与铺陈:那中原之地生长的粗壮美丽的柳树,它奇伟可贵,形状美妙。在众多草木尚未发芽的情状下,那柳树在节气之前就开始萌发伸展,真可谓春天气息柳先知。那柳树适应时节生长而繁茂,扬起翠绿而清纯的叶子。它树干高耸直指天空,枝条柔软,婀娜多姿。树干之上,枝条茂盛,四下披散,下面粗枝交错,如有鳞甲之龙。然后,赋文结束对柳树形状的铺陈,转而回忆“余年二七”(十四岁)植柳中庭,十五年后复见此柳,则已“连拱九成”,而“左右仆御已多亡”;最后咏叹柳树的弘荫博覆的德性和“秉至德而不伐”的品格,比如对行旅者一视同仁,即不“简(慢)卑”,亦不“择(弃)贱”,虽折技犹能再植,于是对其生命力深致羡仰。全赋触类缘情,率意尽兴,以淡逸、疏朗的文辞抒写感物怀故的惆怅情怀。实际上作品借赞颂柳树的成长来比喻自己由幼弱而成长为一位礼贤下士、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所以,作者不仅借柳之变化生发戎马乱离,物在人亡,今昔变故,盛衰无常之感,而且颂柳即是自颂。咏柳已非单纯咏物,而是融入了时世动荡的悲凉气息。篇末振起新意,盛赞柳之至德以映衬植柳者(包括亡者)之情趣,伸发植柳者之寄托,深化咏柳之意蕴。
那么,曹丕为何此时遇见自己所植之柳而深发感慨作此《柳赋》呢?“柳”在中国文化心理中是一个离别、伤感的象征。早在先秦时代就已成为离别的代名词,如《诗经·采薇》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句。《世说新语·言语》载:“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琊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连桓温这样的一代枭雄,见柳树都为之伤心悲慨,而此时正处于艰危中的曹丕,见到柳树更易激发其心中的伤感情绪。日月逝迈,睹物思旧,“左右仆御已多亡”,身边早已不是十五年前的人了,尤其是好友阮瑀的去世使他最为伤怀。他这年在孟津写与吴质的信中就说:“元瑜长逝,化为异物,每一念至,何时可言。”实际上表达了曹丕在那种压抑的心境下对人生易逝的一种强烈的感受。在这种心境下,“感物伤怀,乃作斯赋”,自在情理之中了。但是曹丕的《柳赋》的内容重点并不是怀人,它主要抓住柳树独具的典型特征对柳树的品格进行赞美,尤其是最后几句“秉至德而不伐兮,岂简卑而择贱。含精灵而寄生兮,保休体之丰衍。惟尺断而能植兮,信永贞而可羡。”表面是在颂扬柳树,实际上是抒发自己忍辱含垢、秉德不扬、抑郁不得志的心情。王粲似乎看出了曹丕的心思,他在《柳赋》的结尾表示了对曹丕的劝慰:“悟元子之话言,信思难而存惧。嘉甘棠之不伐,畏取累于此树。苟远迹而退之,岂驾迟而不屡!”王粲的意思说,我明白您的话,你是想起不幸的事而心存惧怕。但您只要像召公那样去宣扬德化,人们就会记起您。但是如果远离先贤功德事业而不去追随,这岂是车驾慢或车驾不多的原因造成的吗?“甘棠”,这里是用典,取自《诗经·召南·甘棠》:传说西周时召公巡行南国,宣扬文王之政,曾歇息在甘棠树下,后人敬爱召公之德,而不伤此树。王粲在这里把曹丕离邺守孟津比作召公远行宣德,劝曹丕只要敬修其德,必能为时人所服。
(池万兴)
注 释
[1].建安:东汉末年汉献帝年号(196—220)。
[2].上:皇帝。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征讨袁绍,这里表面指汉献帝,实指其父曹操。官渡:地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城东北,因傍古官渡水而得名。
[3].左右仆御:指身边的仆役、随从。
[4].伟木:古人认为松柳坚韧耐寒,故曰伟木。
[5].禀:承受。灵祇:大地神灵。笃施:丰厚的施与。
[6].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因:依凭。
[7].四气:四季的温、热、冷、寒之气。代运:更替运行。
[8].涉:到。
[9].庶卉:百草。肇:开始。萌:萌芽。辰:振,震动。
[10].盛德:四季的旺盛之气。南移:移向南方朱鸟七宿。星鸟: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方朱鸟七宿。
[11].隆时:盛时。
[12].偃(yǎn)蹇(jiǎn):高耸的样子。虹指:像虹一样伸展。
[13].阿(é)那(nuó):即“婀娜”,柔美的样子。蛇伸:枝条像蛇一样柔软蜿蜒伸展。
[14].扶疏:枝叶繁茂纷披的样子。孛散:四处分散的样子。龙鳞:形容树皮交错如龙鳞。
[15].二七:十四岁。
[16].围寸:周长一寸,形容树干长得很细。连拱:两手合抱,指树干粗壮。九成:九层,形容柳树长得极高。
[17].亹(wěi)亹:勤勉行进的样子。遄(chuán):疾速。征:行。
[18].倏忽:形容时间飞逝。弗形:形体和以前不同。
[19].曜灵次于鹑首:指五月。曜灵:太阳。鹑首:指朱鸟七宿中的井鬼二宿。景风:南风。
[20].弘:宽大的样子。阴:同“荫”。博覆:(不分贵贱地)普遍遮盖。躬:身体力行。恺悌:和乐平易。
[21].四马:指显贵者乘坐的四马之车。倾盖:原指熟人在路上相遇,停车交谈,车盖靠在一起,这里指显贵者路过此处下车向柳树致意,车盖和树冠靠在一起。行旅:往来的行人。回眷:回首眷恋。
[22].秉:持。至德:最高尚的德行。伐:夸耀。简、择:选择。
[23].精灵:精灵之气。休:美。丰衍:茂盛繁衍。
[24].尺断:截下大约一尺长的树段。贞:正。指保持高尚的品行操守。
寡妇赋并序
曹 丕
陈留阮元瑜,与余有旧,薄命早亡 [1] 。每感存其遗孤,未尝不怆然伤心。故作斯赋,以叙其妻子悲苦之情,命王粲并作之。
惟生民兮艰危,于孤寡兮常悲 [2] 。人皆处兮欢乐,我独怨兮无依。抚遗孤兮太息,俛哀伤兮告谁 [3] 。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 [4] 。历夏日兮苦长,涉秋夜兮漫漫 [5] 。微霜陨兮集庭 [6] ,燕雀飞兮我前。去秋兮既冬,改节兮时寒 [7] 。水凝兮成冰,雪落兮翻翻 [8] 。伤薄命兮寡独,内惆怅兮自怜。
曹丕作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对其周围的文人都十分看重并与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就是曹丕最要好的朋友之一。然而,不幸的是,阮瑀在二十岁左右就突然离世,这使曹丕感到十分的悲伤。据《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记载,阮瑀建安十七年去世,卒时约二十岁。阮瑀的突然离世使王粲、曹丕、曹植等人“怆然伤怀”,于是曹丕写了这篇赋,并命王粲、曹植等人同时写了同题赋。由赋作的序文可知,王粲等人的《寡妇赋》也为同时唱和之作。赋序简要地交代了创作此赋的缘由。以见本篇通过叙述阮瑀遗孀悲苦来表达自己对朋友阮瑀的深切怀念之情。
这篇赋以第一人称寡妇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苦之情:在这动乱艰难的年代,“我”茕茕一身,行影相吊;他人欢乐相聚,而我孤独无依,悲苦之情其谁相知?看着年幼的孩子,孤独无依,“我”的愁苦之情能告诉谁呢?既无依无靠,又没有诉说的对象。“三辰周兮递照,寒暑运兮代臻”,无情的时光在飞速流逝,自然界在千变万化,然而“我”心中的悲苦之情未能发生任何改变,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轻,依旧年复一年地忍受如此悲惨的煎熬。赋作通篇以寡妇的口吻,铺陈了她孤独、凄凉的悲惨处境和愁苦之情。格调哀怨悱恻,语言凄切悲凉,读之令人怜悯与同情。作者之所以能如此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如此传神写照,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主要是作者将自己对亡友的哀思倾注到了赋的字里行间。寡妇哀怨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哀愁,或者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诗贵有情,赋亦如此。由于作者情真意切,下笔神生,因此本赋便成为曹丕的代表赋作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士,生前为曹操仓曹掾属,甚得曹氏父子的赏识与厚爱。这样的名人死后,其妻子尚且如此孤苦无依,至于一般的平民百姓当中的孤儿寡母的悲惨命运,那就可想而知了。而汉末魏晋,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就使无数青壮年男子要告别妻子,远离故乡去征战戍边。有的长年不归,有的死于战争与灾疫。有幸生还者寥寥无几。这种情况即使统治者当中的上层人物也难以幸免。曹操建安十四年写的《存恤从军吏士家室令》一文说:“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因此,曹丕等人的《寡妇赋》虽然是赋咏阮瑀妻子一个人的不幸遭遇,实际上却具有典型性,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这类赋数量虽少,却尤为珍贵,也是此前汉赋所没有涉及的社会题材。
(池万兴)
注 释
[1].陈留:东汉郡名,辖境在今河南东部。旧:老交情。
[2].生民:人民。在:处于,作为。
[3].太息:深长地叹息。俛:同“俯”,低头,屈身。
[4].三辰:日、月、星。周:环绕。递照:更替照耀。代臻:交替到达。
[5].历:经历。涉:经过,这里指熬。
[6].陨:落。庭:院子。
[7].改节:时节更替。
[8].翻翻:上下飘动飞舞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