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作者小传】

(365或372或376—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因不满现实黑暗,弃官归田。诏征著作郎,称疾不就。今存诗文辞赋一百二十余篇,多为归隐后作。有《陶渊明集》《搜神后记》。

闲情赋并序

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 [1] ,蔡邕作《静情赋》 [2] ,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 [3] ,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 [4] ,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 [5] ,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6] 。悲商叩林 [7] ,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 [8] 。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 [9] ,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 [10] ,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 [11] ,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 [12] ,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 [13] 。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 [14] ,交欣惧于中襟 [15] 。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 [16]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 [17] ,色惨凄而矜颜 [18] 。叶燮燮以去条 [19] ,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 [20] ,北风凄凄。&?凊?凊@不寐 [21] ,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 [22] ,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祛累 [23] ,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 [24] ,诵《召南》之余歌 [25] 。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闲情赋》是最为奇特的一篇,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与人们印象中的陶渊明迥然不同。因此,本篇历来遭到学者们的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这篇赋的主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派:“爱情说”与“比兴说”。“爱情说”认为此篇纯为描写爱情,又有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本篇描写爱情是白璧微瑕,不足取,这一说法始于梁昭明太子萧统。另一观点认为《闲情赋》符合《国风》“好色而不淫”的爱情观,这一说法以苏轼为代表。“比兴说”认为本篇是继承了楚骚“香草美人”的传统,有所寄托。代表人物是明代张自烈,他认为《闲情赋》根本不是写爱情,而是别有寓意。

赋题目为《闲情赋》,《广雅·释诂》:“闲,正也。”闲情就是防闲男女之情。作者在序中说:“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意思是情已流荡,但终归于正道。

赋起笔就用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一位绝代佳人形象。这位美人艳色绝世,“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品德美好,“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志趣高远,“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多才多艺,“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美女之德,并不限于封建社会人们常说的三从四德,还包括了心灵、气质、才资、神态等各个方面,可也反映了作者心目中的美人标准。这位美女对作者的态度又怎么样呢?“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美目流盼,多情言笑,含情脉脉的神态怎能不使人产生种种遐想,以致神思恍惚,失魂落魄?

赋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叙述自己的“十愿十悲”一段,也正是这部分遭来了许多人的非议。作者以铺排的手法,用浓墨重彩吐露了自己对美人不可遏止的感情,幻想与美人能够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用了十个比拟句式,一口气陈述了自己的十种愿望,希望自己变成美人衣服的领子、裙上的罗带、发上的润膏、眉端的黛色、床上的簟席、足上的丝履、身畔的倩影、厅堂的蜡烛、手中的罗扇、膝头的鸣琴,能够永远伴随着她。但他每提出一种愿望,便立即想到这愿望终不能实现,于是一个个企望又紧接着一个个悲叹。这段文字可谓一往情深,淋漓尽致。在华艳中流露出真情,甚至带有几分天真,几分痴呆。就形式言,这部分文字占全篇三分之一,共十组四十句,每组都以“愿……悲……”为结构(只有第二组“悲”换为“嗟”),集中体现了赋铺陈排比的文体特征,回环往复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炽烈、焦灼的感情以及矛盾复杂的心绪。

赋作后半部分主要表现自己因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惆怅、痛苦、寂寞的心情。除直接抒情外,作者还用了景物衬托的方法,如“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几句,惨淡寂寥的景象进一步烘托了主人公悲凉凄楚的心境,写得缠绵悱恻,凄切哀婉。

但是作者毕竟是受过传统礼法教育的,他不能一味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因此作者在结尾写到“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表示自己要像《召南》中的诗歌一样,“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也正是他序中提到的“终归闲正”,欲“有助于讽谏”。然而这一说法与其说是写作本篇的目的,不如说是陶渊明为大胆描写爱情而寻找的一种掩护,以此避免遭受舆论的诬谤。从全文看,本篇是一篇爱情赋无疑。

赋序中提到本篇是受到张衡的《定情赋》、蔡邕的《静情赋》启发而作,说明这是一篇模拟之作,带有游戏性质。以爱情为题材,在赋中着力描写女性之美貌及男女之相会,始于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之后司马相如《美人赋》、杨修《神女赋》、蔡邕的《协和婚赋》和《青衣赋》等均承此而来,到曹植《洛神赋》已经非常成熟,成为了这一题材最为人称颂的佳作。宋玉之后,这一题材出现了另一分支,就是闲情。爱情赋虽然最后多以不能够厮守结束,但爱情并没有被人为压抑。闲情则是产生了感情,有的甚至已经发展到了不可遏制的地步,但最后还是被压抑下去了。就现存资料看,这类赋始于张衡的《定情赋》(定者,安定之意),之后蔡邕《静情赋》、王粲《闲邪赋》、应玚《正情赋》都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的。陶渊明的《闲情赋》虽为模拟之作,却大有超过前人之处。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中曾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的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但在全集里,他却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啊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鲁迅先生指出了本赋的特点。较之前诸作,本篇想象更加丰富,比喻更加大胆,描写更加细致,感情更加浓烈。凡是和佳人身体肌肤能够挨近的东西,他都想到了,又丝毫不给人猥琐之感。这种冲破了男尊女卑观念,表达男女之间亲昵无间的诚挚爱情的作品,在古代是非常罕见的,《闲情赋》也成为了闲情题材作品中成就最高的一篇。

(延娟芹)

注 释

[1].张衡:字平子,东汉文学家、科学家,所作《定情赋》今仅存残句,见《艺文类聚》卷十八以及《文选·洛神赋》注。

[2].蔡邕:字伯喈,东汉作家,所作《静情赋》今仅存残句,见《艺文类聚》卷十八以及《北堂书钞》卷一百八。

[3].流宕:放荡,流荡。

[4].奕代:一代接一代。

[5].染翰:以笔蘸墨,指作诗文绘画等。

[6].景落:指日落。

[7].悲商:指秋风。五音中商代表秋季。

[8].諐:同“愆”,过失,过错。

[9].莞(guān):蒲草编的席子。

[10].文茵:有花纹的皮褥。

[11].扶桑:传说中日出的地方,这里指太阳。

[12].凄飙:指凉风。柔握:柔软的手指。

[13].契契:辛苦的样子。

[14].傥:同“倘”,假如。有觌(dí):能够见面。觌:见。

[15].欣惧:欣喜与担忧。中襟:指心中。

[16].悁(yuān)想:忧思。

[17].徙倚:留连徘徊。

[18].矜颜:面容不舒展。

[19].燮燮(xiè):叶落声。去条:脱离枝条。

[20].毕昴:二星宿名。毕星和昴星于深秋和冬季,天刚亮时出现于西方,这里用以说明主人公一夜未眠。

[21].&?凊?凊@:&?凊@通“炯”,犹言“耿耿”,形容不能安睡的样子。

[22].勤思:苦思。

[23].祛累:消除忧患。

[24].尤:责怪,不赞同。《蔓草》:指《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毛诗序》解释为“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此诗写男女邂逅相遇事。

[25].《召南》:《诗大序》云:“《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这里是说自己不赞同《野有蔓草》一样非礼的会合,而志在如《召南》一样的“发乎情,止乎礼义”。

感士不遇赋并序

陶渊明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 [1] ,司马子长又为之 [2] ;余尝以三余之日 [3] ,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 [4] ,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 [5] ,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有“安归”之叹 [6] ,三闾发“已矣”之哀 [7]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 [8] ,屡伸而不能已者也。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之受气 [9] ,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10] 。或击壤以自欢 [11] ,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 [12] ,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 [13] ,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 [14] ;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天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 [15] ,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 [16] ,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 [17] ,念张季之终蔽 [18] 。愍冯叟于郎署 [19] ,赖魏守以纳计 [20] 。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说 [21] 。悼贾傅之秀朗 [22] ,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 [23] ,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 [24] ;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 [25] ,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 [26] ,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 [27] ,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苍旻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为耻 [28] 。诚谬会以取拙 [29] ,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

本篇主要抒写“士不遇”的感怀。赋序中言:“抚卷踌躇,遂感而赋。”说明本赋是由读书引发感慨而作。关于本赋的创作时间,序文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又云:“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据此,有的学者认为本赋当是易代后晚年归隐田园之后收授门徒讲习学问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情趣与《读山海经》相似,乃一时之作。

士不遇,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历代有许多文人有类似创作。然而,陶渊明却借这一古题,向我们展示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全新的认识。较之他人,认识更加深刻,远离社会政治更为彻底。

作者认为,“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自从上古的淳朴之风消失后,士人的不遇便出现了。不仅当朝存在,历朝历代都存在。作者在赋中历数屈原、冯唐、魏尚、贾谊、董仲舒、李广等说明自古及今“士不遇”的普遍性。可以说,这是作者对整个阶级社会的认识。而在阶级社会里,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国家机构、典章制度。“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达人们的归隐并非像世人所说出于个人性情志趣,而是对社会有了清醒认识后的被迫选择。联系作者前后十三年,出仕数次,之后长归田园,终老在家,其中的酸楚可想而知。由对社会、对国家机构的否定,进而对天道产生了怀疑,“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陨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封建文人信守的人生格言,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伯夷、颜回的悲惨遭遇,向世人昭示了天道的无常。而世人仍然抱守“三省”的古训,修身进德,实为徒劳,真是可悲可叹!以上是陶渊明对“士不遇”这一普遍现象产生原因的揭示。

既然天道不可信,社会、国家又未给士人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出路只有一条,“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陶渊明坚定地选择了毫不妥协、与统治者彻底决裂的道路,表达了自己从此不入仕的决心。中国文人中如陶渊明者能有几人?这就是陶渊明,不但以他独具风格的诗文流传后世,更以他的人格魅力受到后人敬仰。

本篇最突出的特点是用人们熟知的事实说话。如历数从古及今一系列“不遇”者,不但增加了说服力,使得对社会的批判揭露更加深刻,入木三分,表达了作者内心极大的愤懑。同时也说明作者对社会的认识是长期思索所得,归隐的选择是理性的,彻底的。另外,作者与赋中列举的人物息息相通,他似乎是在为不遇者申冤,这是不同时代相同境遇者的对话。因此,作者的感情显得真挚而又浓烈,“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毫不加以掩饰,这是陶渊明任真性格在本篇中的流露。

本赋因作者读董仲舒《士不遇赋》、司马迁《悲士不遇赋》引发感慨而作,三篇赋同写士之不遇,但同中有别。董仲舒为西汉大儒,其赋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在抒写生不逢时的苦闷之后,表示自己欲以修学著书为事。其人生归宿,仍不出儒家“立言”以求不朽的道路。司马迁则因受宫刑的惨痛遭遇,对统治阶级腐朽残酷的本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封建势力压抑人才的罪行有着更为深切的体验,因此,在赋中不但抒发了个人才不得用、志不得申的苦闷,还对当时美恶难分、公私混同的社会现实和人情世态予以猛烈抨击。赋中表现的思想也颇为复杂,一方面有儒家的积极用世思想,称“没世无闻,古人惟耻”,另一方面又用道家的以虚无为本来消解内心的悲愤。

陶渊明在赋序中直截了当地对当时的丑恶现实予以愤怒而大胆的抨击,其揭露较董仲舒、司马迁更为深广,他由对当时社会的否定,进而对整个阶级社会做了否定,乃至对天道提出了怀疑。赋末抒发的“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是他高洁人格的体现。此赋或抨击丑恶的社会世俗,或抒写归隐的复杂情怀,或倾吐执著的人生追求,从不同的角度抒写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及内心的痛苦,这既是作者个人不幸遭际的概括,同时也表达了那个时代所有正直知识分子的呼声和悲情。相比之下,陶渊明的声音则更为愤激、坦率、大胆、彻底。整个文学史上,抒写“士不遇”的作品数量不少,但是能达到陶渊明这样高度的却不多。

(延娟芹)

注 释

[1].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他所作的《士不遇赋》残文见《古文苑》。

[2].司马子长:司马迁(前145—?),字子长。曾作《悲士不遇赋》,残文见《艺文类聚》。

[3].三余:《三国志·魏志·王肃传》“颇传于世”注引《魏略》:“(董)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此指空闲时间。

[4].履信思顺:笃守信用,思念和顺。

[5].闾阎: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也泛指民间。

[6].夷:伯夷。据《史记·伯夷列传》载,商朝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周灭商后,二人因耻食周粟而隐于首阳山,采薇菜而食。皓:指秦末汉初文人夏黄公、绮里季、东园公、甪里,据皇甫谧《高士传》载,四人为避秦暴政,一起隐居商山,时称“四皓”。“安归”之叹:伯夷、叔齐曾作歌曰:“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商山四皓亦曾作歌曰:“唐虞世远,吾将安归!”

[7].三闾:指屈原,屈原曾在楚国任三闾大夫。“已矣”之哀:指《离骚》结尾的哀叹:“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8].染翰:以笔蘸墨,也指作诗文、绘画等。

[9].大块:大自然。受气:禀受天地自然的灵气。

[10].三五:三正五行。三正指天、地、人的正道。五行指“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11].击壤:古代的一种投掷类游戏。

[12].“靡潜跃”句:无论隐居还是显达,没有不是出自本分的。

[13].流浪:轮回,这里指时间的推移。

[14].宏罗:大罗,大网。这里的密网、宏罗都喻指国家的统治机构。

[15].雷同: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16].祗(zhī)修:恭谨修身。

[17].爰生:指袁盎,西汉大臣。

[18].张季:张释之,字季。据《汉书·张释之传》载,张释之任骑郎,十年没有提升。中郎将袁盎当面向汉文帝建议调张释之为谒者,文帝便拜张释之为谒者仆射。

[19].冯叟:指冯唐。郎署:汉唐时宿卫侍从官的公署,后也代称皇帝的宿卫、侍从官。冯唐长期担任汉朝郎署。

[20].魏守:指云中郡守魏尚。

[21].献说:指进献关于集市有虎的说辞。《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庞恭问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魏王皆曰“不信”。但当问及“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时,魏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22].贾傅:指贾谊。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和梁怀王太傅。

[23].董相:指董仲舒。董仲舒在汉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拜江都王相。后因言灾异事下狱,几死。赦免后又出为胶西王相,但恐久而获罪,告病家居。朝廷每有大事,常遣使去其家咨询。

[24].回:指颜回。孔子弟子,好学不厌,安贫乐道,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被后世尊为“复圣”。仅活了三十一岁。颜回家贫,死后没钱买棺材。他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回买口棺材。

[25].广:指汉代李广。政(zhēng):同“征”,征战。

[26].戚竖:指汉朝外戚大将军卫青,汉武帝夫人卫子夫之弟。

[27].商:指汉朝王商。据《汉书·王商传》,汉成帝时,王商任左将军,受皇帝信任。后为丞相,也很受尊重。但大将军王凤怨恨他,令人上书谗害。结果王商被免相,发病吐血而死。

[28].缊(yùn)袍:以乱麻为絮的袍子,古为贫者所服。

[29].谬会:谦称自己的意见、言论正与人相合。


孙 绰颜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