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第十
【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为‘礼器’者,以其记礼使人成器之义也。”
成器,指成德器之美或用器之制。方悫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运而无名,器运而有迹。《礼运》言道之运,《礼器》言器之用。”实则本篇篇名还是因为篇首二字为“礼器”,主要内容为记述礼本于忠信,反本修古、以诚为贵等基本精神和特点。
【原文】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礼释回[1],增美质,措则正[2],施则行[3]。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4],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5],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6]。故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7],鬼神飨德。
【注释】
[1]释:去。回:邪僻。
[2]措:放置。
[3]施:用。
[4]竹箭:大竹、小竹。箭,即筱,细竹。筠(yún):竹子的青皮。
[5]二者:指竹与松柏。居天下之大端:孙希旦云:“竹箭有筠,以贞固于其外;松柏有心,以和泽于其内。二物于天下,有此大节,故能贯乎四时,而枝叶无改。”朱彬《训纂》引王懋竑说:“竹箭有筠饰于外者,似礼之文。松柏有心主于内者,似礼之本。”端,本,节。
[6]贯:经。柯:草木之茎。
[7]怀仁:归仁。
【译文】
以礼为器,因而能品行大备。品行大备,就是盛德了。礼能够消除邪恶,增加美的品质,放在人身上则能正身,施用在事情上则能实行。礼对于人来说,就好比大竹、小竹外表的篾青,又好比松树、柏树的树心。天下只有竹子和松柏有此大本大节,所以经过四季仍能不改换枝叶。所以说君子有了礼,就能做到与外界和谐相处而内心无怨。所以人们无不归心于他的仁德,鬼神也愿意享用有德者的祭品。
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
【译文】
先王所制定的礼,有内在的本质,也有外在的文的形式。忠信,是礼的内在本质;义理,是礼的外在的文的形式。没有内在的本质,礼就不能成立;没有外在的文的形式,礼就不能施行。
【原文】
礼也者,合于天时,设于地财[1],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物者也。是故天时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2],物曲有利也[3]。故天不生,地不养,君子不以为礼,鬼神弗飨也。居山以鱼鳖为礼,居泽以鹿豕为礼,君子谓之不知礼[4]。故必举其定国之数[5],以为礼之大经[6]。礼之大伦,以地广狭;礼之薄厚,与年之上下[7]。是故年虽大杀[8],众不匡惧[9],则上之制礼也节矣。
【注释】
[1]设:适合。财:物。
[2]人官有能:人体器官各有所能,如有残疾亦能加以调整而其能。一说,“官”指职官。
[3]曲:孔颖达解为“委曲”,孙希旦释为“遍”。
[4]“居山”三句:居山原本生养鹿豕,即应以鹿豕为礼,居水原本生养鱼鳖,即应以鱼鳖为礼,现在以非其地所生养之物为礼,所以君子认为这是不知礼的表现。
[5]定国:立国。数:指物产之多寡。
[6]经:法。
[7]年之上下:指年成好与坏。上下,犹言丰歉。
[8]杀:指庄稼歉收。
[9]匡惧:恐惧。
【译文】
礼应该是合乎天时,配合地利,顺应鬼神,符合人心,治理协调万物的。所以四时各有所生,大地各有所宜,人的器官各有所能,万物各有所利。所以,不是天生的当季的物产,不是当地的土产,君子就不拿来作为礼物,鬼神也不会享用。居住在山中却以水产鱼鳖作为礼品,居住在水滨却以山野产的鹿豕作为礼品,君子认为这是不懂礼的做法。所以一定要根据本国物产的多少,来确定其行礼的大法。礼品的多少,要看土地的广袤狭小;礼物的厚薄,要看年成的丰歉。所以即使遇到年成不好大减产,民众也不会恐惧,究其原因,就是由于在上者制定礼仪有分寸。
【原文】
礼,时为大,顺次之,体次之,宜次之,称次之[1]。尧授舜,舜授禹,汤放桀,武王伐纣,时也。《诗》云:“匪革其犹,聿追来孝。”[2]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社稷山川之事,鬼神之祭,体也。丧祭之用,宾客之交,义也[3]。羔、豚而祭,百官皆足[4],大牢而祭[5],不必有余,此之谓称也[6]。诸侯以龟为宝,以圭为瑞[7];家不宝龟[8],不藏圭,不台门[9],言有称也。
【注释】
[1]“礼,时为大”六句:方悫云:“天之运谓之‘时’,人之伦谓之‘顺’,形之辨谓之‘体’,事之义谓之‘宜’,物之平谓之‘称’。”
[2]“《诗》云”以下二句:意谓并非急于实施谋划,而是追怀祖先的功业。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今本《毛诗》作“匪棘其欲,遹追来孝”。匪,同“非”。革,急。犹,谋。聿(yù),语首助词,无义。来,介词,“于”的意思。
[3]“丧祭”三句:孔疏:“宜,义也。主人有丧祭之事,应须费用,而宾客有赙赗之交,是人道之宜也。”
[4]“羔、豚”二句:此指卿大夫、士举行的小规模祭祀。羔,小羊。豚,小猪。百官,指助祭者。皆足,牲体足以分给每个助祭者。
[5]大牢:以牛、羊、豕三牲为祭品。大,同“太”。
[6]称:郑注:“称牲之大小而为俎。”即祭品要与祭礼的规模相称,要根据祭礼的规模加以安排。
[7]“诸侯”二句:孔疏:“诸侯有保土之重,宜须占详吉凶,故得以龟为宝也”;“天子得天之物,谓之瑞。故诸侯受封于天子,天子与之玉,亦谓为瑞也”。
[8]家:指卿大夫。
[9]台门:天子、诸侯的宫殿在门的两旁筑土为台,台上建屋,也叫“观”、“阙”、“象魏”。
【译文】
礼的制定,最重要的是要依运行的天时,其次是伦常的顺序,再其次是主体的分辨,再其次是事情的义理,最后是使用的物品要与身份等级相称。尧将王位传授给舜,舜将王位传授给禹,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都是依照天时、天命而为。《诗经》云:“不是急于实施谋划,而是追怀先祖的功业以示孝心。”天地的祭祀,宗庙的祭祀,父子之道,君臣之义,要体现伦常的次序,这就是顺。社稷之祭,山川之祭,鬼神之祭,祭祀的对象不同,祭礼仪式各不相同,这就是体。丧礼祭礼的费用,宾客对丧家的赙赠,都要适宜,这就是义。小祭祀用羊羔或小猪做祭品,牲体也要够分给参加祭祀的人;大祭祀用太牢牛、羊、猪做祭品,牲体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不要有剩余,祭品与祭礼的规模相匹配,这就是称。诸侯以占卜吉凶的龟为宝物,以天子赐予的珪玉为祥瑞;而卿大夫之家不得以占卜吉凶的龟为宝物,不得私藏珪玉,不得像天子、诸侯一样在门的两旁建造高台做成台门,使用的物品要和等级身份相匹配,这就叫称。
【原文】
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1]。天子之豆二十有六[2],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诸侯七介、七牢[3],大夫五介、五牢。天子之席五重[4],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崩,七月而葬,五重八翣[5];诸侯五月而葬,三重六翣;大夫三月而葬,再重四翣。此以多为贵也。
【注释】
[1]“天子七庙”四句:详见《王制》“天子七庙”节。
[2]豆:本指盛放菜肴的器皿。据郑注,这里说的豆数是天子每月朔食和诸侯聘问、招待大夫时的豆数。
[3]介:副使。牢:指太牢,即牛、羊、豕。此指主国送给聘者的饔饩的牢数。“饔”是已宰杀之牲,“饩”是未宰杀之牲。
[4]重(chóng):层。指下葬时的抗木与茵的层数。《仪礼·既夕礼》:“抗木横三缩二,加抗席三。加茵,用疏布,缁翦,有幅,亦缩二横三。”抗木,是架在椁上的大木,以三条横放、两条竖放为一重,抗木上再加抗席,再填土封埋。茵,是垫在棺底的粗布,为了不让棺直接落在土上。也是三条横放、两条竖放为一重。
[5]翣(shà):以木为框架,用白布遮盖,其上画有花纹的扇形装饰物,用来在出葬时遮挡灵柩。见《檀弓上》“有虞氏瓦棺”节注[4]。
【译文】
有的时候,礼以多为贵,例如:祭祀先人的宗庙,天子是七庙,诸侯是五庙,大夫是三庙,士是一庙。吃饭时盛放菜肴的器具豆,天子有二十六个,诸公十六个,诸侯十二个,上大夫八个,下大夫六个。诸侯的使者出国聘问,带七个副使,主国馈赠七牢;大夫的使者出国聘问,带五个副使,主国馈赠五牢。天子的坐席是五层,诸侯是三层,大夫是两层。天子去世,停殡七个月后再下葬,墓坑中的抗木和茵各五层,翣八个;诸侯去世,停殡五个月后再下葬,抗木和茵各三层,翣六个;大夫去世,停殡三个月后再下葬,抗木和茵各两层,翣四个。这些都是以多为贵的礼节。
【原文】
有以少为贵者:天子无介[1],祭天特牲[2]。天子适诸侯,诸侯膳以犊[3]。诸侯相朝,灌用郁鬯[4],无笾、豆之荐[5]。大夫聘,礼以脯、醢。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6]。大路繁缨一就[7],次路繁缨七就[8]。圭璋特[9],琥璜爵[10]。鬼神之祭单席。诸侯视朝,大夫特,士旅之[11]。此以少为贵也。
【注释】
[1]天子无介:介是宾的随从,天子为天下之主,没有宾礼,所以无介。
[2]特牲:祭礼只用一头牛。特,一头牛。《郊特牲》孔疏:“郊之特牲,亦是犊也,贵此犊,未有牝牡之情。”
[3]“天子”二句:孔疏:“诸侯事天子,如天子事天。天子事天既用一牛,故天子巡守过诸侯境土,诸侯奉膳亦止一牛而已也。”
[4]灌:郑注:“献也。”即祭祀时向祭祀对象献酒、敬酒。郁鬯(chàng):一种用香草制作的酒。
[5]笾、豆:盛放肉干、肉酱的器皿。荐:献。
[6]“天子一食”四句:天子以德为饱,因而只吃一口即告饱,须劝侑后再食。诸侯德降于天子,所以吃两口再告饱,大夫、士之德更降,故吃三口告饱。食力,指体力劳动者。孔疏:“谓工、商、农、庶人之属也,以其无德不仕,无禄代耕,故但陈力就业乃得食,故呼食力也。”
[7]大路:郑注:“殷祭天之车也。”繁(pán)缨:古代天子、诸侯所用辂马的带饰。繁,马腹带。缨,即“鞅”,马颈上的革带。一就:一圈。
[8]次路:殷之第二等车,供杂事所用。
[9]圭璋特:朝聘时以圭、璋为礼物,不附加币帛。特,独。孔疏:“特,谓不用他物媲之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如诸侯相聘,则聘国君以圭,聘国君夫人以璋。旧注说,圭为尖首的长条形玉器,半圭为璋(纵向从中一分为二)。
[10]琥璜(huáng):玉名。琥璜贱于圭璋,不单独作为礼物送人。在天子向诸侯酬酒或诸侯相互酬酒时,以币帛、琥璜为礼物一起致送。爵:酬爵,即以酒酬谢宾。旧注说,虎形玉器为琥,半璧为璜。
[11]旅:众。
【译文】
有的时候,礼以少为贵,例如:天子出巡,没有副手;天子祭天,只用一头牛。天子到诸侯国中,诸侯也仅用一头牛犊招待。诸侯互访聘问,只用郁鬯献宾,不设盛放肉干、肉酱的笾、豆。而大夫出使诸侯聘问,主国在招待时,有酒,还要准备肉干、肉酱。天子进食,吃一口就说饱了,须劝侑才继续进食;诸侯吃两口就说饱了;大夫和士吃三口就说饱了;劳力者就吃到饱为止。天子祭天所乘的大路车,马腹和马颈只有一圈装饰,而其他活动乘的次路车,马腹和马颈则有七圈装饰。诸侯在朝聘中圭璋作为礼品是单独进献的,而琥璜要在以酒酬宾时作为附带的礼品呈送。天子坐席五层,诸侯三层,但祭祀鬼神时却只用一层席子。诸侯视朝,大夫人数少,国君一一与他们行礼作揖,士人数众多,国君就只作一个揖。这些都是以少为贵的礼节。
【原文】
有以大为贵者:宫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椁之厚,丘封之大[1]。此以大为贵也。
有以小为贵者: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2],五献之尊[3],门外缶,门内壶,君尊瓦甒[4]。此以小为贵也。
【注释】
[1]“宫室”四句:《集解》引方悫曰:“《周官·典命》宫室以命数为节,自上公至子、男,以九、以七、以五为节,此宫室以大为贵也。天子之路谓之大路,弓谓之大弓,斗谓之大斗,俎谓之大房,此器皿以大为贵也。尊者之棺,至于四重,卑者止于一重,椁则周于棺,此棺椁以大为贵也。《周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此丘封以大为贵也。”丘封,即坟墓的封土堆,大者曰“丘”,小者曰“封”。
[2]“宗庙”五句:爵、散、觯(zhì)、角都是饮酒的器皿。据郑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其中爵的容量最小,散的容量最大。献,孙希旦曰:“献尸也。君夫人献尸以爵,诸臣为加爵用散。”即给尸献酒,贵者以爵,贱者以散。
[3]五献之尊:指子、男爵飨礼的五次献酒。
[4]“门外缶”三句:缶、壶、瓦甒(wǔ)都是盛酒之器。郑注:“壶大一石,瓦甒五斗,缶大小未闻也。《易》曰:‘尊酒簋贰,用缶。’”孙希旦说,这是诸侯中的子爵、男爵飨礼中的五献之礼,盛放酒醴的容器,缶最大,放在门外,放置给士旅食者(庶人在官者)的酒醴;壶较小,放在门内,放置给卿大夫的酒醴;瓦甒更小,放在堂上,放置君宴飨用的酒醴。
【译文】
有的时候,礼以大为贵,例如:宫室的规模,器皿的容量,棺椁的厚薄,坟头的大小。这些都是以大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小为贵,例如:宗庙祭祀,贵者献尸用较小的爵,贱者献尸用较大的散;尸尊,尸以觯尝酒,主人卑,举角杯而饮;诸侯中的子爵、男爵飨礼中的五献之礼,盛放酒醴的容器,缶最大,放在门外,放置给士旅食者的酒醴;壶较小,放在门内,放置给卿大夫的酒醴;瓦甒更小,放在堂上,放置君宴飨用的酒醴。这些都是以小为贵的礼节。
有以高为贵者: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天子、诸侯台门。此以高为贵也。
【原文】
有以下为贵者:至敬不坛[1],埽地而祭[2]。天子、诸侯之尊废禁[3],大夫、士棜禁[4]。此以下为贵也。
【注释】
[1]至敬:最尊敬的礼仪。指祭天。
[2]埽:同“扫”。
[3]禁:古时放置樽、壶、罍等盛酒容器的长方形箱具,据文献记载下有足,足高三寸。
[4]棜(yù)禁:古时放置樽、壶、罍等盛酒容器的长方形箱具,与禁相似,无足。
【译文】
有的时候,礼以高为贵,例如:天子的堂高九尺,诸侯的高七尺,大夫的高五尺,士的高三尺。只有天子、诸侯可以筑建台门。这些都是以高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低为贵,例如:天子祭天,并不修筑高坛,而是直接将地面扫除干净举行祭祀。仪式中,天子、诸侯盛酒的器具不放置在禁上,而是直接放在地下,大夫、士盛酒的器具放置在无足的棜禁上。这些都是以低为贵的礼节。
【原文】
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龙衮,诸侯黼,大夫黻,士玄衣裳[1]。天子之冕,朱绿藻[2],十有二旒[3],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此以文为贵也。
有以素为贵者:至敬无文[4],父党无容[5]。大圭不琢[6],大羹不和[7],大路素而越席[8],牺尊疏布鼏[9],椫杓[10]。此以素为贵也。
【注释】
[1]“天子龙衮”四句:天子的祭服有六种,即大裘、衮服、(bì)服、毳(cuì)服、服、玄服。此六服都是玄衣裳。“六服”的主要区别在于上衣和下裳上面的章数(图案花纹)不同。衮为九命之服,上衣绘有山、龙、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有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因而又称为“九章之服”。天子在不同场合可穿不同的服。大裘为天子祭天专用皮裘,诸侯和卿大夫可穿其他五服,上公可穿衮服,侯、伯可穿服,子、男可穿毳服,孤卿可穿服,大夫可穿玄服。黼(fǔ),黑白相间的斧纹。黻(fú),黑青相间的花纹。(xūn),浅红色。
[2]藻:彩色丝绳,用来穿珠为旒。
[3]旒:冕前悬垂的玉串。
[4]至敬无文:孙希旦云:“祭天袭大裘而不裼也。衣以裼为文,以袭为质。”意思是大裘加于外,不使文饰外露。
[5]父党无容:孔疏:“父之族党是亲,质素,故事之无有折旋揖让之容。”
[6]大圭:圭中最尊贵者,为天子朝日月时所用,长三尺。琢:郑注当为“篆(瑑)”,指雕饰花纹。
[7]大羹:肉汁。不和:不加调味品。
[8]越(huó)席:蒲草编制之席。
[9]牺尊:牛形的尊。疏:粗。鼏(mì):覆盖酒樽的布巾。孔疏:“谓郊天时,以粗布为巾以覆尊也。”
[10]椫(shàn)杓:用白理木制作的勺子。椫,木名。白理木,质硬纹白。杓,同“勺”。
【译文】
有的时候,礼以文饰繁多为贵,例如:天子穿着绘有龙纹等图案的衮服,诸侯穿着绘有斧纹等图案的礼服,大夫穿着绘有黑青相间花纹的礼服,士穿着玄色上衣、浅红色下裳,没有图案。天子戴的冕悬垂有用朱、绿彩色丝绳穿着的十二条旒,诸侯戴的冕悬垂九条旒,上大夫七条,下大夫五条,士三条。这些都是以文饰繁多为贵的礼节。
有的时候,礼以文饰朴素为贵,例如:祭祀至为崇敬的上天,天子所穿的大裘没有文饰;在父辈面前,不讲究揖让周旋的仪容动作。天子朝祭日月时所用的大圭,不加任何雕饰;祭祀时供奉的肉汁,不加任何调料;祭天乘用的大路,没有繁复的装饰,只铺垫蒲草编织的席子;牛形的樽,用粗布覆盖;用白理木制作的勺子舀酒。这些都是以文饰朴素为贵的礼节。
【原文】
孔子曰:“礼不可不省也[1]。礼不同、不丰、不杀[2]。”此之谓也。盖言称也。
礼之以多为贵者[3],以其外心者也。德发扬,诩万物[4],大理物博,如此,则得不以多为贵乎?故君子乐其发也。礼之以少为贵者[5],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6],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7]。
古之圣人,内之为尊,外之为乐,少之为贵,多之为美。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不可多也,不可寡也,唯其称也。
【注释】
[1]省(xǐng):察。
[2]不同:指上文礼的高下、多少、大小、文素之异。不丰:应少不可多。不杀(shài):应多不可少。
[3]多:包括上文所述的大、高、文。
[4]诩(xǔ):普遍,遍及。
[5]少:包括上文所述的小、下、素。
[6]德产:即德性。精微:精深微妙。
[7]独:少。
【译文】
孔子说:“礼,不可不注意审察。礼有高下、多少、大小、文素的不同,应减少的不能增加,应增加的也不能减少。”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礼要做到礼仪、礼物匹配相称。
礼之所以有以多、大、高、文为贵的,这是为了将内心的德性表现在外。王者发扬内心的仁德,遍及万物,统理天下万事万物,这样的话,能不以多、大、高、文为贵吗?所以君子乐于用礼向外界展现德性。礼之所以有以少、小、下、素为贵的,在于它专注内心之德的诚敬。内心之德达到极致,精深微妙,遍观天下之物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匹配,这样的话,能不以少、小、下、素为贵吗?所以君子审慎地以少少的礼来展现自己的德。
古代的圣人,以内心的敬慎为尊,以外在的礼仪为乐,以少、小、下、素为贵,以多、大、高、文为美。所以先王制定礼仪,应少的不能多,应多的不能少,只求相称。
【原文】
是故君子大牢而祭谓之礼[1],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2]。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3],君子以为滥矣。晏平仲祀其先人[4],豚肩不揜豆[5],浣衣濯冠以朝[6],君子以为隘矣。是故君子之行礼也,不可不慎也,众之纪也。纪散而众乱。孔子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注释】
[1]君子:郑注:“谓大夫以上。”孔疏:“大夫常祭少牢,遣奠及卒哭、祔用大牢。”
[2]“匹夫”句:匹士,即士。攘,盗窃。孔疏:“士常祭特豚,遣奠、卒哭、祔加一等,少牢。若用大牢,则是盗窃用君子之礼也。”
[3]“管仲”二句:管仲,即管子,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上卿,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镂(lòu)簋(guǐ),刻有花纹、以玉作装饰的簋。镂,刻。簋,盛黍稷之器。朱纮(hóng),天子系冕、弁的红色丝带。诸侯用青纮,大夫、士用缁纮边。山节,刻山形图案于斗拱。节,柱子上的斗拱。藻棁(zhuō),刻水草图案于短柱。棁,梁上的短柱。“镂簋、朱纮,山节、藻棁”都是天子所用的装饰,管仲的行为是僭越。
【原文】
[4]晏平仲:即晏子。见《檀弓下》“曾子曰:晏子可谓知礼”节注[1]。
[5]豚肩:猪腿。不揜(yǎn)豆:指猪腿太小,不能装满盖住豆。孔疏,豚肩本应盛放在俎里,此处说“豆”,是说豚肩之小,连豆都放不满。大夫祭祖本应用少牢,晏子这样做也不合礼仪。揜,同“掩”。
[6]浣、濯:都是洗的意思。
【译文】
所以,大夫以上的用太牢祭祀可以称作礼,士用太牢祭祀就是盗用君子之礼的窃贼了。管仲身为卿大夫,却使用刻镂纹饰的簋,帽子系着红色的丝带,住室斗拱上绘着山形图案,梁上的短柱画着水藻花纹,明礼的君子认为这是逾礼僭越了。晏平仲也是大夫,他祭祀祖先时用的猪蹄髈小到连豆也装不满,穿着洗过的旧衣裳、戴着洗过的旧帽子就去朝君,明礼的君子认为他过简过陋了。由此看来,君子行礼,不可不慎重,因为礼统领着大众的纲纪。如果纲纪松散,那么大众的行为也就乱套了。孔子说:“我知礼,打仗就一定胜利,祭祀就一定得到福佑。”这大概是掌握了礼与身份相称的道理。
【原文】
君子曰:“祭祀不祈,不麾蚤[1],不乐葆大[2],不善嘉事,牲不及肥大,荐不美多品[3]。”
【注释】
[1]麾(huī)蚤:提早加快进行祭祀。麾,快。蚤,通“早”。
[2]葆(bāo)大:高大。指器币而言。葆,通“褒”,高。
[3]荐:指以笾、豆盛放贡品。
【译文】
君子说:“祭祀不在于求福,不能求快提早,祭祀用的币帛不贪多求大,举行冠、婚等嘉礼,除了祭告祖先不须另行祭祀,祭祀用的牺牲不可全求肥大,供品也不是数量越多越美。”
【原文】
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1]!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2],燔柴于奥[3]。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
【注释】
[1]臧文仲:春秋鲁国正卿臧孙辰,历事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四君,时人以为知礼。
[2]夏父弗綦(qí)逆祀:夏父弗綦,人名。鲁文公时的宗伯,掌管宗庙祭祀。《左传》作“夏父弗忌”。闵公与僖公为鲁庄公之子。庄公死,嫡子闵公继位,闵公在位不久即死,庶兄僖公继位,僖公死,其子文公继位。文公二年(前625)合祭诸庙神主。依礼制,僖公继闵公之位,闵公的神位当在上。但掌管祭事的夏父弗忌为了取悦文公,将其父僖公的神主位置排在闵公之上,所以说是“逆祀”。事详《左传·文公二年》。
[3]燔柴于奥:燔柴,祭祀火神之礼。奥,郑玄认为当作“爨”,指灶神。下同。灶神只是“五祀”之一,礼节简单,夏父弗綦却用祭祀日、月、星辰等的燔柴之礼去祭灶神。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哪懂得礼!夏父弗綦颠倒了宗庙祭祀的顺序,他不加阻止,用祭火神的燔柴之礼祭灶神,他也没有劝阻。祭灶,不过是祭祀老妇之神。将饭食盛放在盆中,酒盛在瓶中而已。”
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
【译文】
所谓礼,就好比人的身体。身体不完备,君子就称之为不完备的人。礼如果施用不当,就好比身体不完备一样。
【原文】
礼有大,有小,有显,有微。大者不可损,小者不可益,显者不可揜,微者不可大也。故经礼三百[1],曲礼三千[2],其致一也[3]。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注释】
[1]经礼:指常行之礼。三百:极言数目繁多,并非确数。下文“三千”同。
[2]曲礼:指礼仪的细节。
[3]一:一致,指诚。
【译文】
礼,有时以大为贵,有时以小为贵,有时表现显著,有时表现隐微。礼,应大的就不能缩小,应小的就不能增大,应显著的就不能遮掩,应隐微的就不能放大。所以,虽然常用之礼有三百,礼之细节有三千,但它们的追求是一致的,都是诚。这就像人要进屋,没人不是从大门进入的。
【原文】
君子之于礼也,有所竭情尽慎,致其敬而诚若[1],有美而文而诚若[2]。君子之于礼也,有直而行也[3],有曲而杀也[4],有经而等也[5],有顺而讨也[6],有而播也[7],有推而进也[8],有放而文也[9],有放而不致也[10],有顺而摭也[11]。
【注释】
[1]“君子”三句:指上文礼有以少、小、下、素为贵的情况。若,顺。一说,为句末语助词。
[2]有美而文而诚若:指礼有以多、大、高、文为贵的情况。
[3]有直而行也:郑注:“谓若始死,哭踊无节也。”这是说礼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情况,如亲人刚去世,孝子跳脚痛哭,没有规定要节制。
[4]有曲而杀也:郑注:“谓若父在,为母期也。”这是说,礼有委曲而减少的情况,如丧礼的变服除服,母亲去世,孝子本应服丧三年,但如果父亲在世,则变通为服丧一年。
[5]有经而等也:礼有依照常法人人平等的情况,如为父母服丧三年,上至天子下至庶人都一样。
[6]有顺而讨也:礼有依次递减的情况,如上文“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等。讨,郑注:“犹去也。”即减少。
[7]有(chàn)而播也:礼有削减上层的份额以波及于下层的情况,如祭礼中自国君至贱吏都能分得到一份牲肉。,芟减。
[8]有推而进也:郑注:“谓若王者之后,得用天子之礼。”指礼仪中王者的后人虽已式微,但规格待遇仍依对待其先人之礼推而执行。
[9]有放(fǎng)而文也:礼有使用模仿自然的文饰的,如天子的礼服是模仿自然的纹饰。放,仿效,模仿。
[10]有放而不致也:礼有使用仿效自然的纹饰但有所减省的,如诸侯和卿大夫的礼服也是模仿天地自然之象,但天子的礼服纹饰为十二章和九章,诸侯和卿大夫的礼服纹饰减省,只有七章、五章、三章。致,至。
[11]有顺而摭(zhí)也:礼有自上顺于下的情况,如上文天子一食告饱,诸侯二,大夫三。摭,取。
【译文】
君子行礼,有时竭尽真情实意来表达,要致以恭敬来表现诚顺,有时以器物之美、纹饰之美来表现诚顺。君子行礼,有时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委婉而少少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遵循常法而平等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按顺序依次递减地表达出来的,有时是取之于上而普施于下的,有时是依对其先人之礼推导而提升规格的,有时是仿效自然而有文饰的,有时是仿效自然纹饰而有所减省的,有时是自上顺之于下的。
【原文】
三代之礼一也,民共由之。或素或青[1],夏造殷因。周坐尸,诏侑武方[2],其礼亦然。其道一也。夏立尸而卒祭,殷坐尸[3],周旅酬六尸[4]。曾子曰:“周礼其犹醵与[5]?”
【注释】
[1]素:白。青:黑。
[2]诏:告尸威仪。侑(yòu):劝尸饮食。武:郑玄认为当作“无”。方:常。
[3]“夏立尸”二句:郑注:“夏礼,尸有事乃坐”,殷尸“无事犹坐”。孔疏,夏代礼仪质朴,由人扮作鬼神代表的尸,不能久坐神的位置,因此尸只有在饮食时才坐下,不饮食就站立着。殷代礼仪较文,尸既然代表鬼神,就应当安坐,因此不管有事无事都坐着。
[4]六尸:天子七庙,当祫祭时,聚六庙之主于太祖庙中,太祖庙和六亲庙祖各有一尸,六尸代表六主,太祖尸居中,其他六尸参加旅酬。
[5]醵(jù):郑注:“合钱饮酒为‘醵’。”
【译文】
夏、商、周三代的礼本质是一致的,是要民众共同遵循。虽有时崇尚白色,有时崇尚黑色,但基本的礼是由夏代初创的,商代因循沿用。周代在祭祀宗庙时,尸是坐着的,告诉尸当行的礼仪和劝尸饮食,并无固定的常法,这种礼仪与商代是一样的。礼仪的道理是一致的。夏代宗庙祭祀时,尸是站立着的,一直站到祭祀完成;在商代尸有事没事都是坐着的,而周代有六亲庙之尸聚集太祖庙,依次互相劝酒的礼仪。曾子说:“周礼宗庙祭祀中的旅酬之礼,好像现在众人凑钱喝酒一样吧?”
【原文】
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1],非其至者也。郊血[2],大飨腥[3],三献[4],一献孰[5]。是故君子之于礼也,非作而致其情也,此有由始也。是故七介以相见也[6],不然则已悫[7];三辞三让而至[8],不然则已蹙[9]。故鲁人将有事于上帝[10],必先有事于宫[11];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12];齐人将有事于泰山,必先有事于配林[13]。三月系[14],七日戒[15],三日宿[16],慎之至也。故礼有摈诏[17],乐有相步[18],温之至也[19]。
【注释】
[1]近人情:孙希旦认为是指接近人的生活之道。
[2]郊血:指南郊祭天献牲血。郊,祭天。
[3]大飨:指祫祭先王。腥:生肉。
[4]三献:指祭祀社稷和五祀。(xún):将肉在汤中煮至半熟。
[5]一献:指祭众鬼神的小祭祀。祭祀小的鬼神只须一献之礼。关于一献之礼,见《文王世子》“凡语于郊者”节注[10]。孰:同“熟”。指熟肉。熟肉最接近人的生活,但并不崇敬,牲血离人生活最远,反而最能体现敬。以上是对“礼之近人情者”的解释。
[6]七介以相见:宾、主双方都有七个负责传话服务的随员。这是侯、伯之礼的规格,如果是公则为九介,子、男为五介。这里举中间而言。
[7]已:甚,太。悫(què):质实。这里指朴实简单。
[8]三辞:主君迎宾于大门外,宾让自己的随员三次推辞,表示自己不敢接受主国的盛礼。三让:进大门、庙门、登阶上堂,主人都要让客人先入。
[9]蹙(cù):急迫。
[10]有事:指祭祀。
[11](pàn)宫:大学名。见《王制》“天子命之教”节注[2]。鲁国将要祭天,首先要到宫告祭后稷,这是先告卑,后祭尊。后文的“晋人”、“齐人”句,也是同样道理。
[12]恶池:并州地区的小河名。郑注:“‘恶’当为‘呼’。”
[13]配林:泰山附近的小山名。
[14]三月系:指祭天所用的牲要提前三个月单独系于牢中饲养。
[15]七日戒:指祭祀前十日开始的连续七天的斋戒,即散斋。
[16]三日宿:指祭祀前三天的严格斋戒,又叫“致斋”。
[17]摈:通“傧”,傧相,司仪。诏:告。
[18]乐:乐工。相步:古代的乐工多为盲人,因此要有人搀扶、引导乐工走路。
[19]温:温润承藉。
【译文】
君子说:礼仪中接近人的生活常道的礼,并不是最隆重、最崇敬的礼。例如在南郊祭天时用牲血为祭品,祫祭祖先时用生肉为祭品,而祭社稷、五祀时用在汤中煮至半熟的肉为祭品,祭众鬼神的小祭祀时才用熟肉为祭品。所以君子对于礼仪,不是一时兴起而用以表达感情的,而是有缘由的。所以国君相见,宾、主都要有七个随员负责传话,不然就显得太质朴简单了;客人要三次向主人表示不敢当,主人要三次礼让请客人进门,然后才登堂,不然就显得太急促失礼了。所以鲁国人要祭祀上帝,就一定要先祭于学校宫;晋国人要祭祀黄河,就一定要先祭于恶池;齐国人要祭祀泰山,就一定要先祭于配林。大祭所用的牲要提前三个月系于牢中饲养,祭前的十日,要先进行七天的散斋,接着再进行三天严格的斋戒,然后才举行祭祀,这是谨慎到了极点。所以宾主行礼时一定要有司仪引导,乐师一定要有人搀扶引路,这才使礼仪温厚妥帖到了极点。
【原文】
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故凶事不诏,朝事以乐。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稾鞂之设[1]。是故先王之制礼也,必有主也,故可述而多学也。
君子曰:“无节于内者[2],观物弗之察矣[3]。欲察物而不由礼,弗之得矣。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故曰:礼也者,物之致也。”
【注释】
[1]“醴酒”六句:都是解释“修古”。醴酒,粮食酿造的甜酒。玄酒,即水。尚,上。上古无酒,以水献之,今已有醴酒,但仍设玄酒,居醴酒之上。割刀,后人使用的快刀。鸾刀,古人所用的钝刀。鸾,刀把端首装饰用的铃。莞(guān)簟(diàn),今人所用的蒲席和竹席。今人坐卧之席,蒲席在下,竹席在上。《诗经·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稾鞂(gǎo jiē),用庄稼秸秆编成的席。鞂,同“秸”。
[2]节:验。内:心。
[3]察:分辨。
【译文】
所谓礼,就是使人回归本性并遵循古制,就是不忘初始。所以有凶丧之事,不用诏告,人们自然会悲痛啼哭;朝廷宴飨老者贤者,奏乐自然使人快乐。今人喝酒要喝酿制的甜酒,但祭神时却将白水玄酒放在甜酒之上;今人用刀要用锋利的割刀,但祭祀时分割牲体仍以使用古式鸾刀为贵;今人坐着蒲席,上面再加一层竹席,坐着很安适,但祭天时却仍使用秸秆编成的席子。所以先王制定礼仪,一定要以返归根本、修习古制为主,后人才能传承、学习。
君子说:“如果内心没有礼仪的检验标准,观察事物就不能明辨是非高下。要想观察事物而不从礼仪入手,就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所以办事不按照礼仪去做,就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说话不依照礼仪去说,就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所以说:礼,是万事万物的准则。”
【原文】
是故昔先王之制礼也,因其财物而致其义焉尔[1]。故作大事必顺天时[2],为朝夕必放于日月[3],为高必因丘陵[4],为下必因川泽[5]。是故天时雨泽,君子达亹亹焉[6]。
【注释】
[1]财物:孙希旦云:“财物,犹才性,即天时之所生,地理之所宜,人官之所能,物曲之所利也。财物各有所宜,故先王之制礼,因之而致其宜焉。”
[2]大事:指祭祀。
[3]朝夕:祭名。天子在春分的早晨朝日于东门之外叫做“朝”,在秋分的夜晚祭月于西门之外叫做“夕”。放:依。
[4]为高:祭天神。
[5]为下:祭地神。
[6]达:皆。亹亹(wěi):勤勉的样子。
【译文】
所以过去先王制定礼,就依据事物的特性而赋以意义。所以举行祭祀一定顺应天时;举行朝日、夕月之祭,一定依据日出东方和月升西方的运行来进行;祭祀天帝,一定要凭借本来就高耸的山陵;祭祀地神,一定要凭借本来就低洼的川泽。所以,上天应时降雨,君子都勤勉努力。
【原文】
是故昔先王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举贤而置之,聚众而誓之。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1],因吉土以飨帝于郊[2]。升中于天,而凤皇降,龟龙假[3];飨帝于郊,而风雨节,寒暑时。是故圣人南面而立而天下大治。
【注释】
[1]名山:指五岳。中:成。
[2]吉土:通过占卜而选择的吉地。
[3]假(gé):至,到。
【译文】
所以,从前先王推崇有德行的人,尊重有道行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推举贤人安置到职位上,聚众宣誓。所以因天高而在山陵上祭天,因地低而在川泽中祭地,登五岳燔柴祭祀向上天报告成功,在南郊选择吉地祭祀天帝。因为燔柴祭祀向上天报告成功,所以象征祥瑞的凤凰降临、龟龙到来;因为祭祀天帝于南郊,所以风调雨顺,寒暑有序。这样,圣人只需朝南面站立在那里,天下就大治了。
【原文】
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庙堂之上,罍尊在阼[1],牺尊在西[2];庙堂之下,县鼓在西[3],应鼓在东[4]。君在阼[5],夫人在房[6],大明生于东[7],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君西酌牺象[8],夫人东酌罍尊,礼交动乎上,乐交应乎下,和之至也。
【注释】
[1]罍(léi)尊:画有云雷花纹的酒樽。
[2]牺尊:见本篇“礼有以文为贵者”节注[9]。在西:礼乐之器以在西方者为尊。
[3]县鼓:一种大鼓。县,同“悬”。
[4]应鼓:一种小鼓。因为先击朔鼓,后击应鼓,是对朔鼓的回应,故名。
[5]阼:是东阶。人君以东为尊。
[6]房:指西房。古代的房在室的两旁。天子、诸侯有东、西房。
[7]大明:指日。
[8]象:象形酒樽。
【译文】
天道是最高的教导,圣人具备最高的品德。宗庙祭祀中,庙堂上,罍尊陈设在东阶,牺尊陈设在西阶;庙堂下,悬鼓设在两阶之间的西边,应鼓设在东边。国君站在阼阶上,夫人站在西房中,这好比太阳升于东方,月亮升于西方,这象征阴阳的分别,所以这样安排了夫妇的位置。国君由西阶从牺尊、象尊中酌酒,夫人由东阶从罍尊中酌酒,礼仪互动,在堂上交相进行;音乐奏鸣,在堂下交相呼应,这真是和谐之极。
【原文】
礼也者,反其所自生[1];乐也者,乐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礼也以节事,修乐以道志。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也。蘧伯玉曰[2]:“君子之人达[3]。”故观其器而知其工之巧,观其发而知其人之知[4]。故曰:君子慎其所以与人者。
【注释】
[1]反其所自生:即上文所说的“反本、修古”。自,由。
[2]蘧(qú)伯玉:名瑗,春秋时期卫国大夫。
[3]达:通于事理。
[4]发:指人的外在表现。
【译文】
礼,是返还自己生命的初始;乐,是欢庆自己取得的成就。因此,先王通过制礼来节制事情,通过习乐来引导心志。所以观察一个国家的礼乐,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国家治理得好坏。蘧伯玉说:“君子一类的人都通达事理。”所以君子只要观察器物就能知道工匠的巧拙,只要观察人的外在表现就能知道他的才智。所以说:君子对于用以与人交往的礼乐是非常谨慎的。
【原文】
大庙之内敬矣[1]: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2],夫人荐盎[3];君亲割牲[4],夫人荐酒。卿大夫从君,命妇从夫人[5]。洞洞乎其敬也[6],属属乎其忠也[7],勿勿乎其欲其飨之也[8]!
纳牲诏于庭[9],血、毛诏于室[10],羹定诏于堂[11]。三诏皆不同位,盖道求而未之得也[12]。设祭于堂,为祊乎外[13],故曰:于彼乎,于此乎?
【注释】
[1]大庙:指始祖庙。大,同“太”。
[2]制祭:孔疏:所制者“制牲肝洗以郁鬯,入以祭神于室”,即割取牲肝,用香草浸制的郁鬯酒清洗。
[3]盎:盎齐,葱白色的酒。
[4]割牲:指进献煮熟的牲体。
[5]“卿大夫”二句:制祭、割牲之时,卿大夫从君,荐盎酒时命妇从夫人。命妇,卿大夫之妻。
[6]洞洞乎:孔疏:“质悫之貌。”是恭敬的样子。
[7]属属(zhǔ)乎:专一的样子。
[8]勿勿乎:勤勉的样子。
[9]纳牲诏于庭:牲入庭,以币告神。
[10]血、毛诏于室:杀牲取血、毛,告神于室。
[11]羹:肉羹。定:熟。
[12]道:言。
[13]祊(bēng):郑注:“祭明日之绎祭也。谓之祊者,于庙门之旁,因名焉。”绎祭,指在庙门外旁侧举行的祭祀。
【译文】
太庙之内的祭礼必须恭敬:国君亲自牵牲入庙,大夫协助国君捧着币帛紧跟在后;国君亲自摆设祭品,夫人进献盎齐之酒;国君又亲自进献煮熟的牲体,夫人献酒。卿大夫跟从着国君,命妇跟从着夫人。他们毕恭毕敬,表现得忠诚专一,勤勉而巴结地希望神灵享用供品!
祭献给神的牺牲入庙时,要在庭中告祭于神;进献牲血和毛时,要在室中告祭于神;进献肉羹熟肉时,要在堂上告祭于神。三次告祭都在不同的位置,这是说想求神降临却没有找到。先在堂上举行正祭,又在庙门之外设祭,像是在问:神是在那里吗,是在这里吗?
【原文】
一献质[1],三献文[2],五献察[3],七献神[4]。
【注释】
[1]一献:指各种小祭祀。
[2]三献:指祭社稷、五祀。
[3]五献:指祭四望、山川。察:明审。
[4]七献:指祭先公。这是讲祭诸神献数之差,等级越低,献酒的次数就越少。
【译文】
一献之礼质朴,三献之礼有文饰,五献之礼更盛大,七献之礼隆重神圣。
【原文】
大飨[1],其王事与?三牲、鱼、腊[2],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3],示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4]。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5],与众共财也。其余无常货[6],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其出也,《肆夏》而送之[7],盖重礼也。
【注释】
[1]大飨:此指王大飨来朝诸侯。
[2]腊(xī):干兽肉。
[3]内:同“纳”。孙希旦说:“谓先内(纳)之于庙也。”金:铜。此处指鸣钟。
[4]“龟为前列”二句:龟为占卜之物,可预知吉凶休咎,所以陈列在最前排。
[5]纩(kuàng):丝绵。
[6]其余:指九州之外的国家。
[7]《肆夏》:古诗乐名。是天子宴飨诸侯演奏的乐章。郑注,《肆夏》当为《陔夏》,是送宾的乐曲。
【译文】
大飨来朝的诸侯,这是天子才能做的事吗?牛肉、羊肉、猪肉、鱼肉、干兽肉,是来自四海九州的美味佳肴。笾、豆里盛放的食品,都是四季和顺之气所产的物品。诸侯入朝贡铜铸钟,表示他们和睦快乐。诸侯升堂朝见天子时,献上束帛加玉璧,是尊敬天子的德行。庭中陈设贡品,龟甲放在最前列,因为龟能预知吉凶休咎。其次是铜,因为它能照见人情。其次是丹砂、大漆、蚕丝、丝绵、大竹、小竹,表示天子与天下民众共有财物。其他各国的贡品没有一定,各以本国所产的物品进贡,这样即使边远地方的物品也能送呈天子了。大飨礼毕,宾客走出庙门时,就奏《陔夏》送客,以显示礼仪的隆重。
【原文】
祀帝于郊,敬之至也。宗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备服器[1],仁之至也。宾客之用币,义之至也[2]。故君子欲观仁义之道,礼其本也。
【注释】
[1]服:指丧礼大殓、小殓时穿着的衣服。器:陪葬的明器。
[2]义:宜。
【译文】
天子亲自在南郊祭祀天帝,这是崇敬的最高表现。宗庙的祭祀,这是仁爱的最高表现。丧礼,这是忠诚的最高表现。为丧礼准备衣服与随葬的明器,这是仁爱的最高表现。宾客赠送币帛,这是义的最高表现。所以,君子如果要观察仁义之道,观察礼仪,这是最根本、最基础的。
【原文】
君子曰:“甘受和,白受采[1]。忠信之人,可以学礼,苟无忠信之人,则礼不虚道[2]。是以得其人之为贵也。”
【注释】
[1]“甘受和”二句:甘为众味之本,所以能接受五味的调和;白是五色之本,所以能接受其他的色彩。
[2]道:由,从。
【译文】
君子说:“甘味可以接受五味的调和,白色可以接受各种颜色。忠信之人,才可以学礼,倘若是没有忠信品德的人,礼也不会虚浮地跟从着他。所以,学礼得到忠信品德的人最为可贵。”
【原文】
孔子曰:“诵《诗》三百,不足以一献[1];一献之礼,不足以大飨[2];大飨之礼,不足以大旅[3];大旅具矣,不足以飨帝。毋轻议礼!”
【注释】
[1]一献:指燕礼中献酒之礼。
[2]大飨:此指祫祭先王。
[3]大旅:郑注:“祭五帝也。”“五帝”指上天东、南、西、北、中五方帝,祭祀礼制规格低于冬至祭天礼。
【译文】
孔子说:“即使能背诵《诗》三百篇,如果没有学过礼,也不能行一献之礼;即使能行一献之礼,也不能行大飨祫祭先王之礼;即使能行大飨祫祭先王之礼,也不能行大旅祭五帝之礼;即使能行大旅祭五帝之礼,也不足以行祭天之礼。所以不要轻率地议论礼!”
【原文】
子路为季氏宰[1]。季氏祭,逮暗而祭[2],日不足,继之以烛。虽有强力之容,肃敬之心,皆倦怠矣。有司跛倚以临祭,其为不敬大矣。他日祭,子路与。室事交乎户[3],堂事交乎阶[4]。质明而始行事[5],晏朝而退[6]。孔子闻之,曰:“谁谓由也而不知礼乎[7]!”
【注释】
[1]季氏:鲁国大夫季桓子。宰:邑宰,治理邑的吏。
[2]逮:及。暗:天未亮。
[3]室事:正祭时,尸在室。交乎户:室外的人取祭品至室门口,室内的人接过祭品以献尸。
[4]堂事:邀尸上堂,在堂上行傧尸之礼。交乎阶:堂下的人把馔具送到阶前,堂上的人接过馔具奉尸。
[5]质明:天刚亮。质,正。
[6]晏:晚。
[7]由:子路名仲由。
【译文】
子路为季桓子家的邑宰。过去季氏举行岁时的祭祖,还不到天亮就开始,一整天还没祭完,天黑点起火烛继续。因为时间太长,虽然有强壮的身体、肃敬的诚心,大家都疲惫懈怠了。执事的人都站累了歪着身子、一只脚支撑着,倚靠着他物来应付祭祀,这实在是对祖先的大不敬。后来,有一次祭祀活动,子路参与。室内举行正祭时,室外的人送祭品到室门口,室内的人接过祭品献尸;举行堂上傧尸时,堂下的人把馔具送到阶前,堂上的人接过馔具奉尸。天亮开始祭祀行事,傍晚大家祭毕结束。孔子听说后,说:“谁说仲由不懂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