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则第十二
【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内则’者,以其记男女居室、事父母舅姑之法。”
本篇主要记载家庭内部各种人际关系的日常生活准则,如儿子、儿媳侍奉父母、公婆的进退之礼,饮食之法,妇人受赐之法,教子之法,等等。孙希旦认为,本篇有几处文字可疑,如从“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至“皆有惇史”,与通篇所言不相符,文体亦异,“疑系他简脱简”。
【原文】
后王命冢宰降德于众兆民[1]。子事父母[2],鸡初鸣,咸盥、漱[3],栉、、笄、总[4],拂髦、冠、、缨[5],端、、绅[6],搢笏[7]。左右佩用。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8],右佩玦、捍、管、遰、大觿、木燧[9]。偪[10],屦着綦[11]。
【注释】
[1]后王:天子。冢宰:官名。为六卿之首。兆民:郑注:“万亿曰‘兆’。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是说天子的民众称为“兆民”,诸侯的民众称为“万民”。
[2]子:因下文有“男女未冠笄者”,所以这里应指已冠男子。
[3]咸:皆。盥:洗手。漱:漱口。
[4]栉(zhì):梳篦。此指梳头。(xǐ):郑注:“韬发者也。”即遮盖头发的布帛。此指以布帛遮盖头发。笄:簪子。孙希旦说:男子有二笄,一以固发,一以固冠。此笄乃固发之笄。总:发带,束发后垂在脑后为装饰。
[5]拂:振去灰尘后戴上。髦:一种假发,据说类似幼年的发型“鬌”(duǒ),或似刘海。
[6]端:指玄端服,为士的服装。上衣为黑色,下裳有三色,玄色、黄色、杂色均可。(bì):古代系于裳外的蔽膝,皮制。绅:束在腰间的大带。
[7]搢(jìn):插。笏(hù):用来记事的玉、象牙或竹木制成的条形牌版,后成为礼仪性的器具。
[8]纷帨(shuì):拭物的佩巾,类似后世的手巾。砺:磨刀石。小觿(xī):解小结的工具,用象骨制成,锥形。金燧:利用阳光取火的铜镜形的器具。孔疏引皇氏云:“晴则以金燧取火于日。”
[9]玦:当作“决”。古代射箭时套在右手大姆指上的指套,骨制,拉弦时用以保护手指。捍:射箭时套在左臂上的皮套,又叫“遂”。管:笔管。遰(shì):刀鞘。木燧:钻木取火的工具。孔疏引皇氏云:“阴则以木燧钻火也。”
[10]偪(bī):用布帛束于膝至足,类似后世之绑腿裹脚。
[11]綦(qí):鞋带。
【译文】
天子命令冢宰对天下百姓进行道德教育。儿子侍奉父母,鸡开始啼叫就都起床洗手洗脸、漱口,梳头、用布帛盖上头发,插上发簪固定,系上发带,整理假发做的刘海,戴上帽子,系好帽带,穿上玄端衣裳,系上蔽膝,腰间扎上大带,把笏版插入腰带中。身上左右佩带常用之物。左边佩带有手巾、小刀、磨刀石、解绳带小结用的锥棍、利用日光取火的铜燧,右边佩带有射箭拉弦时拇指上带的指套、戴在左臂防护用的皮套、笔管、刀鞘、解绳带大结用的锥棍、钻木取火的木燧。扎好绑腿裹脚,穿好鞋,系好鞋带。
【原文】
妇事舅姑,如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栉、、笄、总,衣、绅[1]。左佩纷帨、刀、砺、小觿、金燧,右佩箴、管、线、纩[2],施縏袠[3];大觿、木燧,衿缨[4]。綦屦,以适父母舅姑之所。
及所,下气怡声[5],问衣燠寒[6],疾痛苛痒[7],而敬抑、搔之[8]。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进盥,少者奉槃[9],长者奉水,请沃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酏、酒、醴、芼、羹、菽、麦、、稻、黍、粱、秫唯所欲[10]。枣、栗、饴、蜜以甘之[11],堇、荁、枌、榆[12],免、薧、滫、瀡以滑之[13],脂膏以膏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
【注释】
[1]衣、绅:孔疏:“谓加玄端绡衣而后着绅带。”衣,指玄绡衣,即用黑缯所制之衣。
[2]箴:同“针”。纩(kuàng):《小尔雅》:“絮之细者曰‘纩’。”指好丝绵。
[3]縏袠(pán zhì):郑注:“縏,小囊也。”“縏袠”是装针线等物品的小囊。
[4]衿(jìn):动词,系。缨:五彩丝带。此指女子许嫁之缨,是表示自己已有所属。
[5]怡:悦。
[6]燠(yù):暖。
[7]苛:通“疴”,疥癣。
[8]抑:按。搔:摩。
[9]槃:同“盘”,承接水的木盘。古人洗手,要用匜(yí)盛水,倒在手上,下边用盘接水。
[10](zhān):稠粥。酏(yí):稀粥。芼(mào):菜。羹:肉羹。或说“芼羹”是以菜杂肉之羹。菽:豆的总称。(fèi):大麻子。黍:今之黄米。粱:即粟,北方俗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秫(shú):稷之黏者。
[11]饴(yí):糖。
[12]堇:堇菜。荁(huán):堇菜类,叶较大。枌(fén):白榆树皮。榆:刺榆,榆树的一种。
[13]免(wèn):新鲜的。薧(kǎo):干的。滫(xiǔ):郑注:“秦人溲曰‘滫’。”《说文》:“滫,久泔也。”疑指使食品稍加发酵变柔软。瀡(suǐ):郑注:“齐人滑曰‘瀡’。”或指勾芡使食品柔滑。
【译文】
媳妇侍奉公婆,如同侍奉父母一样。鸡开始啼叫就起床洗手洗脸、漱口,梳头,用布帛盖上头发,插上发簪固定,系上发带,穿上黑色的绡衣并在腰间束好绅带。身上左边佩带手巾、小刀、磨刀石、解绳带小结用的锥棍、利用日光取火的铜燧,右边佩带针、钥匙、线、细丝绵,都装在放杂物的小囊里;还有解绳带大结用的锥棍、钻木取火的木燧,这些物品都用五彩丝绳系好。穿好鞋,系好鞋带,然后到父母、公婆的住所请安。
到了父母、公婆的住室,要低声柔气地嘘寒问暖,如果父母、公婆身有疾病痛痒,就要恭敬地给他们按摩、搔痒。父母、公婆出门进门,或在前或在后,恭敬地扶持他们。给父母、公婆端上盥洗用水,年少的捧着盆盘接水,年长的手执容器从上方浇淋,请他们洗手洗脸,洗完后递上手巾。然后问他们想吃什么,恭敬地进献上,和颜悦色的态度让父母、公婆感到温暖。端上稠粥、稀粥、酒、醴酒、菜、肉羹、豆子、麦饭、大麻子饭、稻米饭、黍米饭、白粱米饭、黏米饭,让他们按照需求选用。还要加上枣子、栗子、饴糖、蜂蜜让味道甘甜,用新鲜的或晾干的堇、荁、白榆皮、刺榆皮来调和食物,让食品变柔变滑,用油脂调和,使其肥润可口。父母、公婆都品尝过后,才能告辞离开。
【原文】
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拂髦,总角[1],衿缨,皆佩容臭[2]。昧爽而朝[3],问:何食饮矣。若已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4]。
【注释】
[1]总角:把头发左、右分束为两个髻。
[2]容臭:孔疏:“臭,谓芬芳。臭物谓之容者,庾氏云:‘以臭物可以修饰形容,故谓之容臭。’”
[3]昧爽:天将明而未明时。
[4]具:指馔食。
【译文】
未行冠礼的男子,未行笄礼的女子,每天鸡刚啼叫就都起床盥洗、漱口,梳头、扎裹头巾,整理假发做的刘海,把头发左、右分束为两个髻,衣服缨带上系有绣囊,都装有香料。在天色将明而未明时,去向父母请安,问:早饭吃了什么、喝了什么。如果父母已经吃过了,就可以告退,如果还没有吃,那就帮助兄长侍奉准备馔食。
【原文】
凡内外[1],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枕、簟[2],洒扫室堂及庭,布席[3],各从其事。孺子蚤寝晏起[4],唯所欲,食无时。
【注释】
[1]凡内外:全家所有人,包括仆隶,不分男女、尊卑、长幼都包括在内。
[2]敛枕、簟(diàn):是因为“不欲人见己亵者”。簟,指贴身的竹席。
[3]布:布置。
[4]孺子:小子。蚤:通“早”。晏:晚。
【译文】
家中所有的人,不分男女、长幼、尊卑,每天鸡刚啼叫,就都要起来盥洗、漱口,穿好衣服,把枕头和席子收起来,洒扫卧室、庭堂和院落,布置坐席,各自从事自己要做的事情。只有小孩子可以早睡晚起,随他想怎样,吃饭也可以不定时。
【原文】
由命士以上[1],父子皆异宫[2]。昧爽而朝,慈以旨甘[3];日出而退,各从其事;日入而夕[4],慈以旨甘。
【注释】
[1]命士:指受命于天子而有一定爵位的士。
[2]异宫:命士以上的家庭,父子不住在同一个院落内,而有自己的庭院、寝门、寝室。孙希旦说:“异宫则父子之寝各有正寝、燕寝、侧室之属,而其制备;同宫则唯父备有此制,而其子或唯有燕寝及妻之寝而已,而其制简。”
[3]慈:恭敬地进献。旨甘:即上节的“枣、栗、饴、蜜”。
[4]夕:夕见。指晚上的问候请安、昏定之礼。
【译文】
儿子是命士以上的官员,和父亲住在不同的院落里。天将明而未明时就去朝见父母,恭敬地献上甜美的食物侍奉老人早餐;日出后告退,然后各自从事自己要做的事情;日落后,要到父母那里去请安问候,也要恭敬地进献美味的食物侍奉老人。
【原文】
父母、舅姑将坐,奉席请何乡[1]。将衽[2],长者奉席请何趾。少者执床与坐[3],御者举几[4]。敛席与簟,县衾箧枕[5],敛簟而襡之[6]。
父母、舅姑之衣、衾、簟、席、枕、几不传[7],杖、屦祗敬之[8],勿敢近。敦、牟、卮、匜[9],非馂莫敢用[10],与恒食饮,非馂莫之敢饮食。
父母在,朝夕恒食[11],子妇佐馂,既食恒馂。父没母存,冢子御食[12],群子、妇佐馂如初[13]。旨甘柔滑,孺子馂。
【注释】
[1]乡:通“向”。
[2]衽(rèn):卧席。这里意为躺卧。
[3]床:坐床。形制甚小,是尊者暂憩息时所用,与后世之床不同。与坐:让长者坐在“床”上稍等。
[4]御者举几:孔疏:“举几者,谓早旦亲起之后,侍御之人则奉举其几以进尊者,使冯(凭)之。”古人席地而坐,用凭几放在背后或身前作倚靠,可以比较舒适。
[5]“敛席”二句:孔疏:“敛席与簟者,敛此所卧在下大席,与上衬身之簟,又县其所卧之衾,以箧贮所卧之枕也。”县(xuán),同“悬”。衾,被子。箧(qiè),小箱子。
[6]襡(dú):收藏。
[7]传:移。孔疏,父母、舅姑之物,收贮后子妇不得随意转移、搬动。
[8]杖、屦(jù)祗(zhī)敬之:孔疏:“杖、屦是尊者服御之重,弥须恭敬,故云祗敬之,勿敢逼近也。”祗,敬。
[9]敦(duì)、牟(móu):盛黍稷的两种食器。卮(zhī):酒器。匜(yí):盛水的器皿。
[10]馂(jùn):吃剩下的食物。
[11]恒食:常食。
[12]冢子:指长子。御:侍。
[13]群子、妇:指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及媳妇。
【译文】
父母、公婆如果将要坐下,儿子、媳妇就要捧着席子,请示铺设坐席的朝向。父母、公婆如果将要躺卧,长子、长媳就要捧着卧席,请示铺设卧席头脚的朝向。少子、少媳拿着坐床,让父母、公婆先坐下等候,侍者搬来几让父母、公婆可以倚靠凭依。每天起身后,要将父母、公婆铺垫的席子和贴身的细席收卷起来,把被子悬挂起来,把枕头放进箱子里,把贴身的细席收藏起来。
父母、公婆的衣服、被子、贴身的细席、铺垫的席子、枕头、几是不得随便移动的,老人的手杖、鞋子更要恭敬对待,不要随便去碰触。父母、公婆吃饭用的敦、牟,喝酒用的卮,盛水的匜,都不能擅用,只有等老人吃过后、儿子、媳妇接着吃剩下的食物时才可使用这些器皿。日常饮食的物品,儿子、媳妇若不是接着吃父母、公婆剩下的食物时也是不敢擅自动用的。
如果父母都健在,早晚日常饮食,由儿子、媳妇帮助他们吃完剩下的食物,要吃干净,不再有剩余。如果是父亲去世而母亲尚存,日常的饮食就由长子侍奉陪同,母亲吃剩下的食物,由长媳和其他的儿子、媳妇帮助吃完,也要吃干净,不再有剩余。父母吃剩下的食物中有美味可口、柔滑的,就由小孩子们把它吃掉。
【原文】
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1]。进退周旋慎齐[2],升降、出入、揖游[3],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4],不敢唾、洟[5]。寒不敢袭[6],痒不敢搔。不有敬事[7],不敢袒裼[8],不涉不撅[9],亵衣衾不见里[10]。
父母唾、洟不见。冠带垢,和灰请漱[11];衣裳垢,和灰请浣;衣裳绽裂[12],纫箴请补缀[13]。五日则燂汤请浴[14],三日具沐。其间面垢,燂潘请[15];足垢,燂汤请洗。少事长,贱事贵,共帅时[16]。
【注释】
[1]应“唯”:用“唯”来答应。
[2]齐:同“斋”,庄重。
[3]揖游:俯身走路。揖,俯身。游,行。
[4]哕(yuě):干呕,要吐又吐不出来。噫(ài):打饱嗝。睇(dì)视:斜视。
[5]唾:唾沫。洟(ìt):鼻涕。
[6]袭:加衣服。
[7]敬事:孙希旦说:“为尊者执劳事也。”即为长辈干体力活。
[8]袒裼:露出手臂。
[9]撅(guì):撩起衣裳。
[10]亵(xiè)衣衾不见里:贴身的内衣和被子不能让里子显露出来。
[11]和灰:蘸着草木灰汁。古代使用草木灰来清除污垢,洗涤衣物。
[12]绽:裂开。
[13]补缀:缝补。
[14]燂(xún):烧热。
[15]潘:淘米水。(huì):洗脸。
[16]帅:遵循。时:通“是”。
【译文】
在父母、公婆的住所,他们如果有事使唤,要先用“唯”答应,然后恭敬地回话。在父母、公婆跟前,进退转身都要谨慎庄重,升降堂阶,出入门户,俯着身子走路,不敢干呕、打饱嗝、打喷嚏、咳嗽、打呵欠、伸懒腰、不能一只脚站立、也不能歪斜地倚靠着什么站立、不敢歪着头看或斜视,不敢吐唾沫、流鼻涕。在老人跟前,感到冷了也不敢添加衣服,感到痒了也不敢伸手搔挠。在父母、公婆跟前,不是为长者干力气活,就不敢脱衣露臂,不是蹚水就不敢撩起衣裳,贴身的内衣和被子不能让里子显露出来。
父母脸上的口水和鼻涕要及时地帮着擦干净,不能让人看见。父母的冠带、衣裳脏了,请求为父母蘸着草木灰汁清洗干净;衣裳开裂了,请求为父母穿针引线缝好补好。每五天一次就烧好热水让父母洗澡,每三天一次让父母洗头。这期间如果脸脏了,就热些淘米水让他们洗脸;如果脚脏了,就烧些热水让他们洗脚。年少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尊贵的,都遵循这样的规矩去做。
【原文】
男不言内,女不言外[1]。非祭非丧,不相授器[2]。其相授,则女受以篚[3],其无篚,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4]。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5],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内言不出,外言不入。
男子入内,不啸不指[6]。夜行以烛,无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无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注释】
[1]“男不言内”二句:《曲礼上》:“外言不入于梱,内言不出于梱。”意义相似。“内”指家务事,由女人负责;“外”指男人的公事。
[2]“非祭”二句:孔疏:“祭是严敬之处,丧是促遽之所,于此之时,不嫌男女有淫邪之意。”本来男女授受不亲,但在祭祀与治丧时,可以破例。因为祭祀是严肃庄敬的地方,而办理丧事是仓促匆忙的场合,在这两种情况下,男女可以互相授受。
[3]篚(fěi):盛东西的竹筐。
[4]奠:放置。
[5]湢(bì):浴室。
[6]啸(chì):郑注:“读为‘叱’。”指大声说话、呵叱。
【译文】
男人不过问女人的家务事,女人不过问男人的公事。如果不是祭祀和办理丧事,男女之间不能用手交接传递器物。如果必须用手交接传递器物,那么女子把器物放进竹筐里传递交接;如果没有竹筐,那么男女都先坐下,一方把东西放在地上,然后由另一方取走。外院与内宅不使用同一口井,男女不使用同一间浴室洗澡,不使用同一张寝席,相互之间不借用东西。男女的衣裳不能混着穿。家门内说的话不传出家门外,家门外讲的话也不传入家门内。
男子进入内宅,不可大声说话也不可用手指指划划。夜晚出行要点燃火把,没有火把就不外出。女子出门,要把脸遮掩起来,夜晚行路也要点燃火把,没有火把就不外出。走路,男人走在右边,女人走在左边。
【原文】
子妇孝者敬者,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若饮食之,虽不耆,必尝而待[1];加之衣服,虽不欲,必服而待;加之事,人代之,己虽弗欲,姑与之而姑使之[2],而后复之。
子妇有勤劳之事,虽甚爱之,姑纵之而宁数休之。
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3],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4];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5]。
【注释】
[1]“若饮食之”三句:孔疏:“谓尊者以饮食与己,己虽不嗜爱,必且尝之,而待尊者后命,令己去之,而后去之。”耆,同“嗜”。
[2]姑:姑且。
[3]庸:用。
[4]怒:谴责。
[5]子放妇出:孔疏:“子被放逐,妇被出弃。”出,休掉。不表礼:孔疏:“不显明言其犯礼之过也。”指不对外宣扬其失礼的过错。
【译文】
儿子、媳妇孝敬父母、公婆,对父母、公婆的命令不违背、不怠慢。父母、公婆如果赐给饮食,即使不喜欢吃,也要尝一些,然后等到父母、公婆说可以离开了再离开;父母、公婆赐给的衣服,即使不喜欢穿,也要暂时穿上,然后等到父母、公婆说可以离开了再离开;父母、公婆分派自己干的事情,中途又派别人来代替自己干,自己即使不想让别人干,也要姑且交给来代替的人去干,姑且让来代替的人去干,等他干不完干不好之后,自己再重干。
当儿子、媳妇辛勤工作时,父母、公婆虽然非常心疼他们,也姑且就听任他们去辛苦而不能不让他们干,宁可让他们多休息几回。
如果儿子和媳妇不孝敬,也不用生气埋怨,姑且先对他们进行教育。如果对他们进行了教育也不改,而后就对他们进行谴责;如果对他们进行了谴责也不改,那就把儿子赶出门、把媳妇休掉,但不在外说儿子、媳妇失礼的过错。
【原文】
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1],说则复谏[2];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3],宁孰谏[4]。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5],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注释】
[1]起:郑注:“犹更也。”
[2]说(yuè):同“悦”。
[3]乡、党、州、闾:据《周礼》,二十五家为一闾,五百家为一党,五党为一州,五州为一乡。
[4]孰谏:指犯颜而谏。孰,同“熟”。
[5]挞:以木棍或鞭子击打。
【译文】
父母有了过失,做儿女的要低声下气、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加以劝谏。劝谏如果不听,做儿女的要更加恭敬、更加孝顺,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劝谏;如果父母因为劝谏而不高兴,与其让父母得罪于乡、党、州、闾,那还是宁可自己犯颜苦劝。如果因此使父母生气、不高兴,而拿着棍子把自己打得流血,那也不敢埋怨恼怒,而是更加恭敬、更加孝顺。
【原文】
父母有婢子若庶子、庶孙[1],甚爱之,虽父母没,没身敬之不衰。子有二妾,父母爱一人焉,子爱一人焉,由衣服饮食,由执事,毋敢视父母所爱[2],虽父母没不衰。子甚宜其妻[3],父母不说,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
【注释】
[1]婢子:贱妾。若:及。庶子:指贱妾所生之子。
[2]视:比。
[3]宜:善。
【译文】
父母对贱妾及庶子、庶孙十分宠爱,即使父母去世,也要秉承父母的遗愿终身疼爱他们。儿子如果有两个妾,父母喜欢一个,儿子喜欢另一个,那么无论是衣服饮食,还是做事,儿子喜欢的那个妾都不敢和父母喜欢的那个妾相攀比,即使父母去世了也不改变。儿子认为自己的妻子很好很合适,但父母不喜欢,那就把妻子休掉。儿子觉得自己的妻子不好不合适,但是父母说“这个媳妇善于侍奉我们”,那么儿子就要以夫妇之礼对待妻子,终身都不改变。
【原文】
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1],必果[2];将为不善,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
【注释】
[1]贻(yí):遗留。
[2]果:决。孔疏:“父母虽没,思行善事,必果决为之。若为不善,思遗父母羞辱,必不得果决为之。”
【译文】
父母即使去世了,儿子将要做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美名,就一定果断地去做;将要做不善的事,想到这会给父母带来羞辱,那就一定不能贸然去做。
【原文】
舅没则姑老[1],冢妇所祭祀宾客[2],每事必请于姑,介妇请于冢妇[3]。舅姑使冢妇,毋怠、不友、无礼于介妇[4]。舅姑若使介妇,毋敢敌耦于冢妇[5],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注释】
[1]姑老:婆婆告老,将家事交付于长妇,即嫡长子之妻。《曲礼上》:“七十曰老,而传。”男子七十岁,就要将家事交付给嫡长子,其妻也将家内事务交付给嫡长媳。若男子未及七十就去世,其妻也要将家事交付给长媳,这是因为祭祀时必须夫妻同时主持。
[2]冢妇:嫡长子之妻,即长媳。
[3]介妇:郑注:“众妇。”即众子之妇。
[4]毋怠、不友、无礼于介妇:朱彬《训纂》引项平甫曰:“言舅姑若使冢妇,毋得以尊自怠,而凌辱众妇也。‘怠’也,‘不友’也,‘无礼’也,皆当以‘毋’字统之。”
[5]敌耦:匹敌。指介妇不可因舅姑对自己好就与冢妇抗衡,而应持合乎自己身份的态度。
【译文】
公公去世,婆婆就要告老,把家庭事务交付给冢妇。冢妇办理祭祀、招待宾客等事务,都要向婆婆请示,不敢专断,众妇则要向冢妇请示。公婆让冢妇主事、做事,冢妇不要懈怠,不要不友爱,不要对介妇无礼。公婆如果让介妇主事、做事,介妇也不敢和冢妇抗衡,不敢和冢妇并肩而行,不敢像冢妇一样发号施令,不敢和冢妇平起平坐。
【原文】
凡妇不命适私室不敢退。妇将有事[1],大小必请于舅姑。
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妇或赐之饮食、衣服、布帛、佩帨、兰[2],则受而献诸舅姑。舅姑受之则喜,如新受赐;若反赐之,则辞,不得命,如更受赐,藏以待乏。妇若有私亲兄弟,将与之,则必复请其故,赐而后与之。
【注释】
[1]有事:有私事。
[2]“妇或赐之”句:指妇的娘家兄弟赐给的东西。佩帨(shuì),佩巾。(chǎi)兰,和兰,都是香草,干燥后可以制作香囊,佩带于身。
【译文】
凡是做儿媳妇的,公婆没有发话让回自己的居室,就不敢告退。媳妇有私事,不论事大事小一定要先请示公婆。
儿子、媳妇没有属于个人的财货,没有属于个人的牲畜,没有属于个人的器物,不敢私自把家里的东西借出去,不敢私自把家里的东西送别人。
媳妇如果得到自己兄弟馈赠的饮食、衣服、布帛、佩巾、香草,接受后要献给公婆。公婆接受了,媳妇就感到高兴,如同自己刚接受了亲友馈赠时一样;如果公婆又把东西返还赐给自己,就要推辞,推辞不过,就像再次受到赏赐一样,收藏好以等待缺乏的时候。儿媳若有娘家兄弟,想给娘家兄弟送东西,一定要先报告公婆,说明原因,公婆将要送的东西赐给儿媳,儿媳再拿去送给娘家兄弟。
【原文】
適子、庶子祗事宗子、宗妇[1]。虽贵富,不敢以贵富入宗子之家;虽众车徒,舍于外[2],以寡约入。子弟犹归器[3],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4],而后敢服用其次也。若非所献[5],则不敢以入于宗子之门,不敢以贵富加于父兄宗族。若富,则具二牲,献其贤者于宗子。夫妇皆齐而宗敬焉[6],终事而后敢私祭。
【注释】
[1]適子:祖父及父之嫡子,即小宗。適,同“嫡”。庶子:嫡子之弟。祗(zhī):敬。宗子:大宗,即整个族人的嫡系长子。宗妇:大宗子之妻。
[2]舍:止。
[3]犹:若,如果。归(kuì):通“馈”,赠送。
[4]裘衾:裘皮衣和被子。
[5]若非所献:如果要给宗子家所进献的物品不符合宗子的身份。
[6]夫妇:小宗夫妇。宗敬:助祭于宗子之家以致敬。
【译文】
嫡子、庶子要敬重奉事家族的大宗、宗妇。嫡子、庶子即使富贵了,也不敢以富贵的身份排场进入宗子家;虽然车马多、徒众多,也要停在宗子家的大门外,简简单单地进入宗子家。自己的子弟如果被赐予器物,如衣服、裘皮、被褥、车马,那就从中挑选上等的献给宗子,而后自己使用次一等的。如果要给宗子家所进献的物品不符合宗子的身份,就不敢将它们带入宗子家门,不敢倚仗自己的富贵凌驾于父兄宗族之上。如果嫡子、庶子富有,祭祖时则准备两头牺牲,要将好的一头献给宗子。宗子祭祖,小宗夫妇都要斋戒助祭于宗子家,大宗祭祖完毕,小宗才敢回家祭祀自家的父、祖。
【原文】
饭:黍、稷、稻、粱、白黍、黄粱[1],稰、穛[2]。
膳:、臐、、醢、牛炙[3];醢、牛胾、醢、牛脍[4];羊炙、羊胾、醢、豕炙;醢、豕胾、芥酱、鱼脍[5]。雉、兔、鹑、[6]。
饮:重醴[7],稻醴清、糟,黍醴清、糟,粱醴清、糟;或以酏为醴,黍酏、浆、水、醷、滥[8]。
酒:清、白[9]。
羞:糗饵、粉酏[10]。
食:蜗醢而苽食、雉羹[11],麦食、脯羹、鸡羹,析稌、犬羹、兔羹[12],和糁不蓼[13]。濡豚包苦实蓼[14],濡鸡醢酱实蓼,濡鱼卵酱实蓼[15],濡鳖醢酱实蓼。腶脩、蚳醢[16],脯羹、兔醢,麋肤、鱼醢[17],鱼脍、芥酱,麋腥、醢、酱,桃诸、梅诸、卵盐[18]。
【注释】
[1]黍:黄黍。一种粮食作物,去皮后叫黏黄米。稷:与黍同属一类谷类作物。质黏的是黍,不黏的是稷。粱:小米。
[2]稰(xǔ)、穛(zhuō):郑注:“孰获曰‘稰’,生获曰‘穛’。”稰,指成熟后收获的谷物。穛,指未完全成熟而收获的谷物。
[3]膳:这里指肉食。(xiāng):牛肉羹。它和下文的“臐、”都是加有五味等佐料而不加菜的羹。臐(xūn):羊肉羹。(xiāo):猪肉羹。醢:肉酱。郑注,“”、“牛炙”之间,不得有“醢”,这里的“醢”是衍字。牛炙:烤牛肉。
[4]牛胾(zì):切成大块的牛肉。脍(kuài):细切的肉。
[5]芥酱:芥菜制成的调味酱。醢和酱是用以配胾、脍,因为胾、脍味淡,炙则不用。
[6]雉:野鸡。鹑(chún):鹌鹑。属于雉科中体形较小的一种。(yàn):同“”,雀,鹑的一种。
[7]重(chóng)醴:醴有糟、清之分,未经过滤的称“糟”,经过过滤的称“清”。糟、清具设,为重醴。
[8]浆:有酸味的饮品。醷(yì):梅浆。滥:郑玄认为即《周礼·浆人》六饮中的“凉”,汉时的寒粥,如糗饭加水的饮品。
[9]清:清酒。白:事酒和昔酒。《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临时有事而新酿的酒,酿造期最短,较浊;昔酒,久酿而成的酒,较清;清酒,更久酿造而成的酒,最清。
[10]羞:此处指进献的笾、豆中所盛放的食物。糗(qiǔ):炒熟的大豆捣成的粉。饵:用稻米粉和黍米粉混合蒸成的糕饼。因为饵有黏性,要将糗撒到饵上防黏,就成了糗饵。粉:郑玄据《周礼·天官·笾人》认为“粉”当作“粉”(zhān),指用稻米与切碎的动物脂肪拌和而成的面饼。
[11]食:郑注:“目人君燕食所用也。”即国君平时吃饭所食用的食物。蜗(l uó)醢:用蚌蛤类的肉做成的酱。苽(gū):郑注:“雕胡也。”《集韵》云或作“菰”,水生植物,生菰米可食。
[12]析稌(tú):淘过的米。析,原讹为“折”,“析”通“淅”,淘洗。稌,稻。
[13]和糁(sǎn)不蓼(liǎo):指上文肉羹加入调料和米屑拌成的面汤,但不加蓼菜。糁,用碎肉和米粉制成的羹。详见下文。蓼,又名“辛菜”,可以调味。
[14]濡:将肉煮熟并调和其汁。苦:苦菜。实蓼:剖开牲体腹腔,填入蓼菜,然后缝合。据说可以祛除腥气。
[15]卵(kūn)酱:用鲲鱼子制成的酱。
[16]腶(duàn)脩:加姜、桂等香料经捶打制成的干肉条。蚳(chí)醢:用蚁卵制成的酱。
[17]肤:切肉。
[18]诸:菹(zū)。这里指腌渍的桃干、梅干。卵盐:大盐。盐大如鸟卵,故名。
【译文】
饭类:黄黍饭、稷米饭、稻米饭、白粱饭、白黍饭、黄粱饭六种谷物,每种谷物还分为成熟时收获品和未成熟时收获品两类。
加馔时的膳食有:牛肉羹、羊肉羹、猪肉羹、烤牛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一行,放在北边,从西侧排放;肉酱、切成大块的牛肉、肉酱、切细的牛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二行,从东侧排放;烤羊肉、切成大块的羊肉、肉酱、烤猪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三行,从西侧排放;肉酱、切成大块的猪肉、芥子酱、切细的鱼肉,这四种食物排在第四行,从东侧排放。以上四行十六豆,是下大夫的食礼规格。如果将野鸡、兔子、鹌鹑、雀这四种食物排在第五行,那就是上大夫的食礼规格。
饮料:每种醴都包括清醴和糟醴两种,稻醴,有清醴与糟醴,黍醴有清醴与糟醴,粱醴有清醴与糟醴;有时以粥为醴,有用黍煮的粥、酢醋、水、梅汁、寒粥。
酒:清酒和白酒。
进献的笾、豆中所盛放的食物:大豆糗饵、米饼粉酏。
国君燕食的食物:蚌蛤酱配菰米饭、野鸡羹,麦子饭、配肉羹和鸡羹,大米饭、配犬羹和兔羹,上述肉羹都要加入用佐料和米屑调制的汤,但不加蓼菜。烹煮小猪,要用苦菜将其包起来,并在猪腹里填入蓼菜;烹煮鸡,加入醢酱,在鸡腹中填入蓼菜;烹煮鱼,加入鱼子酱,在鱼腹中填入蓼菜;烹煮鳖,加入醢酱,在鳖腹中填入蓼菜。吃干肉条时要配上蚂蚁卵做的酱;吃肉羹,要配上兔肉酱;吃麋鹿肉片,要配上鱼肉酱;吃细切的鱼肉,要配上芥子酱;吃生鲜麋鹿肉,要配上醢肉糜酱;吃桃干、梅干,要配上大块盐巴。
【原文】
凡食齐视春时,羹齐视夏时,酱齐视秋时,饮齐视冬时[1]。
凡和[2],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3]。
牛宜稌,羊宜黍,豕宜稷,犬宜粱,雁宜麦[4],鱼宜苽。
春宜羔、豚,膳膏芗[5];夏宜腒、[6],膳膏臊[7];秋宜犊、麛,膳膏腥[8];冬宜鲜、羽[9],膳膏膻[10]。
【注释】
[1]“凡食”四句:郑注:“饭宜温也。羹宜热也。酱宜凉也。饮宜寒也。”春时要温,夏时要热,秋时要凉,冬时要寒。齐(jì),同“剂”,调和。视,比照,参照。春时,春天的温度。这里指饭食要像春天的温度,要温和。
[2]和:食物味道的调和。郑注:“多其时味以养气也。”这是说要多食正当时令盛气之味。
[3]滑甘:使食物甘甜、柔滑的佐料。
[4]雁:鹅。
[5]膳:煎和。膏芗(xiāng):牛油。芗,通“香”。
[6]腒(jū):干雉。(sù):干鱼。
[7]膏臊:狗油。
[8]膏腥:猪油。
[9]鲜:生鱼。羽:指鹅。
[10]膏膻:羊油。
【译文】
根据四时节候安排饭食,调和饭食要像春天般温和,调和羹汤要像夏天般火热,调和酱料要像秋天般爽凉,调和饮品要像冬天般冰寒。
凡调和食物之味,春季多用酸味,夏季多用苦味,秋季多用辛味,冬季多用咸味,无论哪个季节,都要用滑柔甘甜的佐料加以调和。
肉鱼与饭食的搭配,牛肉配大米饭,羊肉配黍米饭,猪肉配稷米饭,狗肉配白粱米饭,鹅肉配麦子饭,鱼肉配菰米饭。
春天适宜吃羊羔、小猪,用牛油烹调;夏天适宜吃干雉、干鱼,用狗油烹调;秋天适宜吃牛犊、小鹿,用猪油烹调;冬天适宜吃鱼、鹅,用羊油来烹调。
【原文】
牛脩、鹿脯、田豕脯、麋脯、麕脯[1],麋、鹿、田豕、麕皆有轩[2]。雉、兔皆有芼[3],爵、、蜩、范、芝栭、菱、椇、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楂、梨、姜、桂[4]。
【注释】
[1]麕(jūn):獐子,似鹿无角。
[2]轩(xiàn):切成大片。孔疏:“腥食之时,皆以藿叶起之,而不细切,故云‘皆有轩’。”
[3]芼(mào):以菜拌和。郑注:“谓菜酿也。”
[4]爵:通“雀”。蜩(tiáo):蝉。范:蜂。芝栭(ér):孔疏:“无华叶而生者曰芝栭。”疑为今之木耳。也有人认为“芝”、“栭”为二物,“芝”为木耳,“栭”为软枣。菱:菱角。椇(jǔ):指枳椇果,今称“拐枣”,味甘可食。
【译文】
牛肉干、鹿肉干、野猪肉干、麋肉干、獐子肉干,其中麋、鹿、野猪、獐子都可以切成大片裹着藿香叶生吃。野鸡羹、兔羹都用菜拌着吃,还有雀、、蝉、蜂、木耳、菱角、枳椇、枣子、栗子、榛子、柿子、瓜、桃子、李子、梅子、杏、山楂、梨子、姜、桂等。
【原文】
大夫燕食[1],有脍无脯,有脯无脍;士不贰羹、胾[2];庶人耆老不徒食[3]。
【注释】
[1]燕食:平常的饮食。
[2]贰:重。指士可以吃羹、胾,但不能重设。
[3]耆(qí):六十岁曰“耆”。不徒食:吃饭就一定有肉。徒,空。《王制》:“六十非肉不饱。”
【译文】
大夫平时的饭食,如果有切细的肉就没有肉干,如果有肉干就没有切细的肉;士平时的饭食可以有肉羹和大肉块,但不能重设。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吃饭一定要有肉。
【原文】
脍,春用葱,秋用芥[1]。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葱,膏用薤[2]。三牲用藙[3],和用醯,兽用梅。鹑羹、鸡羹、[4],酿之蓼。鲂、烝[5],雏烧,雉,芗,无蓼。
【注释】
[1]芥:郑注:“芥酱也。”
[2]脂、膏:郑注:“脂,肥凝者,释者曰‘膏’。”肥油为脂,化开的为膏。薤(xiè):又名“藠(jiào)头”,一种菜蔬。
[3]三牲:牛、羊、猪。藙(yì):食茱萸,似茱萸而实赤小,《尔雅》称之为“”。
[4](rú):鹌鹑类小鸟。
[5]鲂(fáng):即鳊鱼,属鲤类,体高呈菱形。(xù):鲢鱼。
【译文】
搭配细切的肉,春季用葱,秋季用芥子酱。搭配小猪,春季用韭菜,秋季用蓼菜。凝脂用葱来搭配,汤油用薤来搭配。牛、羊、猪三牲用食茱萸搭配,用醋来调味,其他兽肉用梅酱调味。鹑羹、鸡羹、,都要拌上蓼菜。鳊鱼、鱼蒸着吃,小鸟、野鸡烧烤着吃,这些食物都有香料,但不拌搭蓼菜。
【原文】
不食雏鳖。狼去肠,狗去肾,狸去正脊[1],兔去尻[2],狐去首,豚去脑,鱼去乙[3],鳖去丑[4]。
【注释】
[1]狸:狸猫。
[2]尻(kāo):屁股。
[3]乙:鱼肠。《尔雅·释鱼》:“鱼肠谓之‘乙’。”因鱼肠与“乙”字形相似,故名。
[4]丑:肛门。以上这些器官均不利于人,因而食用时要去掉。
【译文】
不吃幼鳖。吃狼肉要去掉肠子,吃狗肉要去掉腰子,吃狸肉要去掉正脊,吃兔肉要去掉屁股,吃狐肉要去掉头,吃猪肉要去掉脑,吃鱼肉要去掉肠子,吃鳖肉要去掉肛门。这些部位吃了都对人有害。
【原文】
肉曰脱之[1],鱼曰作之[2],枣曰新之[3],栗曰撰之[4],桃曰胆之[5],柤、梨曰攒之[6]。
【注释】
[1]脱:去骨剥皮。
[2]作:《尔雅》作“斮”,刮去鳞片。
[3]新:枣易落有尘埃,擦拭之使新。
[4]撰(xuǎn):同“选”,挑选。虫子爱食栗子,所以食用前要挑选。
[5]胆:擦拭。桃多毛,因而要拭去其毛,使表面光滑。
[6]柤(zhā):同“楂”,山楂。攒(zuàn):通“钻”。这里指去掉山楂、梨子上的虫眼。
【译文】
肉去骨剥皮叫做“脱”,鱼刮去鳞片叫做“作”,枣子把表皮擦拭干净叫做“新”,栗子拣选没有虫咬的叫做“选”,桃子擦拭表皮的桃毛叫做“胆”,剜掉山楂、梨子的虫眼叫做“钻”。
【原文】
牛夜鸣则庮[1];羊泠毛而毳[2],膻;狗赤股而躁,臊[3];鸟皫色而沙鸣[4],郁[5];豕望视而交睫[6],腥;马黑脊而般臂[7],漏[8]。雏尾不盈握,弗食;舒雁翠[9],鹄、鸮胖[10],舒凫翠[11],鸡肝、雁肾、鸨奥、鹿胃[12]。
【注释】
[1]庮(yǒu):恶臭。
[2]泠(líng):通“零”。毳(cuì):毛与毛结聚。
[3]赤股:大腿内侧无毛。躁,臊:孔疏:“躁,谓举动急躁。狗若如此,其肉臊恶。”
[4]皫(piǎo)色:羽毛变色而无光泽。沙鸣:嘶哑。孔疏:“谓鸣而声嘶。”
[5]郁:腐臭。
[6]望视:远视。交睫:睫毛交结。腥:郑注:“‘腥’当为‘星’,声之误也。星,肉中如米者。”此即猪囊虫(绦虫尾蚴)病。
[7]般:毛色杂乱。臂:前腿。
[8]漏(lóu):读为“蝼”,蝼蛄。这里指马肉如蝼蛄一样臭。
[9]舒雁:鹅。翠:尾肉。
[10]鹄(hú):天鹅。鸮(xiāo):猫头鹰。胖(bǎn):肋骨两侧的薄肉。
[11]舒凫(fú):鸭子。
[12]鸨(bǎo):鸟名。比雁略大。奥(yù):脾胃。
【译文】
牛如果半夜里哞哞叫,它的肉有恶臭;羊的毛零落稀少且纠结,它的肉有膻味;狗的大腿内侧无毛且急躁,它的肉有臊味;鸟的羽毛变色无光且叫声嘶哑,它的肉有腐臭味;猪的眼睛总望向远处且睫毛相交,它的肉里有囊虫;马的脊背黑色且前腿有杂毛,它的肉如蝼蛄一样臭。小鸟的尾巴羽毛不满一握,就不吃;鹅的尾部的肉,天鹅和猫头鹰肋骨两侧的肉,鸭子的尾部的肉,鸡的肝、鹅的肾、鸨的脾胃、鹿的胃,这些部位的肉都不能吃。
【原文】
肉腥[1],细者为脍,大者为轩。或曰:麋、鹿、鱼为菹[2],麕为辟鸡[3],野豕为轩,兔为宛脾[4]。切葱若薤,实诸醯以柔之。
【注释】
[1]腥:不熟的肉,生肉。
[2]菹(zū):与“轩”意近,指切成大片。
[3]辟(bì)鸡:肉末酱。
[4]宛脾:兔肉末酱。
【译文】
不熟的肉,切成细丝的叫做“脍”,切成大片的叫做“轩”。还有一种说法是:麋肉、鹿肉、鱼肉切成大片,叫做“菹”;獐子肉切成细末调酱,叫做“辟鸡”;野猪肉切成大片,叫做“轩”;兔肉切成细末调酱,叫做“宛脾”。葱或薤切碎放在肉中,加醋搅拌会柔和软滑。
【原文】
羹食,自诸侯以下至于庶人,无等。大夫无秩膳[1]。
【注释】
[1]秩膳:常置的美味。秩,常。膳,美食。
【译文】
羹和饭,从诸侯至老百姓都可以食用,这方面没有等级差别。大夫没有常置备的美食。
【原文】
大夫七十而有阁[1]。天子之阁,左达五,右达五[2]。公、侯、伯于房中五[3],大夫于阁三,士于坫一[4]。
【注释】
[1]阁:木板制作的存放食物的柜架。
[2]“天子之阁”三句:宫室之制,中央为正室,正室左、右为房,房外有墙叫“序”,序外各有一室叫“夹室”。天子有左夹室五阁,右夹室五阁。达,夹室。
[3]公、侯、伯于房中五:诸侯比天子地位低,只在一房之中有夹室五阁。
[4]坫(diàn):古时室内放东西的土台。
【译文】
大夫到七十岁就有存放食物的木架。在天子宫室中,序外两夹室,左夹室有五个阁架,右夹室有五个阁架。公、侯、伯的房中有五个阁架,大夫房中有三个阁架,士房中只有一个放食品的土台。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异,六十宿肉,七十贰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违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煖,八十非人不煖,九十虽得人不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为丧。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瞽亦如之。凡父母在,子虽老不坐。
【原文】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有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1]
【注释】
[1]此段文字皆见于《王制》,内容稍有差异。
【译文】
凡养老之礼各朝不同:有虞氏用燕礼,夏后氏用飨礼,殷人用食礼,周人斟酌去取而兼用这三种礼。对年过五十的老人,在乡中行养老礼;对年过六十的老人,在国都行养老礼;对年过七十的老人,在大学行养老礼。此例天子、诸侯都通用。
年过八十的老人,拜谢君王赏赐,以跪坐两次俯首至地行礼即可,双目失明的人也如此;年过九十的老人,可以请人代受君王的赏赐。关于用餐,年过五十的老人,可以享用较精细的粮食;年过六十的老人,家里储备有肉食,可以保证常有肉吃;年过七十的老人,正餐之外要保证随时可以有吃的;年过八十的老人,可以时常吃到珍贵美食;年过九十的老人,饮食也不离开寝室,如果出游则膳食饮料同时跟随以保障供给。关于丧具的制作,年过六十的老人,每年都要准备丧具;年过七十的老人,每个季节都要准备丧具;年过八十的老人,每个月都要准备丧具;年过九十的老人,则每天都要准备丧具,只有绞、、衾、冒等,是人死后才置办的。人五十岁开始衰老,年过六十的老人没有肉就吃不饱,年过七十的老人没有丝绵衣服就不暖和,年过八十的老人不依傍他人的身体就睡不暖和,年过九十的老人虽有人依傍也睡不暖和了。年过五十的老人可在家拄杖,年过六十的老人可在乡中拄杖,年过七十的老人可在国都中拄杖,年过八十的老人可在朝廷中拄杖,年过九十的老人,天子若有事咨问,就要到老人家中去,带着珍贵礼物前往。年过七十的老人上朝见君王,行礼后即可离去,不必等朝会结束才退朝;年过八十的老人,君王每个月要派人去问候;年过九十的老人,君王每天要派人致送常吃的膳食。年过五十的老人不服劳役,年过六十的老人不参与军事活动,年过七十的老人不参与会见宾客,年过八十的老人可以不参与祭礼及丧礼。大夫五十岁封爵位,年过六十不再亲自到学校学习,年届七十退休辞官。遇到丧事只须穿着丧服,不必参与丧礼的仪式。
凡夏、商、周三代行养老礼都根据户籍来核定年龄,以确定免除赋税徭役的对象。家有年过八十的老人,可有一个儿子不服徭役;家有年过九十的老人,全家都不服徭役,盲人也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只要父母健在,儿子即使年龄再大也不敢坐下。
有虞氏,在上庠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下庠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夏人,在东序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西序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殷人,在右学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左学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周人,在东胶为退休的卿大夫举行养老礼,在虞庠为退休的士和庶人举行养老礼,虞庠在国都的西郊。有虞氏的人头戴皇举行祭祀,穿着深衣举行养老礼;夏人头戴收举行祭祀,穿着燕衣举行养老礼;殷人头戴冔举行祭祀,穿着缟衣举行养老礼;周人头戴冕举行祭祀,穿着玄衣举行养老礼。
【原文】
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1],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2]。孝子之身终,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注释】
[1]乐(lè):使父母快乐。
[2]忠养:指孝子要尽心奉养父母,不只是让父母吃饱穿暖。
【译文】
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要使父母内心快乐,不违抗他们的意志,要使他们耳目愉悦,使他们居处安适,在饮食方面尽心侍候赡养。孝子要终身尽孝直到去世,说终身孝敬父母,不是说终父母之身,而是终孝子之身。因此父母所爱的,孝子也要爱;父母所敬的,孝子也要敬。甚至是父母喜欢的狗和马也是如此,何况是对他们所喜爱的人呢!”
【原文】
凡养老,五帝宪[1],三王有乞言[2]。五帝宪,养气体而不乞言,有善则记之为惇史[3]。三王亦宪,既养老而后乞言,亦微其礼[4],皆有惇史。
【注释】
[1]宪:法,效法。郑注:“养之为法其德行。”
[2]有:通“又”。乞言:乞求善言。指请老者训话,提出指导意见。
[3]惇(dūn)史:敦厚之史。指老人有善言美德,记录下来作为敦厚之史,做众人的榜样。
[4]微其礼:指乞言时不可强求。
【译文】
凡举行养老礼,五帝时是效法老人的德行,三王时还要向老人乞求善言。五帝时效法老人的德行,是为了奉养他们的精气身体,因而没有乞求善言,只是把他们的善言德行记录下来,作为敦厚之史。三王时也效法老人们的德行,但在养老之礼快结束时要向他们乞求善言,留下意见,但也不可强求,要随老人们的意愿,也要把老人的善言美德记录下来,作为敦厚之史。
【原文】
淳熬[1]:煎醢加于陆稻上[2],沃之以膏[3],曰“淳熬”。淳毋[4]:煎醢,加于黍食上,沃之以膏,曰“淳毋”。
炮[5]:取豚若将[6],刲之刳之[7],实枣于其腹中,编萑以苴之[8],涂之以谨涂[9]。炮之,涂皆干,擘之[10],濯手以摩之,去其皽[11]。为稻粉,糔溲之以为酏[12],以付豚[13]。煎诸膏,膏必灭之。钜镬汤[14],以小鼎[15],芗脯于其中[16],使其汤毋灭鼎。三日三夜毋绝火,而后调之以醯醢。
捣珍[17]:取牛、羊、麋、鹿、麕之肉,必脄[18],每物与牛若一,捶反侧之,去其饵[19],孰,出之,去其皽,柔其肉[20]。
渍[21]:取牛肉,必新杀者,薄切之,必绝其理[22],湛诸美酒[23],期朝而食之以醢若醯、醷[24]。
为熬[25]:捶之,去其皽,编萑,布牛肉焉,屑桂与姜,以洒诸上而盐之,干而食之。施羊亦如之。施麋、施鹿、施麕皆如牛羊。欲濡肉[26],则释而煎之以醢,欲干肉,则捶而食之。
糁[27]: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稻米。稻米二,肉一,合以为饵,煎之。
肝膋[28]:取狗肝一,幪之以其膋[29],濡炙之,举燋[30],其膋不蓼。取稻米,举糔溲之,小切狼臅膏[31],以与稻米为酏[32]。
【注释】
[1]淳(zhūn)熬:食物之名。“八珍”之一。淳,浇灌。熬,煎。
[2]陆稻:种在陆地中的旱稻。
[3]沃:浇溉。膏:油。
[4]淳毋(mú):食物之名。“八珍”之二。郑注:“毋,读曰‘模’。模,象也。”即淳毋是类似淳熬的珍肴。
[5]炮:烹饪方法。炮豚为“八珍”之三。
[6]将:当作“牂”(zāng),公羊。炮牂为“八珍”之四。
[7]刲(kuī):割。刳(kū):从中间剖开再挖空。
[8]萑(huán):萑苇,芦类植物。苴(jū):包裹。
[9]谨(jìn)涂:和有秸草的泥巴。谨,当作“墐”。
[10]擘(bò):剖裂,剥掉。
[11]皽(zhāo):皮肉上的薄膜。
[12]糔溲(xiǔ sǒu):加水调和米粉。
[13]付:通“敷”。此指将糊状米粉涂抹包裹小猪。据孔疏,对公羊则“解析其肉,以粥和之”。
[14]钜(jù):大,巨大。镬(huò):锅。
[15]小鼎:指盛有小猪或小羊的小鼎。
[16]芗:通“香”。脯:羊肉脯。小猪是整头放入小鼎中,羊肉则薄切为脯。
[17]捣珍:“八珍”之五。捣,捶。
[18]脄(méi):脊侧肉,即里脊肉。
[19]饵:筋腱。
[20]柔:指用醋和醢汁调和。
[21]渍(zì):浸泡。“八珍”之六。
[22]绝其理:横断肌理。
[23]湛(jiān):浸泡。
[24]期(jī)朝:一昼夜。醯(xī):醋。醷(yì):梅浆,梅汁。
[25]熬:用火烤肉。“八珍”之七。
[26]濡(rú)肉:煮烂湿软的肉。
[27]糁(sǎn):用碎肉和米粉制成的糕。按:糁食不在“八珍”之内,从此至“煎之”,当是错简,应在下文“不蓼”二字之下。译文已加纠正。
[28]肝膋(liáo):肠间脂肪。“八珍”之八。
[29]幪(méng):类似帐幕。这里是覆盖的意思。
[30]举:全,都。燋(jiāo):通“焦”,烤焦。
[31]狼臅(chù)膏:郑注:“臆中膏也。”指胸腹腔中脂肪,或即板油。
[32]酏:这里当作“”(zhān),指稠粥。
【译文】
淳熬:是把煎过的肉酱放在陆生稻米所做的饭上,再浇上油,这就是“淳熬”。淳毋:是把煎过的肉酱放在黍米所做的饭上,再浇上油,这就是“淳毋”。
炮:是取来小猪或公羊,宰杀后剖开腹腔、掏空内脏,把香枣填进腹中,编织芦苇把它包裹起来,外面涂上掺和着秸草的泥巴。然后用火烘烤,等到泥巴都烤干了,将泥巴剥掉,把手洗干净搓摩肉身,搓掉皮肉表面的薄膜。然后制作稻米粉,加水调和成稀糊状,敷在烤熟的小猪身上,烤熟的公羊就剖开来涂抹。再在小鼎中盛放膏油,把小猪和羊肉放入鼎中煎烹,小鼎中的膏油一定要没过小猪或羊肉。再用大锅烧热水,将盛有小猪或羊肉脯的小鼎放置于大锅内,大锅里的热水不要没过小鼎。这样连续三天三夜不停火,而后将小猪或羊肉取出来,用醋和肉酱来调味。
捣珍:取来牛肉、羊肉、麋肉、鹿肉、獐子肉,一定要取里脊肉,每种肉都和牛肉一样多,放在一起反复捶捣,去掉肉中的筋腱,煮熟后取出来,去掉肉表面的薄膜,食用时加上醋和肉酱汁调和滋味。
渍:取来牛肉,必须是新宰杀的,切成薄片,切割时一定要横断肉的纹理,然后用美酒浸泡,浸泡一天一夜就可以食用,加上肉酱或者是醋和梅浆调和滋味。
做熬:先捶捣牛肉,去掉薄膜,用芦苇编成席子,把牛肉铺放在上面,把桂皮和姜切碎,洒在牛肉上,再放上盐,烘干即可吃。用羊肉做也是这样。用麋肉、鹿肉、獐子肉来做,也和做牛、羊肉一样。如果想要吃湿软的肉,就加水用肉酱煎着吃,如果想要吃干肉,捶捣一下就可以直接吃。
肝膋:取来一个狗肝,用它的肠脂油包裹起来,使肠脂油浸润狗肝,然后放在火上烘烤,等脂油都烤化烤焦,肝就熟了,吃时不用加蓼菜。糁:取来牛、羊、猪肉,三者分量一样,都切成小肉丁,放入稻米饭。按照稻米饭两份、肉一份的比例,调和搅拌做成饼块,用油煎了吃。取来稻米饭,加水调和,再加入切碎的胸腹里的脂油,和稻米饭一起制成稠粥。
【原文】
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1],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2],男不入,女不出。
男女不同椸枷[3],不敢县于夫之椸[4],不敢藏于夫之箧笥[5],不敢共湢浴[6]。夫不在,敛枕箧簟席,襡器而藏之[7]。少事长,贱事贵,咸如之。
夫妇之礼,唯及七十,同藏无间。故妾虽老,年未满五十,必与五日之御[8]。将御者,齐、漱、浣[9],慎衣服,栉、、笄、总角[10],拂髦,衿缨,綦屦。虽婢妾,衣服饮食必后长者。妻不在,妾御莫敢当夕。
【注释】
[1]外:正寝。内:燕寝。
[2]阍:阍人,掌宫门之禁。寺:寺人,掌后宫内人之禁。
[3]椸枷(yí jià):晾衣服的竹竿架子。
[4](huī)椸:钉在墙上挂衣的木橛。直曰“”,横曰“椸”。
[5]箧(qiè)笥(sì):放衣服的箱子。方曰“箧”,圆曰“笥”。
[6]湢(bì):浴室。
[7]襡(dú)器:指收藏的套子。襡,收藏。
[8]“故妾虽老”三句:郑注:“五十始衰,不能孕也,妾闭房,不复出御矣。”
[9]齐:同“斋”。漱:漱口。浣:沐浴。
[10]总角:与下文的“拂髦”,皆衍字。拂髦为男子装饰,妇人无髦。皆不译。
【译文】
礼,始于严谨的夫妇之礼。建造宫室,区别内外正寝与燕寝,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宫室深邃,门闱牢固,有阍人、寺人把守管理,男人不得入内,女人不得出外。
男女不能共用一个晾衣服的竿子架子,妻子不敢把自己的衣服挂在丈夫的衣钩上,不敢把自己的衣服放到丈夫的衣箱里,不敢和丈夫共用一间浴室。丈夫如果不在家,妻子就要把丈夫的枕头收进箱子里,簟席收卷好,把丈夫的用品都装起来收藏好。年少的侍奉年长的,卑贱的侍奉尊贵的,都是如此。
夫妇之礼规定,只有到了七十岁,夫妻才能在一室中同居共寝,无须分居两室。所以妾虽然年老了,只要未满五十岁,就必须每五天侍夫过夜一次。将要侍夜的妾,要先斋戒,洗漱,沐浴,挑选好衣服换上,梳好头,用布帛束发作髻,头上插好发簪,系上发带,穿好鞋,系好鞋带。即使是受到宠爱的婢妾,衣服和饮食也要比长者差一等。如果正妻不在家,轮到正妻侍夫过夜时,妾也不敢代替正妻去侍夜。
【原文】
妻将生子,及月辰[1],居侧室[2]。夫使人日再问之,作而自问之[3]。妻不敢见,使姆衣服而对[4]。至于子生,夫复使人日再问之。夫齐,则不入侧室之门。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5],女子设帨于门右[6]。三日,始负子,男射女否。
【注释】
[1]月辰:孔疏:“谓生月之辰,初朔之日也。”即生孩子那个月的初一。
[2]侧室:燕寝的旁室。
[3]作:指感到胎儿在腹内躁动。
[4]姆:女师,即德行可为师表的老妇。
【原文】
[5]男子设弧于门左:见《郊特牲》“孔子曰:射之以乐也”节注[1]。
[6]帨(shuì):佩巾。
【译文】
妻将生子,到了临产的那月的初一,就要搬到侧室居住。丈夫要派人每天两次探视问候,妻子感到孩子在腹中活动了,丈夫要亲自去探视问候。妻子却不敢面见,而请女师穿戴整齐答话。等到孩子生下来后,丈夫又要派人每天两次去问候。遇到丈夫在正寝斋戒,就不能再进侧室之门去问候了。孩子生下以后,如果是男孩,就在侧室门左侧悬挂一张木弓,如果是女孩,就在侧室门右侧悬挂一条佩巾。过三天,才将孩子抱出来,如果是男孩,就行射礼,女孩就不用了。
【原文】
国君世子生,告于君,接以大牢[1],宰掌具[2]。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3],诗负之[4]。射人以桑弧、蓬矢六[5],射天地四方。保受[6],乃负之。宰醴负子[7],赐之束帛。卜士之妻,大夫之妾,使食子。
【注释】
[1]接:谓接子。孙希旦说:“就子生之室,陈设馔具,以礼接待之也。”
[2]具:陈设馔具。
[3]寝:路寝。
[4]诗:承接。孙希旦说:“诗负之,谓以手承下而接负之也。”
[5]射人:官名。掌射。桑弧:桑木制作的弓。蓬矢:用蓬草制作的箭。
[6]保:保姆。
[7]醴:郑注:“醴,当为‘礼’,声之误也。礼以一献之礼。”
【译文】
国君的嫡长子出生,报告国君,用太牢之礼来迎接嫡长子的诞生,膳宰负责陈设馔具。出生第三天,通过占卜选一位士,来抱新生的世子。获吉卜被选中的士,前一天就要斋戒,当天,穿上朝服站在路寝门外,双手承接过新生的世子,让他脸朝外地抱在怀中。然后,射人用桑木做的弓,射出六支用蓬草制作的箭,射向天地四方。之后,保姆接过新生的世子,抱着。膳宰以一献之礼向抱新生世子的士敬酒,并代表国君赐给他束帛。还要以占卜的方式选择正处哺乳期的士的妻子或大夫的妾,用以喂养新生的世子。
【原文】
凡接子择日[1],冢子则大牢[2],庶人特豚[3],士特豕,大夫少牢,国君世子大牢。其非冢子,则皆降一等[4]。
【注释】
[1]接子择日:郑注:“虽三日之内,尊卑必皆选其吉焉。”指产子接生之礼,选在三天之内的吉日举行。
[2]冢子:嫡长子。此特指天子的嫡长子。下面几句讲的也都是嫡长子。
[3]特豚:一头小猪。
[4]皆降一等:天子、诸侯少牢,大夫特豚,士与庶人仍为特豚,不变。
【译文】
凡举行产子接生的仪式,选在三天内的吉日举行,天子的嫡长子用牛、羊、猪三牲,庶人的嫡长子用一头小猪,士的嫡长子用一头大猪,大夫的嫡长子用少牢一羊、一猪,国君的嫡长子用太牢牛、羊、猪各一。如果不是嫡长子,用牲的规格就要降低一等。
【原文】
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1],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2],其次为慈母[3],其次为保母[4],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
【注释】
[1]诸母:国君的众妾。可者:指众妾之外可以担任保姆的人,地位低于众妾。
[2]子师:郑注:“教示以善道者。”指教育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品行。
[3]慈母:郑注:“知其嗜欲者。”指了解孩子的喜好。
[4]保母:郑注:“安其居处者。”指要能让孩子安逸居处。
【译文】
孩子出生后,要在宫中另辟一室供他居住。首先要从国君的众妾和可以担当保姆的人中选择性情宽厚、慈惠、温良、恭敬、谨慎且沉默寡言的人,来做孩子的老师,其次的做孩子的慈母,再其次的做孩子的保姆,她们都与孩子同居一室。其他人无事不得去孩子的住室。
【原文】
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1]。男角女羁[2],否则男左女右。是日也,妻以子见于父,贵人则为衣服[3],由命士以下皆漱、浣[4]。男女夙兴[5],沐浴,衣服,具视朔食[6]。夫入门[7],升自阼阶,立于阼,西乡。妻抱子出自房,当楣立[8],东面。姆先相曰[9]:“母某敢用时日祗见孺子[10]。”夫对曰:“钦有帅[11]。”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12]。妻对曰:“记有成[13]。”遂左还授师子[14],师辩告诸妇、诸母名[15],妻遂适寝。夫告宰名[16],宰辩告诸男名[17],书曰“某年、某月、某日某生”而藏之。宰告闾史[18],闾史书为二,其一藏诸闾府,其一献诸州史[19]。州史献诸州伯,州伯命藏诸州府[20]。夫入食[21],如养礼。
【注释】
[1]鬌(duǒ):婴孩头上留下的胎发。
[2]男角(jué):男婴囟(xìn)门两侧的头发留下不剪。女羁:女婴头顶的头发留下一纵一横不剪,形成交叉的十字形。
[3]贵人:指卿大夫。
【原文】
[4]命士:见本篇“由命士以上”节注[1]。
[5]男女:即下文“诸妇”、“诸母”、“诸男”之属。夙兴:早起。
[6]具:馔具。朔食:每月初一的膳食,天子太牢,诸侯少牢,大夫特豕,士特豚。
[7]门:指正寝之门。
[8]楣:次栋之梁,即房屋的二梁。
[9]姆先相:先由保姆代妻传话。孔疏:“‘姆先相’者,妻既抱子,当楣东面而立,傅姆在母之前而相佐其辞。”一说,“姆先”下应读断,指保姆在妻子侧面而略向前的位置。相,传话。
[10]某:指婴儿母亲的姓氏。祗(zhī):恭敬。
[11]钦有帅:郑注:“言教之敬,使有循也。”指教育孩子应敬循善道。钦,敬。帅,循。
[12]咳(hái):颔。
[13]记有成:谨记父亲的话而让孩子有所成就。
[14]还(xuán):转,旋转。
[15]辩:通“遍”。诸妇:大功以上卑者之妻。
[16]宰:家臣的总管。
[17]诸男:族中的父兄子弟。
[18]闾史:二十五家为闾,由闾胥治理,闾史是闾胥的下属。
[19]州史:二千五百家为州,由州长治理,州史是州长的下属。
[20]州伯:州长。州府:指州长官署中收藏文书的地方。
[21]夫入食:丈夫从正寝进入燕寝,与妻同食。
【译文】
婴孩出生后将满三个月,选择吉日为婴孩剪发,但要留下一部分胎发不能剪。男孩留下囟门两侧的头发,女孩留下一纵一横十字形的头发,否则,就男孩留下左边头发,女孩留下右边头发。这一天,妻子带着孩子去见孩子的父亲,如果父亲为卿大夫以上的身份,夫妇就都要穿新制的衣服,如果父亲为命士以下的身份,就不用另制新衣,但要洗漱好,穿上洗净的衣服。家族中的男女都要早起,沐浴,换上礼服,为夫妇准备膳食,要比照每月初一的膳食规格。丈夫进入正寝的门,从阼阶升堂,站在阼阶主位上,面向西。妻子抱着婴儿从房中走出来,在堂上当楣而立,面向东。保姆站在妻子侧前先帮助传话说:“孩子的母亲某氏,敢以即日恭敬地带孩子拜见父亲。”丈夫回答说:“你要教导孩子敬循善道。”父亲握住孩子的右手,摸着孩子的下巴为他取名。妻子回答说:“谨记您的话,让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然后向左转把孩子交给女师,女师将孩子的名遍告族中同辈的妇人、长辈妇人,妻子于是返回燕寝。丈夫把孩子的名告诉给宰,宰又遍告同姓的父兄子弟,同时在简册上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某生”,然后收藏起来。宰又把孩子的名告诉闾史,闾史记录两份,一份收藏到闾府,另一份上报给州史。州史报告给州伯,州伯则命令收藏到州府中。丈夫也返回燕寝与妻子同食,与平时夫妇供养的常礼一样。
【原文】
世子生[1],则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皆立于阼阶,西乡。世妇抱子升自西阶,君名之,乃降。適子、庶子见于外寝[2],抚其首,咳而名之。礼帅初,无辞[3]。
【注释】
[1]世子生:此节讲的是国君太子生三月后的命名仪式,主要论与一般嫡长子的差异,相同处已省略。
[2]適子、庶子:郑注:“此適子,谓世子弟也。庶子,妾子也。”指嫡子之弟与庶出的兄弟。外寝:指燕寝。
[3]无辞:指没有嫡长子命名仪式上丈夫与妻子所说、所答之辞。
【译文】
世子出生,选择吉日命名,国君沐浴并穿上朝服,夫人也是,都站立在阼阶上,面朝向西方。世妇抱着孩子,从西阶升堂,等到国君为孩子命名后,世妇才抱着孩子下台阶。如果出生的是嫡子之弟或庶出的兄弟,就在燕寝拜见国君,国君抚摸着孩子的头和他的下巴,为其命名。礼节也与世子的命名之礼相同,但丈夫与妻妾之间没有告诫与应承之辞。
【原文】
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1]。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注释】
【原文】
[1]“凡名子”四句:见《曲礼上》“名子者”节注[1]。
【译文】
凡是给儿子起名,不能用日月名,不能用国名,不能用身体隐蔽之处的疾病名。大夫、士的儿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原文】
妾将生子[1],及月辰,夫使人日一问之。子生三月之末,漱、浣,夙齐,见于内寝,礼之如始入室。君已食[2],彻焉,使之特馂[3],遂入御。
【注释】
[1]妾:指大夫、士之妾。
[2]君:丈夫。
[3]特:独。
【译文】
大夫、士的妾将要生子,到了临产的那个月,丈夫要派人每天去问候一次。孩子生下后的第三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妾洗漱更衣,一早就要斋戒,抱着孩子在燕寝拜见丈夫,丈夫以妾初嫁来时的礼仪相待。丈夫与正妻吃过饭后,将食物撤下,妾独自吃剩下的饭食,然后妾就陪侍丈夫过夜。
【原文】
公庶子生[1],就侧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见于君,摈者以其子见[2]。君所有赐,君名之。众子,则使有司名之。
【注释】
[1]公:国君。
[2]摈者:保姆、女师等女性。国君地位尊贵,即使是妾也不亲自抱幼儿。摈:通“傧”。
【译文】
国君的妾生子,住在侧室中。孩子生下第三个月的月末,孩子的母亲沐浴,穿上朝服去见国君,由傧者抱着幼儿一道去。国君若偏爱此妾,有所赏赐,就亲自为这个孩子取名。如果是众妾所生之子,就让有关官员取名。
【原文】
庶人无侧室者,及月辰,夫出居群室[1]。其问之也,与子见父之礼无以异也。
【注释】
[1]群室:孙希旦说:“谓夹室之属也。”王夫之云:“无定之名,随可居即居之,避寝,以便其妻也。”今从王说。
【译文】
庶人家中如果没有侧室,妻子到了临产的那个月,丈夫就要搬出寝室,随便住到哪个房间。至于待产期间丈夫每天问候妻子,满三个月后妻子抱孩子见父的礼仪,和士大夫没有不同。
【原文】
凡父在[1],孙见于祖,祖亦名之,礼如子见父,无辞。
【注释】
[1]父:指丈夫的父亲,即新生儿的祖父。
【译文】
凡是新生儿的祖父健在,那么到了三月之末,孙子要行拜见祖父之礼,祖父为孩子取名,礼仪和拜见父亲一样,只是没有告诫与应承之辞。
【原文】
食子者三年而出[1],见于公宫则劬[2]。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
【注释】
[1]食(sì)子者:喂养国君之子的士之妻或大夫之妾。
[2]公宫:国君宫室。劬(qú):慰劳。
【译文】
喂养国君之子的士之妻或大夫之妾,三年后可以离宫回家,回家前国君在公宫赏赐慰劳她们。大夫之子可有奶妈哺乳,士之妻要自己喂养孩子。
【原文】
由命士以上及大夫之子,旬而见[1]。冢子未食而见[2],必执其右手;適子、庶子已食而见[3],必循其首[4]。
【注释】
[1]旬:十日。朱熹说,这一节是“别记异闻,或不待三月也”,即礼俗或有不同,生子后有三月父子才见面的,也有十天就相见的。
[2]食:即上文所说“夫入食,如养礼”之“食”,与夫人进食。
[3]適子:即嫡子,冢子同母的弟弟。庶子:妾之子。
[4]循:抚。
【译文】
命士以上到大夫之子,通常是生下满三个月以后父子才相见,但也有生下十日以后即相见的。如果孩子是嫡长子,父子相见之礼就在夫妻未进食之前举行,父亲一定要拉着孩子的右手;如果孩子是嫡子、庶子,父子相见之礼就在夫妻进食之后举行,见面时父亲一定要抚摸孩子的头。
【原文】
子能食食[1],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2]。男鞶革[3],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4]。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5]。十年,出就外傅[6],居宿于外,学书计[7]。衣不帛襦袴[8]。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9]。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10]。成童,舞《象》[11],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12],可以衣裘帛。舞《大夏》[13],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14]。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15],博学无方,孙友视志[16]。四十始仕,方物出谋发虑[17]。道合则服从,不可则去。五十命为大夫,服官政[18],七十致事[19]。凡男拜,尚左手。
【注释】
[1]食食:第一个“食”为动词,吃;第二个“食”为名词,食物。
[2]唯、俞:皆应答之声。孙希旦说:“但唯之声直,俞之声婉,故以为男、女之别。”
[3]鞶(pán):囊袋。《仪礼·士昏礼》:“庶母至门内施鞶。”
[4]数:识数目及算数。方名:即东、南、西、北四方之名。
[5]数日:郑注:“朔望与六甲。”即关于记日的知识初一、十五及天干、地支相配的六十甲子。
[6]外傅:教学之师。
[7]书计:识字和算术。书,指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造字之法。计,指九数,即九种计算方法。详见《周礼·地官·保氏》。
[8]襦(rú):里衣。袴(kù):下衣。幼童不用帛做内衣和下袴,是为了防止奢侈。
[9]肄:学习。简:郑注:“谓所书篇数也。”指学习礼仪书的篇章。谅:信。郑注:“信也,请习。”孔疏:“言请长者习学篇章简礼,及应对信实言语也。”
[10]《勺(zhuó)》:文舞名。
[11]成童,舞《象》:成童,十五岁以上。《象》,武舞名。见《文王世子》“天子视学”节注[13]。
[12]学礼:学习吉、凶、军、宾、嘉五礼。
[13]《大夏》:郑注:“乐之文武备者也。”据孔疏,为夏禹之乐舞。
[14]内:同“纳”。
[15]男事:受田并履行服役等事。
[16]孙:顺。
[17]方:比照,衡量。
[18]服官政:见《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节注[7]。
[19]致事:郑注:“致其事于君而告老。”即辞职退休。
【译文】
孩子能自己吃饭了,要教他们用右手吃饭;孩子能学说话了,要教他们学习应答,男孩说“唯”,女孩说“俞”。男孩的囊袋用皮革制作,女孩的囊袋用丝帛制作。孩子到了六岁,要教他们识数目和东、南、西、北四方的名称。到了七岁,男孩、女孩就不坐在同一张席子,也不在一起吃饭了。到了八岁,出入门户、坐席吃饭,一定要在长者之后,这是开始教导他们学会谦让。到了九岁,要教他们懂得朔望和六十甲子记日。到了十岁,男孩就要离家外出跟随老师去学习,在外边住宿,学习识字和算术。不能用帛做内衣和裤子,防止滋长奢侈之心。要学习遵行基本的长幼之礼,早晚学习少儿应当遵循的礼节,学习讲述礼仪的篇章,学习应对信实言语。到了十三岁,开始学习音乐,诵读诗篇,学跳名叫《勺》的舞。到了十五岁成童的时候,学跳名叫《象》的舞,学射箭和驾车。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开始正式学习礼仪,这时可以穿裘皮衣服和帛制的衣服了。要学跳名叫《大夏》的舞,要笃行孝悌,广博地学习各种知识,但不教导别人,努力地吸纳积累,但不炫耀表现。到了三十岁,有了家室,开始受田服役,广博地学习,不设固定的目标方向;与朋友们和顺亲睦相处,观察他们的志向特长。到了四十岁,开始做官,对事物加以衡量比较,而后思考谋划行动。如果与国君志同道合就服从,否则就离开。到了五十岁,受命为大夫,担任国家的行政长官,到了七十岁,就告老退休。凡男子行拜礼,左手要在右手之上。
【原文】
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1];执麻枲[2],治丝茧[3],织纴、组、[4],学女事,以共衣服[5];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6];二十而嫁;有故[7],二十三年而嫁。聘则为妻,奔则为妾[8]。凡女拜,尚右手。
【注释】
[1]婉:郑注:“谓言语也。”指言语柔和委婉。娩(wǎn):郑注:“娩之言媚也。媚,言容貌也。”指容貌和顺妩媚。
[2]枲(xǐ):麻,纤维可织布编绳。
[3]丝茧:养蚕缫丝。
[4]织纴(rèn):织缯帛。组、(xún):丝带。孔疏:“薄阔为组,似绳者为。”
[5]共:通“供”。
[6]笄:见《曲礼上》“男女异长”节注[4]。
[7]故:有父母之丧,要为父母服三年之丧,所以后文说“二十三年而嫁”。
[8]奔则为妾:孙希旦说:“女不待聘而嫁者谓之奔。”
【译文】
女子到十岁,就不得随便外出,由女师教她们说话和悦委婉,容颜柔顺妩媚,听从他人的吩咐;教给她们绩麻治枲,养蚕缫丝,织帛织缯,编带编绳,学习女红,供给衣服;安排她们观看祭祀仪式,传送酒浆、笾豆、腌菜、肉酱等祭器祭品,帮助安放祭奠礼仪使用的馔具。到了十五岁,举行笄礼;到了二十岁,就可以出嫁;如果有父母之丧等变故,可到二十三岁再出嫁。按照聘问的礼仪出嫁就做正妻,如果不等到男方来聘、不按照正规礼仪嫁人就做妾。凡是女子行拜礼,右手要在左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