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特牲第十一

  下载全书

【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郊特牲’者,以其记郊天用骍犊之义。此于《别录》属‘祭祀’。”《释文》:“郊者,祭天之名。用一牛,故曰特牲。”

此篇多记祭祀之礼,并杂有冠礼、婚礼、朝觐之礼、飨宴之礼、田猎之礼等。其中“冠义”一节,与《仪礼·士冠礼》之《记》完全相同。

【原文】

郊特牲,而社稷大牢。天子适诸侯,诸侯膳用犊,诸侯适天子,天子赐之礼大牢,贵诚之义也[1]。故天子牲孕弗食也,祭帝弗用也。

【注释】

[1]“郊特牲”七句:见《礼器》“有以少为贵者”节。

【译文】

天子南郊祭天只用一头牛犊,祭祀社稷则要用太牢牛、羊、豕三牲。天子到诸侯之国,诸侯招待天子用膳也只用一头牛犊,而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设宴则要用牛、羊、豕三牲,这体现了以诚为贵的道理。因此,天子不会食用怀孕的牲畜,祭祀天帝时也不会用怀孕的牲畜。

【原文】

大路繁缨一就,先路三就,次路五就[1]。

【注释】

[1]“大路繁(pán)缨”三句:见《礼器》“有以少为贵者”节注[7][8]。

【译文】

天子南郊祭天所乘的大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只用一圈,而先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各用三圈;次路车驾车之马的五彩颈饰、腹饰各用五圈。

【原文】

郊血,大飨腥,三献,一献孰[1],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2]。诸侯为宾,灌用郁鬯[3],灌用臭也。大飨尚腶脩而已矣[4]。

【注释】

[1]“郊血”四句:见《礼器》“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节注[2][3][4][5]。

[2]臭(xiù):气味。

[3]灌用郁鬯:见《礼器》“有以少为贵者”节注[4]。

[4]大飨:指诸侯来朝而天子设宴款待之。尚:上。腶(duàn)脩:加香料制成的干肉条。上菜的时候,先上腶脩,然后再上其他菜。这是贵气味而不贵口味之意。

【译文】

天子在南郊祭天时用牲血为祭品,祫祭先祖时用生的牲肉,而祭祀社稷之神和五祀之神时用在热汤中煮至半熟的牲肉,祭祀鬼神的小祭祀时才用熟肉,这是说明对至为崇敬的天神并不以食用的美味为贵,而是以气味浓郁为贵。诸侯朝见天子及互相聘问,宴席上酬酢献的是郁鬯香酒,献的就是郁鬯的香气。天子设宴招待来朝的各国诸侯,首先端上的是香料干肉条,也是以其香气为贵。

【原文】

大飨[1],君三重席而酢焉[2];三献之介[3],君专席而酢焉[4]。此降尊以就卑也。

【注释】

[1]大飨:此指诸侯互相聘问,主国国君设宴招待来宾。

[2]君三重席:主君为来聘诸侯安排三重席子的坐垫。古时所用的席子,天子五重,诸侯三重,大夫两重,士一重。

[3]三献之介:卿代表诸侯聘问,主国国君宴宾,向宾三献敬酒,宾由副使大夫为代表(介)回敬主君,即酢酒,“三献之介”即指大夫。

[4]专席:单席。大夫之席本为两层,今为介(副使)再降一级,因而为专席,主君接受介的酢爵,因而也要撤掉三重席,换成单席。

【译文】

诸侯互访,主国国君设宴招待来宾,如果宾、主都是诸侯,则宾、主酬酢献酒,都坐在三重席上;如果来宾是代表诸侯的卿,主君先行三献之礼,当来宾的介向主君回敬献酒时,主君就要把自己的三重席改为单席,与介的坐席相同。这叫做降低自己尊贵的等级来迁就卑者的身份。

【原文】

飨、禘有乐,而食、尝无乐[1],阴阳之义也。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故春禘而秋尝,春飨孤子[2],秋食耆老[3],其义一也,而食、尝无乐。饮,养阳气也,故有乐;食,养阴气也,故无声。凡声,阳也。

【注释】

[1]“飨、禘(dì)”二句:春季的飨礼、礿祭,都有音乐;秋季的食礼、尝祭,都没有音乐。飨,飨礼,在阳。禘,郑玄认为当作“礿”(yuè)。下同。《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礿祭在春,春天属阳,飨礼、礿祭因而有乐。食(sì),食礼。食礼以食为主,无酒无乐。尝祭在秋,秋天属阴,因而无乐。

[2]孤子:孙希旦说,指死王事者之子。

[3]耆(qí)老:孙希旦说,指死王事者之父祖。

【译文】

春天举行飨礼和礿祭时,要演奏音乐,而秋天举行食礼和尝祭时,不演奏音乐,这合乎阴阳之义。凡是饮酒,意在保养阳气;凡是吃饭,意在保养阴气。因此,春天举行礿祭而秋天举行尝祭,春天用飨礼招待孤子,秋天用食礼招待耆老,其道理是一样的,举行食礼和尝祭时不能演奏音乐。饮酒,意在保养阳气,所以要演奏音乐;食礼,意在保养阴气,所以不演奏音乐。凡是音乐,都属阳。

【原文】

鼎、俎奇而笾、豆偶[1],阴阳之义也。笾、豆之实,水土之品也[2]。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3],所以交于旦明之义也[4]。

【注释】

[1]鼎、俎(zǔ):古代祭祀、宴飨时盛放牲体的食器。牲为动物,动物属阳,故其数奇。笾(biān)、豆:盛放蔬菜食器,植物属阴,故其数偶。

[2]水土之品:指笾、豆之实多为水、土生长出来的植物,并不是人所常吃的食品。

[3]不敢用亵味而贵多品:孔疏:“神道与人既异,故不敢用人之食味,神以多大为功,故贵多品。”或说,“不敢”亦包括“贵多品”,即不敢贵多品,不敢以物品种类繁多为贵。亵味,人常吃的美味。

[4]旦明:郑玄说当作“神明”。

【译文】

鼎和俎的数目是单数,笾和豆的数目是偶数,因为鼎、俎是盛放牲体的,牲体是动物,属于阳类,而笾、豆中盛放的多是植物,植物属于阴类,这合乎阴阳之义。笾、豆中盛放的食品,都是水和土中所生长的。祭品不敢用人常吃的美味,不敢以品种的繁多为贵,因为祭品的意义在于用以与神明交接。

【原文】

宾入大门而奏《肆夏》[1],示易以敬也[2]。卒爵而乐阕[3]。孔子屡叹之。奠酬而工升歌[4],发德也。歌者在上,匏、竹在下[5],贵人声也。乐由阳来者也,礼由阴作者也,阴阳和而万物得。

【注释】

[1]大门:庙门。《肆夏》:天子大飨诸侯时的迎宾乐曲。见《礼器》“大飨,其王事与”节注[7]。

[2]易:和悦。

[3]卒爵而乐阕(què):天子酌酒敬诸侯,诸侯饮毕又回敬天子,天子饮毕后音乐也恰好奏完。阕,止,终了。

[4]奠酬:见《曾子问》“祭如之何则不行旅酬之事矣”节注[3]。此“奠酬”谓天子第一次献宾,宾酢天子,天子自饮一杯,再酌酒酬宾,宾接过酒杯不饮,放在席上。工:乐工。

[5]匏(páo)、竹:指笙、管(笛、箫)一类的乐器。

【译文】

天子宴飨来朝的诸侯,当宾客进入庙门时,乐队奏起《陔夏》,来表示和悦和尊敬。天子酌酒敬诸侯,诸侯饮毕又回敬天子,天子饮毕后音乐也恰好停止。孔子曾多次赞叹这种美好的礼仪。主、宾相互敬酒酬酢一轮,宾放下酒爵不再饮,然后乐工就登阶上堂唱歌,意在颂扬主、宾的德行。歌唱者在堂上,笙、管乐手在堂下,这表示以人声歌唱为贵。乐,由阳而产生,礼,由阴而制定,阴阳和谐协调,万物各得其所。

【原文】

旅币无方[1],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2]。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钟次之[3],以和居参之也[4]。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

【注释】

[1]旅币:诸侯各国进贡的财物。旅,众。币,指贡物。也称为“庭实”。无方:没有规定。

[2]节远迩(ěr)之期:根据各国距离天子的远近安排诸侯朝聘的期限。如邦畿外五百里者,一年朝聘一次,贡品是牺牲之类;邦畿外一千里者,两年朝聘一次,贡品是丝枲之类;邦畿外一千五百里者,三年朝聘一次,贡品是尊彝之类,如此等等。详《周礼·秋官·大行人》。

[3]钟:指铜,铜可铸钟。

[4]以和居参之也:孙希旦说:“前有龟,后有丹漆、丝纩、竹箭之属,取钟声之和,参居于前、后之间也。”即把起着调和协同作用的钟,放在前、后贡物之当中。

【译文】

诸侯朝聘进贡的物品没有规定,这是要区别不同土地所适宜生产的物品,根据距离天子的远近来制定各国朝聘的次数和贡品。陈设贡品,龟放在最前列,因为龟能预知吉凶休咎。其次是铜钟,放在前、后贡物的中间位置,因为铜钟起着调和协同的作用。陈列虎豹之皮,是表示天子能够镇服四方之威猛者。陈列束帛加璧,是表示天子之德让诸侯归服。

【原文】

庭燎之百[1],由齐桓公始也。大夫之奏《肆夏》也,由赵文子始也[2]。

【注释】

[1]庭燎:庭中用以照明的火炬。按照规定,庭燎的数目是天子百,上公五十,侯、伯、子、男三十。齐桓公当用五十,用“百燎”是僭天子之礼。

[2]赵文子:晋国大夫,名武。

【译文】

庭中摆设照明火炬一百个,僭用天子之庭的火炬数目,这是从齐桓公开始的。大夫僭用诸侯之礼奏《陔夏》迎宾,这是从晋国大夫赵文子开始的。

【原文】

朝觐,大夫之私觌[1],非礼也。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不敢私觌,所以致敬也。而庭实私觌何为乎诸侯之庭[2]?为人臣者无外交,不敢贰君也。大夫而飨君,非礼也。大夫强而君杀之,义也,由三桓始也[3]。

【注释】

[1]私觌(dí):私下进见访问国的国君。

[2]庭实:诸侯朝天子,或诸侯之间相聘,将礼品陈于庭中,称为“庭实”。

[3]由三桓始也:鲁桓公的嫡长子为鲁庄公,其余三个庶子即后来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他们位高权重。把持鲁国朝政,鲁君曾想去“三桓”但未果。三桓,见《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公输若方小”节注[6]。

【译文】

国君到他国朝觐,大夫为随从,私下晋见他国国君,这是不符合礼仪的。大夫手持玉珪出使他国,是要证明自己的诚信。不敢私下晋见他国国君,是为了表示对自己国君的尊敬。如果大夫竟然也准备陈列在庭中的礼品去私下晋见,那还怎么能像诸侯之庭呢?作为臣子,不能背着国君有个人的外交,表示不敢对国君有贰心。大夫宴飨国君,这是不合礼仪的。大夫的势力过强,国君可以杀掉他,合乎道理,这从鲁国“三桓”开始。

【原文】

天子无客礼,莫敢为主焉。君适其臣,升自阼阶,不敢有其室也。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以下[1]。

【注释】

[1]夷王:西周时的天子,周懿王之子,名燮。

【译文】

天子没有做客的礼仪,因为天下没有人敢当天子的主人。国君到臣子家里去,臣子要请国君从主人走的阼阶升堂,而不敢以房室的主人自居。觐礼是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天子是不应下堂接见诸侯的。下堂接见诸侯,那是天子的失礼,这从周夷王以后才有的。

【原文】

诸侯之宫县[1],而祭以白牡[2],击玉磬[3],朱干设钖[4],冕而舞《大武》[5],乘大路,诸侯之僭礼也。台门而旅树[6],反坫[7],绣黼丹朱中衣[8],大夫之僭礼也。故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强,诸侯胁。于此相贵以等[9],相觌以货[10],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

【注释】

[1]县:同“悬”。指乐悬,即悬挂在架上的编钟、编磬。孙希旦云:“天子宫县,谓四面县乐,若宫室然。诸侯轩县,惟东、西、北三面而已。”按照礼制,天子才用宫悬,现在诸侯用宫悬,是僭用天子之礼。详见《周礼·春官·小胥》。

[2]白牡:白色的公牛。这是殷代天子祭天的牺牲。宋是殷的后裔,故可用,其余诸侯只能按当时王室用牲规定用牲。

[3]玉磬:一种悬挂击打的乐器。按礼制,天子用玉磬,诸侯应用石磬。

[4]干:盾。钖(yáng):此指盾牌背面的金属装饰。

[5]《大武》:古舞名。颂扬武王灭纣。《乐记》有较详细描写。诸侯可以舞《大武》,但不得“朱干、设钖,冕而舞”。

[6]台门:在门的两旁筑土为台,台上有屋,称为“台门”,是天子、诸侯布告法律、观察天气之所。也叫“观”、“阙”、“象魏”等。旅:道。树:屏。郑注:“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簾,士以帷。”

[7]坫(diàn):小土台。两君会饮,主宾饮毕后,皆将饮空的酒爵放回坫上。这是诸侯之礼,大夫不得用。

[8]绣黼(fǔ)丹朱中衣:以丹朱为中衣之领,又于其上绣为斧纹。丹朱,赤色。黼,斧纹。中衣,内衣和外衣之间的一层衣服。

[9]相贵以等:孔疏:“谓臣下不畏惧于君,而擅相尊贵以等列。”指诸侯之间相互尊崇,抬高地位。

[10]相觌以货:孔疏:“大夫私相觌,以货贿,不辟君。”指大夫之间私下互访,拿着财货送礼往来,完全不通过国君。

【译文】

诸侯在庭中四面都悬挂钟磬乐器,祭天的牺牲用白色的公牛,击奏玉磬,让舞队手持着带金饰的红色盾牌,戴着冕,跳《大武》舞,乘着大路车,这都是诸侯僭用天子之礼的行为。大夫家的大门前筑起了高台,门内又设了屏风;堂侧建起了放置空酒爵的土台;穿的中衣衣领上镶着红边,还绣着斧形的纹饰,这都是大夫僭用诸侯之礼的行为。所以,天子的势力衰微,诸侯就僭越天子;大夫的势力强大,诸侯就受到威胁。诸侯之间相互尊崇,抬高地位;大夫之间不通过国君私下互访,拿着财货送礼往来;贵族们为了私利相互贿赂,这样一来天下的礼制就全乱了套。

【原文】

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1],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2]。

【注释】

[1]“诸侯”二句:祖庙只能设于宗子之家,庶子之家无祖庙。即使诸侯和天子同宗、大夫和诸侯同宗,也不能设祖庙。

[2]“而公庙”三句:“三桓”都把桓公庙立于自家内,即“公庙之设于私家”。

【译文】

本来诸侯不能设天子的祖庙,大夫不能设诸侯的祖庙,但现在有把国君的祖庙设到大夫自家里的,这是不合礼仪的,这种事是从鲁国的三桓开始的。

【原文】

天子存二代之后[1],犹尊贤也。尊贤不过二代。诸侯不臣寓公[2],故古者寓公不继世。

【注释】

[1]天子存二代之后:本朝天子要保护前代两个王朝的后裔,不令灭绝,如周天子要保护夏、商两代的后裔,封夏的后代于杞,封商的后代于宋,特许他们以天子之礼祭祀其祖。

[2]诸侯不臣寓公:孔疏:“案《丧服传》云:‘寄公者何也?失地之君也。’……诸侯不臣者,不敢以寄公为臣也。”寓,寄居。

【译文】

天子要保存前代两个王朝的后裔,这是尊重前朝的贤者。但这种特殊的礼遇只适用于前两个朝代。诸侯不敢将已失国而寄寓在本国的国君当作自己的臣子,但这仅限于寄居的国君本人而不包括其子孙,所以古时候寄居他国的诸侯没有继承人。

【原文】

君之南乡[1],答阳之义也;臣之北面,答君也。大夫之臣不稽首,非尊家臣,以辟君也[2]。

【注释】

[1]乡:通“向”。

[2]“大夫之臣”三句:大夫对诸侯国君行稽首叩拜之礼,如果家臣也对大夫稽首叩拜,则大夫似成为国之正君,变成一国二君,所以不能再用稽首叩拜之礼,要“辟君”。

【译文】

国君视朝时面朝南方,这是面对着阳的意思;臣子上朝要面向北方,这是面对国君的意思。大夫的家臣不能再对大夫行稽首叩拜之礼,这不是尊重家臣,而是由于稽首叩拜已是大夫拜君之礼,因此不能再让家臣稽首拜大夫,以避免大夫成了国之正君。

大夫有献弗亲,君有赐不面拜,为君之答己也。

【译文】

大夫有所进献于国君,不亲自前去,而是派家臣去送;国君对大夫有赏赐,大夫也不用上朝去当面拜谢,这是为了避免国君再向自己行答拜之礼。

【原文】

乡人禓[1],孔子朝服立于阼,存室神也[2]。

【注释】

[1]禓(shāng):古代驱逐强鬼与疾疫的祭祀活动。也称“傩”(nuó)。

[2]存室神也:孔疏:“于时驱逐强鬼,恐己庙室之神时有惊恐,故着朝服立于庙之阼阶,存安庙室之神,使神依己而安也。”存,慰问,省视。

【译文】

乡里人举行驱除疾疫恶鬼的祭祀,孔子穿着朝服站在家庙阼阶上,慰问、关照庙室之神。

【原文】

孔子曰:“射之以乐也,何以听,何以射!”孔子曰:“士,使之射,不能则辞以疾,县弧之义也[1]。”

【注释】

[1]县(xuán)弧:古时家里如果生了男孩子,就在门左悬弓。

【译文】

孔子说:“举行射礼时有音乐来伴奏,射者是怎样听着与射箭相配的音乐的啊,是怎样知道音乐与自己射箭的仪态仪容相配的啊!”孔子说:“作为士,国君让他参加射礼,如果他不会射箭也不能说自己不会,而要托辞说自己生病不能去,因为男孩子生下来门口就悬挂着弓,含义就是男子天生就会挽弓射箭的。”

【原文】

孔子曰:“三日齐[1],一日用之,犹恐不敬。二日伐鼓,何居[2]?”

【注释】

[1]三日齐(zhāi):祭前的三日斋戒。见《礼器》“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节注[16]。

[2]何居(jī):郑注:“怪之也。”居,表疑问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祭前致斋三天,一天举行祭祀,即使这样还害怕不够诚敬。而今却在斋戒的前两天击鼓,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文】

孔子曰:“绎之于库门内[1],祊之于东方[2],朝市之于西方[3],失之矣。”

【注释】

[1]绎:天子、诸侯祭之明日又祭称之为“绎”。见《檀弓下》“仲遂卒于垂”节注[2]。绎祭应在庙内堂上进行。库门:诸侯王宫的外门。

[2]祊(bēng):正祭的次日在庙门外举行的绎祭,求神当在庙门外的西方。参见《礼器》“大庙之内敬矣”节注[13]。

[3]朝市:早上的集市。据《周礼·地官·司市》,一日设三市,大市在日中,朝市在早晨,夕市在傍晚。朝市应在东方,夕市在西方。

【译文】

孔子说:“该在王宫库门外举行的绎祭弄到库门内去祭,该在庙门外西边设祭求神弄到东边去求,该设在东方的朝市偏设到西方,这些都是失礼。”

【原文】

社祭土而主阴气也[1],君南乡于北墉下[2],答阴之义也。日用甲[3],用日之始也。天子大社[4],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是故丧国之社屋之[5],不受天阳也。薄社北牖[6],使阴明也[7]。社,所以神地之道也。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故教民美报焉。家主中霤而国主社[8],示本也。唯为社事,单出里[9]。唯为社田,国人毕作。唯社,丘乘共粢盛[10]。所以报本反始也。

【注释】

[1]社:土地神。土:五土,即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土是阴气之主。

[2]墉:墙。孔疏,祭社时在坛上设神主(牌位),面向北,国君来到北墙下,面向南祭奠,正对着神主。

[3]日用甲:“甲”为天干的第一位,如以天干纪日,“甲日”即为每十日之始。以“日之始”的甲日祭社,是表示尊敬之意。

[4]天子大社: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之社。大,同“太”。

[5]丧国之社屋之:被灭之国的社坛,要盖上屋子予以屏蔽,不让它接受风雨霜露之阳气。丧国之社,指周为所灭的殷建立的社,引以为戒。屋,动词,盖上屋子。

[6]薄社北牖(yǒu):给所立的殷社加盖屋子,三面封死,只在北边开一个小窗。薄,通“亳”,“薄社”即“亳社”。殷始建都于亳,亳社就是殷社。牖,窗。

[7]使阴明也:塞其三面,唯开北牖,即表示绝阳通阴,阳主生而阴主杀,阴明则物死。

[8]中霤:指宫室中央,亦宫室内的土地神。卿大夫之家主祭土神于中霤。

[9]单出里:郑注:“皆往祭社于都鄙。”这是说,祭社时一里之中的人家全都要出来参与。单,通“殚”,尽。

[10]丘乘(shèng):古代井田制时的行政单位,所谓“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乘”,则一乘为五百七十六家。粢盛(zī chéng):供祭祀用的黍稷。粢,稷。盛,盛稷的容器。

【译文】

社祭是祭祀土地神,土是阴气之主,祭祀时国君面朝南立于社坛的北墙下,表示面对着阴。社祭总是用甲日,甲是纪日的初始日,用甲日是表示对社祭的重视。天子为天下百姓所立的太社,一定要承受霜露风雨的浸润,以贯通天地之气。所以亡国之社要盖上屋顶屏蔽起来,不让它接受天上的阳气。为被灭之国殷盖的亳社,三面封闭,唯在北墙上开个小窗,使它绝阳通阴,只通阴明。祭社,是尊崇土地神。大地承载万物,上天垂示星象,世间的财物都取之于地,伦理规范都效法于天,所以要尊敬上天而亲爱大地,所以要教育人们好好地报答大地。家里的土地神是中霤,祭土地就是祭中霤;国家的土地神是社,祭土地就是祭社,这都表示土地是立家、立国的根本。因此,唯有当里中举行社祭时,里中才会家家户户全体出动,全里空巷。唯有为社祭而举行田猎时,国中才会家家户户全体参加,人人出力。唯有为了社祭,各地丘、乘的民众都参与分摊,心甘情愿地拿出黍稷。这是为报答土地的恩情,返还自己初始的本性。

【原文】

季春出火[1],为焚也。然后简其车赋,而历其卒伍[2],而君亲誓社,以习军旅。左之右之,坐之起之,以观其习变也。而流示之禽[3],而盐诸利[4],以观其不犯命也。求服其志,不贪其得。故以战则克,以祭则受福。

【注释】

[1]季春:郑玄说应作“仲春”。出火:取火用之。

[2]“然后”二句:简、历,郑注:“简、历,谓算具陈列之也。”即检阅、点算。车赋,车马器械。

[3]流示之禽:指驱逐禽兽加以展示,给参与田猎的士卒看。流,行,即行田。

[4]盐:通“艳”,艳羡。让参与田猎的士卒羡慕。按规定,田猎时大兽归公,小禽归私。

【译文】

仲春二月取火去焚烧田野的杂草。然后陈列清点车马器械,检阅统计士卒数目,国君亲自在社坛前誓师,然后开始操练军队。指挥队伍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坐下,时而起立,以观察军队的服从与应变。然后派人去驱赶禽兽向士卒展示,令士卒歆羡猎获之利,以观察士卒能遵纪、不违令。这样做就能令士卒服从,不使其贪图私利。所以,经过这样训练的士卒,攻能克,在祭祀中能得到神的赐福。

【原文】

天子适四方,先柴[1]。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2],大报天而主日也[3]。兆于南郊[4],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匏[5],以象天地之性也。于郊,故谓之郊。牲用骍[6],尚赤也。用犊,贵诚也。郊之用辛也[7],周之始郊,日以至。卜郊[8],受命于祖庙,作龟于祢宫[9],尊祖亲考之义也。卜之日,王立于泽[10],亲听誓命[11],受教谏之义也。

献命库门之内[12],戒百官也;大庙之命,戒百姓也。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13],示民严上也[14]。丧者不哭,不敢凶服,氾扫反道[15],乡为田烛[16],弗命而民听上。祭之日,王被衮以象天[17]。戴冕璪十有二旒[18],则天数也[19]。乘素车,贵其质也。旂十有二旒,龙章而设日月[20],以象天也。天垂象,圣人则之,郊所以明天道也。帝牛不吉[21],以为稷牛[22]。帝牛必在涤三月[23],稷牛唯具,所以别事天神与人鬼也。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

【注释】

[1]柴:燔柴。古代祭天时,在地上堆积薪柴,并将牺牲、玉帛放在薪柴上一道燔烧,使烟气和牲肉的馨香气味上腾于天,请天神享用。

[2]迎长日之至:指冬至祭天。冬至日夜晚最长,白昼最短,冬至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起来。

[3]大报天:祭天的典礼一年中有九次,冬至祭天最为隆重,称之为“大报天”。

[4]兆:指祭坛的区域。

[5]陶、匏(páo):陶和葫芦所制的酒器、食器。匏,葫芦的一种。

[6]骍(xīng):赤色。此指赤色的牛犊。

[7]郊之用辛:南郊祭天选用辛日。或说用辛日取其为阳气所生之意,表示新的开始;或说用辛日,取斋戒自新之意。

[8]卜郊:占卜郊祭的日子。郊祭原有定日,而还要占卜日期,是表示郑重。

[9]作龟:犹言“灼龟”。祢(nǐ)宫:父庙。

[10]泽:郑注:“泽宫也,所以择贤之宫也。”这里指在泽宫挑选参与祭祀的人员。

[11]亲听誓命:孔疏:“又使有司誓敕旧章斋戒之礼,王又亲听受命之。”即听取有关人士讲解祭天礼仪的注意事项。

[12]献命:郑注:“王自泽宫而还,以誓命重相申敕也。”指即将致斋时,天子重申誓命。

[13]皮弁:本指白鹿皮制成的冠,这里指皮弁服,即配合皮弁所穿的全套服装,即素衣、素裳,缁带。这是祭日早晨所着之服,临祭之时还要更换。

[14]示民严上:孔疏:“示教人尊严其君上之义也。”严,敬。

[15]氾扫:泛扫。氾,同“泛”。反道:把新土铲到路的表面。

[16]田烛:在田头设烛火。因郊祭时间太早,特设烛火为王照明。

【原文】

[17]被衮以象天:郑注:“谓有日、月、星辰之象。”孔疏:“当祭之日,王被衮冕,衮冕有日、月、星辰,以象天也。”被衮,指内服大裘,外披十二章之衣。衮,详《礼器》“礼有以文为贵者”节注[1]。

[18]冕璪(zǎo)十有二旒:冕的上端有一长方形的木版叫做“”,的前端垂有十二条穿着玉珠的五彩丝带。璪,用五彩丝绳穿玉珠垂在冕前为旒,即“玉藻”。

[19]则天数也:古者以为天之大数为十二,故制礼以十二为极数。

[20]龙章:指龙旗。

[21]帝牛:祭祀上帝所用之牛。不吉:指占卜不吉,或有死伤意外。

[22]为:用。稷牛:祭祀后稷所用的牛。周人在郊天时,以其始祖后稷配享。如果帝牛占卜不吉或有死伤,就要改用稷牛作为帝牛,另选其他牛作为稷牛。

[23]涤:指打扫干净的牛舍。

【译文】

天子到四方巡察,先要燔柴告天。郊外祭天,迎接最长白日的到来,为了最隆重、最盛大地报答上天,祭祀之礼以日为主。郊祭的地方选择在南郊,因为南方是阳位。清扫地面而举行祭祀,体现了质朴自然。祭祀使用陶土制作的器具和葫芦,象征着天地自然之性。祭天在南郊举行,所以也叫做“郊祭”。祭天的牺牲用赤色的牛犊,是因为周代崇尚赤色。以牛犊为牺牲,是因为看重牛犊的“诚”。南郊祭天选择辛日,是因为周代的最初的郊祭是辛日,是冬至日。占卜郊祭的日期,天子要先到祖庙禀告,再到父庙里灼龟占卜,这是表示尊敬始祖而亲近父亲。占卜的当天,天子立于泽宫,挑选一起参加祭天典礼的人,亲自聆听有司宣布祭天礼仪的规定,表示听从教诲与劝谏。

天子从泽宫回来,在王宫的外门库门内重申誓命,告诫百官听从;又在太庙内重申命令,告诫百姓。郊祭当天,天子穿着皮弁服听取有关官员报告郊祭的准备情况,这是教导百姓要尊敬君上。这一天,有丧事的人家不能哭,也不能穿丧服,百姓都走出门去扫除道路,并把新土铺在路面上,乡间的百姓在田头点亮火炬照明,这些都不用发布命令,百姓都自觉地按照上级的意图去做。祭天的当日,天子内穿大裘、外披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衮服,表示效法上天。头戴着冕,冕的前端垂着五彩丝绳串的十二条玉珠,是效法天之大数十二。乘坐没有装饰的素车,是表示以质朴为贵。车上的旗帜有十二根飘带,旗上画有龙的纹饰并绣着日月图案,这也是效法天象。上天显现出日、月、星辰的天象,圣人懂得学习它、效法它,郊祭就是要彰显天道。祭天所用的帝牛,如果占卜结果说不吉,就要用稷牛来代替。祭天所用的帝牛,一定要在清洁的牛舍里饲养三个月,而稷牛只要是完整的就可以,这也是区别祭祀天神和人鬼的不同。

万物本源于上天,人本源于祖宗,这就是祭天时要让始祖配祭上天的道理。郊天之祭,就是最隆重、最盛大地回报本始、返回本始。

【原文】

天子大蜡八[1]。伊耆氏始为蜡[2]。蜡也者,索也[3]。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也[4],祭百种以报啬也[5]。飨农及邮表畷、禽兽[6],仁之至,义之尽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7],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8],昆虫毋作[9],草木归其泽。”

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也。葛带、榛杖,丧杀也[10]。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黄衣、黄冠而祭[11],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

大罗氏,天子之掌鸟兽者也,诸侯贡属焉。草笠而至,尊野服也[12]。罗氏致鹿与女,而诏客告也。以戒诸侯曰:“好田、好女者亡其国。天子树瓜华,不敛藏之种也[13]。”

八蜡以记四方[14]。四方年不顺成[15],八蜡不通[16],以谨民财也。顺成之方,其蜡乃通,以移民也[17]。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注释】

[1]大蜡(zhà):年终的祭祀。八:大蜡所祭的八神,据郑注为先啬、司啬、农、邮表畷、猫虎、坊、水庸、昆虫。

[2]伊耆氏:古代天子之号。

[3]索:求索。指向众神求索万物,年终要一起祭享报答。

[4]先啬:陈澔说,先啬为八神之主。郑注:“若神农者。”即教导人们稼穑耕耘者,或说即农神。啬,通“穑”。司啬:后稷。一说后稷为农神。

[5]百种:神名。百谷之种。

[6]农:农官田畯。邮表畷(zhuì):田畯在田间所设的庐舍。畷,通“缀”。

[7]坊:堤坊。水庸:沟渠。

[8]土反其宅,水归其壑(hè):孔疏:“土归其宅,则得不崩”;“水归其壑,谓不泛溢”。壑,坑谷。

[9]昆虫:蝗、螟等害虫。

[10]丧杀:丧礼等级降低。

[11]黄衣、黄冠:这是农夫参加蜡祭时的衣着。黄冠,即草笠。

[12]尊野服也:草笠本是农夫的装束,因为年终功成是农夫的功劳,所以尊其服。

[13]“天子”二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诫诸侯不要储存财物与民争利。树,种植。瓜华,瓜果。华,读为“瓠”(hù)。

[14]记四方:记四方收成的丰歉。

[15]顺成:指风调雨顺,五谷成熟。

[16]通:行,举行。

[17]移民:移走百姓的疲劳倦怠。因百姓终年劳动,要通过蜡祭聚会宴饮,去除厌倦,享受丰收之乐。

【译文】

天子的大蜡祭,所祭有八神。从伊耆氏开始有了蜡祭。所谓蜡,就是索求的意思。周历每年的十二月,要聚集万物、索求其神灵加以祭飨。蜡祭所祭祀的神灵,主要是祭“先啬”,再要祭主管农事的“司啬”,再要祭“百种”,以报答稼穑收获之功。还要祭飨田官之神“农”、田舍之神“邮表畷”及禽兽之神,这就体现了仁至义尽。古代的君子,只要使用了就一定要报答。迎来猫神,因为猫吃掉了危害作物的田鼠,迎来虎神,因为虎吃掉了危害农田的野猪,所以要把它们迎接来加以祭祀。还要祭祀堤防之神“坊”和沟渠之神“水庸”,也是因为它们有功于农事。蜡祭的祝辞说:“土壤回到大地上,水流回到壑谷中,昆虫不再危害庄稼,草木回到薮泽生长。”

天子戴着皮弁、穿着素服参加蜡祭。穿着素服,是为老去的万物送终。腰系葛带,手执榛杖,比丧礼常规等级稍减。蜡祭,这就体现了仁至义尽。农夫参加蜡祭,身穿黄衣、头戴黄冠,让他们饮酒宴乐得到休息。在田野劳作的农夫,头戴黄冠,黄冠,黄色是草野之色,秋季草木黄落,因而采用黄色。

大罗氏是负责为天子掌管鸟兽的官,诸侯进贡的鸟兽由他管理。进贡鸟兽的使者戴着草笠而来,这是表示对农夫的尊重。大罗氏将鹿和女子交给使者,让他们转交诸侯,并给诸侯带话。告诫诸侯说:“喜好田猎、沉湎女色,就一定会亡国。天子只种植瓜果供食用,不收敛久藏之种,不藏储财物与民争利。”

蜡祭八神,要记录四方年成的丰歉。如果四方风不调、雨不顺,收成不好,就不举行蜡祭,来节约百姓之财。四方哪一方风调雨顺年成好,哪一方就举行蜡祭,通过蜡祭聚会宴饮,让百姓去除疲惫,享受丰收之乐。蜡祭之后,就把谷物收藏起来,让百姓得到休息。所以蜡祭以后,君子就不再大兴土木征调民众了。

【原文】

恒豆之菹[1],水草之和气也;其醢[2],陆产之物也。加豆[3],陆产也,其醢,水物也。笾、豆之荐,水土之品也。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4],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

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5]。卷冕[6],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武》[7],壮而不可乐也。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以同于所安乐之义也。

酒醴之美,玄酒、明水之尚[8],贵五味之本也[9]。黼黻、文绣之美,疏布之尚[10],反女功之始也。莞簟之安[11],而蒲越、稾鞂之尚[12],明之也。大羹不和,贵其质也。大圭不琢,美其质也。丹漆雕幾之美[13],素车之乘,尊其朴也。贵其质而已矣,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所安亵之甚也。如是而后宜。

鼎、俎奇而笾、豆偶,阴阳之义也。黄目[14],郁气之上尊也[15]。黄者,中也,目者,气之清明者也,言酌于中而清明于外也。

祭天,扫地而祭焉,于其质而已矣。醯醢之美而煎盐之尚[16],贵天产也。割刀之用,而鸾刀之贵[17],贵其义也。声和而后断也。

【注释】

[1]恒豆:指朝事(即宗庙祭祀进献生血生肉之事)常设的用于荐献的豆。菹(zū):腌菜。

[2]醢(hǎi):肉酱。

[3]加豆:祭祀末尾酳尸时所献之豆。

[4]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见本篇“鼎、俎奇而笾、豆偶”节注[3]。

[5]耆:同“嗜”。

[6]卷(gǔn):当作“衮”,天子礼服。

[7]《武》:即《大武》。

[8]玄酒:清水。明水:用铜制的鉴盘放在月下所承接的露水。

[9]五味:此指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五种酒。陈澔说:“未有五味之初,先有水,故水为五味之本。”

[10]疏:粗。

【原文】

[11]莞(guān)簟(diàn):见《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节注[1]。

【原文】

[12]蒲越(huó):用蒲草编结的席。越,蒲草。稾鞂(gǎo jiē):见《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节注[1]。

[13]幾(qí):郑注:“谓漆饰沂鄂也。”沂鄂,指凹凸的纹饰。

[14]黄目:酒樽名。又叫“黄彝”,以黄金镂其外为眼睛的形状,故名。

[15]郁气:郁鬯酒的芳香。

[16]醯(xī)醢:用醋调制的肉酱。醯,醋。煎盐:即盐,由煎炼而成,故名。

[17]鸾刀:刀柄环上有铃的刀。古代祭祀时切割牲体时使用。

【译文】

祭祀常设的用于荐献的豆中盛放的腌菜,是水草的和美之气生成的;而肉酱,是陆地所产的兽肉制成的。祭祀最后为尸进献的漱口后所用食物的豆,其中盛放的腌菜是陆地生产,相配的肉酱却是水中的物产。笾、豆中盛放的祭品,都是水中或土中所长。祭品不敢用人所常吃的美味,而以品种的繁多为贵,这是表示与神明相交、敬奉神明的意义,不是为了品尝味道。

祭祀先王的供品,虽然可以吃,但不是人们爱吃的。祭祀时所穿的衮服,所戴的冕,所乘用的大路,可以陈列,看着威严、豪华,但不能平常就老是穿着、老是乘用的。《大武》之舞,气势雄壮,但不是供平常娱乐的。宗庙,威严壮观,但不是供平常居处的。宗庙祭祀所用的器具,虽然是可以使用,但不是供日常生活方便拿来用的。所以,用于和神明交往的物事,与人们日常安乐适意的物事是不可等同的。

酒醴虽然甜美,但祭祀时却以玄酒和明水作为上品,这是看重它是五味的根本。织品上的黼黻图案及刺绣纹饰虽然华美,但祭祀时却特别看重粗布,这是表示要返回到女工织品的初始。人们平常用着蒲席加竹席的坐垫,坐着很安适,但祭庙祭天时却要使用蒲草、秸秆编织的席子,这是因为祭祀的对象是神明。祭神的大羹肉汤不加任何调料,这是看重它原本的味道。天子祭天所用的大圭不加雕饰,这是看重它的质实纯朴。天子的乘车,涂刷着红漆、雕刻着高高低低的纹饰,但祭天时却乘用毫无雕饰的车辆,这是看重它的朴素。以上都是珍视物事的质朴纯真的本质而已,所以说,凡是用于与神明交接的物事,和百姓享用安乐舒适的物事是全然不同的。在礼制中也只有这样崇尚质朴的安排,才是适宜的。

祭祀器具鼎、俎的数目是奇数,而笾、豆的数目是偶数,这其中包含着阴阳的意义。黄目,用黄金刻镂成眼目之形为饰,是用来盛放郁鬯的上等酒樽。黄,依五行为中央之方色,目,是身体精气中显现清明的器官,称作黄目,是说把郁鬯斟入其中,而能让清明透澈于外。

祭天,地扫干净即可举行祭祀,看重的是质朴。以醋调制的肉酱虽然味美,而祭礼陈列祭品却把大盐放在肉酱的前面,看重的是大盐乃天然的物产。百姓平常切肉用锋利的割刀,但祭礼分割牲体时仍讲究使用古时并不那么锋利的鸾刀,那是看重它的意义。因为切割时銮铃之声和悦,牲肉应声割断,要的就是这种和谐。

【原文】

冠义[1],始冠之,缁布之冠也[2]。大古冠布[3],齐则缁之[4]。其也[5],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6]。”適子冠于阼[7],以著代也[8]。醮于客位[9],加有成也[10]。三加弥尊[11],喻其志也[12]。冠而字之,敬其名也[13]。委貌[14],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15],殷冔,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16]。无大夫冠礼[17],而有其昏礼。古者五十而后爵,何大夫冠礼之有?诸侯之有冠礼,夏之末造也[18]。天子之元子[19],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继世以立诸侯,象贤也[20]。以官爵人,德之杀也[21]。死而谥,今也。古者生无爵,死无谥。

【注释】

[1]冠义:冠礼的意义。冠礼中共有三次加冠,第一次是缁布冠,第二次是皮弁,第三次是爵弁。此节与《仪礼·士冠礼》文末的《记》相同,可参看。

[2]缁布之冠:缁布冠,古代一般百姓成人时戴黑色的布冠。缁,黑色。

[3]大:同“太”。

[4]齐:同“斋”,斋戒。缁:这里是染成缁色的意思。

[5](ruí):冠两侧用于固定冠的缨带,在颈项处打结,称作“”。

[6]敝:丢弃。缁布冠仅在冠礼时用,因而加冠后就可以丢弃。

[7]適:同“嫡”。

[8]著:明。代:代替父亲。“著代”即表明其继承者的地位。

[9]醮(jiào):见《曾子问》“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节注[9]。客位:户与牖之间,是宾客之位。

[10]加有成:每加一次冠,则给冠者进酒一次,称“加一醮”,表示冠礼的仪式又完成了一层,冠者即将完成成人礼。

[11]三加弥尊:冠礼中三次加冠,越来越尊贵,所以说“弥尊”。弥,益,更。

[12]喻其志也:孙希旦曰:“服弥尊则当思所以称之,晓喻冠者之志意,务令充大以称其服也。”所加之冠越来越尊贵,冠者就会思考志向、行为要与之相称,即要有远大的志向,宏大的作为。

[13]敬其名也:名为父母所取,因此要敬其名,行冠礼以后取字,便是成人,不得随意称名,非君、父,他人皆称其字而讳其名。

[14]委貌:和后文的“章甫”、“毋追”分别是夏、商、周三代日常所戴之冠,其形制已不可考。

[15]弁:和后文的“冔”(xǔ)、“收”,是夏、商、周三代斋戒和祭祀所戴之冠。《训纂》引《独断》:“周曰爵弁,殷曰冔,夏曰收,皆以三十升漆布为壳,广八寸,长尺二寸,加爵冕其上。周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殷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夏纯黑而赤,前小后大。皆有收以持笄。……古皆以布。中古以丝。”

[16]素积:孙希旦说:“以素缯为裳而襞(裙子腰际的褶子)积之也。素言其色,积言其制。”

[17]无大夫冠礼:古人二十而冠,五十才加爵为大夫,所以没有大夫的冠礼。

[18]末造:末世。孙希旦说:“犹末世也。”一说,指末代所制作。

[19]元子:长子。

[20]象贤:效法先贤。

[21]德之杀:孔疏:“言官爵之授,随德隆杀也。”即按照德行的高低授予官爵。

【译文】

冠礼的意义,冠礼三次加冠,第一次加的冠,是缁布冠。远古时,人们以白布为冠,到了斋戒时把它染成黑色的。古代的冠是否有,孔子说:“冠有我没有听说过。不过,冠戴坏了,丢弃不用是可以的。”在阼阶之上为嫡子加冠,这是要明确嫡子的继承人的地位。在客位对冠者行醮礼,这是对冠者已是成人的尊重。三次加冠,越来越尊贵,这是希望冠者的德行、志向要与之相称。加冠后为冠者取字,以后就要以字相称,因为名是父母所取要予以尊敬,非师、长不能呼叫。周代常用的冠,叫“委貌”;殷代常用的冠,叫“章甫”;夏代常用的冠,叫“毋追”。斋戒和祭祀所戴的礼冠,周代叫“弁”,殷代叫“冔”,夏代叫“收”。三代又都用皮弁和腰间有褶子的白缯裙裳。没有大夫的冠礼,只有大夫的婚礼。因为,古时候要到五十岁才能受爵为大夫,而冠礼是在二十岁举行的,所以大夫怎么能有冠礼呢?诸侯有冠礼是夏代末期的事。天子的长子,也是士,也行士冠礼。天下没有生下来就尊贵的人。诸侯的长子继位为诸侯,是让他们效法自己的先贤。将官爵授予人,要按着德行的高下分等级。人死了给予谥号,这是现在的做法。古时候,活着的时候没有爵位,死后也没有谥号。

【原文】

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1],祝、史之事也。故其数可陈也,其义难知也。知其义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

【注释】

[1]陈其数:孔疏:“谓笾、豆事物之数可布陈。”

【译文】

礼之所以可贵,贵在它的内在崇高的意义。如果失去了内在的崇高意义,只会摆摆笾豆、点点数的仪节,那是祝、史们干的事。所以说,礼的仪节是容易学会的,而其深刻的意义难以理解。真正懂得礼的深刻意义并且恭敬地遵守执行,那么天子就可以治理天下了。

【原文】

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姓[1],所以附远厚别也[2]。

币必诚[3],辞无不腆[4]。告之以直信。信,事人也;信,妇德也。壹与之齐,终身不改[5],故夫死不嫁。

男子亲迎,男先于女,刚柔之义也。天先乎地,君先乎臣,其义一也。

执挚以相见[6],敬章别也。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7];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无别无义,禽兽之道也。

婿亲御授绥[8],亲之也。亲之也者,亲之也。敬而亲之,先王之所以得天下也。出乎大门而先[9],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由此始也。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夫也者,夫也。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

玄冕齐戒[10],鬼神阴阳也。将以为社稷主,为先祖后,而可以不致敬乎?

共牢而食[11],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

器用陶、匏,尚礼然也。三王作牢,用陶、匏。

厥明[12],妇盥馈[13]。舅姑卒食,妇馂余[14],私之也。舅姑降自西阶,妇降自阼阶,授之室也。

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15],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16]。

【注释】

[1]取于异姓:《曲礼上》:“取妻不取同姓。”取,同“娶”。

[2]附远厚别:孔疏:“取异姓者,所以依附相疏远之道,厚重分别之义也。”另一说法,见《集解》引方悫说:“必取于异姓,所以附远;不取同姓,所以厚别。”

[3]币:即纳征之币。纳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指男方向女方赠送定亲的聘礼,女方受礼复书,双方的婚姻关系即确定。纳币,要送玄、束帛和俪皮(两张鹿皮)。

[4]辞无不腆:纳币时的说辞,不能自谦说自己的币帛不好。腆,善。

[5]“壹与之齐”二句:郑注:“齐,谓共牢而食,同尊卑也。齐,或为‘醮’。”郭店楚简《六德》:“壹与之齐,终身弗改之矣。”

[6]挚:见面礼。指亲迎当天男子要执雁作为见面礼。

[7]“男女有别”四句:郭店楚简《六德》:“男女不辨,父子不亲。父子不亲,君臣亡义。”文意相似,可以参看。

[8]亲御:婿亲自为新娘驾车,象征性地走一段,让车轮转几圈,再交给驭手驾车。授绥:由婿把绥交给新娘。绥,登车时拉手的绳索。

[9]大门:指妇家大门。

[10]玄冕:大夫以上所穿的祭服。此指亲迎时所穿之服。

[11]共牢而食:指夫妇的坐席前放着盛有豚、鱼及干肉等的俎牢,夫妇共食。这是象征性的礼仪活动,并不真的要吃饱,夫妇“三饭卒食”,礼成。

[12]厥:其。明:明日。指共牢之明日。

[13]妇盥馈:或说此三字为后人据《士昏礼》加上的。馈,行馈食礼。指向舅姑进食。

[14]馂(jùn)余:吃剩下的食物。

[15]“昏礼不用乐”二句:婚属阴礼,乐属阳气,不能以阳事干犯阴事,故婚礼不用乐。《曾子问》载:“取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

[16]“昏礼不贺”二句:婚姻之礼,意味着子代父,新妇代姑,新一代兴起,老一代衰落,从这一意义而言故不加庆贺。序,郑注:“犹代也。”

【译文】

天地交配,而万物诞生兴发。婚礼,是自一世乃至万世的起始,是繁衍后代子孙的开端。娶异姓女子为妻,这是为了依附原本没有关系的家族、增强与异姓的联系。

男方向女方致送聘礼要诚心诚意,不要说礼物不好之类的谦辞。要告诫新妇为人须正直诚信。诚信,是用以侍奉人的根本;诚信,是为妇的德行。夫妇一旦同牢而食,同吃同喝了,那妇人就是夫家的人了,终身不能变改,所以丈夫死了就不再改嫁。

结婚之日,男子亲到女家迎娶,表示男先于女,是男刚女柔的意思。这就和天先于地、君先于臣的道理是一样的。

迎亲时,男子捧着礼物交给女家,以宾、主之道与新妇相见,这样表示恭敬、要彰明男女之别。男女有别,然后才有父子之亲;父子相亲,然后才有君臣之义;君臣有义,然后制定礼仪;制定了礼仪,然后万物相宜、各安其所。如果男女无别,父子无义,那就与禽兽一样了。

出门上车,新郎亲手把上车用的引绳交给新娘帮助登车,再亲自驾车,让车子走上一段,表示亲自为新娘做了事。自己对别人的亲爱之举,就是要别人也对自己亲爱。尊敬人并亲爱人,把这种尊敬与亲爱推而广之,先王就是凭借这一点得到天下的。从女家大门出来之后,男人就走在前面,男人带领着女人,女人跟随着男人,夫妇关系的道理与准则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妇人,就是跟从别人的人:年幼时跟从父兄,出嫁后跟从丈夫,丈夫死了跟从儿子。夫,就是丈夫的意思。丈夫,就是用智慧领导别人的人。

新郎迎亲要身着祭服,斋戒沐浴,禀告祖先和天地,这是将婚姻夫妇之道看作与鬼神祭祀一样地虔敬。婚后妻子就也是社稷之主、一家之主了,要继承祖先,繁衍后代,因此怎么能不虔诚地致以敬意呢?

成亲的当晚,夫妇方在新房里同牢而吃,共食一器中的牲肉,表示夫妇是尊卑相同的。因此,妇人没有爵位,妇女都依从丈夫的爵位,座次席位也以丈夫的辈分和年龄来排定。

远古时,食器都用陶器和葫芦,因为是崇尚天然。夏、商、周三代开始有夫妇共牢食用牲肉之礼,而器具则沿用了陶器、葫芦。

成亲次日的黎明,新娘盥洗后拜见公婆,向公婆进献食品。公婆吃完后,把剩下的食物赐给新妇,显示对她的恩典。礼毕,公婆先从西阶下堂,然后新妇从阼阶下堂,这表示从此家事授给新妇管理了。

婚礼不奏乐,因为结婚属于阴,而乐属于阳。举行婚礼,也不庆贺,因为结婚意味着新老兴衰代谢,新一代兴起,老一代衰落。

【原文】

有虞氏之祭也,尚用气[1]。血、腥、祭[2],用气也。殷人尚声,臭味未成[3],涤荡其声[4]。乐三阕[5],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6],灌用鬯臭[7]。郁合鬯[8],臭阴达于渊泉[9]。灌以圭璋[10],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萧合黍、稷[11],臭阳达于墙屋,故既奠然后焫萧合膻芗[12]。凡祭慎诸此。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故祭,求诸阴阳之义也。殷人先求诸阳,周人先求诸阴。

【注释】

[1]尚:崇尚。气:指生肉的腥气。

[2]血、腥、(xún):孔疏:“血,谓祭初以血诏神于室。腥,谓朝践荐腥肉于堂。,谓沉肉于汤,次腥,亦荐于堂。”

[3]臭味未成:指未杀牲之前。未杀牲,还没有鲜血和腥气,所以说“臭味未成”。

[4]涤荡:郑注:“犹摇动也。”指奏响音乐,声音激荡。

[5]三阕(què):三遍。指奏乐三次,音乐停止才迎接牺牲。

[6]臭:孔疏:“谓鬯气也。”指郁鬯的香气。

[7]灌用鬯臭:以郁鬯酒灌地降神,用的是郁鬯的香气。鬯酒,是秬黍所酿之酒。

[8]郁合鬯:古人以郁金草煮汁与鬯酒混合,气味芬芳。郁,郁金草。

[9]阴:指入地。天阳地阴。

[10]圭璋:指舀郁鬯香酒浇泼到地上时用的勺子。这种勺子有个专名叫“瓒”(zàn)。以圭为柄称“圭瓒”,以璋为柄称“璋瓒”,统名“玉瓒”。

[11]萧:香蒿。

[12]奠:郑注:“谓荐孰时也。”即在尸入室之前,献上熟食以飨神。焫(ruò):烧。膻:郑玄认为当作“馨”,馨芗(xiāng),指黍稷。芗,通“香”。

【译文】

有虞氏的祭祀,崇尚腥气。祭祀时用鲜血、生肉、半熟的肉,这是用腥气来敬神。殷人的祭祀,崇尚声音,在未宰杀牺牲之前,就先奏乐。乐曲奏过三章停止后,才出门迎牲。乐曲的呼号,就是用来召唤天地之间的鬼神的。周人的祭祀,崇尚香气,祭祀开始时用鬯酒浇泼在地上,让它的香气召神降临。用煮过的郁金草调配鬯酒,把它浇泼在地上,让它的香气渗入地下,达于渊泉。舀酒酌酒浇泼地上,用的是玉质的圭、璋做柄的勺子,这是使用玉的润清之气。把酒浇泼在地上降神后,然后出门迎牲,这是为了先致气于阴,给地下的神灵送上香气。杀牲之后,把香蒿配着黍稷焚烧,让烟气弥漫于墙屋之间,然后为尸酌酒置于席上,将香蒿、黍稷和牺牲的油脂混在一起燔烧,这是让阳气上腾,招致神灵到来。凡是祭祀,都要谨慎地做好这些礼节。人死后,其灵魂归于上天,这是阳;形体归于地下,这是阴,所以祭祀时要阴阳神灵兼顾,既要到天上去求阳,也要到地下去求阴。殷人是先到天上去求阳的,周人是先到地下去求阴的。

【原文】

诏祝于室[1],坐尸于堂[2],用牲于庭[3],升首于室[4]。直祭祝于主[5],索祭祝于祊[6]。不知神之所在:于彼乎,于此乎?或诸远人乎?祭于祊,尚曰求诸远者与[7]?

【注释】

[1]诏祝于室:初杀牲时,以币告神于室。此节与《礼器》“纳牲诏于庭”内容类似,可参看。

[2]坐尸于堂:既杀牲,尸出坐于户西,南面,行朝践之礼。

[3]用牲于庭:纳牲于庭而杀之。

[4]升首于室:在庭中杀牲后,将牲首升置于室中北墙下。

[5]直祭:正祭。向神敬献熟食为正祭,而此前的献鲜血、献生肉,是表示敬意而已。

[6]索祭祝于祊(bēng):求神之时,由祝致辞于门外之祊。旧注说,这是由于还不知神到底在哪里,因此里里外外,由近而远,到处寻求加以祭祀。即《礼器》“为祊乎外”。索,求。祊,见《礼器》“大庙之内敬矣”节注[13]。

[7]尚:庶几。

【译文】

祭祀,杀牲时,祝要用币在室中告祭于神;杀牲后,尸坐在堂上受飨;牵牲入庙时,要用币在庭中告祭于神;杀牲后献上牲首,要放在室中北墙下。正祭时,祝致辞于神主,广求众神而祭,祝致辞祭祀于庙门之外。因为不知道神到底在哪里:是在那里吗?是在这里吗?或者是在离人更远的地方呢?在庙门之外设祭,大概是到远方去求索神灵而祭吧?

【原文】

祊之为言倞也[1],肵之为言敬也[2]。富也者,福也。首也者,直也[3]。相[4],飨之也。嘏,长也,大也。尸,陈也[5]。毛、血,告幽全之物也[6]。告幽全之物者,贵纯之道也[7]。血祭,盛气也[8]。祭肺、肝、心,贵气主也[9]。祭黍稷加肺,祭齐加明水,报阴也[10]。取膟膋燔燎升首[11],报阳也[12]。明水涚齐[13],贵新也。凡涚,新之也[14]。其谓之明水也,由主人之絜著此水也[15]。

【注释】

[1]倞(liàng):索求,寻求。

[2]肵(qí):指肵俎,放置心舌之俎。此“俎”与他“俎”不同,由主人亲自进献于尸,用以表示尊敬。

[3]首也者,直也:首,升首之祭,即把牺牲之首进献给神灵。直,正。孔疏:“首为一体之正。”孙希旦说,进献的牺牲其他部位如牲体都只是一半,是不完整的,只有牲首是完整的,因此称为“一体之正”。

[4]相:侑尸进食者,即让尸享用此馔。

[5]尸,陈也:其他本作“尸,主也”,因而郑玄认为当从“主”,神主之义。

[6]幽全:即报告牲体内里美善,外观完具。幽,指血。全,指毛。

[7]纯:指内外皆善。

[8]血祭,盛气也:取血而祭,说明牲体内里美善,又证明牺牲其气之盛。

[9]气主:郑注:“气之所舍也。”

[10]齐(jì)加明水,报阴也:齐,指五齐,即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五齐”都是未经过滤之薄酒,但其中也有清浊之分。明水,指用铜制的鉴盘放在月下所承接的露水。报阴,孙希旦说:“魂气为阳,体魄为阴。黍稷、牲体、酒醴之属,可以饮食而以味飨神者也,故曰‘报阴’。”

[11]膟膋(lǜ liáo):肠间的脂肪,祭祀时与萧、黍稷等燔烧。

[12]报阳:孙希旦说:“燔燎、升首,不可以饮食,而以气歆神者也,故曰‘报阳’。”

[13]涚(shuì):滤清。

[14]新之:指用明水滤清五齐,令其新洁以敬鬼神。

[15]絜:通“洁”。著:成。

【译文】

“祊”说的是“倞”,“倞”是求索的意思;“肵”说的是“肵俎”,就是敬的意思。祝辞中所说的“富”,就是福的意思。把牺牲的牲首进献于室,因为牲首为牲体之正。“相”,就是劝侑尸飨食。“嘏”,是赐福,是尸将神灵享用过的福胙给予主人,祈祝福禄长久,福禄广大。“尸”,就是神主。祭祀时进献的毛、血,是要向神报告所用牺牲内里美善,外观完整。报告牺牲内里美善,外观完整,是以牲体内外皆善为贵。用牲血祭神,因为血是牺牲的精气,证明其气之盛。而用肺、肝、心来祭神,是看重它们是生发生气的器官。用黍稷加肺祭祀,用五齐加明水祭祀,以饮食飨神灵,这是为了报答阴气。将香蒿和牲的肠间脂肪燃烧,升牲首于堂,以香气歆神灵,这是为了报答阳气。用承接的露水滤清五齐,让初成的浊酒清亮明洁。所谓滤清,就是让酒变得清新。之所以把承接的露水称为“明水”,是由于主人明洁清亮,此明水才能得到,才能造成。

【原文】

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1],敬之至也。敬之至也,服也。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肉袒,服之尽也。

祭称“孝孙”、“孝子”,以其义称也。称“曾孙某”,谓国家也[2]。祭祀之相[3],主人自致其敬,尽其嘉[4],而无与让也。腥、肆、、腍祭[5],岂知神之所飨也?主人自尽其敬而已矣。

【注释】

[1]肉袒:脱去上衣左袖,露出左臂。割:解割牲体。

[2]国家:指诸侯和卿大夫。因为诸侯五庙,卿大夫三庙,除父、祖外还要祭曾祖及以上,所以可以自称“曾孙某”。

[3]相:赞礼之人。

[4]嘉:指外在仪表的美善。

[5]腥:生肉。肆:肢解剔剥后的牲体。腍(rěn):熟肉。

【译文】

国君在祭祀时要两次行拜礼再稽首,袒露左臂亲自切割分解牲体,这是表示对神灵的最高的尊敬。最高的尊敬,就意味着顺从。跪拜,是表示顺从;稽首磕头,是表示最最顺从;袒露左臂,是表示完全彻底地顺从。

祭于祖庙时,自称“孝孙”,祭于父庙时自称“孝子”,这是嫡系子孙以伦理的名义来称呼的。诸侯和卿大夫在祭祀祖父以上的祖先时自称“曾孙某”,这是以国家的名义自称的。祭祀中的相,辅助礼仪的施行,要由主人自己致敬神灵,完美地表达对神灵的敬意,而尸是代表神灵的,无需谦让。祭祀时,无论是进献生鲜的牲肉、肢解切割后的牲体、半熟的牲肉、还是煮熟的牲肉,哪里还能知道神灵究竟享用了什么?这只是主人完美地表达对祖先、对神灵的敬意而已。

【原文】

举斝、角[1],诏妥尸[2]。古者尸无事则立,有事而后坐也。尸,神象也;祝,将命也。

【注释】

[1]斝(jiǎ)、角(jué):两种酒器。据说,天子以斝奠,诸侯以角奠。参见《礼运》“祝、嘏莫敢易其常古”节注[3]。

[2]妥:安。此指安排尸坐下。

【译文】

把尸迎入室内之后,举起斝、角酒具行礼致敬,祝要提示主人安排尸坐下。在古代,尸无事时都站立着,只有在饮食时才坐下。尸,是神灵的象征;祝,传达神灵的指令。

【原文】

缩酌用茅,明酌也[1]。酒涚于清[2],汁献涚于酒[3],犹明、清与酒于旧泽之酒也[4]。

【注释】

[1]“缩酌”二句:五齐中,醴齐、泛齐较浊,而盎齐以下较清,因而在祭祀中如果用泛、醴二齐,先用三酒中的事酒与其勾兑,再用一束茅草过滤掉糟滓。缩,滤去糟滓。酌,斟酌。

[2](zhǎn)酒:盎齐、醍齐、沈齐三齐,较清明,无需过滤,只加清酒即可。

[3]汁献:郁鬯酒兑以酒。献,摩挲。通过摩挲郁金香草而出汁,掺进鬯酒,故名。

[4]旧泽(yì)之酒:泽,读为“醳”。“旧醳之酒”为“昔酒”,“三酒”之一。《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日昔酒,三曰清酒。”三酒,三种滤去糟滓的清酒。事酒,临时有事而新酿的酒。昔酒,久酿而成的酒。清酒,更久酿造而成的酒。

【译文】

祭祀用的醴酒要用茅草加以过滤,酒色清明再加调和,才能明酌敬神。盎齐、醍齐、沈齐三齐为“酒”,比较清明,无需过滤,只加清酒即可饮用;郁鬯酒要兑盎齐,就像事酒、清酒与盎齐都与昔酒兑在一起一样。

【原文】

祭有祈焉[1],有报焉[2],有由辟焉[3]。

【注释】

[1]祈:郑注:“祈,犹求也。谓祈福祥,求永贞也。”

[2]报:郑注:“谓若获禾报社。”即对神灵的赐给予以报答。

[3]辟(mǐ):郑注:“读为‘弭’。谓弭灾兵,远罪疾也。”

【译文】

祭祀,有的是为了祈求福祥,有的是为了报答恩典,有的是为了消弭兵灾祸疾。

【原文】

齐之玄也[1],以阴幽思也。故君子三日齐,必见其所祭者。

【注释】

[1]齐:同“斋”。下同。玄:指斋戒时的服装,玄衣、玄裳、玄冠。“玄”为幽阴之色。

【译文】

斋服,穿着是玄色,玄衣、玄裳、玄冠,因为黑色是幽阴之色,鬼神处于幽阴之地,因此穿着玄服思念处于幽阴之地的亲人。所以,君子如果专心致志地斋戒三日,一定能够见到自己要祭的神灵。


礼器第十内则第十二

郊特牲第十一|礼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