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世子第八

  下载全书

【题解】

郑玄《目录》云:“名曰‘文王世子’者,以其记文王为世子时之法。”本篇实则乃集合多篇而成,原有小篇题。首篇《文王之为世子》,讲文王、武王作为世子以及周公教导成王之事;第二篇《教世子》,讲大学教士之法;第三篇《周公践阼》主要讲夏、商、周三代教导世子的方法以及周公摄政,教导成王;第四、五篇缺小篇题,第四篇讲庶子公族在政事中的各种规定;第五篇讲养老之制;第六篇《世子之记》与第一篇内容类似。本篇中心内容还是对世子的教导。

【原文】

文王之为世子[1],朝于王季日三[2]。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3]:“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安。”文王乃喜。及日中又至,亦如之;及莫又至,亦如之。其有不安节[4],则内竖以告文王。文王色忧,行不能正履,王季复膳,然后亦复初。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5];食下,问所膳[6]。命膳宰曰:“末有原[7]!”应曰:“诺。”然后退。

武王帅而行之[8],不敢有加焉。文王有疾,武王不说冠带而养[9],文王一饭亦一饭,文王再饭亦再饭。旬有二日乃间[10]。

【注释】

[1]文王:姓姬,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商纣王时为西伯,亦称“西伯昌”。世子:古代称天子、诸侯的嫡长子或继承王位的儿子,后世称“太子”。

[2]王季:周文王的父亲,名季历,也称“公季”,至武王时追尊为“王季”。

[3]内竖:宫内小臣。御:值日,值班。

[4]节:郑注:“谓居处故事。”指睡眠起居饮食等情况。

[5]在:观察。

[6]问所膳:郑注:“问所食者。”孙希旦引方悫曰:“欲知亲之所好也。”即询问吃饭的情况,了解其饮食的好恶。

[7]末有原:不要把剩饭剩菜再进献给王。末,勿。原,再。

[8]武王:姓姬,名发,西周的开国国君,周文王的儿子。帅:郑注:“循也。”即遵循。

[9]不说冠带而养:郑注:“言常在侧。”说,通“脱”。

[10]间:病愈。

【译文】

周文王为世子时,每天三次朝见父亲王季。早上鸡刚打鸣就穿上衣服,到父亲的寝门外,询问值班的小臣说:“今天父亲是否安适?”小臣回答说:“安适。”文王就非常欢喜。到了中午又到寝门外,又问一遍;等到晚上又过去,也是这样问。如果王季起居饮食有不安适的时候,那么小臣就告诉文王。文王得知后面色忧愁,行走都不能正常迈步,王季饮食回复正常,然后文王也回复正常了。为王季进献食物,文王一定察看冷热的情况;食物撤下去的时候,文王必询问吃的情况。嘱咐膳宰说:“不要再进献剩饭剩菜!”膳宰答应说:“是。”然后文王才离去。

武王遵循着文王的榜样侍奉文王,不敢有所增加。文王生病,武王不摘帽不解衣带在旁伺候,文王吃一口饭武王跟着吃一口饭,文王吃两口饭武王跟着吃两口饭。这样过了十二天,文王的病痊愈了。

【原文】

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1]?”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2]。”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3]。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而终。

【注释】

[1]女:通“汝”。下同。

[2]抚:郑注:“犹有也。”诸:之。

[3]“古者”二句:年,郑注:“天气也。”齿,郑注:“人寿之数也。”此句的大意是,自然界一年年地度过是“龄”,人的寿数一年年地度过也是“龄”。

【译文】

文王对武王说:“你做了什么梦?”武王回答说:“我梦见上帝给我九龄。”文王说:“你认为是什么意思呢?”武王说:“西方有九国,父王最终会占有他们。”文王说:“不是这样。古时候说年是龄,齿也是龄。我的寿数是百岁,你的寿数是九十。我分给你三年的寿龄吧。”后来,文王九十七岁而寿终,武王九十三岁而寿终。

【原文】

成王幼[1],不能莅阼[2],周公相,践阼而治[3]。抗世子法于伯禽[4],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道也。成王有过,则挞伯禽,所以示成王世子之道也。

《文王之为世子》也[5]

【注释】

[1]成王:姓姬,名诵。周武王之子,谥号成王。

[2]莅:临。阼:堂上阼阶上的位子,是主人之位。

[3]践阼:本意是天子即位,这里指周公摄王位,治天下。践,履。

[4]抗:郑注:“犹举也。谓举以世子之法,使与成王居而学之。”伯禽:周公旦的儿子。

[5]《文王之为世子》:郑注:“题上事。”这是上面几节的篇题名。

【译文】

成王年幼,不能亲临阼阶管理国家,周公辅助成王,摄位治理天下。举用给世子的礼规,让儿子伯禽照着做,这是要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长幼的伦理之道。成王有过错,周公就打伯禽,以此向成王示知作为世子的规矩。

以上为《文王之为世子》

【原文】

凡学世子及学士[1],必时。春、夏学干戈[2],秋、冬学羽籥[3],皆于东序[4]。小乐正学干[5],大胥赞之[6];籥师学戈,籥师丞赞之。胥鼓南[7]。春诵夏弦,大师诏之[8];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注释】

[1]学(xiào)世子:教育世子。学,教。下文“小乐正学干”、“籥师学戈”同。学士:大学里学生。

[2]干戈:本指兵器,这里是以干戈为道具跳舞。手持干戈跳舞,即武舞。

[3]羽籥(yuè):雉羽和籥,为舞蹈时所用的两种道具。手持这两种道具跳舞,即文舞。籥,形制似笛的乐器。《周礼·籥师》:“掌教国子舞羽、吹籥。”

[4]东序:夏后氏的大学,又叫“东胶”。周立四代之学,有虞氏的上庠,夏后氏的东序,殷代的瞽宗,周代的辟雍。

[5]小乐正:乐师。与后文的“大胥”、“籥师”、“籥师丞”都是乐官。

[6]赞:助。

[7]南:郑注:“南夷之乐也。”

[8]大师:乐官之长。大,同“太”。诏:教导。

【译文】

凡是教导世子和学士,一定要按四时进行。春、夏教他们拿着干戈学习武舞,秋、冬教他们拿着雉羽和籥学习文舞,都在东序学习。小乐正教习干舞,大胥协助;籥师教习戈舞,籥师丞协助。大胥击鼓教奏南夷之乐。春季诵读诗歌,夏季用弦乐演奏诗歌,都由大师教授;秋季在瞽宗学礼,由掌管礼的官员教授;冬季读书,由掌管典籍的官员教授。学礼在瞽宗,学书在上庠。

【原文】

凡祭与养老乞言、合语之礼[1],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大乐正学舞干戚[2]。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3],大司成论说在东序[4]。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5],可以问,终则负墙,列事未尽,不问。

【注释】

[1]养老乞言:郑注:“养老人之贤者,因从乞善言可行者也。”指世子以养老礼款待德高望重的老人时,向他们求教善言。合语:郑注:“谓乡射、乡饮酒、大射、燕射之属也。”按照礼仪规定,在乡射、乡饮酒、大射、燕射礼进行到旅酬(相互敬酒饮酒)之时,可以交谈议论。以上是说,在祭祀、养老乞言及合语等三项礼仪活动中的仪态仪容。

[2]干戚:盾与斧,也是武舞所持的道具。

[3]数:指所教授的篇数。

[4]大司成:在大学专门讲说义理的人。孙希旦说,大司成无定人,无专职,必其位望尊重而道德充盛者乃得为之。论说:郑注:“课其义之深浅、才能优劣。”孔疏说,这是说大司成之官对世子、学士的义理深浅、才能优劣加以考核评说。

[5]三席:孔疏:“席制广三尺三寸三分寸之一,三席则函一丈,可以指画而问也。”

【译文】

凡是祭祀与养老礼中向老人求教善言、旅酬时交谈议论的仪态仪容,都由小乐正在东序教授。大乐正教授手持干戚的武舞。旅酬时交谈议论的言辞,向老人求教善言时的言辞,都由大乐正按篇数教授,大司成在东序对世子及学士的言辞和表现予以考课讲评。凡是侍坐在大司成旁,和大司成的远近要保持三张席子的距离,可以向大司成发问,问完后就要靠墙站着,大司成论列事情还没有完毕,不可以插话询问。

【原文】

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1],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2],及行事,必以币[3]。凡释奠者,必有合也[4]。有国故则否[5]。凡大合乐[6],必遂养老[7]。

【注释】

[1]官:郑注:“谓《礼》、《乐》、《诗》、《书》之官。”即教授《礼》、《乐》、《诗》、《书》的学官。释奠:设置祭品祭拜先师之礼。先师:先代之师,如伯夷、后夔。

[2]先圣:先代圣王,如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等。

[3]币:帛。古代以束帛作为祭祀或馈赠的礼物,因此车马玉帛等各种礼物也通称“币”。《说文·巾部》:“币,帛也。”徐灏笺:“币,本缯帛之名,因车马玉帛同为聘享之礼,故浑言之皆称‘币’。”

[4]合:合乐。

[5]国故:指国家发生凶丧、疾疫、灾荒、战争等变故。

[6]大合乐:音乐和舞蹈的联合表演。

[7]必遂养老:孙希旦说:“乐不可以无事而空作,故因行养老之礼而合乐。”即同时以音乐舞蹈举行养老礼的仪式。

【译文】

凡是开学,春季由授业学官举行释奠礼设置祭品祭拜先代之师,秋季和冬季也同样举行释奠礼。凡是开始设立学校的,一定要举行释奠礼设置祭品祭拜先代圣王和先代之师,举行释奠礼祭拜时,一定要用币帛。凡是行祭拜先圣、先师之礼,一定要合乐。但国家有凶丧、疾疫、灾荒、战争等变故就不用合乐。凡是合演乐舞时,一定同时举行养老礼。

【原文】

凡语于郊者[1],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2]。曲艺皆誓之[3],以待又语。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4],远之于成均[5],以及取爵于上尊也[6]。始立学者,既兴器用币[7],然后释菜[8],不舞不授器。乃退,傧于东序[9],一献[10],无介、语可也[11]。

《教世子》[12]

【注释】

[1]语:郑注:“谓论说于郊学。”即对学士进行考核评论。郊:郊学。孙希旦说:“谓六乡之学在四郊者。”

[2]“或以”三句:孙希旦说:“若孔门之德行、政事、言语之各为一科也。”

[3]曲艺:指有小技能的人。誓:戒饬。孙希旦说:“曲艺贱,不得与贤能之士同日而语,故戒饬之,以待后日再考论之也。”

[4]郊人:指郊学中有小才艺的人,他们选拔至大学,因此不能与大学中的贤能之士同称为俊士、选士,地位较低。

[5]成均:郑注:“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庠序近是也。’”

[6]上尊:设于堂上的酒樽。

[7]既兴器用币:郑注:“‘兴’当为‘衅’(釁),字之误也。礼乐之器成,则衅之。又用币,告先圣、先师以器成。”

[8]释菜:将菜蔬置放在先圣、先师的神位前进行祭祀的典礼。详见《月令》篇“是月也,毋竭川泽,毋漉陂池”节注[5]。

[9]傧(bìn):以礼迎宾。

[10]一献:即一献之礼。主人向宾献酒,宾饮后回敬主人,主人饮后再自酌自饮,然后再斟酒劝宾饮,宾接过酒杯后不再饮酒。

[11]介:辅助行礼的傧相。语:合语。

[12]《教世子》:郑注:“亦题上事。”即本节的小标题。

【译文】

凡在郊区学校中考评学士,一定要选取贤能者,收揽有才能之人。有人因德行而进选,有人因理政通达被推举,有人因善于辞令而显扬。只有小技能的人都要加以告诫劝勉,以等待下一次的考核评选。凡德行、政事、言语三项中有一项专长的,都提升等级加以拔擢,按其能力高低排列次序,而不能升等者仍留郊学,就叫做“郊人”,他们不能进入大学,也不能在乡饮酒礼中充当宾、介,不能酌酒于堂上。刚开始建立学校的时候,要将新制作的礼乐器具涂上牲血,用币帛祭先圣、先师报告礼乐器具做成,然后举行释菜礼祭祀先圣、先师,没有舞蹈,也不用舞具。礼毕,在东序举行一献之礼,没有傧相,不用合语。

《教世子》

【原文】

凡三王教世子[1],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2],恭敬而温文。立大傅、少傅以养之[3],欲其知父子、君臣之道也。大傅审父子、君臣之道以示之,少傅奉世子以观大傅之德行而审喻之[4]。大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则有保,出则有师[5],是以教喻而德成也。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保也者,慎其身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记》曰:“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6],设四辅及三公[7],不必备,唯其人。”语使能也。君子曰德,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君之谓也。

【注释】

[1]三王:夏、商、周三代。

[2]怿(yì):和顺。

[3]大傅、少傅:辅佐天子、世子的官员。孙希旦说:“盖亦以他官之有道德者充之。”大,同“太”。下同。养:郑注:“犹教也。”即培养教育。

[4]喻:晓。

[5]“大傅”四句:“前”、“后”、“入”、“出”是互文,意思是太傅、少傅、保、师四人时时刻刻都在世子身边。保、师,孙希旦说,即《周礼》之保氏、师氏。保氏掌养国子以道,而教以“六艺”、“六容”。师氏掌教国子以“三德”、“三行”。可与本文参看。

[6]疑、丞:也是教养世子的官员。见下条注释。

[7]四辅:疑、丞、辅、弼。据孔疏:“《尚书大传》云:‘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译文】

凡是夏、商、周三代教导世子,一定要用礼乐。乐,从内部陶冶人的性情;礼,从外部规范人的仪态仪容。礼、乐交错作用于心中,展现在外表,因此世子就能成就和顺喜乐之心,恭敬而温文尔雅。设立太傅、少傅来教育世子,是要使世子懂得父子、君臣之道。太傅明辨父子、君臣之道以教育世子,少傅则在旁侍奉世子,让世子观看太傅的德行,向世子讲述、让世子明白。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入宫有保,出宫有师,这样教导世子让他明了,世子的德行也就能养成。师,就是通过事实给世子讲授道德;保,就是要审慎地护卫世子的安全,辅佐帮助世子,使世子的言行合乎道德规范。《记》中说:“虞、夏、商、周四代的职官都设有师、保,设有疑、丞,设有四辅及三公,这些官职不必全设,有合适的人选时才设置。”这是说一定要让能胜任的人来担任。君子说道德很重要,道德养成后则教导尊严,教导尊严后为官就廉正,为官廉正则国家大治。这是对国君而言的。

【原文】

仲尼曰:“昔者周公摄政,践阼而治,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1]!周公优为之[2]。”是故知为人子,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成王幼,不能莅阼,以为世子则无为也。是故抗世子法于伯禽,使之与成王居,欲令成王之知父子、君臣、长幼之义也。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不可不慎也。

【注释】

[1]于:郑注:“于,读为‘迂’。迂,犹广也、大也。”

[2]优:《训纂》引黄氏曰:“优者,优胜之义也。”指容易做好。

【译文】

仲尼说:“从前周公摄政,坐在阼阶之上国君的位置治理天下,举用给世子的礼规施于自己的儿子伯禽,让他照着做,是为了教育好成王。我听说:‘作为人臣,如果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有益于国君,那也要这么做。’何况只是光大自身而对国君有益呢!周公是很容易做好的。”所以要先知道如何为人子,然后才可以为人父;知道如何为人臣,然后才可以为人君;知道如何为他人做事,然后才能支使他人。成王年幼,不能亲临君王之位,把他作为世子又无法施行父王的礼法。所以周公采用给世子的礼法施行于伯禽,让伯禽和成王一起生活,想要让成王知道父子、君臣、长幼之义。国君对于世子,从亲属关系上说是父亲,从尊卑关系上说是国君。既有为父之亲,又有为君之尊,然后兼有统治天下的权力。所以培养世子不能不慎重。

【原文】

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1],唯世子而已,其齿于学之谓也[2]。故世子齿于学,国人观之,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父在,则礼然。”然而众知父子之道矣。其二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有君在,则礼然。”然而众著于君臣之义也。其三曰:“将君我而与我齿让,何也?”曰:“长长也。”然而众知长幼之节矣。故父在斯为子,君在斯谓之臣,居子与臣之节,所以尊君亲亲也。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得而国治。语曰[3]:“乐正司业[4],父师司成[5],一有元良[6],万国以贞[7]。”世子之谓也。

《周公践阼》[8]

【注释】

[1]物:事。

[2]齿于学:孙希旦曰:“谓入学,而与同学之人以年齿为序也。”即在学校里不论身份地位而只按年龄大小排序。

[3]语:古语。

[4]司业:负责课业。业,指《诗》、《书》等课业。

[5]父师:指大司成。司成:负责道德品行的养成。以上二句,孔疏:“司是职司,故为主。谓乐正主太子《诗》、《书》之业,父师主太子成就其德行也。”

[6]一:一人。元:大。良:善。

[7]贞:正。

[8]《周公践阼》:此为上面几节的篇题名。

【译文】

做一件事却能得到三个好结果的,只有世子能做到,就是在学校中行事按照年龄排序。所以世子在学校按照年龄排序,国人看见了,就会问:“世子将要成为我的国君,为什么还要按年龄排序如此谦让呢?”回答说:“因为有父亲在,所以礼当如此。”这样众人就懂得了父子之道了。其二,有人问:“将要成为我的国君,为什么还要按年龄排序如此谦让呢?”回答说:“因为有国君在,所以礼当如此。”这样众人就明白了君臣之义了。其三,有人问:“将要成为我的国君,为什么还要按年龄排序如此谦让呢?”回答说:“这是尊敬年长的人。”然后众人就知道长幼有序的规范了。所以父亲健在就是为子的身份,国君健在就是为臣的身份,处于为子与为臣的地位身份,所以要尊重国君、亲敬父亲。所以要学习怎样为父为子,学习怎样为君为臣,学习怎样为长为幼,得了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国家才能大治。古语说:“乐正负责传授知识课业,大司成负责成就道德品行,一人贤良,天下都能行正道。”说的就是世子啊。

《周公践阼》

【原文】

庶子之正于公族者[1],教之以孝弟、睦友、子爱[2],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其朝于公,内朝则东面北上[3],臣有贵者以齿。庶子治之,虽有三命,不逾父兄[4]。其在外朝[5],则以官,司士为之[6]。

【注释】

[1]庶子:职官名。郑注:“庶子,司马之属,掌国子之倅,为政于公族者。”孔疏:“《周礼》:‘诸子,下大夫二人,属夏官司马,诸侯谓之庶子。’”正:通“政”。公族:王族。

[2]弟:通“悌”。子:通“慈”。

[3]内朝:诸侯国君宫廷有三门,外为库门,中为雉门,内为路门,路门内称“内朝”。参见《檀弓下》“卒哭而讳”节注[4]。

[4]“庶子”三句:此三句文字,现行版本被移至本节最后“其登馂、献、受爵,则以上嗣”之下,孔疏认为,这是脱简造成的,此三句应接在“臣有贵者以齿”之下,今据以改置此处。三命,周代官员的官位品秩由天子任命,同时颁给礼服并有赏赐,“三命”即赐予车马。这里是说,虽有官位,仍然要按辈分排位次。郑注:“一命齿于乡里,再命齿于父族,三命不齿。不齿者,特为位,不在父兄行列中。”

[5]外朝:又称“治朝”。诸侯国君宫廷库门之外的地方。参见《檀弓下》“卒哭而讳”节注[4]。

[6]司士:司马属官,掌群臣朝仪之位。此节言公族在朝廷之礼。

【译文】

庶子负责处理公族内的事务,教导王族子弟孝悌、睦友、慈爱,阐明父子之义,长幼之序。王族子弟朝见国君,如果在内朝朝见,面向东,以北为上,臣子即使地位尊贵也要按长幼排序。庶子负责安排位序,即使有三命之贵,也不能逾越父兄之上。如果是在外朝朝见国君,就以官位尊卑排序,司士负责排班。

【原文】

其在宗庙之中,则如外朝之位,宗人授事[1],以爵以官。其登馂、献、受爵[2],则以上嗣[3]。

【注释】

[1]宗人:掌管礼仪及宗庙事务之官。

[2]登:登堂。馂(jùn):吃剩下的饭菜。这里指祭祀中尸吃剩的余馔。献:向尸献酒。受爵:接受尸所献之酒。

[3]上嗣:国君的嫡长子。此节言公族在宗庙之礼。

【译文】

公族在宗庙祭祀中,安排位次和外朝相同,宗人颁授事务,要按着爵位和官位的尊卑。登堂吃尸享用的余馔、向尸献酒、接受尸的献酒,都要由国君的嫡长子去做。

【原文】

其公大事[1],则以其丧服之精粗为序[2],虽于公族之丧亦如之,以次主人[3]。

【注释】

[1]公大事:国君的丧事。

[2]精粗为序:国君去世皆服斩衰,但与国君关系较亲者丧服布料较粗糙,关系较疏者丧服布料较精细。

[3]以次主人:在主人之后按次序排列。此节言丧纪之礼。

【译文】

国君的丧事,就按着丧服所规定的亲疏关系的远近排序,虽然是公族中的丧事也是按照这个原则办,按着亲疏关系远近排列在主人之后。

【原文】

若公与族燕[1],则异姓为宾[2],膳宰为主人[3],公与父兄齿。族食[4],世降一等[5]。

【注释】

[1]燕:通“宴”。

[2]宾:宴饮礼仪中与主人行礼酬酢的宾客。

[3]膳宰:主饮食之官。宴饮礼中,主、宾相互献酒,因国君地位尊贵,不能献酒,由膳宰代为主人,便于主、宾按照礼仪程式进行。

[4]族食:与族人一同饮食。

[5]世降一等:国君举行的族食宴会,按亲等不同,依次递减。孔疏:“假令本是齐衰一年四会食,若大功则一年三会食,小功则一年二会食,缌麻则一年一会食,是世降一等也。”此节言公族宴饮之礼。

【译文】

如果国君与族人一同宴饮,那么由异姓充当宾,膳宰充当主人,国君与父兄按长幼排位。国君与族人一同饮食,族人参加国君宴饮的次数,按着亲属关系递减。

【原文】

其在军,则守于公祢[1]。公若有出疆之政[2],庶子以公族之无事者守于公宫,正室守大庙[3],诸父守贵宫、贵室[4],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5]。

【注释】

[1]公祢(nǐ):郑注:“行主也。”祢,原指奉祀亡父之庙,此处指亡父的神主,国君出境要车载而同行。

[2]出疆之政:指须离开国界的朝觐、会同、军旅等活动。

[3]正室:嫡子。大庙:太祖之庙。

[4]诸父:父辈。贵宫:四亲庙,指高、曾、祖、父四代之庙。贵室:路寝,古代帝王、国君睡眠休息的正寝。

[5]诸子诸孙:孙辈。下宫:别庙。下室:燕寝,古代帝王、国君睡眠休息除正寝以外的其他宫室。此节言公族在军及在国宿卫的规定。

【译文】

如果随军出行,要守护随行的神主。国君如果有朝觐、会同、军旅等事外出,庶子要率领公族中无公职的人留守王宫,嫡子守护太庙,父辈留守四亲庙与路寝,儿孙辈守护别庙与燕寝。

【原文】

五庙之孙[1],祖庙未毁[2],虽为庶人,冠、取妻必告[3],死必赴,练、祥则告。族之相为也,宜吊不吊,宜免不免[4],有司罚之。至于赗、赙、承、含[5],皆有正焉。

【注释】

[1]五庙之孙:太祖庙及高、曾、祖、父四庙,合称“五庙”;五庙之孙,即仍与国君有五服亲属关系。

[2]祖庙未毁:高、曾、祖、父四庙的祖辈,皆须毁庙而将神主迁入太祖庙中,故祖庙未毁者应是高祖以上的亲属。

[3]取:同“娶”。

[4]免(wèn):同“”,吊丧时一种以布带束发的头饰。详见《檀弓上》“公仪仲子之丧”节注[2]。五世之内的亲属祭吊时应该采用,同时应袒露左臂。

[5]赗(fèng)、赙(fù)、承、含:都是亲友对死者的赠丧之物。赗,赠送车马。赙,赠送币帛。承,当作“襚”,赠送衣服。含,赠送珠玉。此节言公族赴吊的规定。

【译文】

公族中太祖以下五庙的子孙,只要他的祖庙还在、没有被迁毁,即使他是庶人,行冠礼、娶妻都一定要告知国君,家有丧事也一定要赴告国君,丧亲周年的练祭及服丧两周年的大祥祭也要告知国君。族人之间相互的礼仪,如果该吊丧的不吊丧,吊丧时该袒露左臂、用白布束发的却不袒臂、不束发,主管官员要处罚他。至于吊丧赠送车马、币帛、衣服、珠玉都按正式的礼仪规定实行。

【原文】

公族,其有死罪,则磬于甸人[1]。其刑罪,则纤[2],亦告于甸人[3]。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于公[4]。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5]。其刑罪,则曰“某之罪在小辟”。公曰“宥之”[6],有司又曰“在辟”[7]。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公又使人追之,曰:“虽然,必赦之。”有司对曰:“无及也。”反命于公。公素服[8],不举[9],为之变[10],如其伦之丧[11],无服,亲哭之[12]。

【注释】

[1]磬(qìng):郑注:“县(悬)缢杀之曰‘磬’。”即将绳索套在头颈吊死。孔疏引皇氏:“如县(悬)乐器之磬也。”甸人:郑注:“掌郊野之官。”

[2]纤:郑注:“纤,读为‘歼’。歼,刺也。”(tuán):割。郑注:“宫、割、膑、墨、劓、刖,皆以刀锯刺割人体也。”

[3]告:郑注:“读为‘鞠’(鞫),读书用法曰‘鞠’(鞫)。”孔疏:“读书,读囚人之所犯罪状之书。”即依法追究犯人罪行加以定罪。

[4]谳(yàn):审判定罪。

[5]大辟(pì):死刑。下文“小辟”,指死刑以外的刑罚。

[6]宥(yòu):宽恕,原谅。

[7]在辟:孔疏:“言罪在大辟。”

[8]素服:素衣、素裳、素冠。

[9]不举:不杀牲盛馔。

[10]变:变礼。

[11]伦:指有亲属关系。

[12]亲哭之:孔疏:“乃亲哭之于异姓之庙。”此节言公族刑罚的规定。

【译文】

公族有人犯了死罪,就让甸人去吊死他。犯了要处以肉刑的罪,或刺面或割鼻或膑足,也由甸人追究论定。公族之人没有宫刑,刑罚判定后,有关官员呈报给国君来议罪定罪。如果是死罪,就说“某人的罪是死刑罪”。如果是处以肉刑的罪,就说“某人的罪是一般的刑罪”。呈报判定死罪时国君说“宽恕他吧”,有关官员说“死罪不能赦免”。国君又说“宽恕他吧”,有关官员又说“死罪不能赦免”。到国君三次要求宽恕罪人,有关官员不再回答,跑出去,将罪犯交给甸人去行刑。国君又派人追上,说:“即使有罪,也一定要赦免他。”有关官员回答说:“已经来不及了。”然后向国君复命。国君穿着素衣、素裳,戴着素冠,不杀牲盛馔,为死者改变日常的礼仪活动,如同自己的亲属有丧事,只是不为死者穿丧服,但亲自前去行哭礼。

【原文】

公族朝于内朝,内亲也。虽有贵者以齿,明父子也。外朝以官,体异姓也[1]。宗庙之中,以爵为位,崇德也。宗人授事以官,尊贤也。登馂、受爵以上嗣,尊祖之道也[2]。丧纪以服之轻重为序[3],不夺人亲也。公与族燕则以齿,而孝弟之道达矣。其族食,世降一等,亲亲之杀也[4]。战则守于公祢,孝爱之深也。正室守大庙,尊宗室,而君臣之道著矣。诸父诸兄守贵室,子弟守下室,而让道达矣[5]。五庙之孙,祖庙未毁,虽及庶人,冠、取妻必告,死必赴,不忘亲也。亲未绝而列于庶人,贱无能也。敬吊、临、赙、赗[6],睦友之道也。古者庶子之官治而邦国有伦,邦国有伦而众乡方矣[7]。公族之罪,虽亲,不以犯有司正术也[8],所以体百姓也。刑于隐者[9],不与国人虑兄弟也。弗吊,弗为服,哭于异姓之庙,为忝祖[10],远之也。素服居外,不听乐,私丧之也,骨肉之亲无绝也。公族无宫刑,不翦其类也[11]。

【注释】

[1]体异姓:与异姓为一体。

[2]“登馂”二句:孔疏:“適(嫡)子是先祖之正体,故使受爵于尸,及升馂尸馔,是尊祖之道理也。”上嗣,郑注:“祖之正统。”

[3]丧纪:丧事。

[4]杀(shài):郑注:“差也。”

[5]让:谦让。

[6]临:哭吊。

[7]乡:通“向”。

[8]术:法。

[9]刑于隐者:指在隐蔽的地方行刑。

[10]忝:辱。

[11]翦:绝。本节是对前面几节文字的解释说明。

【译文】

公族在内朝朝见国君,因为公族是内亲。即使身份尊贵也要按年龄排序,这是表明父子关系的恩情。在外朝朝见国君,则按着官阶排序,这是表明与异姓成为一体。在宗庙中按爵位高低排序,这是表明崇尚德行。宗人按照官职分配祭祀中的事务,是尊敬贤能。让国君的嫡长子登堂吃尸余留的食物、接受尸的献酒,是尊敬祖先之道。丧事中以丧服的轻重,即亲疏关系排序,是不争夺亲情、亲疏不相逾越。国君与族人宴饮按年龄排序,这样孝悌之道就表达出来了。国君与族人宴饮,按着亲疏关系每世递降一等,这样亲情的差别就体现出来了。有战争公族就要守在父庙中,这样孝顺的深情就体现出来了。国君出征,公族的嫡长子守太庙,这是尊敬嫡长子,这样君臣之道就显现出来了。公族的父兄辈留守路寝,孙儿辈留守燕寝,这样谦让之道就显现出来了。五庙的子孙,只要他的祖庙没有迁毁,即使他是庶人,行冠礼、娶妻都一定要告知国君,家人去世也要赴告国君,这是不忘记亲情。与国君没出五服,仍然还有亲属关系,但已被列为庶人,这是表达对无能者的轻视。族人中的丧事,恭敬地前去吊丧、哭泣、赠送币帛、车马,这是表达对同族人关心友好的方式。古时担任官职的庶子如果能治理得当,国家就秩序井然;国家秩序井然,百姓就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公族中有人犯罪,即使是亲属,不可以干扰有关官员执法,这是与百姓同为一体。将族人中犯罪的交给甸人在隐蔽的地方行刑,这是不让国人为自己的兄弟忧虑担心。对死刑者不吊丧,不为他穿丧服,只在异姓之庙为他行哭礼,这是因为他侮辱了祖先,所以要远离他。但仍为他穿着素衣、素裳、戴着素冠,不听音乐,这是表示私人的哀伤,毕竟还是骨肉之亲,亲情不能了断。公族的罪犯没有宫刑,这是为了他不断绝子孙后代。

【原文】

天子视学,大昕鼓征[1],所以警众也[2]。众至,然后天子至,乃命有司行事,兴秩节[3],祭先师、先圣焉。有司卒事反命,始之养也[4]。适东序,释奠于先老[5],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6]。适馔省醴[7],养老之珍具[8],遂发咏焉[9]。退,修之以孝养也[10]。反,登歌《清庙》[11],既歌而语[12],以成之也。言父子、君臣、长幼之道,合德音之致,礼之大者也。下,管《象》[13],舞《大武》[14],大合众以事,达有神,兴有德也。正君臣之位,贵贱之等焉,而上下之义行矣。有司告以乐阕[15],王乃命公、侯、伯、子、男及群吏曰“反,养老幼于东序”,终之以仁也。是故圣人之记事也[16],虑之以大,爱之以敬,行之以礼,修之以孝养,纪之以义,终之以仁。是故古之人一举事而众皆知其德之备也。古之君子,举大事必慎其终始,而众安得不喻焉[17]?《兑命》曰[18]:“念终始典于学[19]。”

【注释】

[1]大昕(xīn):天亮日将出。鼓征:击鼓召集众人。

[2]警:起。

[3]兴:举。秩节:常礼。

[4]之:适,到。养:行养老礼的地方,即下文的东序。

[5]先老:孙希旦说,指先世的三老、五更。

[6]三老:职名。由三公致仕者担任。五更:职名。由孤卿致仕者担任。群老:大夫、士致仕者。

[7]适、省(xǐng):检查、省视。馔(zhuàn):指笾、豆、俎等盛放食品的器具。

[8]珍具:盛放美食的器具。

[9]发咏:奏乐歌咏。

[10]修:治。

[11]《清庙》:《诗经·周颂》中的篇名。

[12]语:合语。郑注:“谈说也。”

[13]管:用管演奏。《象》:乐曲名。周武王伐纣之乐。

[14]《大武》:周代的乐舞。《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15]阕(què):郑注:“终也。”

[16]记事:指养老之事。

[17]喻:明了。孔疏:“言众皆晓喻养老之德也。”

[18]《兑命》:伪《古文尚书》篇名,即《说(yuè)命》。《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有《傅说之命》三篇,整理者在“说明”中指出:“《说命》不在汉初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之内,《尚书正义》所引郑玄讲的孔壁《古文尚书》多于伏生的十六种二十四篇,也没有《说命》。东晋时梅赜所献孔传本《尚书》则有三篇《说命》,前人已考定为伪书。与清华简《说命》对照,梅氏献出的《说命》,除自秦文献中摘辑的文句外,全然不同。……《文王世子》、《学记》所引《说命》,以及《缁衣》另引的一条佚文,则不见于竹简本,这应该是由于《说命》的传本有异。”(《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李学勤主编,上海中西书局,2012)

[19]念终始典于学:念事之终始常于学。学,礼义之府。此节言天子养老之礼。

【译文】

天子视察大学这一天,天刚亮就敲起集合鼓来,让众学士作好准备。众人到齐,然后天子到场,于是命令有关官员行事,按照规定的礼节举行仪式,祭祀先师、先圣。有关官员祭祀完毕后向天子复命,天子开始准备举行养老礼。到达东序,行释奠礼设置酒食奠祭先老,然后设置三老、五更、群老的席位。天子亲自检查馔具,省视酒醴,以及为养老礼准备的盛放珍馐的器具,于是奏乐歌咏迎接三老、五更及众老。天子退下,给老人献之以醴酒表示孝养。天子再升堂返位,学士们登堂唱《清庙》,唱完后大家可以谈说议论,以成就天子养老乞言的礼仪。大家说的都是父子、君臣、长幼的道理,正与诗歌中极致的德行之音相合,这是养老礼中最重大的内容。堂下,学士们吹奏表现武王伐纣的《象》乐,跳《大武》舞,大规模地集合学士一起表演,这是表达天神的意志与对周王的佑护,赞美文王、武王有德行。歌舞用以端正君臣之位,明确贵贱之等,这样上下之间的道义就清楚了。有关官员报告音乐已经终了,天子就命公、侯、伯、子、男以及群吏说“回到各自的侯国与封邑,按照东序的礼仪去行养老礼”,这样就以仁义之心结束了养老礼。所以圣人养老之事,是从孝悌大道加以考虑的,用恭敬的心态表达爱心,用礼仪加以推行,用孝养加以修护,用德义加以记录,用仁义之心终结礼仪。所以古代的人只举办一件事众人就知道其德行的完备。古代的君子,举行大事一定会慎重地安排好起始和终结,这样的话大众哪里还会不理解君子的养老之德呢?《说命》说:“要始终牢记学校这个礼义之地。”

【原文】

《世子之记》曰[1]:朝夕至于大寝之门外[2],问于内竖曰:“今日安否何如?”内竖曰:“今日安。”世子乃有喜色。其有不安节,则内竖以告世子,世子色忧,不满容[3]。内竖言“复初”,然后亦复初。朝夕之食上,世子必在视寒煖之节;食下,问所膳羞,必知所进[4],以命膳宰,然后退。若内竖言“疾”,则世子亲齐玄而养[5]。膳宰之馔,必敬视之;疾之药,必亲尝之。尝馔善[6],则世子亦能食,尝馔寡,世子亦不能饱,以至于复初,然后亦复初。

【注释】

[1]《世子之记》:郑注:“世子之礼亡,言此存其《记》。”《集解》引金履祥说:“称《世子之记》,则古者教世子,其文字、礼节必自有一书,世所诵习而常行之者也。”

[2]大寝:路寝,正寝。

[3]色忧,不满容:孙希旦说:“谓不能充满其容貌。”即表情失常不完整。

[4]必知所进:郑注:“必知亲所食。”即一定要知道父王吃的食物是什么。

[5]齐:同“斋”,斋戒。玄:玄冠、玄端。“玄端”即缁布衣。

[6]善:郑注:“谓多于前。”与下文的“寡”相对。

【译文】

《世子之记》载:世子早晚都到路寝门外,询问内竖说:“今天父亲是否安适?”内竖回答说:“今天安适。”世子就面有喜色很高兴。如果有不安适的情况,那么内竖就报告世子,世子面色忧愁,表情失常。内竖什么时候报告“恢复如初”,然后世子也才能恢复正常。早晚进上的食物,世子一定要检查冷热情况;食物吃完后,询问都吃了什么,一定要知道父亲吃的食物是什么,给膳宰下令不能将吃过的食物再进献,然后退下。如果内竖说“生病了”,那么世子就穿戴着斋戒时的玄冠、玄端,亲自奉养。膳宰进献的食物,一定要恭敬的检查;治病所吃的药,一定亲自品尝。父亲吃的比之前多了,那世子也能多吃一点儿,吃的比之前少了,世子也没心思吃饱,一直到父亲的病好了,恢复正常了,世子也就好了,恢复正常了。


曾子问第七礼运第九

文王世子第八|礼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