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义第二十四
【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祭义’者,以其记祭祀、斋戒、荐羞之义也。”
本篇主要阐释祭祀主敬的意义,同时述及孝悌祭先之道、养老尊长之义,可与《祭法》互相发明。其中“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一节,谈礼乐能修身养性并治理天下的意义,与《乐记》大同小异,孔颖达认为重出的原因是由于作记者不同;但为何以祭祀为主的本篇亦见礼乐之道,任铭善《礼记目录后案》以为是取礼乐亦主庄敬之义。另,“曾子论孝”、“乐正子春下堂伤其足”两节,与《大戴礼记·曾子大孝》文字大体相同,内容虽未及祭祀,但皆与孝亲有关,作记者可能因此抄附于本篇,以足其义。
【原文】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是故君子合诸天道,春禘、秋尝[1]。霜露既降[2],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也。春雨露既濡[3],君子履之,必有怵惕之心[4],如将见之。乐以迎来,哀以送往,故禘有乐而尝无乐。
【注释】
[1]禘:孙希旦说,当作“禴(礿)”,“诸侯春祭之名也”。据《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褅’,秋曰‘尝’,冬曰‘烝’。”郑注“春禘”是“夏、殷之礼”,亦通。
[2]霜露既降:郑注,“霜露”前脱“秋”字。下文有“春雨露既濡”。
[3]濡(rú):湿润。
[4]怵惕(chù tì):警惕戒惧。
【译文】
祭祀的次数不要太多,太多了就会感到厌烦,感到厌烦就是对神的不敬。祭祀的次数也不要太少,太少了就令人怠惰,怠惰就会忘记神灵。所以君子配合天的运行规律举行祭祀,春天举行礿祭,秋天举行尝祭。秋天霜露降落,君子脚踏霜露,一定会产生凄怆酸楚之心,这不是因为天气寒冷,而是想到了死去的亲人。春天雨露湿润大地,君子脚踏雨露,一定会产生警惕戒惧之心,好像马上要见到死去的亲人。人们以快乐的心情迎亲人归来,以悲哀的心情送亲人离去,所以礿祭能奏乐而尝祭不能奏乐。
【原文】
致齐于内[1],散齐于外[2]。齐之日,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齐三日,乃见其所为齐者[3]。
【注释】
[1]致齐(zhāi):即致斋,指祭祀前三天的严格斋戒。又称“三日宿”,见《礼器》“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节注[16]。齐,同“斋”。下同。内:内宅。
[2]散齐:祭祀前十日开始的连续七天的斋戒。据郑注:“散齐七日,不御(妇人),不乐,不吊。”又称“七日戒”,见《礼器》“君子曰:礼之近人情者”节注[15]。
[3]乃见其所为齐者:孔疏:“目想之若见其所为齐(斋)之亲也。”
【译文】
祭祀前三日,在内宅举行致斋;祭祀前十天,在外舍举行连续七天的散斋。举行致斋的日子里,要思念死者生前的起居,思念死者生前的谈笑,思念死者生前的志意,思念死者生前的喜乐,思念死者生前的爱好。致斋三天,就好像真正见到了为此举行斋戒的亲人。
【原文】
祭之日,入室,然必有见乎其位[1];周还出户[2],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3]。是故先王之孝也,色不忘乎目,声不绝乎耳,心志嗜欲不忘乎心。致爱则存,致悫则著[4]。著、存不忘乎心,夫安得不敬乎!
【注释】
[1](ài)然:郑注:“微见貌。”即隐隐约约的样子。《说文》:“,仿佛也。”
[2]周还(xuán):旋转。
[3]忾(xì)然:叹息貌。朱彬《训纂》引赵良澍(雨头)说:“然者,爱也。肃然者,敬也。忾然者,哀也。”
[4]悫(què):诚挚朴实。
【译文】
到了祭祀那天,进入庙室就仿佛看到了去世的亲人在神位上;祭祀结束转身出门,肃然起敬地听到了亲人的动静;出门倾听,又哀愁地听到了亲人的叹息之声。所以先王对先祖的孝是,先祖的容貌总在眼前不会忘记,先祖的声音总在耳边不会断绝,先祖的志意爱好总在心中不会忘记。先王对先祖有着至上的热爱,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永远在心间存在;先王对先祖有着至诚的忠心,先祖的容貌形象就总在面前显现。先祖的容貌形象永在心间存在、总在面前显现,又怎么会对他们不恭敬呢!
君子生则敬养,死则敬享,思终身弗辱也。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忌日不用,非不祥也,言夫日,志有所至,而不敢尽其私也。
【译文】
君子在父母健在时要恭敬地奉养,父母去世后要恭敬地祭享,总想着终身都不能做有辱父母的事。君子有终生的丧事,这是指父母的忌日。忌日这一天不做别的事情,并不是说这一天不吉利,而是说这一天的君子的心思都在惦记着悼念父母,而不敢再分心去做自己的私事。
【原文】
唯圣人为能飨帝,孝子为能飨亲。飨者,乡也[1]。乡之然后能飨焉,是故孝子临尸而不怍[2]。君牵牲,夫人奠盎[3];君献尸,夫人荐豆[4]。卿大夫相君,命妇相夫人。齐齐乎其敬也[5]!愉愉乎其忠也[6]!勿勿诸其欲其飨之也[7]!
【注释】
[1]乡(xiànɡ):通“向”。
[2]怍(zuò):孔疏:“谓颜色不和悦。”
[3]奠盎:即设置盎齐之酒。盎齐,可见《礼运》“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节注[17]。从“君牵牲”至结尾,与《礼器》“大庙之内敬矣”节基本一致,可参看。
[4]荐豆:进献盛放在豆中的醢(肉酱)。
[5]齐齐:孔疏:“整齐之貌。”
[6]愉愉:孔疏:“和悦之貌。”
[7]勿勿:孔疏:“犹勉勉也。”
【译文】
只有圣人才能真诚地祭飨上帝,只有孝子才能真诚地祭飨双亲。飨,是向的意思。诚心向往,才能使神接受祭飨,所以孝子在尸面前不会有不和悦的容色。举行祭祀时,国君亲自把牺牲牵入太庙,国君夫人摆设盎齐之酒;国君亲自向尸献酒,夫人进献上盛放于豆的肉酱。卿大夫们协助国君行礼,卿大夫之妻协助夫人行礼。祭祀时,整整齐齐多么诚恳恭敬啊!和和悦悦多么忠心耿耿啊!勤勤勉勉多么期待神灵来享用祭品啊!
【原文】
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思死者如不欲生,忌日必哀,称讳如见亲[1],祀之忠也。如见亲之所爱,如欲色然[2],其文王与?《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3]文王之诗也[4]。祭之明日,明发不寐,飨而致之,又从而思之。祭之日,乐与哀半:飨之必乐,已至必哀。
【注释】
[1]讳:死者的名。
[2]“如见”二句:孔疏:“言齐时思念亲之平生嗜欲,如似真见亲所爱在于目前,又思念亲之所爱之甚,如似凡人贪欲女色然也。”
[3]“《诗》云”以下二句:见《诗经·小雅·小宛》。二人,指去世的父母。
[4]文王之诗也:朱彬《训纂》引王念孙说,“诗”当作“谓”。《孔子家语·哀公问政》:“《诗》云:‘明发不寐,有怀二人。’则文王之谓与!”
【译文】
文王在祭祀时,事奉死去的父母的神灵就像他们活着时一样,思念死去的亲人好像也不想再活下去了,每逢父母的忌日必定哀伤,说到父母的名讳就像见到了死去的双亲,祭祀时表现出忠心耿耿。像面对双亲生前所喜爱的东西,像世人见到美色时的渴求欲望,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文王了吧?《诗经·小雅·小宛》说:“天已发亮还睡不着,这是因为怀念死去的双亲。”说的就是文王啊。祭祀的第二天,直到天亮还睡不着,准备祭飨迎接双亲的神灵,又因此而更加思念他们。祭祀的日子里,快乐和哀伤参半:想到双亲的神灵来接受祭飨,心中必定很快乐;想到双亲的神灵祭飨后又要离开,心中必定很哀伤。
【原文】
仲尼尝[1],奉荐而进,其亲也悫,其行也趋趋以数[2]。已祭,子赣问曰[3]:“子之言祭,济济漆漆然[4]。今子之祭,无济济漆漆,何也?”子曰:“济济者,容也,远也。漆漆者,容也,自反也。容以远,若容以自反也[5],夫何神明之及交?夫何济济漆漆之有乎?反馈乐成[6],荐其荐、俎[7],序其礼乐,备其百官[8],君子致其济济漆漆,夫何慌惚之有乎[9]?夫言岂一端而已,夫各有所当也。”
【注释】
[1]尝:秋祭。
[2]悫、趋趋(cù):郑注:“悫与趋趋,言少威仪也。”悫,指质实,本色。趋,急促。数:通“速”。
[3]子赣:即子贡。
[4]济济(jǐ)漆漆(qiè):威仪端庄整齐貌。
[5]若容以自反也:郑注:“犹言自修整也。”若,和。
[6]反馈:天子、诸侯祭祀,先荐血腥,即牲血和牲肉,然后向尸献酒,尸出在堂,主人再在庙堂内设祭品,迎尸馈食。乐成:合舞而成。合舞是馈食的礼节。
[7]荐其荐、俎:孔疏:“谓荐孰之时,荐其馈食之豆并牲体之俎。”前“荐”指进献,后“荐”指放置肉酱的豆等食器。俎,放置牲体的食器。
[8]百官:庙中的助祭者。后文的“君子”也是此意。
[9]慌惚:孙希旦说:“仿佛若有见闻之意。”指仿佛看见了、听见了神明,与神明有了交互的感应。
【译文】
孔子在秋天举行尝祭,捧着祭品进献,他亲自执事,举止质实,行走往来步履急促。祭毕,子贡问道:“老师曾说过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今天看老师您的祭祀,神态也不端庄,容貌也不威仪,这是为什么?”孔子回答说:“讲究威仪,讲的是容貌,那说明是关系疏远。神态端庄,也讲的是容貌,是自我的修饰整饬。如果容貌威仪造成关系疏远,如果自我修饰整饬影响到与神明的交接,那么为什么还要讲究神态端庄、容貌威仪呢?天子、诸侯的宗庙祭祀,举行馈食之礼,乐舞合成演出,为尸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各司其职,助祭者神态端庄,容貌威仪,但他们看见了、听见了神明,有和神明的交互感应吗?我是说过关于祭祀要神态端庄,容貌威仪的话,但是岂可执此一端,一概而论?孝子与宾客,应当各自有各自的神态和容貌。”
【原文】
孝子将祭,虑事不可以不豫,比时[1],具物不可以不备,虚中以治之[2]。宫室既修,墙屋既设,百物既备,夫妇齐戒、沐浴、盛服,奉承而进之。洞洞乎[3]!属属乎[4]!如弗胜,如将失之,其孝敬之心至也与!荐其荐、俎,序其礼乐,备其百官,奉承而进之。于是谕其志意[5],以其恍惚以与神明交,庶或飨之[6]。庶或飨之,孝子之志也。
【注释】
[1]比时:孙希旦说,及祭时也。比,至。
[2]虚中:郑注:“言不兼念余事。”即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3]洞洞乎:孔疏:“严敬之貌。”
[4]属属(zhǔ)乎:专一的样子。参见《礼器》“大庙之内敬矣”节注[7]。
[5]于是谕其志意:孔疏:“于是使其祝官启告鬼神,晓谕鬼神以志意。”
[6]庶:希望,但愿。或:郑注:“犹有也,言想见其仿佛来。”
【译文】
孝子将举行祭祀,相关的事情不可不提前考虑,到祭祀时,应具备的物品不可不齐备,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去置办。宫室修整完毕,墙屋布置妥当,各种物品都已齐备,孝子夫妇就要进行斋戒,要洗头洗澡,换上庄重的祭祀礼服,手捧祭品向神明进献。进献时神情多么恭敬,多么专注!手拿祭品谨慎小心,仿佛像是拿不动似的,又像是怕失手掉落的样子,这是孝敬之心至高无上的表现吧!祭祀时向神灵进献祭品俎豆,按礼乐顺序行事,助祭的百官到齐了各司其职,捧着祭品向神灵进献。于是,通过祝官禀告鬼神,将孝子的心意晓谕鬼神,孝子便仿佛看见了神明,听见了神明,与神明交相感应了,热切地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希望神明来享用祭品,这就是孝子的心愿。
【原文】
孝子之祭也,尽其悫而悫焉,尽其信而信焉,尽其敬而敬焉,尽其礼而不过失焉。进退必敬,如亲听命,则或使之也。孝子之祭可知也:其立之也敬以诎,其进之也敬以愉,其荐之也敬以欲。退而立,如将受命,已彻而退,敬齐之色不绝于面,孝子之祭也。立而不诎,固也;进而不愉,疏也;荐而不欲,不爱也;退立而不如受命,敖也;已彻而退,无敬齐之色,而忘本也[1]。如是而祭,失之矣。
【注释】
[1]而忘本也:郑玄说“而”是衍字。
【译文】
孝子的祭祀,尽其忠诚之心而表现出忠诚,尽其诚信之心而表现出诚信,尽其恭敬之心而表现出恭敬,尽循礼仪而没有过失。祭祀之时进退必定恭恭敬敬,就像听到亲人的命令,就像按照亲人的指使。孝子对祭祀的态度是可以通过他的表现知道的:他站立时恭敬地弯曲着身躯,他前行时恭敬地神态愉悦,他进献祭品时恭敬地期待神明的品尝。他后退站立时,仿佛即将接受神明的命令,祭祀完毕撤下祭品而退出时,他庄敬肃穆的神色始终挂在脸上,这就是孝子祭祀时的表现。如果站立时不弯曲身躯,就显得固陋无礼;如果前行时神态不愉悦,就显得疏远神明;如果进献祭品时没有期待神明的品尝,就显得不爱神明;如果退回原位站立时没有像在接受神明的命令,就显得倨傲怠慢;撤下祭品退出时没有庄敬肃穆的神色,就显得忘本。这样的祭祀,就失去了意义。
【原文】
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俨恪[1],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2]。
【注释】
[1]严威俨(yǎn)恪:孔疏:“严,谓严肃;威,谓威重;俨,谓俨正;恪,谓恭敬。言四者容貌非事亲之体,事亲当和顺卑柔也。”
[2]成人之道:郑注:“成人,既冠者,然则孝子不失其孺子之心也。”指孝子在祭祀亲人时不应用成人之道,而要保持孺子之心。
【译文】
孝子对父母有深厚的爱,心中就一定充满和顺之气;心中充满和顺之气,脸上就一定有愉悦的神色;脸上有愉悦的神色,就一定会有温婉的容貌。孝子祭祀时手捧祭品就像捧着美玉一样谨慎,又像端着盛满水的器皿一样小心,那恭敬专一的样子,好像拿着重得拿不动的东西的样子,又好像是生怕失手掉落的样子。严肃威重,俨正恭敬,并不是孝子用来事奉双亲的态度,孝子事奉双亲不需用成人之道而应该有孺子之心。
【原文】
先王之所以治天下者五:贵有德,贵贵,贵老,敬长,慈幼。此五者,先王之所以定天下也。贵有德何为也?为其近于道也;贵贵,为其近于君也;贵老,为其近于亲也;敬长,为其近于兄也;慈幼,为其近于子也。是故至孝近乎王,至弟近乎霸[1]。至孝近乎王,虽天子必有父;至弟近乎霸,虽诸侯必有兄。先王之教,因而弗改,所以领天下国家也。
【注释】
[1]弟(tì):通“悌”。
【译文】
先王用来治理天下的原则有五项:尊重有德之人,尊重高贵之人,尊重老人,尊敬长者,慈爱孩童。这五项,是先王用来安定天下的。为什么要尊重有德之人呢?是因为他们接近圣贤之道;尊重高贵之人,是因为他们接近国君;尊敬老人,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双亲;尊敬长者,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兄长;慈爱孩童,是因为他们近似于自己的子女。所以,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能做到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能做到极致的孝,就近似于天下之王,是因为即使是天子也一定有父亲;能做到极致的悌,就近似于天下之霸,是因为即使是诸侯也一定有兄弟。对于先王的教导,如果能遵循不改,就可以领导天下国家。
【原文】
子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1];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2],无所不行。”
【注释】
[1]睦:郑注:“和厚也。”
[2]错:通“措”。
【译文】
孔子说:“国君倡导爱心,要从爱自己的父母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和睦敦厚;国君倡导尊敬,要从敬自己的兄长开始,这就是教导人们顺应服从。教导人们慈爱和睦,人们就会以尊敬父母为贵;教导人们尊敬兄长,人们就会以顺从命令为贵。孝敬地事奉双亲,顺从地听从命令,能将这两条实施于天下,就没有行不通的事了。”
【原文】
郊之祭也,丧者不敢哭,凶服者不敢入国门,敬之至也。祭之日[1],君牵牲,穆答君[2],卿大夫序从。既入庙门,丽于碑[3],卿大夫袒而毛牛,尚耳,鸾刀以刲取膟膋[4],乃退。祭祭腥而退[5],敬之至也。
【注释】
[1]祭之日:此句以下开始说宗庙之祭。
[2]穆:指国君的嗣子。宗庙之祭,父辈为昭,子辈为穆。孔疏:“言祭庙,君牵牲之时,子姓对君共牵牲。”孙希旦说:“君牵上牲,嗣子牵其次,与君相对而牵之也。”
[3]丽:系。碑:树立在庙内庭中的石碑,用来观测日影。
【原文】
[4]鸾刀:古人所用的钝刀,祭祀时用其分割牲体。见《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节注[1]。刲(kuī):割。膟膋(lǜ liáo):指肠间的脂肪。
[5](xún):郑注:“汤肉曰。”即在热汤中煮至半熟的肉。祭是用在热汤中煮得半熟的肉行祭。
【译文】
天子举行南郊祭天典礼,有丧事的人家不敢哭泣,穿丧服的人不敢进入国门,这是对天恭敬至极的表现。举行宗庙之祭的当天,国君亲自牵着上等的牺牲,嗣子与国君相对牵着次一等的牺牲,卿大夫按次序紧随其后。进入庙门后,把牺牲拴系在庭中的石碑上,卿大夫袒露左臂割取牛毛进献给神灵,以牛耳之毛为尊,然后宰杀牺牲,用鸾刀分割牲体,取出肠间的脂肪进献给神灵,才退下。接着用在热汤中煮得半生不熟的肉献祭,还要用生肉献祭,然后退下,这就是对神灵恭敬至极的表现了。
【原文】
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1],配以月。夏后氏祭其[2],殷人祭其阳[3],周人祭日以朝及。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4],终始相巡[5],以致天下之和。
【注释】
[1]大报天:一年中有九次祭天,冬至郊祭最为隆重,所以称“大报天”。
[2](àn):郑注:“昏时也。”按,朱彬《训纂》引赵良澍(雨头)曰:“刘原父谓‘日欲出之初’,是也”,“则在日出前,不在日入后可知”。此处用赵说,即指凌晨天明日将出之时。
[3]阳:日中之时。
[4]阴:夜。阳:日。夏天阳长阴短,冬天阴长阳短。
[5]巡:巡行周遍。
【译文】
南郊祭天,祭典隆重为大大地报答上天众神,而以祭日神为主,以月神为配享。夏人在凌晨天明日将出之时祭天,殷人在中午时分祭天,周人祭天从早上一直祭到黄昏。祭日在高坛,祭月在凹坑,这是为了区别幽暗和光明,以此确定上与下。祭日于东方,祭月于西方,这是为了区别外和内,以此端正方位。因为日出于东方,月生于西方,黑夜与白天长长短短,日月始终循环往来、周而复始,而使天下万物和谐共生。
【原文】
天下之礼,致反始也[1],致鬼神也,致和用也[2],致义也,致让也。致反始,以厚其本也;致鬼神,以尊上也;致物用,以立民纪也;致义,则上、下不悖逆矣;致让,以去争也。合此五者以治天下之礼也,虽有奇邪,而不治者则微矣。
【注释】
[1]致:至。反始:郑注:“谓报天之属也。”即报答上天,古人认为一切都是上天所赐。
[2]和用:下文作“物用”,互文。物,事。郑注:“至于和用,谓治民之事以足用也。”
【译文】
天下的礼,是让人们返归初始,报答上天;是让人们敬事鬼神,报答祖先;是让人们和谐,财用丰足;是让人们去恶讨暴,懂得道义;是让人们谦恭不争,平和礼让。人们返归初始,就培厚了人性根基;人们敬事鬼神,就使人尊敬长上;人们财用丰足,就为人们树立了纲纪;人们懂得道义,就上、下理顺关系而无悖逆;人们谦恭平和,就让人们去除了纷争。把这五项合起来,用以作为治理天下的礼,虽然还有怪异邪恶的现象,然而不能加以整治的情况,那也极其微少了。
【原文】
宰我曰[1]:“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其所谓。”子曰:“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2]。合鬼与神,教之至也[3]。
【注释】
[1]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
[2]“气也者”四句:孙希旦引朱熹说,《淮南子》高诱注:“魂,人阳神也。魄,人阴神也。”二者既合,然后有物;及其散也,魂升而为神,魄降而为鬼。
[3]教之至:孔疏:“言人死,神上于天,鬼降于地,圣王合此鬼之与神以祭之,至教之致也,是圣王设教致合如此。”
【译文】
宰我说:“我听说过鬼神这个名称,但不知究竟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气,是人体中神充盈旺盛的表现;魄,是人体中鬼充盈旺盛的表现。人死后合祭鬼与神,是圣王礼仪教化的顶峰。
【原文】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1]。其气发扬于上,为昭明,焄蒿凄怆[2],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因物之精,制为之极,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3],百众以畏,万民以服。圣人以是为未足也,筑为宫室,设为宗、祧[4],以别亲疏远迩,教民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
“众之服自此,故听且速也。二端既立[5],报以二礼[6]:建设朝事[7],燔燎膻、芗[8],见以萧光[9],以报气也,此教众反始也。荐黍稷,羞肝、肺、首、心,见间以侠甒[10],加以郁鬯[11],以报魄也,教民相爱,上下用情[12],礼之至也。
【注释】
[1]阴:郑注:“读为‘依荫’之‘荫’,言人之骨肉荫于地中,为土壤。”
[2]“为昭明”二句:孙希旦说:“昭明,谓其光景之著见也。焄蒿,谓其香臭之发越也。凄怆,谓其感动乎人,而使人为之凄怆也。”焄(xūn),指气味。蒿,气蒸出之貌。
[3]黔首:民众。则:法。
[4]宗、祧(tiāo):宗庙和祧庙。见《祭法》“天下有王”节。
[5]二端:郑注:“谓气也,魄也,更有尊名云鬼、神也。”
[6]二礼:即下文的“朝事”和“荐黍稷”二礼。
[7]朝事:朝践之礼,即在祭日早晨向尸进献血腥。
[8]膻:郑注:“当为‘馨’,声之误也。”芗:通“香”。
[9]见:与下文“见间”,郑注皆读为“”(jiàn),间杂,错杂。萧光:指香蒿燃烧时发出的气味。郑注:“光,犹气也。”
[10]侠:通“夹”,双。甒(wǔ):盛酒器。此处指醴酒。
[11]郁鬯(chànɡ):古代的一种用香草制作的酒。见《礼器》“有以少为贵者”节注[4]。
[12]“教民”二句:孔疏:“言此馈熟之时,皆以饮食实味,遍于燕饮,是教民相爱。上以恩赐逮下,下爱上恩赐,故上下用情。”
【译文】
“所有生物必定都会死去,死后必定归于泥土中,这就叫做‘鬼’。骨肉腐烂于地下,被野土掩埋。而精气则发扬于上,闪烁着神灵光明,散发着升腾的香气,使人感到凄楚悲怆,这就是百物的精气,是神的显现。依凭生物的精气,圣人为它制定了名称,明确地命名为鬼、神,用以作为民众尊崇的标志,让百姓都畏惧,让众人都服从。圣人认为仅仅这样做还是不够,于是又建造宫室,设立宗庙和祧庙,以区别民众与鬼神的亲疏远近,教导人们缅怀先祖,追念本初,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初始。
“民众对尊长的服从就自此发端,因此能够很好地听从而且迅速地接受。圣人既已确认了气与魄,并设立鬼、神两个名称,就相应地设立两种报祭的礼仪:一是朝事之礼,即在祭日的早晨进献血腥,将肠间脂肪放在香蒿上焚烧,油脂和蒿的香气一道上腾,这是用气味来报答气,即报答神,以此教导民众追怀始祖,报答本初。二是馈熟进献黍稷之礼,献上牺牲的肝、肺、头、心,加上两甒醴酒,另加郁鬯香酒,这是来报答魄,即报答鬼,祭祀时并赐食民众,饮食燕饮,以此教导民众互亲互爱,上有恩赐于下,下乃感恩于上,上下情感交融,这就是礼仪的极致。
【原文】
“君子反古复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发其情,竭力从事[1],以报其亲,不敢弗尽也。是故昔者天子为藉千亩[2],冕而朱纮[3],躬秉耒[4];诸侯为藉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以为醴、酪、齐盛[5],于是乎取之,敬之至也。
【注释】
[1]竭力从事:孔疏:“谓竭尽气力,随从其事。”
[2]藉:指藉田。见《月令》“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节注[5]。
[3](hónɡ):帽带。
[4]耒(lěi):即耒耜,耕地翻土的农具。
[5]酪:孙希旦说:“酢胾也。”齐盛(zī chénɡ):即“粢盛”,祭祀用的黍稷。
【译文】
“君子们返怀远祖,追念本始,不要忘记诞生自己生命的由来。所以对先祖致以敬意,抒发感情,竭尽全力从事祭祀之事来报答亲人,不敢不尽心尽力。所以从前天子藉田千亩,春天里戴上系有红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诸侯藉田百亩,春天里戴上系有青色帽带的礼帽,亲自手执耒耜耕作。藉田的收获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社稷和先祖,用于祭祀的醴酒、酢醋、黍稷等祭品,也从藉田的收获中制作,这是向鬼神致敬的最高表现。
【原文】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养兽之官,及岁时,齐戒沐浴而躬朝之,牺、牷祭牲必于是取之[1],敬之至也。君召牛,纳而视之,择其毛而卜之,吉然后养之。君皮弁、素积[2],朔月、月半[3],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
【注释】
[1]牺:孔疏:“纯色,谓天子牲也。”牷(quán):孔疏:“完也,谓诸侯牲也。”
[2]皮弁、素积:即头戴皮弁,身穿素衣、素积。素积,一种腰间有皱褶的白布裙。皮弁服是诸侯视朔之服。
[3]朔月:每月的初一。月半:每月的十五。
【译文】
“古时的天子、诸侯一定设有专门饲养牲畜的官员,每年要祭祀时,天子和诸侯斋戒沐浴后亲自前往视察,祭祀所用的纯色的牺牲和身体完好的牺牲,一定要在这里挑选,这是向鬼神表达最高的敬意。祭祀前三个月,国君派人把准备用于祭祀的牛牵来,亲自察看,选择毛色和身体,然后加以占卜,如果是吉兆,就交由官家圈养起来。圈养期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国君要穿上皮弁礼服,亲自巡视察看此牛。这样的尽心尽力,这是对鬼神的孝心的最高表现。
【原文】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公桑、蚕室[1],近川而为之。筑宫,仞有三尺[2],棘墙而外闭之[3]。及大昕之朝[4],君皮弁、素积,卜三宫之夫人、世妇之吉者,使入蚕于蚕室。奉种浴于川,桑于公桑,风戾以食之[5]。岁既单矣[6],世妇卒蚕,奉茧以示于君,遂献茧于夫人。夫人曰:“此所以为君服与?”遂副、袆而受之[7],因少牢以礼之。古之献茧者,其率用此与?及良日,夫人缫,三盆手[8],遂布于三宫夫人、世妇之吉者,使缫,遂朱、绿之,玄、黄之,以为黼黻、文章。服既成,君服以祀先王、先公,敬之至也。”
【注释】
[1]公桑、蚕室:孔疏:“谓官家之桑于处,而筑养蚕之室。”
[2]仞(rèn)有三尺:即十尺,也就是一丈。仞,计量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3]棘墙:孔疏:“谓墙上置棘。”外闭:孔疏:“谓扇在户外闭也。”指门扇朝内开。
[4]大昕(xīn):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
[5]风戾:用风吹干。戾,干。
[6]岁单:孔疏:“三月之末,四月之初。”单,通“殚”,尽。
【原文】
[7]副:带有首饰的假头。袆(huī):即袆衣,王后的礼服。见《玉藻》“王后袆衣”节注[1]。
[8]三盆手:将蚕茧置于盆中,用手在盆中浸泡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这是象征性的亲自缫丝,如天子、诸侯之亲耕藉田。
【译文】
“古时候天子、诸侯都有公家的桑园和蚕室,在临近河边的地方建造。建的蚕室高一丈,围墙上插着荆棘,门扇在外向内开。季春三月初一的早上,国君身穿皮弁礼服,通过占卜挑选后宫中得吉兆的夫人和世妇,让她们到蚕室去养蚕。夫人和世妇捧着蚕种到河里浸泡一下,再到公家的桑园里采摘桑叶,让风吹干桑叶用来喂蚕。等到三月末四月初,世妇们结束养蚕之事,于是捧着蚕茧请国君验看,然后将蚕茧献给夫人。夫人说:“这是给国君做祭服用的吧?”然后头戴发饰,身穿袆衣接收下来,并用少牢之礼慰劳献茧的世妇。古代献茧之礼,大概都是这样的吧?等到吉日,国君夫人就开始缫丝,将蚕茧放入盆中,用手将蚕茧浸泡在盆中反复三次,每次抽出一根丝头,然后把蚕茧分给占卜选出的有吉兆的后宫夫人和世妇,让她们缫丝,缫丝完毕后把丝染成红色、绿色、黑色、黄色,制成带有斧形的黼纹或是两个“弓”字相背的黻纹图案的祭服。祭服做成后,国君穿上它去祭祀先王、先公,这是向先王、先公致敬的最高表现。”
君子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不与争也,望其容貌而众不生慢易焉。故德辉动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乎外,而众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而天下塞焉,举而错之无难矣。’
【原文】
“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故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反为文。礼减而不进则销,乐盈而不反则放,故礼有报而乐有反。礼得其报则乐,乐得其反则安。礼之报,乐之反,其义一也。”[1]
【注释】
[1]此节已见《乐记》,可参看。
【译文】
君子说:“礼乐须臾也不能离身。致力于以乐来修养心性,那么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油然而产生。产生了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就会感到精神快乐,精神感到快乐就会心灵安宁,心灵安宁就会生命长久,生命长久就会通达于天,通达于天就能感应神明。天虽不言不语却最有信用,神虽不愠不怒但自有威严,这就是致力于以乐来治理修养内心。致力于以礼来修治身形外貌,就能显得端庄尊贵,端庄尊贵就有威严。如果心中有须臾的不和谐、不快乐,那么鄙陋狡诈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如果外貌有须臾的不端庄、不恭敬,轻易怠慢的念头就会乘隙而入。所以说,乐是感动修治人的内在的精神,而礼则是感动修治人的外在的仪容。乐的极致是和,礼的极致是顺,内心和谐而外貌恭顺,那么百姓只要看到他的表情神色就不会与他相争,只要望见他的仪容外貌就不会产生轻慢之心。所以德性润泽于内心,而百姓没有不听从的;行为符合规定表现于外,而百姓没有不顺从的。所以说:‘致力于礼乐之道,以礼乐之道来治理天下,治理好天下是没有什么困难的。’
“乐,是感动、影响人的内心的;礼,是感动、影响人的外貌的。所以礼承担退减的功能,乐承担增盈的功能。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令人自勉精进,通过自勉精进表现善与美;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令人返归本性,通过归返本性表现善与美。礼,承担退减的功能而不自勉精进就会销蚀志意;乐,承担增盈的功能而不返归本性就会放任放纵。所以礼讲求往来报答而乐讲求返回本真。礼能做到往来报答就令人喜乐,乐能做到返回本真就令人心安理得。礼的往来报答,乐的返回本真,二者的意义是一样的。”
【原文】
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于曾子曰[1]:“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注释】
[1]公明仪:春秋鲁国人。曾子的弟子。
【译文】
曾子说:“孝有三等:大孝是使父母受到他人的敬重,其次是不令父母蒙羞受辱,最下等是只能养活父母。”公明仪问曾子说:“老师您可以称得上是孝了吧?”曾子说:“这是什么话呀!这是什么话呀!君子所说的孝,是在父母未张嘴说话之前就预先体察他们的心意,就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并让父母知晓事物的道理。曾参我只不过是能养活父母而已,怎么能称得上孝了呢?”
【原文】
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1],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2],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于亲[3],敢不敬乎?亨、熟、膻、芗[4],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君子之所谓孝也者,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谓孝也已。众之本教曰孝,其行曰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仁者,仁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义者,宜此者也;信者,信此者也;强者,强此者也。乐自顺此生,刑自反此作。”
【注释】
[1]莅官:居官。莅,临。
[2]陈(zhèn):同“阵”。
[3]烖(zāi):通“灾”。
[4]亨(pēnɡ):同“烹”。膻:郑注,应是“馨”字之误。芗(xiānɡ):通“香”。
【译文】
曾子说:“身体,是父母留给我们的。用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去行事,怎么敢不敬慎呢?日常生活举止不庄重,是不孝;事奉君主不忠心,是不孝;身居官位不恭谨,是不孝;与朋友交往不讲信用,是不孝;临阵作战不勇敢,是不孝。这五件事做不到的话,灾祸就会延及父母,怎么敢不敬慎呢?烹熟食物,馨香芬芳,自己尝试过,然后才进献给父母享用,这并不是孝,只是奉养而已。君子所谓的孝,是做到让全国人都羡慕地称赞说:‘真幸运呀,有这样的儿子!’这才是孝。教化众人的根本是孝,孝行最基本的就是奉养父母。奉养还是可能做得到的,一直保持敬慎之心去奉养就难了;以敬慎之心去奉养父母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就难了;让父母感到安乐舒心还是可能做得到的,要父母在世一直如此就难了。父母去世后,自身谨慎行事,不让坏名声玷污了父母,这才称得上是终身行孝。所谓仁,就是以孝行仁;所谓礼,就是以礼践履孝行;所谓义,就是行孝合宜,外施义行;所谓信,就是诚信行孝;所谓强,就是以行孝道为强盛。喜乐由于顺从孝道而生,刑罚由于违反孝道而成。”
【原文】
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1],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2],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3]此之谓也。”
【注释】
[1]溥(fū):通“敷”,传布,流布。孔疏:“布也。”
[2]放(fǎnɡ):至。准:准则。
[3]“《诗》云”以下三句: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思,助词,无义。
【译文】
曾子说:“孝,树立它而充塞于天地之间,传播它而横溢于四海之内,施行于后世而没有一朝一夕片刻的停止,推行至东海而成为准则,推行到西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南海而成为准则,推行至北海而成为准则。《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不服从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
【译文】
曾子说:“树木要在适当的时节砍伐,禽兽要在适当的时节猎杀。孔子说:‘砍断一株树,猎杀一头兽,若不在适当的时节,就是不孝。’孝有三等: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劳,大孝不匮乏。想着父母的慈爱,努力耕作而忘记了劳苦,可称为用体力的孝了;能尊重仁德、安行道义,可称为用功劳的孝了;在天下广施德政,国家繁荣而物品齐备,父母去世后天下都来助祭,可称为不匮乏的孝了。父母疼爱自己,就喜乐而不敢忘怀;父母厌恶自己,就戒惧而没有怨恨。父母有过错,委婉劝谏而不违逆;父母去世后,一定要用从仁者那里获得的粟米来祭祀父母。这就是所谓依礼行孝,善始善终。”
【原文】
乐正子春下堂而伤其足[1],数月不出,犹有忧色。门弟子曰:“夫子之足瘳矣[2],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善如尔之问也!吾闻诸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而弗敢忘孝也[3]。’今予忘孝之道,予是以有忧色也。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
【注释】
[1]乐正子春:姓乐正,名子春,春秋鲁国人。曾子的弟子。
[2]瘳(chōu):痊愈。
[3]顷(kuǐ)步:半步。顷,通“跬”。古人迈步行走,迈出一脚为跬,再交替迈出一脚为一步,所以跬为半步。
【译文】
乐正子春下堂时伤了脚,几个月没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他的学生问:“老师您的脚伤已经痊愈,几个月养伤不出门,脸上还有忧虑的神色,这是为什么?”乐正子春说:“你问得真好呀!你问得真好呀!我听我的老师曾子说,我的老师曾子听孔子说:‘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养的,没有比人更大、更高贵的了。父母完完整整地生下儿子的身体,做儿子的死后也要完完整整地归还父母,这才可称得上孝。不亏损自己的形体,不使自己蒙受恶名,这才可称为完完整整归还父母。所以君子半步也不敢忘记孝道。’现在我忘记了孝的道理,我因此有忧虑的神色。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由于每迈出一步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走路时要走大道而不抄小路,过河时要乘坐舟船而不敢游水,这都是因为不敢用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去冒险行事。由于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坏话不出于自己的口中,怨恨的话也就不会反过来报复自己。不使自身受辱,是不让父母蒙羞,就可以称得上孝了。”
【原文】
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年之贵乎天下久矣,次乎事亲也。是故朝廷同爵则尚齿。七十杖于朝[1],君问则席,八十不俟朝[2],君问则就之,而弟达乎朝廷矣[3]。行,肩而不并,不错则随[4],见老者则车、徒辟[5]。斑白者不以其任行乎道路,而弟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6]。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7],颁禽隆诸长者,而弟达乎獀狩矣[8]。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弟达乎军旅矣。孝弟发诸朝廷,行乎道路,至乎州、巷,放乎獀狩,修乎军旅,众以义死之而弗敢犯也。
【注释】
[1]杖:拄杖。见《王制》“八十拜君命”节注[8]。
[2]不俟朝:指向君王作揖行礼后即可退朝,不必等朝毕。《王制》作“七十不俟朝”。
[3]弟:通“悌”。谓敬长,尚齿。下同。
[4]不错则随:郑注:“错,雁行也。父党随行,兄党雁行。”按,《王制》有“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见其“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节。
[5]辟(bì):避开。
[6]州、巷:郑注:“一乡者五州。巷,犹闾也。”泛指乡里民众所居处。
[7]甸(tián)徒:田猎时负责驱兽的徒役。甸,通“田”、“畋”,打猎。
[8]獀狩:指田猎。郑注:“春猎为獀,冬猎为狩。”獀,通“蒐”。
【译文】
从前,有虞氏崇尚有德行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夏代崇尚有爵位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殷代崇尚富贵之人而尊重年长之人,周代重视亲属关系而尊重年长之人。虞、夏、殷、周四代,是天下的盛世,他们都没有忽视年长之人。年长之人受到天下人的尊重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仅次于侍奉双亲。所以朝廷上如果爵位相同,那么按年齿排序,年长者居于上位。七十岁的长者,可以拄着拐杖上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为他铺设坐席,八十岁的长者,行过朝见礼后就可以直接退朝,国君如果有所咨询,就要亲自到家里求教,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朝廷了。行路时,不能和年长者并肩而行,长者是兄辈,就微微斜错在他身后走,是父辈,就跟随在他身后走,在路上遇到老者,无论是乘车还是步行,都要避让。头发斑白的老人总有人扶持帮助,不会自己负重行走在路上,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道路了。居住在乡里也重视长幼之序、年齿尊卑,老而贫穷的人不会被遗弃,不会以强凌弱,不会以众欺寡,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乡里了。按照古代规定,到了五十岁就不在田猎时担任驱逐野兽的工作了,而分配猎物时要给年长者多分一些,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田猎之中了。在军旅队伍中,如果爵级相同那么年长者就居上位,这样,敬重兄长的悌道就通达于军旅之中了。尊老敬长的孝悌之道,发端于朝廷,通行于道路,延伸至乡里,推行于田猎,整修于军旅,民众宁可为孝悌道义而死也不敢违背它。
【原文】
祀乎明堂[1],所以教诸侯之孝也。食三老、五更于大学[2],所以教诸侯之弟也。祀先贤于西学[3],所以教诸侯之德也。耕藉,所以教诸侯之养也。朝觐,所以教诸侯之臣也。五者,天下之大教也。
【注释】
[1]明堂:周代的太庙。详见《明堂位》篇。
[2]食(sì):供给食物,即奉养。三老、五更:皆为官名。详见《文王世子》“天子视学”节注[6]。
[3]西学:周代的小学校,又叫“虞庠”,即《王制》“虞庠在国之西郊”。
【译文】
周天子在明堂祭祀文王,是为了教导诸侯行孝道、尊祖敬父。在太学里宴请供养三老、五更,是为了教导诸侯行悌道、敬重兄长。在西学里祭祀先代贤人,是为了教导诸侯尊重有德之人。天子亲耕藉田,是为了教导诸侯奉养神灵先祖。诸侯朝觐天子行礼,是为了教导诸侯为臣之道。以上五项,是天下最重大的政教。
【原文】
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1]。是故乡里有齿,而老穷不遗,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此由大学来者也。
【注释】
[1]“食三老、五更于大学”六句:见《乐记》“宾牟贾起”节。
【译文】
在太学中宴请三老、五更,天子袒露左臂亲自切割牲肉,拿着酱请他们蘸着吃,吃完后端起酒杯请他们漱口饮酒,头戴冠冕,手执盾牌,为他们跳舞,这是教导诸侯懂得怎样行悌道、尊敬兄长。所以乡里按年齿排序、尊重老人,贫穷的老人也不被遗弃,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这都是由太学教育出来的。
【原文】
天子设四学[1],当入学而大子齿。
【注释】
[1]四学:指设立在国都东、南、西、北四郊的学校。
【译文】
天子在四郊设立学校,到了该入学的年龄,太子也要和同学们一道按年龄大小排尊卑顺序。
【原文】
天子巡守,诸侯待于竟[1],天子先见百年者。
【注释】
[1]竟:通“境”。
【译文】
天子巡守各国,各国诸侯要在国境上恭候,天子到诸侯国中要先去见百岁的老人。
【原文】
八十、九十者东行,西行者弗敢过;西行,东行者弗敢过[1]。欲言政者,君就之可也。
【注释】
[1]“八十、九十者东行”四句:孙希旦《集解》说:“其行乎道路之中,若东行,则西行之人皆驻立以待之,而不敢过;若西行,则东行之人皆驻立以待之,而不敢过也。”
【译文】
八十、九十岁的老人向东走,往西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如果老人向西走,往东去的人就要驻足,等老人先过去后再走。老人如果想要说政事,国君就到老人家里去听取。
【原文】
壹命齿于乡里[1],再命齿于族,三命不齿。族有七十者弗敢先。
【注释】
[1]命:指官阶。周代官阶从一命到九命,一命为最低一级官阶。详见《王制》“制:三公一命卷”节。
【译文】
一命之官在乡里要按年龄大小和乡人排尊卑位次顺序,二命之官在本族和族人中要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三命之官就不用与他人按年龄大小排尊卑位次顺序了,可以直接居上位。如果族人有七十岁以上的,虽然是三命之官,也不敢位居其上。
七十者,不有大故不入朝。若有大故而入,君必与之揖让,而后及爵者。
【译文】
年届七十的官员,没有重大的事情不入朝。如果有重大事情入朝,国君一定要先与他作揖行礼,然后再和卿大夫施礼。
【原文】
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诸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存诸长老[1]。禄爵庆赏,成诸宗庙,所以示顺也[2]。
【注释】
[1]存:朱彬《训纂》引王念孙说,“‘存’亦为‘荐’”,形近而讹。
[2]示顺:孔疏:“示以敬顺之道,不敢专也。”
【译文】
天子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上天。诸侯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天子。卿大夫有了善政,要将功德归于诸侯。士和庶人有了善行,要说是本于父母的教导,而归功于长辈。颁赐俸禄、爵位以及受赏庆功等事,要在祖庙中完成相应的仪式,这是为了表示对先祖长辈的敬顺尊重。
【原文】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1],立以为《易》[2]。易抱龟南面[3],天子卷冕北面[4],虽有明知之心,必进断其志焉,示不敢专,以尊天也。善则称人,过则称己。教不伐,以尊贤也。
【注释】
[1]情:孙希旦说:“谓吉凶之著见也。”即显而易见的吉凶之兆。
[2]《易》:旧说有三《易》,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周曰《周易》。此处是泛指。
[3]易:即占《易》之官,负责卜、筮之官。南面:孔疏:“尊其神明,故南面。”
[4]卷(ɡǔn):通“衮”。
【译文】
从前,圣人根据天地阴阳变化所显示的吉凶之兆,创作了《易》书。卜筮的官员抱着龟甲面朝南站立,天子头戴冠冕,身穿龙图案的礼服,面朝北站立,即使天子十分明智,也必定要用龟甲判断自己的意图是否正确,不敢独断专行,这是对上天的尊重。做了好事要归功他人,有了过失要检讨自己。要教导人们不要矜持自大,要尊重贤能。
【原文】
孝子将祭祀,必有齐庄之心以虑事[1],以具服物,以修宫室,以治百事。及祭之日,颜色必温,行必恐,如惧不及爱然[2]。其奠之也,容貌必温,身必诎[3],如语焉而未之然。宿者皆出[4],其立卑静以正,如将弗见然。及祭之后,陶陶遂遂[5],如将复入然。是故,悫善不违身,耳目不违心,思虑不违亲。结诸心,形诸色,而术省之[6],孝子之志也。
【注释】
[1]齐(zhāi):读为“斋”。斋庄,指庄重谦恭。
[2]如惧不及爱然:郑注:“如惧不及见其所爱者。”
[3]诎(qū):屈。
[4]宿(sù)者:助祭的宾客。
[5]陶陶(yáo)遂遂:孙希旦说:“陶陶,思之结于中也。遂遂,思之达于外也。”指想过来想过去,神情恍惚、意犹未尽的样子。
[6]术省之:孔疏:“言思念其亲,但遍循述而省视之,反复不忘也。”术,同“述”,循环往复。
【译文】
孝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以恭敬的心来考虑祭事,准备祭服和祭品,修饰宫室,治理各项事务。等到祭祀那天,脸色必定温和谦恭,行为举止必定诚惶诚恐,好像害怕见不到所爱的亲人的样子。孝子在献上祭品的时候,容貌一定要温顺谦和,身体一定要稍向前屈,好像要和亲人说话还没说的样子。助祭的宾客都退出时,孝子还要谦卑而静默地正立着,好像就再见不到亲人的样子。祭祀完毕,孝子想里想外,神情恍惚,好像亲人还要再回来的样子。所以,祭祀时诚挚善良的心情始终不离孝子之身,所闻所见都铭记于心,思念始终不离开亲人。集结在心中,表现在外貌上,反复地回忆着祭祀的亲人,这就是孝子的心志。
【原文】
建国之神位:右社稷而左宗庙[1]。
【注释】
[1]“建国之神位”二句:按《周礼·春官·小宗伯》:“小宗伯之职,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右,路门外的右侧。左,路门外的左侧。社稷属阴,故居右;宗庙属阳,故居左。
【译文】
建立国都中祭祀典礼的神位:社稷之神的神位在路门外的右边,宗庙在路门外的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