聘义第四十八
【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聘义’者,以其记诸侯之国交相聘问之礼,重礼轻财之义也。”
本篇释《仪礼·聘礼》之义。聘,就是访问的意思。古时天子与诸侯、诸侯之间如果久无会盟,就要互派使者联络感情。本篇所记为诸侯之间互派使者聘问。如果派出使者的身份高,就叫“大聘”;如果派出的使者身份低,就叫“小聘”。
【原文】
聘礼:上公七介[1],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介绍而传命[2],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三让而后传命[3],三让而后入庙门,三揖而后至阶,三让而后升,所以致尊让也。
【注释】
[1]上公:周制,三公八命,出封时,加一命为“上公”。《周礼·春官·典命》:“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介:使者的副手与随从。
[2]介绍而传命:指众介依次排列,相继而立,聘国之介和主国之介传递各自君主之命。绍,继。
[3]三让而后传命:孔疏:“谓宾在大门外,见主人陈摈,以大客之礼待己,己不敢当,三度辞让,主人不许,乃后传聘君之命。”
【译文】
聘礼:上公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七名;侯、伯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五名;子、男派卿任出聘之使,随从的介三名,这是用以表明等级的贵贱。宾、主将随从的介依次排列,相继传话,表示君子对于他所尊敬的人不敢直接对话,这是表示至高的恭敬。出聘之使的来宾见到主人方面大礼迎接,辞让三次,而后传达上国君的问候和自己的使命;来宾传命后,主人请来宾进入庙中,来宾谦让三次,而后方进入庙门;来宾进入庙门后,三次作揖行礼到达阶前;主人邀来宾登阶,相互谦让三次,主人带着来宾一起升阶登堂。这些都是宾、主之间表示相互的尊敬与谦让。
【原文】
君使士迎于竟[1],大夫郊劳,君亲拜迎于大门之内而庙受。北面拜贶[2],拜君命之辱。所以致敬也。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故诸侯相接以敬让,则不相侵陵。
【注释】
[1]竟:通“境”。
[2]北面拜贶(kuànɡ):孔疏:“君于阼阶之上,北面再拜,拜聘君之贶。”贶,郑注:“赐也。”指赐赠礼物。
【译文】
主国国君要先派士到国境迎接来聘的使者,又派大夫到郊外慰劳,国君亲自在王宫大门拜迎,然后在庙中接受来聘使者的聘问。国君在阼阶上面朝北拜谢来聘使者赠送的礼物,拜谢来聘国的国君屈辱地遣使前来聘问的盛情。这些都是主国国君对来聘使者、来聘国的国君表达的敬意。尊敬谦让,是君子交往的方式。所以诸侯间交往尊敬谦让,就不会互相欺凌侵犯了。
【原文】
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绍摈[1]。君亲礼宾。宾私面私觌[2],致饔饩[3],还圭、璋[4],贿赠[5],飨、食、燕。所以明宾客君臣之义也。
【注释】
[1]“卿为上摈(bìn)”三句:摈,通“傧”,负责接待来宾、上传下达及司掌礼仪的人。据《聘礼》注:“主君、公也,则摈者五人;侯、伯也,则摈者四人;子、男也,则摈者三人。”上傧、承傧、绍傧都是主国国君的迎宾者。承、绍,继。
[2]私面私觌(dí):孔疏:“私面,私以己礼面见主国之卿大夫也。私觌,私以己礼觌主国之君。以其非公聘正礼,故谓之‘私’。”即以私人名义与礼节拜访主国的卿大夫与国君。
[3]饔(yōnɡ)饩(xì):指主国送给来聘使者的饔饩的牢数。“饔”是已杀之牲,“饩”是未杀之牲。
[4]还圭、璋:孔疏:“谓宾将去时,君使卿就宾馆,还其所聘之圭、璋。”使者聘问国君时用圭作见面礼,聘问夫人时用璋作见面礼。来聘使者离去时,主国国君要派人送还。
[5]贿赠:孔疏:“贿赠者,因其还玉之时,主人之卿并以贿而往还玉,既毕,以贿赠之,故《聘礼》‘还圭璋毕,大夫贿用束纺’是也。”指来聘使者临行前,主国国君以一束细绢奉赠。
【译文】
主国接待来聘之宾,由卿为上傧,大夫为承傧,士为绍傧。主国国君亲自执醴酒酬献来宾。正式的聘问礼之后,来聘之宾私下里以个人名义与礼节拜访主国卿大夫,以个人名义与礼节晋见主国国君,期间,主国国君将饔饩送到来聘之宾的馆舍,来聘之宾离去前,主国国君要派人退还来聘之宾见面时奉献的圭、璋,同时还要赠送一束细绢。访问期间,主国国君要举行飨礼、食礼、燕礼来招待来聘之宾。这都是用以表明来聘的宾客与主国君臣之间的礼数。
【原文】
故天子制诸侯,比年小聘,三年大聘,相厉以礼[1]。使者聘而误,主君弗亲飨、食也[2],所以愧厉之也。诸侯相厉以礼,则外不相侵,内不相陵。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兵不用而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注释】
[1]厉:通“励”,勉励,激励。
[2]主君弗亲飨、食:孔疏:“谓来聘使者行聘之时,礼有错误,则主国之君不亲自飨、食以接宾,所以使宾耻愧,自勉劝厉。”主国国君在使者来聘期间要举行两次飨礼和一次食礼招待。如果使者礼仪上发生错误,那么主国国君就不亲自设飨礼、食礼招待来宾,而将准备飨、食礼用的牲畜送到使者住宿的馆舍去。
【译文】
所以天子为诸侯制定礼仪的规则,诸侯间每年派大夫进行小聘问,每三年派卿进行大聘问,以礼仪来互相勉励。如果聘问时使者在礼节上有失误,主国国君就不亲自为来聘的使者举行飨礼和食礼,以此让他感到惭愧羞耻,以此激励他。如果诸侯之间能够以礼仪来互相勉励,那么对外就不会互相侵犯,对内就不会互相欺凌。这就是天子用以管理诸侯,不需要动用武力就能使诸侯自己规范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工具。
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译文】
用圭、璋作为聘问使者的礼物,这是重视聘礼的表现。聘问的使者归国前,主国又将圭、璋还给聘问的使者,这是轻视财物而重视礼仪的用意。如果诸侯都能以轻财重礼来互相勉励,那么他们的百姓就会兴起谦让的风气。
【原文】
主国待客,出入三积[1]。饩客于舍[2],五牢之具陈于内[3],米三十车,禾三十车,刍、薪倍禾,皆陈于外。乘禽日五双[4],群介皆有饩牢,壹食,再飨,燕与时赐无数。所以厚重礼也。古之用财者不能均如此,然而用财如此其厚者,言尽之于礼也。尽之于礼,则内君臣不相陵,而外不相侵,故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尔。
【注释】
[1]出入三积:孔疏:“谓入三积,出亦三积。”孙希旦说,“积”谓刍、米之属,所以供宾道路之需者。
[2]饩:孔疏:“案《聘礼》致客有饔有饩,今直云‘饩客’者,略言之。”
[3]五牢:据孔疏,“五牢”是饪(煮熟的牲肉)一牢、生肉二牢、饩二牢。
[4]乘(shènɡ)禽:孔疏:“乘行群匹之禽,雁鹜之属。”即成行成双飞行的禽类。
【译文】
主国招待来访的客人,到来和离开时都要馈送粮草三次。客人住进宾馆之后,主国国君派人将饔饩五牢送到宾馆,都陈放在宾馆门内;还有三十车米,三十车禾,六十车柴草,都陈放在宾馆门外。每天还要馈赠雁一类的飞禽五双,来聘使者的随从都要致送饔饩,主国国君还要为客人举行一次食礼,两次飨礼,而燕礼和当令物品的赏赐都没有固定的数目。这些都是表示对礼的高度重视。古人用财并不能都这样,然而在这件事上使用财物如此丰厚,是为了表示尽心于礼仪。能够尽心于礼仪,那么对内君臣就不会互相欺凌,对外国家就不会互相侵略,所以天子制定聘礼,而诸侯都努力施行。
【原文】
聘、射之礼,至大礼也[1]。质明而始行事[2],日几中而后礼成[3],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4],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5],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6]。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能以立义也;所贵于立义者,贵其有行也;所贵于有行者,贵其行礼也。故所贵于勇敢者,贵其敢行礼义也。故勇敢强有力者,天下无事则用之于礼义,天下有事则用之于战胜。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故圣王之贵勇敢、强有力如此也。勇敢、强有力而不用之于礼义、战胜,而用之于争斗,则谓之乱人。刑罚行于国,所诛者乱人也。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注释】
[1]至大礼也:孔疏:“至极繁大之礼。”
[2]质明:天刚亮。质,正。
[3]几:近。
[4]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孔疏:“此谓射礼也。言欲射之时,先行燕礼,唯以礼献酬,不敢恣意醉饱,但行礼而已。”
[5]莫:同“暮”。
[6]齐庄:斋庄,肃穆,端正。正齐:整齐。解:通“懈”。
【译文】
聘礼、射礼,是最重大的礼。天刚亮就开始举行礼仪仪式,到接近中午礼仪仪式才完成,不是强有力的人就不能参与仪式。所以只有强有力的人才能参与礼仪仪式。仪式中,酒已滤清,但人们即使渴了也不敢喝;肉放干了,但人们即使饿了也不敢吃。日已暮,人已倦,但人们仍然神态端庄,行止整齐,不敢松懈怠惰。这样完成了各项礼节,使君臣关系正确,使父子关系亲爱,使长幼关系和睦。这是一般人难以办到的,而只有君子能办得到,所以说君子有德行。有德行就叫做有义,有义就叫做勇敢。所以勇敢者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树立道义;树立道义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有德行;有德行之所以可贵,就可贵在于他能够遵行礼仪。所以人们认为勇敢可贵,就可贵在于他敢于实行礼义。所以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天下太平无事之时,就用以倡导实行礼义;天下有事之时,就用于战胜敌人。用于战胜敌人就能做到无敌天下,用于倡导实行礼义上就能使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对外天下无敌,对内天下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这就叫做盛德。所以圣王对勇敢的、强有力的人最为重视。勇敢的、强有力的人,如果不用到倡导实行礼义和战胜敌人上,而用到争强斗胜上,那就叫做乱人。国家执行的刑罚,要处罚诛杀的就是乱人。这样做,百姓就会顺顺畅畅地得到治理而国家就能安定了。
【原文】
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者何也[1]?为玉之寡而之多与?”孔子曰:“非为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2];廉而不刿,义也[3];垂之如队,礼也[4];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5];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6];孚尹旁达,信也[7];气如白虹[8],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9];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10]故君子贵之也。”
【注释】
[1]:同“珉”,似玉的石头。字或作“碈”。
[2]缜密以栗,知也:孔疏:“栗,谓坚刚。”《训纂》引王引之曰:“谨案坚刚非知也,栗者,秩然有条理之貌。《说文》:‘瑮,玉英华罗列秩秩。’‘瑮’与‘栗’同。”
[3]廉而不刿(ɡuì),义也:孔疏:“言玉体虽有廉棱,而不伤割于物,人有义者,亦有断割而不伤物。”廉,棱角。刿,伤。
[4]垂之如队,礼也:孔疏:“言玉体垂之而下坠,人有礼者亦谦恭而卑下。”队,同“坠”。
[5]“其声”三句:孔疏:“言玉体以物叩击,其声清泠发越以长远而闻,其击之终,音声则诎然而止,不如钟声击罢犹有余音也。其为乐之法,初作声而发扬,乐罢则止如槁木,言玉体亦然。”诎然,郑注:“绝止貌也。”
[6]“瑕不揜瑜”二句:孔疏:“言玉之病处不揜映美处,玉之美处不揜映病处,皆以忠实见外,如人之忠者,亦以忠心见外。”揜,同“掩”。
[7]孚尹(yún)旁达,信也:孔疏:“玉采色彰达,著见于外,无隐掩,如人有信者亦著见于外。”孚,同“浮”。尹,通“筠”,指润色在外。
[8]虹:古人谓虹为天之气。
[9]圭、璋特达,德也:孔疏:“以聘享之礼,有圭璋、璧琮,璧琮则有束帛加之乃得达,圭璋则不用束帛,故云‘特达’”;“言人之有德,亦无事不通,不须假他物而成”。
[10]“《诗》云”以下二句:出自《诗经·秦风·小戎》。
【译文】
子贡问孔子说:“请问,君子为什么珍视玉而轻视珉呢?是因为玉少而珉多的缘故吗?”孔子回答说:“不是因为珉多就轻视它、玉少就珍视它。从前,君子的美德都拿玉来比拟。玉温和而润泽,这就像是‘仁’;缜密而有条理,这就像是‘智’;有棱角但不伤人,这就像是‘义’;垂挂而下坠,这就像是‘礼’;叩敲一下,声音清泠悠扬,而后绝然而止,这就像是‘乐’;瑕疵不会掩盖美质,美质也不会掩盖瑕疵,这就像是‘忠’;光彩外显旁达无隐匿,这就像是‘信’;玉上光气如白虹,这就像是‘天’;精气在山川中显现,这就像是‘地’。圭、璋作为朝聘礼物可不附加束帛单独使用,特别送达,这就像是‘德’;天下没有人会不看重玉,这就像是‘道’。《诗经》上说:‘想念君子,他像玉那样温润。’所以,君子重视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