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义第四十六
【题解】
郑玄说:“名曰‘射义’者,以其记燕射、大射之礼,观德行取于士之义。”
古代射礼有五:一曰乡射,谓州长招集民众习礼于州序之射;二曰大射,谓诸侯与其臣在国学习礼之射;三曰燕射,谓君宴其臣,一献之后举行之射;四曰宾射,谓天子、诸侯宴飨来朝之宾,因与之射;五曰泽宫之射,谓天子祭前选择助祭之士之射。本篇主要发明《仪礼》中《乡射礼》和《大射仪》二篇之义,阐述了射之乐章的上下等级差别,天子、诸侯选士与祭之法,君臣、父子正鹄之义,以及饮酒养病之事等。
【原文】
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1];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2]。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注释】
[1]燕礼:古代贵族在闲暇之时,为慰劳下属而举办的宴饮的礼仪。燕,通“宴”。
[2]周还(xuán):周旋。中(zhònɡ):符合。
【译文】
古代诸侯举行大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燕礼;卿、大夫、士举行射礼前,一定要先举行乡饮酒礼。所以燕礼,是用来明确君臣之义的;乡饮酒礼,是用来明确长幼之序的。所以射箭的人,他的进退转身都一定要符合礼节的规定。内心端正,外表挺直,然后手持弓箭就能稳定牢固,手持弓箭稳定牢固,然后才可以谈得上射中。所以说一个人外部的举止就能看得出内在的德行。
【原文】
其节:天子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卿大夫以《采》为节,士以《采蘩》为节[1]。《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也;《采》者,乐循法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天子为节,卿大夫以循法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故明乎其节之志,以不失其事,则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功成则国安。故曰:“射者,所以观盛德也。”
【注释】
[1]“天子以《驺虞》为节”四句:《驺虞》、《采》、《采蘩》都是《诗经·召南》篇名,《狸首》则为逸《诗》篇名。
【译文】
射箭时的音乐伴奏节拍:天子以《驺虞》为节拍,诸侯以《狸首》为节拍,卿大夫以《采》为节拍,士以《采蘩》为节拍。《驺虞》这首诗歌,是赞美百官齐备的;《狸首》这首诗歌,是赞美诸侯按时朝见天子的;《采》这首诗歌,是赞美卿、大夫遵循法度的;《采蘩》这首诗歌,是赞美士不失职守的。所以天子以赞美百官齐备的音乐为节拍,诸侯以赞美按时朝会天子的音乐为节拍,卿、大夫以赞美遵循法度的音乐为节拍,士以赞美不失职守的音乐为节拍。所以,显明了各自伴奏音乐节拍的志趣,而不失各自的职事,这样就能成就功业而树立德行。德行树立了就没有暴动作乱的祸患了,功业成就了国家就安定了。所以说:“通过射礼,可以观察至为伟大的德行。”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1]。射者,男子之事也[2],因而饰之以礼乐也。故事之尽礼乐,而可数为以立德行者,莫若射,故圣王务焉。
【注释】
[1]“是故”句:孔疏,这是指天子通过射礼考察诸侯以下人员的德行及才艺的高下,并非直接加以拔擢任用。或说这是天子通过射礼考察诸侯以下人员德行,选拔参与祭祀的人员。
[2]射者,男子之事也:《内则》云:“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家中生了男孩子,就在大门左侧悬挂弓,所以说射是男子之事。
【译文】
所以古时的天子通过射箭礼仪来选拔诸侯、卿、大夫和士。射箭,是男子与生俱来的事,所以才用礼乐来修饰它。所以在所有事情中,尽情地用礼乐加以修饰,而且可以多次反复地进行,并能够兴树立德行的,没有比射箭更好的了,所以圣王重视并致力于这项礼仪。
【原文】
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1],天子试之于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其容体不比于礼,其节不比于乐,而中少者,不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是以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夫君臣习礼乐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
[1]岁献:郑注:“献国事之书及计偕物也。”诸侯每年向天子提交国事及财政收支情况的报告,并呈献贡物。贡士:郑注:“三岁而贡士。旧说云:大国三人,次国二人,小国一人。”
【译文】
所以古时天子规定这样的制度:诸侯每年要向天子贡献方物、推荐士,天子在射宫里考核他们。如果仪容体态合乎礼节,动作节奏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多,那就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如果仪容体态不合乎礼节,动作节奏不合乎音乐,射中的又少,就不能参加天子的祭祀。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多,天子就奖励推荐的诸侯;士参加天子的祭祀次数少,天子就责备推荐的诸侯;多次奖励就增加诸侯的封地,多次责备就削减诸侯的封地。所以说:“射礼,举行射箭的礼仪是为了诸侯。”所以诸侯君臣都用心于射礼,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因此,诸侯君臣用心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而封国被灭、君臣流亡的,从未有过。
【原文】
故《诗》曰:“曾孙侯氏,四正具举。大夫君子,凡以庶士,小大莫处,御于君所。以燕以射,则燕则誉。”[1]言君臣相与尽志于射以习礼乐,则安则誉也。是以天子制之,而诸侯务焉。此天子之所以养诸侯而兵不用,诸侯自为正之具也。
【注释】
[1]“故《诗》曰”以下八句:逸《诗》诗句。孔疏是《狸首》的内容,后世学者有异议。侯氏,诸侯。郑注:“四正,正爵四行也。四行者,献宾、献公、献卿、献大夫,乃后乐作而射。”小大莫处,指小官、大官凡是有职务的没有不来到的。御,侍。
【译文】
所以《诗》上说:“天子后裔各家诸侯燕礼饮酒,正爵献酒四轮过后举行射礼。大夫、君子及众士、庶士,无论小官大官、凡是有职务的无不参与,都到国君之处去服侍。既燕饮又射箭,安享欢乐又有好声誉。”这就是说,诸侯君臣同心协力都致力于射礼,并学习射礼的礼仪和音乐,就又能安乐又有声誉。所以天子制定了射礼礼仪,而诸侯致力于射礼。这就是天子之所以蓄养着诸侯而不需要动用武力去挟制诸侯,而诸侯也可以规范修正自己的方法。
【原文】
孔子射于矍相之圃[1],盖观者如堵墙。射至于司马[2],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3],曰:“贲军之将[4],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5],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又使公罔之裘、序点扬觯而语[6]。公罔之裘扬觯而语曰:“幼、壮孝弟[7],耆、耋好礼[8],不从流俗,修身以俟死,者不[9]?在此位也。”盖去者半,处者半。序点又扬觯而语曰:“好学不倦,好礼不变,旄、期称道不乱[10],者不?在此位也。”盖有存者[11]。
【注释】
[1]矍(jué)相:古地名。圃: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
[2]射至于司马:孔疏:“欲射之前,先行乡饮酒之礼,献宾及介,献众宾之后,未旅之前,作相为司正。至于将射,转司正为司马。”司正负责纠察饮酒者的仪容,司马负责主持射礼各项活动。
【原文】
[3]子路:孔子的弟子。见《檀弓上》“孔子哭子路于中庭”节注[1]。延:进。
[4]贲(fèn):郑注:“读为‘偾’。偾,犹覆败也。”
[5]与为人后者:指通过干求等手段成为别人的后人的人,如庶子夺取嫡位等。
[6]公罔之裘:公罔裘,人名。姓公罔,名裘。孔子的学生。之,语助词。序点:人名。姓序,名点。孔子的学生。
[7]幼、壮:二十曰“幼”,三十曰“壮”。
[8]耆(qí)、耋(dié):六十曰“耆”,七十曰“耋”。
[9]者不:郑注:“言有此行不,可以在此宾位也。”不,同“否”。下同。《训纂》引王念孙说,此句应在“者”下断句,“不”字从下读,为发语词,“不在此位”即“在此位”。亦可备一说。
[10]旄:通“耄”(mào),八十、九十曰“耄”。期:即“期颐”,百岁老人。
[11]:通“仅”。
【译文】
孔子在矍相的菜园里演习射礼,围观的人多到如一堵墙。饮酒后主持乡饮酒礼的司正变为司马,孔子让子路手持弓箭进到观礼者中邀请射箭的人,说:“败军之将,亡国的大夫,通过干求做他人后嗣的,不得进入,其余的人都可以进入参加射礼。”于是约有一半的人离去了,另一半的人入场。准备旅酬时,孔子又让公罔裘和序点举起酒杯对观礼者说:“二、三十岁时孝顺父母、敬顺兄长,六、七十岁时还喜好礼仪,不流于俗,修身至死,这样的人有吗?有的话就留在原位。”这样又约有一半的人离开了,剩下一半的人留在原位。序点又举杯对观礼者说:“爱好学习而不厌倦,爱好礼仪而不改变,八、九十直到百岁始终遵循道义而不乱,这样的人有吗?有就请留在原位。”结果留下的仅有几个人了。
【原文】
射之为言者绎也[1],或曰舍也[2]。绎者,各绎己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则射中矣。故曰:“为人父者以为父鹄[3],为人子者以为子鹄,为人君者以为君鹄,为人臣者以为臣鹄。”故射者各射己之鹄。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侯,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
【注释】
[1]绎:孔疏:“陈也,言陈己之志。”
[2]舍:孔疏:“中也,谓心平体正,‘持弓矢审固’,则能中也。”
[3]为人父者以为父鹄(ɡǔ):孔疏:“谓升射之时,既身为人父,则念之云‘所射之鹄是为人父之鹄,中则任为人父,不中则不任为人父’。故为人之父者,以为父鹄。下放(仿)此。”鹄,箭靶。
【译文】
射就是“绎”的意思,或者说是“舍”的意思。绎,就是陈述自己的志向。所以在射箭时心气平和,把持弓箭就稳定牢固,把持弓箭稳定牢固,就能射中目标。所以说:“做父亲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父亲的目标,做儿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儿子的目标,做国君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国君的目标,做臣子的就要把靶子当作做好臣子的目标。”所以,每个人所要射的靶子都是自己应达到的目标。所以天子的大射叫“射侯”。射侯,就是以射礼检验诸侯能否做诸侯。射中就可以为诸侯,射不中就不能为诸侯。
【原文】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1]。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不得与于祭者有让,削以地;得与于祭者有庆,益以地。进爵、绌地是也[2]。
故男子生,桑弧,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3]。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注释】
[1]泽:宫名。孔疏:“泽所在无文,盖于宽闲之处,近水泽而为之也。”
[2]绌:通“黜”。
[3]“故男子生”三句:见《内则》“国君世子生”节。
【译文】
天子将要举行祭祀,一定要先在泽宫中演习射箭。泽,就是选择,用以选择参与祭祀的人士。已在泽宫习射,而后就去射宫射箭,射中的诸侯可以参加天子的祭祀典礼,没射中的诸侯就不能参加祭祀典礼。不能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责罚,削减封地;可以参加祭祀典礼的诸侯会受到褒奖,增加封地。进爵,或削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男孩出生了,就要让射人用桑木做的弓和六支蓬草茎制的箭,射向天地四方。天地四方,是男子的事业所在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先立志于事业所在的地方,然后才敢让他享用谷物,就是说这才敢让他吃饭食。
【原文】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1]
【注释】
[1]“孔子曰”以下五句:出自《论语·八佾》,个别字略有不同。必也射乎,郑注:“言君子至于射则有争。”
【译文】
射箭这件事,包含了仁的道理。射箭,首先要端正自身,自身端正后才把箭发射出去,射出后没有射中,不抱怨胜过自己的人,而要反过来对自己加以检讨。孔子说:“君子之间没有什么可以争的,至于射箭的时候就一定会有争了!比赛双方互相揖让升堂,射完后再互相揖让下堂饮酒,即使是争也是君子之争。”
【原文】
孔子曰:“射者何以射?何以听?循声而发,发而不失正鹄者,其唯贤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则彼将安能以中?”《诗》云:“发彼有的,以祈尔爵。”[1]祈,求也,求中以辞爵也。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求中以辞爵者,辞养也。
【注释】
[1]“《诗》曰”以下二句:出自《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尔,你。
【译文】
孔子说:“射箭的人怎样射箭?又怎样听着音乐和射箭相配合?循着音乐的节奏发射出箭矢,发射箭矢而能不失靶子的,那只有贤者吧!如果是不肖之人,他怎么能射中靶子呢?”《诗》上说:“射出箭矢而射中目标,祈求保佑不喝罚酒。”祈,就是求的意思,祈求箭矢射中目标以免喝罚酒。酒,是用来养老的,是用来养病的,祈求箭矢射中目标而免于喝酒,就是辞却他人的奉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