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位第十四
【题解】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明堂’者,以其记诸侯朝周公于明堂之时所陈列之位也。”
从全篇内容看,其篇名或如王夫之所说:“《明堂位》者,取篇首之辞以为篇目。”
本篇从开头到“七年,致政于成王”,这一部分内容与《逸周书·明堂解》基本相同。主要记载周公摄政,天下大治,诸侯来朝于明堂,各就其位。之后的部分则记述因周公之德,鲁国国君可袭用古代天子衣物、器物等事,通篇赞美鲁国礼乐之盛,但夸饰过度,多不实之辞。
【原文】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之位[1]:天子负斧依[2],南乡而立。三公,中阶之前[3],北面,东上。诸侯之位,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之国,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之国,门东[4],北面,东上。诸男之国,门西,北面,东上。九夷之国[5],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6],应门之外[7],北面,东上。四塞[8],世告至[9]。此周公明堂之位也。
【注释】
[1]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武王去世时成王尚年幼,周公代成王掌管朝政。明堂:古代帝王布政及举行祭祀、朝会、庆赏、选士等典礼的地方。据《大戴礼记·明堂》载,它是一座上圆下方的建筑,四堂十二室,一室有四户(门)八牖(窗),代表着天圆地方、四面八方、四时十二月等许多象征意义。周公规定了天子、诸侯等在明堂举行典礼时站立的位置。在陕西长安发掘出王莽时期的明堂建筑遗址。
[2]负:背。斧依:画有斧形图案的屏风,在堂上户牖之间。依,或作“扆”(yǐ),屏风。
[3]中阶:明堂共有九阶,东、西、北各二阶,南面东、中、西三阶。
[4]门:即下文的“应门”。
[5]九夷:与下文的“八蛮”、“六戎”、“五狄”皆为九服之外东、南、西、北四方的国家。“九”、“八”、“六”、“五”指泛数。
[6]九采:按周礼规定,四方诸侯依远近亲疏分为“侯服”、“甸服”、“男服”、“采服”等。此处指九州之牧。《王制》:“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采,即采本州之美物以贡天子。
[7]应门:明堂四面有门,南面之门内有应门。
[8]四塞:四方边塞之国。
[9]世告至:无定期的朝贡,只有在国君易代、新君即位时才来朝见。
【译文】
从前,周公在明堂接受诸侯朝见,规定了天子、诸侯以及四方各国君长所站立的位置:周公代表天子,背靠着带斧形图案的屏风,面朝南而立。三公站在中阶前,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侯爵诸侯站在阼阶东面,面朝西,以北侧为尊位。伯爵诸侯站在西阶西面,面朝东,以北侧为尊位。子爵诸侯,站在应门内的东面,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男爵诸侯站在应门内的西面,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东方的夷族各国君长站在东门外,面朝西,以北侧为尊位。南方的蛮族各国君长站在南门外,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西方的戎族各国君长站在西门外,面朝东,以南侧为尊位。北方的狄族各国君长站在北门外,面朝南,以东侧为尊位。九州之牧采服各国站在应门外,面朝北,以东侧为尊位。九州之外的四方边塞各国,只在新君即位时来朝见一次。这就是周公规定的天子、诸侯在明堂朝见时的位置。
明堂也者,明诸侯之尊卑也。
【译文】
所谓明堂,就是表明诸侯的尊卑等级。
【原文】
昔殷纣乱天下,脯鬼侯以飨诸侯[1],是以周公相武王以伐纣。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2]。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3],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4],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5]。
【注释】
[1]脯鬼侯:将鬼侯杀死后做成肉脯。鬼侯,《史记·殷本纪》中作“九侯”。九侯有“好女”,嫁给纣王,因“不好淫”,纣王杀之,并“醢九侯”。
[2]致政:郑注:“以王事归授之。”
[3]勋劳:郑注:“王功曰‘勋’,事功曰‘劳’。”
[4]革车:兵车。
[5]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旧注已指出,此处所记为“夸辞”,未可尽信。孔子已批评鲁国僭用天子之礼。
【译文】
从前,殷纣王扰乱天下,杀死鬼侯制成肉脯,用来宴飨诸侯,所以周公辅助武王讨伐纣王。武王去世,成王年幼,于是周公摄政,履行天子的职责,治理天下。摄政的第六年,令诸侯到明堂来朝见,制定礼仪和音乐的制度,颁布了度量标准,天下都完全顺从。摄政的第七年,周公就把执政权交还给了成王。成王认为周公对治理天下有功劳,因此将周公封在曲阜,拥有领土七百里,兵车一千辆,命令鲁国国君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礼乐之制来祭祀周公。
【原文】
是以鲁君孟春乘大路[1],载弧[2];旂十有二旒[3],日月之章,祀帝于郊[4],配以后稷[5],天子之礼也。
【注释】
[1]大路:天子祭天所乘之车。
[2]弧:张开旌旗之幅的竹弓。(dú):弓袋。
[3]旂(qí):古代画有两龙相依倚图案并在竿头悬铃的旗子。
[4]帝:郑注:“谓苍帝灵威仰也。”这是“五帝”之一的东方之帝。只有周天子才能祭昊天上帝,鲁是诸侯只能祭所在方位的帝。
[5]后稷:周人始祖。传说因其母未婚,孕而生子,出生后即被弃诸荒野,但受到禽鸟野兽的保护而不死,遂被其母收回,故名之“弃”。后率民从事稼穑,为尧、舜时的农官。
【译文】
因此,鲁国国君就可以在孟春之月乘天子祭天时坐的大路,大路载着张开旌旗的竹弓;飘旗上插有十二条飘带的垂饰,画着日月的图案,到南郊祭祀天帝,并以周的祖先后稷的神主来配享,这是天子祭天之礼。
【原文】
季夏六月,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1],牲用白牡,尊用牺、象、山罍[2],郁尊用黄目[3],灌用玉瓒大圭[4],荐用玉豆、雕篹[5],爵用玉仍雕[6],加以璧散、璧角[7],俎用梡、嶡[8]。
升歌《清庙》,下管《象》[9];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10];皮弁素积[11],裼而舞《大夏》[12]。《昧》,东夷之乐也;《任》,南蛮之乐也[13]。纳夷蛮之乐于大庙,言广鲁于天下也。
【注释】
[1]禘(dì):大祭。鲁之禘,祀周公于太庙,而以鲁公配祭。
【原文】
[2]牺、象、山罍:即牺尊、象尊、罍尊,均为酒器。见《礼器》“天道至教”节注[1][2][8]。
[3]黄目:酒樽名。见《郊特牲》“恒豆之菹”节注[14]。
[4]灌:用酒灌地降神。玉瓒:灌时酌酒的勺子,用玉制成。大圭:斗柄,用玉制成。见《郊特牲》“有虞氏之祭也”节注[10]。
[5]篹(suǎn):笾一类的食器,以竹制作。
[6]玉(zhǎn):夏后氏之爵。,酒盏。仍雕:因爵之形雕刻。夏后氏之爵是不加雕镂的,此则因循其爵之形而加以雕镂。仍,因。
[7]加:加爵,即正献后臣向尸加爵敬酒。璧散、璧角:饮酒的器皿,皆用玉璧装饰杯口。散容五升,角容四升。
[8]梡(kuǎn):有虞氏俎名,有四足如案。嶡(jué):夏代的俎名,与梡相似,两足之间有横木。
[9]“升歌”二句:升乐工于庙堂而歌。《清庙》、《象》,见《文王世子》“天子视学”节注[11][13]。下管,管匏竹一类的乐器在堂下。
[10]“朱干玉戚”二句:见《郊特牲》“诸侯之宫县”节注[4][5]。
[11]素积:与皮弁相配的裳,腰间有皱褶的白布裙。
[12]《大夏》:见《内则》“子能食食”节注[13]。
[13]“《昧》,东夷之乐”四句:按《周礼·春官·鞮耧氏》郑注:“四夷之乐,东方曰《》,南方曰《任》,西方曰《侏离》,北方曰《禁》。”“昧”与“”同。天子有四夷之乐,而鲁只用东夷、南蛮两种,这是降于天子又隆于诸侯的礼仪规格。
【译文】
季夏六月,鲁国国君在太庙以禘礼祭祀周公,牺牲用白色的公牛,酒樽有牛形的牺尊、象形的象尊和有山岭云朵图案的罍尊,郁鬯香酒用黄金镂刻为眼睛形状的酒樽盛放,将郁鬯酒浇地降神时用玉瓒大圭,进献食品时用玉雕饰的豆和笾,献酒时用雕有花纹的玉盏,诸臣在加爵进酒时用璧散和璧角,盛放牲体的俎用有四足和加横木的几案。
乐工登堂唱《清庙》之诗,堂下管乐队吹奏《象》之曲;舞者或左手执红色的盾牌,右手持玉制的戚斧,戴着冕跳《大武》之舞;或头戴皮弁,穿着腰间有皱褶的白布裙,袒露正服前襟露出漂亮的中衣而跳《大夏》之舞。《昧》,是东夷的乐舞;《任》,是南蛮的乐舞。鲁国也将东夷和南蛮的乐舞纳入太庙祭祀中,这是天子要让鲁国将周公之德推广于天下啊。
【原文】
君卷冕立于阼[1],夫人副袆立于房中[2]。君肉袒迎牲于门[3],夫人荐豆、笾。卿大夫赞君,命妇赞夫人,各扬其职[4]。百官废职,服大刑[5],而天下大服。是故夏礿、秋尝、冬烝[6],春社、秋省而遂大蜡[7],天子之祭也。
【注释】
[1]卷(gǔn)冕:即衮冕,天子的祭服。
【原文】
[2]副:首饰。袆:即袆衣,王后的祭服。见《玉藻》“王后袆衣”节注[1]。
[3]肉袒:袒露左臂,表示要亲自杀牲,即《郊特牲》所说的“肉袒亲割,敬之至也”。
[4]扬:举。
[5]大刑:重罪。孙希旦说:“百官废职服大刑,盖祭前誓戒之辞也。”
【原文】
[6]夏礿、秋尝、冬烝:礿、尝、烝皆为四时祭祀之名。此处无春祭名,孙希旦说:“记者见《春秋》不书鲁春祭。遂以为鲁但有三时之祭也。”见《王制》“天子、诸侯宗庙之祭”节注[1]。
【原文】
[7]省(xiǎn):指秋天田猎前的祭祀。大蜡:见《郊特牲》“天子大蜡八”节注[1]。
【译文】
祭祀周公时,国君身穿衮冕之服站在阼阶上,国君夫人头戴首饰身穿袆衣站在房中。国君袒露左臂到庙门迎接祭祀用的牺牲,亲自杀牲祭祖,国君夫人亲自进献豆、笾。祭祀中,卿大夫辅助国君,卿大夫之妻辅助夫人,各自履行自己的职守。官员中擅离职守、放弃职责的,是重罪,要受重罚,这样天下才能好好地服从。所以鲁国夏天的礿祭、秋天的尝祭、冬天的烝祭以及春天祭社,祀土地神,秋天举行的田猎到年终索祭百神的蜡祭,这些实际上都是周天子才有的祭祀。
【原文】
大庙[1],天子明堂。库门,天子皋门;雉门,天子应门[2]。振木铎于朝[3],天子之政也。山节[4],藻棁[5],复庙[6],重檐[7],刮楹[8],达乡[9],反坫[10],出尊[11],崇坫[12],康圭[13],疏屏[14],天子之庙饰也。
【注释】
[1]大庙:郑注:“言庙及门如天子之制也。”大,同“太”。
[2]“库门”四句:郑注:“天子五门:皋、库、雉、应、路。鲁有库、雉、路。”这里是说,鲁国的库门相当于天子的皋门,鲁国的雉门相当于天子的应门。
[3]木铎(duó):见《檀弓下》“卒哭而讳”节注[2]。
[4]山节:斗拱刻画成山形。
[5]藻棁(zhuō):在短柱上绘着图案纹饰。参见《礼器》“是故君子大牢”节注[3]。
[6]复庙:重屋,即双重屋顶。
[7]重檐:双重的屋檐,即在上层屋檐下再安一板檐,以遮挡风雨不要淋坏了墙壁。
[8]刮楹:孔疏:“以密石摩柱。”即用质地细密的石头刮摩楹柱,令其光滑。楹,柱。
[9]达乡:孔疏:“达,通也。乡,谓窗牖也。以牖户通达,故曰‘达乡’也。”
[10]反坫:见《郊特牲》“诸侯之宫县”节注[7]。
[11]出尊:指反坫的位置出于尊位,即酒樽之南。
[12]崇坫:两楹之间的高土台,两君相见,用于放置玉圭等礼品。崇,高。
[13]康(kàng)圭:孔疏:“为高坫,受宾之圭,举于其上也。”康,通“亢”,举。
[14]疏屏:在屏风上刻云气、虫兽等图案。疏,雕刻。
【译文】
鲁国的太庙,犹如天子的明堂。鲁国的正门是库门,相当于天子的正门皋门;鲁国的雉门,相当于天子的应门。鲁君宣布政令前要在朝廷上摇动木铎警示众人,这本是天子宣布政教的做法。鲁国的太庙,在斗拱上雕刻山形图案,在梁上短柱雕刻水草图案,重叠的屋顶,双重的房檐,刮磨光亮的楹柱,四面通达的窗户,两柱子间设饮酒后放空酒杯的土台,土台设在酒樽之南,还设有一个高土台,用以放置诸侯所献的玉圭,还有雕刻云气、虫兽图案的屏风,这些本都是天子太庙的装饰。
【原文】
鸾车,有虞氏之路也;钩车[1],夏后氏之路也;大路,殷路也;乘路[2],周路也。
有虞氏之旂,夏后氏之绥,殷之大白,周之大赤[3]。
夏后氏骆马黑鬣[4],殷人白马黑首,周人黄马蕃鬣[5]。
夏后氏牲尚黑,殷白牡,周骍刚[6]。
【注释】
[1]钩车:车厢前面的栏杆呈弯曲状的车。
[2]乘路:又叫“玉路”,即有玉饰的车。
[3]“有虞氏”四句:郑注:“四者,旌旗之属也。”孙希旦说:“有虞氏始为交龙之旂;夏后氏于旂之外又为绥,殷人又增为大白,周人又增为大赤也。”绥,当为“”,将旄牛尾系在旗顶。大白,白色旗。大赤,赤色旗。
[4]骆:孔疏:“白黑相间也。……夏尚黑,故用黑鬣也。”鬣:马的鬃毛。
[5]蕃:赤色。王引之说,“蕃”是白色。
[6]骍(xīng)刚:赤色的雄性牲畜。
【译文】
鸾车,是有虞氏君主所乘之车;钩车,是夏代君主所乘之车;大路,是殷代君主所乘之车;乘路,是周代君主所乘之车。
有虞氏用画有交龙的旗,夏代又加上了在旗杆顶端插上旄牛尾的旗,殷代又增加了白色的旗,周代又增加了赤色的旗。
夏代用白身黑色鬣毛的马,殷代用白身黑头的马,周代用黄身红色鬣毛的马。
夏后氏祭祀崇尚用黑色的牺牲,殷代崇尚用白色的雄性牺牲,周代崇尚用赤色的雄性牺牲。
【原文】
泰[1],有虞氏之尊也;山罍[2],夏后氏之尊也;着[3],殷尊也;牺、象,周尊也。
爵,夏后氏以,殷以斝[4],周以爵。
灌尊,夏后氏以鸡夷[5],殷以斝[6],周以黄目。其勺,夏后氏以龙勺,殷以疏勺,周以蒲勺[7]。
【注释】
[1]泰:郑注:“用瓦。”陶制的盛酒器,无绘饰。
[2]山罍:孔疏:“画之为山云之形也。”绘有山形云雷的盛酒器。
[3]着:郑注:“着地无足。”无足而腹部直接着地的盛酒器。
[4]斝(jiǎ):一种酒器。见《礼运》“祝、嘏莫敢易其常古”节注[3]。
[5]鸡夷:即“鸡彝”,鸡形或带有鸡形图案的酒器。
[6]斝:读为“稼”,郑注:“画禾稼也。”绘有禾稼图案的酒器。
[7]“夏后氏”三句:龙勺,勺头制成龙头形。疏勺,即勺柄及勺头通刻云气纹饰。蒲勺,孔疏:“刻勺为凫头,其口微开,如蒲草本合而末微开也。”
【译文】
泰,是有虞氏用的无绘饰的陶制盛酒器;山罍,是夏后氏用的画有山云图形的盛酒器;着,是殷代用的器腹着地而无足的盛酒器;牛形的牺尊、象形的象尊,是周代用的盛酒器。
历代饮酒用的酒杯,夏后氏用的是玉饰的,殷代用的是圆口三足的斝,周代用的是容量较小的爵。
历代行灌礼灌地降神用的酒樽,夏代用鸡形的鸡彝,殷代用画有禾稼的酒樽,周代用黄金镂刻为眼睛形状的酒樽。酌酒时所用的勺,夏代用刻为龙头形的勺,殷代用通体刻有云气图形的勺,周代用刻成凫头形的勺。
【原文】
土鼓、蒉桴、苇籥[1],伊耆氏之乐也[2]。拊搏、玉磬、揩击、大琴、大瑟[3],中琴、小瑟[4],四代之乐器也。
【注释】
[1]土鼓、蒉桴(kuài fú):见《礼运》“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节注[7]。苇籥(yuè):苇管做的短笛。
[2]伊耆氏:传说中的古代君王。
[3]拊(fǔ)搏: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皮革内填充糠,形如小鼓。揩击:即柷(zhù)、敔(yǔ),都是打击乐器。见《月令》“是月也,命乐师修鞀、鞞、鼓”节注[4]。奏乐开始时击柷,结束时击敔。大琴:《尔雅·释乐》:“大琴谓之离。”二十七弦。大瑟:又叫“洒”,形似琴,郭璞说:“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二十七弦。”
[4]中琴、小瑟:其制不详。
【译文】
筑土为鼓,抟土为鼓槌,截一节苇管为短笛,这是上古伊耆氏时代的乐器。拊搏、玉磬、柷敔、大琴、大瑟、中琴、小瑟,这是虞、夏、商、周四代所用的乐器。
【原文】
鲁公之庙[1],文世室也[2];武公之庙[3],武世室也[4]。
【注释】
[1]鲁公:周公长子伯禽。
[2]文世室:周文王之庙。世室,按古代宗庙制度,诸侯五庙,其开国远祖之庙,称“世室”,不毁、不迁,父、祖、曾祖、高祖各庙皆应毁弃。
[3]武公:鲁武公。伯禽的玄孙,名敖。
[4]武世室:周武王之庙。
【译文】
鲁公伯禽的庙,相当于周的文王庙,百世不毁;武公敖的庙,相当于周的武王庙,也是百世不毁。
【原文】
米廪[1],有虞氏之庠也;序[2],夏后氏之序也;瞽宗[3],殷学也;宫[4],周学也。
【注释】
[1]米廪:郑注:“虞帝上孝,今藏粢盛之委焉。”和下文的“庠”、“序”、“瞽宗”、“宫”皆指学校。周天子有此四学,鲁国得用天子礼乐,所以也有这四种学校。
[2]序:郑注:“次序王事也。”即安排王事政务。
[3]瞽(gǔ)宗:郑注:“乐师瞽矇之所宗也。”指培养教育目盲的乐师的地方。
[4](pàn)宫:郑注:“于以班政教也。”,或作“泮”。
【译文】
米廪,是有虞氏的学校;序,是夏代的学校;瞽宗,是殷代的学校;宫,是周代的学校。这四种学校,鲁国都有。
【原文】
崇鼎、贯鼎、大璜、封父龟[1],天子之器也;越棘、大弓[2],天子之戎器也。
【注释】
[1]“崇鼎”句:崇、贯、封父,皆为国名。古者伐国,迁其重器,以分同姓。大璜(huáng),夏代之璜。璜,半璧曰“璜”。
[2]棘:通“戟”。
【译文】
崇国的鼎、贯国的鼎、夏的大璜、封父国的龟,这些本是天子的宝器;越国的戟、大弓,这些本是天子的兵器。
【原文】
夏后氏之鼓足[1],殷楹鼓[2],周县鼓[3]。垂之和钟[4],叔之离磬[5],女娲之笙簧[6]。夏后氏之龙簨虡[7],殷之崇牙[8],周之璧翣[9]。
【注释】
[1]鼓足:王念孙说,“鼓足”应为“足鼓”,乃鼓名,与下文“楹鼓”、“县鼓”同例。“足鼓”是带四足的鼓,考古发现出土物中有四足之铜鼓。
[2]楹鼓:鼓框两侧各凿一孔,贯穿在树立的柱子上的鼓。
[3]县(xuán)鼓:鼓周边有环,可以悬于架上的鼓。
[4]垂:人名。舜时的共工(官名)。《世本》:“垂作钟。”认为垂是钟的发明者。和钟:按照声音次序排列悬挂的钟,即编钟。
[5]叔:人名。事迹不详。离磬(qìng):按照声音次序排列悬挂的磬,即编磬。《世本》:“无句作磬。”
[6]女娲(wā):传说中上古时的女帝。《世本》:“女娲作笙簧。”笙簧:笙中之簧,笙中的发音薄片。
[7]簨虡(sǔn jù):悬挂钟磬所用的木架。横木叫“簨”,簨上有一大板叫“业”,直柱叫“虡”。木架上画龙图案为装饰,故曰“龙簨虡”。
[8]崇牙:在簨的大板“业”上刻出锯齿形,以挂钟磬之纮带。
[9]璧翣(shà):簨虡的装饰物。在簨的上端两角插上画有图案的缯制成的扇,扇上载有小玉璧,并垂五彩羽毛于其下。
【译文】
夏代用带四足的足鼓,殷代用有柱贯穿中央的楹鼓,周代用可以悬挂在架子上的县鼓。垂发明了按声音次序排列悬挂的编钟,叔发明了按声音次序排列悬挂的编磬,女娲发明了笙簧。悬挂钟磬的架子,夏代在横梁上绘有龙图案,殷代在有龙图案的横梁的大板上刻出牙形,周代又在横梁的两端插上画有图案的缯制成的扇,扇上载有小玉璧,并垂五彩羽毛于其下。
【原文】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1]。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2]。夏后氏以楬豆[3],殷玉豆,周献豆[4]。
【注释】
[1]“有虞氏之两敦”四句:敦(duì)、琏(lián)、瑚、簋,皆为盛黍稷的食器。
[2]“有虞氏以梡”四句:梡(kuǎn)、嶡(jué),见本篇“季夏六月”节注[8]。椇(jǔ):俎名。“椇”是一种果树,树枝曲桡,果实拐折,此俎之四足向外斜出呈曲桡拐折之状,因而得名。房俎,俎名。左、右各有两足,两足之下各有一跗作为底撑,类似于古代的堂室旁的左、右房,故名。
[3]楬(qià)豆:祭器名。没有图案装饰的木制高脚盘。
[4]玉豆、献(suō)豆:殷之豆以玉作装饰但不雕画图案,周之豆以玉作装饰并且雕刻纹饰,故名。献,雕刻。
【译文】
盛放黍稷,有虞氏用两敦,夏代用四琏,殷代用六瑚,周代用八簋。盛放牲体,有虞氏用有四足的几案,夏代用有四足并加横木的几案,殷代用四足弯曲的几案,周代用左、右各两足,两足之下各有一跗作为底撑的几案。夏后氏用木制的上面没有任何装饰的楬豆,殷代用玉装饰而不绘刻图案的玉豆,周代则用玉装饰又绘刻图案的献豆。
【原文】
有虞氏服韨[1],夏后氏山,殷火,周龙章。
【注释】
[1]韨(fú):祭服上的蔽膝。见《玉藻》“,君朱”节注[8]。
【译文】
历代祭祀的祭服,有虞氏用无纹饰的蔽膝,夏代用画有山形图案的蔽膝,殷代用画有火形图案的蔽膝,周代用画有龙形图案的蔽膝。
【原文】
有虞氏祭首[1],夏后氏祭心,殷祭肝,周祭肺。
夏后氏尚明水[2],殷尚醴,周尚酒。
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有虞氏之绥[3],夏后氏之绸练[4],殷之崇牙[5],周之璧翣。
【注释】
[1]祭首:食前以牺牲之首为祭品行礼。
[2]明水:用铜制的盘皿一类的器具放在月下所承接的露水。
[3]绥:当作“”。见本篇“鸾车,有虞氏之路也”节注[3]。
[4]绸练:郑注:“夏绸其杠,以练为之旒。”即用绸绢缠绕旗杆,以白练作为飘带。
[5]崇牙:郑注:“殷又刻缯为崇牙,以饰其侧。”指将旗帜的边缘刻成牙齿形状。
【译文】
食前之祭,有虞氏崇尚用牺牲的头来祭祀,夏代崇尚用牺牲的心来祭祀,殷代崇尚用牺牲的肝来祭祀,周代崇尚用牺牲的肺来祭祀。
祭祀时的酒饮,夏代崇尚用明水,殷代崇尚用醴酒,周代崇尚用酒。
参与祭祀的官员,有虞氏为五十人,夏代为一百人,殷代为二百人,周代为三百人。
历代的丧葬用旗,有虞氏将旄牛尾系在旗杆顶端做装饰,夏代用白丝绸缠绕旗杆、以素练做飘带加以装饰,殷代将旗帜的边缘做成齿牙之形作为装饰,周代旗上有带图案的缯制成的扇,扇上载有小玉璧,并垂五彩羽毛于其下作为装饰。
【原文】
凡四代之服、器、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1]。
【注释】
[1]资:取。郑注:“春秋时,鲁三君弑,又士之有诔,由庄公始,妇人髽而吊,始于台骀,云‘君臣未尝相弑’,‘政俗未尝相变’,亦近诬矣。”
【译文】
凡是虞、夏、商、周四代所用的礼服、礼器、官员,鲁国都兼而有之。因此鲁国使用的是天子之礼乐,天下人所共知,传闻已久。鲁国的君臣没有互相残杀,礼乐、刑法、行政、风俗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天下诸侯都认为鲁国是有道的国家。所以天下都以鲁国为榜样学习践行礼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