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义第四十七
【题解】
郑玄说:“名曰‘燕义’者,以其记君臣燕饮之礼、上下相尊之义。”
燕礼是古代贵族于闲暇之时为慰劳下属而举行的宴饮活动。燕礼的仪节较为简单,以饮酒为主,只求尽宾、主之欢。燕礼有多种,包括天子燕饮来朝诸侯,诸侯燕饮他国来聘之臣,诸侯自燕饮其臣等等。本篇主要记载诸侯宴请臣下之礼。《仪礼》中有《燕礼》一篇,本篇即为阐释其义。
【原文】
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1]。庶子官职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之卒[2],掌其戒令与其教治[3],别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率国子而致于大子[4],唯所用之;若有甲兵之事,则授之以车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5]。凡国之政事[6],国子存游卒[7],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8]。
【注释】
[1]庶子:郑注:“犹诸子也。《周礼》诸子之官,司马之属也。”按,“庶子”为周代司马的属官,掌诸侯、卿大夫之庶子的教养等职事。本段是《周礼·夏官·诸子》的职文,朱熹、王夫之认为当置于本篇之末。孙希旦认为:“此《诸子》职之文,与《燕礼》本无所当,盖后人因篇末有献庶子之事,误以即庶子之官,遂引此冠于篇首耳。”
[2]庶子:诸子。卒(cuì):通“倅”。郑注:“诸子副代父者也。”即为父之副手。
[3]掌其戒令:孔疏:“此等众子须有戒法政令,而庶子官掌之。”教治:指教育与治身。
[4]国子:即上文的“诸侯、卿、大夫、士之庶子”。大:同“太”。
[5]司马:指管理国家军政事务的官员。正:通“征”,征调。
[6]国之政事:《集说》:“是国之寻常小事,谓力役、土功、胥徒之属,不与于国子,唯民庶所为。”
[7]国子存游卒:孔疏:“未仕者之中,不于其事也。”指王公子弟无公职、可自由行动者。
[8]以考其艺而进退之:孔疏:“是庶子之官,考校其艺之高下,而进退其能否,能者进之,否者退之。”
【译文】
古时候周天子所设置的官职中有庶子官。庶子官负责管理诸侯、卿、大夫、士之诸子,为其父之副手,执掌管理他们的戒法政令、教育和治身,辨别他们的等级,规正他们的朝位。国家有祭祀一类大事,就率领他们到太子那里,由太子使用;如果有打仗的事,就发给他们兵车和甲胄,编成队伍,设立官员,按照军法治理,司马不征用他们。凡是国家要服劳役、土木工程等平常政事,这些贵族子弟中无公职的人都不参与,而安排他们修养品德,学习道艺。春天把他们聚合在学校中学习,秋天把他们聚合在射宫里习射,考核他们的技艺,以其能力的高下决定他们晋升或黜退。
【原文】
诸侯燕礼之义:君立阼阶之东南,南乡[1],尔卿大夫[2],皆少进,定位也。君席阼阶之上,居主位也。君独升立席上,西面特立,莫敢適之义也[3]。
【注释】
[1]乡:通“向”。
[2]尔:通“迩”。据《燕礼》郑注:“揖而移之,近之也。”即君揖卿大夫,让他们靠近。
[3]莫敢適:孔疏:“言臣下莫敢与君敌匹而为礼。”適,同“敌”。
【译文】
诸侯举行燕礼的意义:国君站在阼阶的东南方,面朝南,向卿作揖让卿大夫近前,卿大夫都稍前进,站定在自己的位置上。国君的席位设在阼阶之上,表示国君处在主位。国君单独升堂站立在席上,面朝西方独自站立,这表示臣下没人敢与君匹敌为礼的意思。
【原文】
设宾、主,饮酒之礼也。使宰夫为献主[1],臣莫敢与君亢礼也[2]。不以公卿为宾,而以大夫为宾[3],为疑也[4],明嫌之义也。宾入中庭,君降一等而揖之,礼之也。
【注释】
[1]宰夫:郑注:“主膳食之官也。”为太宰属官。进行燕礼时,因国君尊贵,宾客不敢与之抗礼,因此由宰夫代替国君为主人。
[2]亢:同“抗”。
[3]以大夫为宾:此宾非正宾或众宾,而是为了饮酒礼仪的需要由国君从大夫中指定设置的。
[4]疑:孔疏:“拟也。”据旧注,公卿为朝臣之尊,如以公卿为宾,则有比拟于君、与君抗礼的嫌疑,因此要以地位较低的大夫为宾。
【译文】
设置宾、主,这是饮酒礼的礼数。让宰夫代国君作为主人向宾客献酒,这是表示臣下不敢与国君对等行礼。饮酒仪式中不由公卿担任宾,而由国君指定一位大夫为宾,因为公卿地位尊贵,若由他担任宾,像是要比拟于国君、与国君抗礼,所以要明确地避开嫌疑。宾进入中庭,国君要降一级台阶作揖请他登阶上堂,这是以礼待宾。
【原文】
君举旅于宾[1],及君所赐爵,皆降,再拜稽首[2],升成拜[3],明臣礼也。君答拜之,礼无不答,明君上之礼也。臣下竭力尽能以立功于国,君必报之以爵禄,故臣下皆务竭力尽能以立功,是以国安而君宁。礼无不答,言上之不虚取于下也。上必明正道以道民[4],民道之而有功,然后取其什一,故上用足而下不匮也。是以上下和亲,而不相怨也。和宁,礼之用也。此君臣上下之大义也。故曰:“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
【注释】
[1]举旅于宾:孔疏:“举旅酬之酒以酬宾。”燕礼之旅酬,由国君为宾、为卿、为大夫、为士一一举旅酬之酒。据《燕礼》,举旅时,小臣作下大夫二人之媵觯于公,公取一觯饮,然后取大夫之媵觯以酬宾,宾饮酒。而后再与众依次相酬。
[2]再拜稽(qǐ)首:再拜,拜了两次。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为“九拜”之一。详《曲礼下》“大夫、士见于国君”节注[4]。
[3]升成拜:据《燕礼》,臣下接受君的赐酒后,臣下在堂下行再拜稽首之礼即可,但国君派小臣表示辞谢,因此臣子又升堂再行拜礼,就叫“升成拜”。
[4]道(dǎo)民:即“导民”。
【译文】
当燕礼举行旅酬仪式时,国君举杯向宾旅酬劝酒,以及国君向臣子赐酒,宾与受赐的臣子都要下堂向国君两拜磕头;国君表示辞谢,宾就升堂两次磕头,完成拜礼,这是表明为臣之礼。国君再答拜,礼没有只受不答的,这是表明君上之礼。臣下竭尽全力、竭尽所能为国立功,国君一定要以爵位俸禄作为回报,因此臣下就都会竭尽全力、竭尽所能去立功,这样就能国家安定、国君安宁。礼没有只受不答的,就是说君上也不能搞虚的,只从臣下取得而不予以回报。君上必须彰显申明正道以引导百姓,百姓跟随引导而成功有效益,然后国家抽取十分之一的赋税,这样君上财用充足,臣下百姓也不匮乏。所以上下和睦亲近而不会相互怨恨。和睦安宁,就是礼的作用。这就是君臣上下的大义。所以说:“燕礼,是用来彰显申明君臣之义的。”
【原文】
席:小卿次上卿[1],大夫次小卿,士、庶子以次就位于下。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大夫举旅行酬,而后献士;士举旅行酬,而后献庶子。俎、豆、牲体、荐、羞[2],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
【注释】
[1]小卿次上卿:孙希旦说:“上卿,谓三卿也。小卿,大夫之上,若司徒下之小司徒,司马下之小司马也。”此处译文据《燕礼》补充部分内容。
[2]荐:脯醢。羞:菜肴。
【译文】
燕礼的席位:宾坐在户牖之间,上卿坐在宾席的东侧,小卿坐在宾席的西侧,次于上卿;大夫坐在小卿的西侧,次于小卿;士与庶子依次在堂下站立。饮酒时,宰夫先向国君献酒,国君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酒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卿献酒;卿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酒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大夫献酒;大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酒劝饮;然后,宰夫又向士献酒;士饮酒之后,举杯向众宾举旅酬酒劝饮,最后,宰夫向庶子献酒。席前所陈设的俎、豆以及牲体、肉条、肉酱各种菜肴都按着不同等级有所差别,这是用以表明贵贱等级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