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小结

  下载全书

第六章“精神”既大胆又谨慎地考察了自伦理实体消亡直至法国大革命前后的精神历程。其大胆在于以精神贯穿起这两千余年的历史,从而从不断流变之物中提取出了永恒与神圣的天道。其谨慎则在于,书中并未出现古希腊、罗马、中世纪与法国大革命等确切名称,从而淡化了甚或避免了历史主义的色彩。我们可以说,黑格尔的确极为重视历史,然而却不是历史主义者,这样的谨慎更凸显出意识的形态与现实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他更着重突出的乃是古希腊城邦所实现的伦理共同体,这是一个没有历史甚或根本不会有历史的、活泼而又安静的整体。黑格尔著作中并不多见的溢美之词几乎全部都献给了这个共同体及其伦理意识,正是它在城邦与家庭悲剧性冲突中的灭亡开启了作为重回精神家园的“历史”。它以原子式个人的产生而开始,并最终以其扬弃而终结。因此我们可以将黑格尔对这一整个历史的剖析视为一个大批判,它对古希腊伦理世界政治神学的缺失表达了极大的惋惜,而对此后的“后伦理时代”的异化世界与道德世界则几乎完全是深入骨髓的批判。作为整个后伦理时代中意识诸形态的共同点,个人主义也成为这场全面批判的焦点。

作为这个批判的结束,绝对精神在普遍性与个别性最尖锐的冲突中突然降临最终所凸显的,仍然是政治神学的最高地位。唯有在黑格尔的解释或语言中,某位伟大的英雄人物或某个民族国家的出现才能够避免仅仅成为潮涨潮落的历史中又一个昙花一现之物。我们可以将其视为黑格尔的一个期望,因为作为一位政治神学家,黑格尔的思想体系“自在地”要求成为重建的伦理共同体的圣经。


[1] “在我们看来,产生于痛苦的那理性直接的定在,及其特有的诸形态是没有任何宗教的。”G.W.F.Hegel,Werke ,Bd.3,p.49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9页。

[2] G.W.F.Hegel,Werke ,Bd.3,p.32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页。

[3] G.W.F.Hegel,Werke ,Bd.3,p.32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页。

[4] G.W.F.Hegel,Werke ,Bd.3,p.32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页。

[5] G.W.F.Hegel,Werke ,Bd.3,p.32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6页。

[6] G.W.F.Hegel,Werke ,Bd.3,p.32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7页。

[7] G.W.F.Hegel,Werke ,Bd.3,p.32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7页。

[8] G.W.F.Hegel,Werke ,Bd.3,p.32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7页。“Die Regierung”字面意为“政府”,然而伦理实体乃是以“诸多群体”的分化形式存在的,在这里当指其中的“统治集团”。

[9] G.W.F.Hegel,Werke ,Bd.3,p.33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9页。

[10] G.W.F.Hegel,Werke ,Bd.3,p.33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0页。

[11] G.W.F.Hegel,Werke ,Bd.3,p.33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1页。“Die Individualität”乃是结合了普遍性与个别性(die Einzelheit)的个体性。

[12] G.W.F.Hegel,Werke ,Bd.3,p.3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第21页。

[13] G.W.F.Hegel,Werke ,Bd.3,p.49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9页。

[14] G.W.F.Hegel,Werke ,Bd.3,p.33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3页。

[15] G.W.F.Hegel,Werke ,Bd.3,p.33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3页。

[16] G.W.F.Hegel,Werke ,Bd.3,p.33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3页。

[17] G.W.F.Hegel,Werke ,Bd.3,pp.335-33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3页。

[18] G.W.F.Hegel,Werke ,Bd.3,p.33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5页。

[19]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罗念生译,第910~912行,载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0]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罗念生译,第912~913行,载罗念生《罗念生全集》(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1] G.W.F.Hegel,Werke ,Bd.3,p.33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页。

[22] G.W.F.Hegel,Werke ,Bd.3,p.33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页。

[23] G.W.F.Hegel,Werke ,Bd.3,p.34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页。“Gerechtigkeit des menschlichen Rechts”当译作“来自人法的正义”而非“保障人权的正义”,黑格尔明显对基于原子个人主义的现代契约论国家理论持批判态度,黑格尔的“正义”是指:通过一个“特殊然而代表普遍”的统治集团的执法行为而使整个共同体处于平衡状态。

[24] G.W.F.Hegel,Werke ,Bd.3,p.34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8~19页。“Der Geist”亦有“鬼魂”之义。

[25] 索福克勒斯:《安提格涅》,第1064~1076、1108~1114、1173~1177、1226~1243、1282~1283行。

[26] G.W.F.Hegel,Werke ,Bd.3,p.34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9页。

[27] G.W.F.Hegel,Werke ,Bd.3,p.34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9页。

[28] G.W.F.Hegel,Werke ,Bd.3,p.35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2页。

[29] 克瑞翁在与安提戈涅的对峙中,对合唱队唱道:“要是她获得了胜利,不受惩罚,那么我成了女人,她反而是男子汉了。”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第484~485行。

[30] G.W.F.Hegel,Werke ,Bd.3,p.35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1页。

[31] 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1986,549C-D。

[32] G.W.F.Hegel,Werke ,Bd.3,p.35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3页。

[33] G.W.F.Hegel,Werke ,Bd.3,p.35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34页。

[34] G.W.F.Hegel,Werke ,Bd.3,pp.362-36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1页。

[35] G.W.F.Hegel,Werke ,Bd.3,p.36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1页。

[36] G.W.F.Hegel,Werke ,Bd.3,p.36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4页。

[37] G.W.F.Hegel,Werke ,Bd.3,pp.366-36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45页。

[38] G.W.F.Hegel,Werke ,Bd.3,p.37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55页。

[39] G.W.F.Hegel,Werke ,Bd.3,p.39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73页。

[40] G.W.F.Hegel,Werke ,Bd.3,p.39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75~76页。

[41] G.W.F.Hegel,Werke ,Bd.3,pp.408-411;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90~93页。

[42] G.W.F.Hegel,Werke ,Bd.3,p.40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89页。

[43] G.W.F.Hegel,Werke ,Bd.3,p.41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99页。

[44] G.W.F.Hegel,Werke ,Bd.3,pp.423-42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05页。

[45] G.W.F.Hegel,Werke ,Bd.3,pp.432-43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16页。

[46] G.W.F.Hegel,Werke ,Bd.3,p.43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16页。

[47] G.W.F.Hegel,Werke ,Bd.3,pp.436-437;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19~120页。

[48] G.W.F.Hegel,Werke ,Bd.3,p.43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19页。

[49] G.W.F.Hegel,Werke ,Bd.3,p.438;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21页。

[50] G.W.F.Hegel,Werke ,Bd.3,p.459;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41页。

[51] G.W.F.Hegel,Werke ,Bd.3,pp.479-480;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62~163页。

[52] G.W.F.Hegel,Werke ,Bd.3,p.48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65页。

[53] G.W.F.Hegel,Werke ,Bd.3,pp.484-48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67~168页。

[54] G.W.F.Hegel,Werke ,Bd.3,p.49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6页。

[55] G.W.F.Hegel,Werke ,Bd.3,p.49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第178页。


二 后伦理时代第五章 不可能的和解

三 小结|第四章 后伦理时代批判|黑格尔的政治神学:《精神现象学》与《法哲学原理》释义 - 陈岳、黄嘉树、蒲国良、任剑涛、王续添、王英津、杨光斌、周淑真|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