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观音
【诗人小传】
(1040—1075) 辽道宗(耶律弘基)后。枢密使萧惠之女。清宁初立为懿德皇后,后为人诬陷,被迫自尽。工诗,善谈论,能自制歌曲,尤擅琵琶。其诗词今存《回心院》等十四首。
怀 古
萧观音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
【赏析】
如诗题所示,这是一首怀古诗,从其字面上看,怀的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赵飞燕善歌舞,以体轻,号曰“飞燕”,被召入宫,先为婕妤,不久立为皇后。其妹赵合德亦为昭仪,姊妹专宠十余年。后因成帝倾心合德,飞燕渐被疏远。
全诗四句,字面意思分两层。一、二句为一层,写汉家宫中对赵飞燕的指责。“数”,指责,责备。这个“数”字,为两句的关键性动词,“赵家妆”和“败雨残云误汉王”都是“数”的“宾语”,即赵氏被指责的瑕疵。“赵家妆”,据《汉书》、《飞燕别传》等记载,赵氏在宫,妆饰奢华,“自后宫未尝有焉”,飞燕“喜踽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亦谓赵氏装束之新奇。而赵合德则喜绾“欣愁髻”(见《髻鬟品》)。“败雨”句盖指赵氏姊妹与轻薄子弟私通事。又,相传合德向成帝进媚药,搞得成帝“精出如泉溢”,因而暴卒。这大概就是“误汉王”的内涵了。总之,赵氏在宫,当时就有人骂为“祸水”,诗中用“只数”云云,已可见指责者之多。三、四两句是第二层意思,在笔势和立意上都是个大转折,转而为赵氏申诉:在宫中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声中,只有那“知情”的“一片月”,是亲眼看到赵家的飞燕是怎么样被汉成帝搞到昭阳宫的见证!飞燕出身甚微,本是阳阿主家的婢女。汉成帝到阳阿主家寻欢作乐,“见飞燕而说(悦)之”,硬是凭着皇帝的权威把飞燕弄到宫中,占为私有。后来,插进一个赵合德,迷住了成帝。飞燕为了固宠,为了在倾轧无常的宫中立住脚跟,才与人私通,希望生个“太子”作靠山。在当时的宫中,能够体谅飞燕这番良苦用心的,看来只有那“一片月”了。凡此,皆应是三、四两句的内涵。诗作者萧观音在这里翻了一个历史大案,大胆地对赵飞燕表示了由衷的同情。这种同情,在诗的开头“只数”二字里已露端倪,“只数”云云,正是指出宫中舆论(指责)的偏颇,到了三、四两句,才正式转笔,一反历史的成见,缠绵而含蓄地袒露了自己深沉的思索。这样,单从字面意义上看,这首诗心存忠厚,思绪缠绵,用语含蓄,立义分明,气度和雅,确已显示了一定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
但这首诗并非单纯“怀古”,而是糅进了作者的自我身世之感,借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所谓托意而作也。据辽王鼎《焚椒录》,此诗作于辽道宗大康元年(1075),身为皇后的萧观音因谏阻道宗单骑驰猎,已久被疏远,心情孤寂而苦闷(详见其《回心院词》)。因而,对赵飞燕的遭遇很容易引起共鸣,其心情亦有某些相通之处。这应是萧观音写作《怀古》诗的心理、感情基础,诗中对赵飞燕的某些同情,也正是作者的自我伤悼。
不幸的是,正是这首诗要了萧观音的命。据《焚椒录》记载,乐官赵惟一因演奏《回心院词》与萧观音有所接触,萧的仇家耶律乙辛(时为枢密使)便设计圈套伪作《十香词》骗取萧观音抄写。萧在抄写之后,又题了这首《怀古》诗。耶律乙辛取得这份抄件之后,即利用辽道宗“性忌”的弱点,编造情节,上奏道宗,把《十香词》作为萧后赠给赵惟一的“淫词”,而《怀古》诗中又有“赵”、“惟”、“一”三字,遂诬萧后与赵惟一“淫通”。道宗在暴怒之下,“族诛”赵惟一,并逼萧后自尽。一代才女萧观音就这样结束了她的一生,年仅三十六岁。古人对于诗有“诗谶”、“诗祸”之说,这应当说是萧观音的“诗祸”了。
(邱鸣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