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本末 - (清)孔尚任著,谢雍君、朱方遒评注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桃花扇/(清)孔尚任著;谢雍君,朱方遒评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11

(中华经典名剧)

ISBN978-7-101-12158-2

Ⅰ.桃…Ⅱ.①孔…②谢…③朱…Ⅲ.传奇剧(戏曲)-剧本-中国-清代 Ⅳ.I237.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228951号

书  名 桃花扇

著  者 〔清〕孔尚任

评注者 谢雍君 朱方遒

丛书名 中华经典名剧

责任编辑 舒 琴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北京市丰台区太平桥西里38号 100073)

http://www.zhbc.com.cn

E-mail:zhbc@zhbc.com.cn

印  刷 北京瑞古冠中印刷厂

版  次 2016年11月北京第1版

2016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规  格 开本/880×1230毫米 1/32

印张14 插页2 字数200千字

印  数 1-8000册

国际书号 ISBN978-7-101-12158-2

定  价 28.00元

前言

《桃花扇》,清孔尚任撰,清代文人传奇创作的典范。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又字聘之,号东塘,别号岸堂,自署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孙。一生仕途并不顺坦,早年屡次赴试不第,后捐纳田产,成为国子监监生。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南巡回京,途经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被荐为御前讲经官,深受皇帝嘉许,旋擢国子监博士。两年后,随同工部侍郎孙在丰赴淮、扬疏浚黄河海口。还朝后,升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终因“疑案”被黜。康熙四十一年(1702),归乡隐居。十六年后,病卒于曲阜。《孔子世家谱》卷四十三,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所录诸方志有传。

孔尚任工诗文,考订乐律,精通金石字画,著述甚富,有《岸堂文集》《湖海诗集》《会心录》《石门山集》《宫词百首》《长留集》等,编纂了《平阳府志》《莱州府志》等。尝与顾彩合撰《小忽雷》传奇(存),《大忽雷》杂剧(存),但真正令他名播文坛、长载史册的,是《桃花扇》。

《桃花扇》的创作灵感始于孔尚任在淮、扬一带治河期间,当时他的足迹踏遍了扬州、南京等地,结识了一些明末遗老如冒襄、邓孝咸、石涛等,并到栖霞山拜访了张瑶星道士,这些南明历史的见证人为他塑造《桃花扇》里的历史人物提供了真实而可靠的资料。《桃花扇》前后创作历经十年之久,数易其稿,最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定稿。

全剧在南明弘光朝廷从建立到覆亡的历史大背景下,演述复社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情缘离合,勾勒出明末清初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和复杂多变的世态万象,属于一部历史剧。关于历史剧创作,明清戏剧理论家多持虚实相参、以虚为主的观点,如谢肇淛认为,“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半,方为游戏三昧之笔”(谢肇淛《五杂俎》卷十五《事部三》,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47页)。但孔尚任不这么认为,他重视剧作历史的真实性,一再强调“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这种创作方法的形成与明清易代、历史巨变有关,也与清代创作风气有关。明亡清兴,历史的变故在清初文人心理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和震撼,令他们不得不对历史重新进行反思。受此影响,清初的学术界流行重实证、重考据的学风。流风所及,清初文坛出现了以史入诗、以史作文的创作风气。孔尚任在入国子监前,最擅长经学研究。有了征实重据的经学研究基础,当他面对戏曲艺术时,会不自觉地将这种重考据的思维方法带入创作中。《桃花扇》里发生的事件和出场的人物可谓历史的再现,都有实地、历史事件和原型人物可以考证,主要人物侯方域、李香君,其他人物如杨龙友、柳敬亭、苏昆生、史可法、左良玉,反面人物如阮大铖、马士英等都是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侯李相恋、阮大铖创作《燕子笺》等也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人物和真实的事件共同烘托出《桃花扇》凝重的历史感,吴梅称其品格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孔尚任并非一味地照搬历史,而是采用“失事求似”的方法,在不违背历史精神与发展趋向的基础上,对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做了戏剧化整合,使得剧情转变、情感起伏更加惊心动魄、富于戏剧色彩。最重要的是,在人物和事件的塑造、渲染中,孔尚任融入了个人的主观情思,使《桃花扇》呈现出深刻的寓意。

在《桃花扇小识》里,孔尚任指出: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人面耶?桃花耶?虽历千百春,艳红相映,问种桃之道士,且不知归何处矣?

这段话具有浓郁的哲理意味,从中我们可以明悉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明王朝灭亡的原因。他认为魏阉余孽“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是导致三百年明王朝帝基隳灭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他也阐明了该剧内蕴的多种内涵:明王朝消亡了,这段历史逝去了,那些作威作福、残害忠良的权奸也随历史烽烟的消散而消逝,唯有扇面的桃花血迹历历在目,这血迹寓含着李香君反抗权奸、矢志守节的精神。他又说:“《桃花扇》乃李香君面血所染,香君之面血,香君之心血也。因香君之心血,而传左宁南之胸血、史阁部之眼血、黄靖南之颈血。所谓血性男子,为明朝出血汗之力者,而无如元气久弱,止成一失血之病,奈何?”(《劫宝》出总批)由面血引申开去,隐含着左良玉、史可法等血性男子为国捐躯、以血荐志的忠义精神,李香君、左良玉、史可法等人是明朝的正气所在,他们不会随历史的消亡而消亡,即使历经千百年依然永恒。《桃花扇》的高明之处在于,似在描写爱情却超越爱情,似在描写兴亡却又超越兴亡,连剧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道具“桃花扇”,都不仅仅是普通含义上的词汇,而富有多种意味。全剧充满禅意,给读者带来别样的审美感受。

《桃花扇》的结构也具有独创性,一改传奇创作中副末开场、生旦家门等传统模式,在四十出的主线剧情外,又增设“试一岀”、“闰二十出”、“加二十一出”、“续四十出”,将情节演绎与结构体例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在内容与体例融为一体方面达到新的高度。

此剧一经定稿上演,马上引起轰动。“长安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灺酒阑,唏嘘而散。”连康熙帝都被惊动了,“己卯(1699)秋夕,内侍索《桃花扇》本甚急”(《桃花扇本末》),他不仅阅读剧本,还观看演出,每演到《设朝》《选优》出时,就会皱眉顿足,感慨:“弘光弘光,虽欲不亡,其可得乎?”以此自警。康熙帝的赏阅无疑加快了《桃花扇》的传播速度,它很快流传到湖北、山西等地。据《桃花扇本末》记载,容美桃源洞主田舜年宴请顾彩,“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亦复旖旎可赏,盖不知何人传入”;刘雨峰做山西恒山郡太守,曾留作者观演《桃花扇》,共演两日,“缠绵尽致。僚友知出予手也,争以酒为寿。予意有未惬者,呼其部头,即席指点焉”。

《桃花扇》今存清康熙年间介安堂刻本、清西园刻本、清沈氏刻本、清兰雪堂重校刻本、1917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本、1919年安徽贵池刘世珩暖红室刻《汇刻传剧》所收本等。诸多刻本中,兰雪堂本刊刻精良,是兰雪堂主人以云亭自刻原刊为底本,据“市肆诸足本参考互订”而重刊。本评注本以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藏清光绪乙未(1895)兰雪堂重校刊本为底本,参校《古本戏曲丛刊五集》影印清康熙间介安堂本(简称“清康熙刊本”)、暖红室刻《汇刻传剧》所收本(简称“暖红室本”)和梁启超批注本,部分评语采用暖红室刻《汇刻传剧》所收本里的眉批。原底本有梁溪梦鹤居士《序》、云亭山人《小引》《小识》《本末》《凡例》《考据》《纲领》《砌抹》,兰雪堂主人《题识》、吴穆《后序》及《题辞》数则,本评注本保留了《本末》。校点、注释时,参考了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本。因时间和水平有限,文中如有错讹、不当之处,敬请方家和读者斧正。

谢雍君

2016年8月

桃花扇本末

族兄方训公,崇祯末为南部曹。予舅翁秦光仪先生,其姻娅也。避乱依之,羁栖三载,得弘光遗事甚悉¹。旋里后,数数为予言之。证以诸家稗记,无弗同者,盖实录也。独香姬面血溅扇,杨龙友以画笔点之,此则龙友小史言于方训公者。虽不见诸别籍,其事则新奇可传,《桃花扇》一剧感此而作者。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予未仕时,每拟作此传奇,恐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寤歌之余,仅画其轮廓,实未饰其藻采也。然独好夸于密友曰:“吾有《桃花扇》传奇,尚秘之枕中。”及索米长安,与僚辈饮讌²,亦往往及之。又十余年,兴已阑矣。少司农田纶霞先生来京,每见必握手索览。予不得已,乃挑灯填词,以塞其求,凡三易稿而书成,盖己卯之六月也。

前有《小忽雷》传奇一种,皆顾子天石代予填词。予虽稍谙宫调,恐不谐于歌者之口。及作《桃花扇》时,天石已出都矣。适吴人王寿熙者,丁继之友也,赴红兰主人招,留滞京邸,朝夕过从,示予以曲本套数、时优熟解者,遂依谱填之。每一曲成,必按节而歌,稍有拗字,即为改制,故通本无聱牙之病。

《桃花扇》本成,王公荐绅,莫不借钞,时有纸贵之誉。己卯秋夕,内侍索《桃花扇》本甚急,予之缮本莫知流传何所,乃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

己卯除夜,李木庵总宪遣使送岁金,即索《桃花扇》为围炉下酒之物。开岁灯节,已买优扮演矣。其班名“金斗”,出之李相国湘北先生宅,名噪时流,唱《题画》一折,尤得神解也。

庚辰四月,予已解组,木庵先生招观《桃花扇》。一时翰部台垣,群公咸集,让予独居上座,命诸伶更番进觞,邀予品题。座客啧啧指顾,颇有凌云之气。

长安之演《桃花扇》者,岁无虚日,独寄园一席,最为繁盛。名公巨卿,墨客骚人,骈集者座不容膝。张施则锦天绣地,胪列则珠海珍山。选优两部,秀者以充正色,蠢者以俱杂脚。凡砌抹诸物,莫不应手裕如。优人感其厚赐,亦极力描写,声情俱妙。盖主人乃高阳相公之文孙,诗酒风流,今时王谢也。故不惜物力,为此豪举。然笙歌靡丽之中,或有掩袂独坐者,则故臣遗老也。灯灺酒阑³,唏嘘而散。

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人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石有刘子骥之愿,竟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亦复旖旎可赏。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鸡林之贾耶?

岁丙戌,予驱车恒山,遇旧寅长刘雨峰为郡太守。时群僚高讌,留予观演《桃花扇》,凡两日,缠绵尽致。僚友知出予手也,争以酒为寿。予意有未惬者,呼其部头,即席指点焉。

顾子天石,读予《桃花扇》,引而申之,改为《南桃花扇》,令生、旦当场团圞,以快观者之目。其词华精警,追步临川。虽补予之不逮,未免形予伧父,予敢不避席乎!

读《桃花扇》者,有题辞,有跋语,今已录于前后。又有批评,有诗歌,其每折之句批在顶,总批在尾。忖度予心,百不失一,皆借读者信笔书之,纵横满纸,已不记出自谁手。今皆存之,以重知己之爱。至于投诗赠歌,充盈箧笥,美且不胜收矣,俟录专集。《桃花扇》钞本久而漫灭,几不可识。津门佟蔗村者,诗人也,与粤东屈翁山善。屈翁之遗孤,育于其家,佟为谋婚产,无异己子,世多义之。薄游东鲁,过予舍,索钞本读之,才数行,击节叫绝,倾囊橐五十金,付之梓人。计其竣工也,尚难千百里之半,灾梨真非易事也!

云亭山人漫题

注释:

¹弘光:弘光帝,即朱由崧,明神宗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公元1644—1645年在南京建立南明王朝,当政期间,昏庸无能,朝政腐败。1645年5月,清兵南下,他逃至芜湖,被叛将刘良佐出卖,解押至北京后被杀。

²讌:通“宴”。

³灺(xiè):指灯烛、香火熄灭。

桃花扇传奇卷一(上本)

第一出 听稗(癸未二月)

第二出 传歌(癸未二月)

第三出 哄丁(癸未三月)

第四出 侦戏(癸未三月)

第五出 访翠(癸未三月)

第六出 眠香(癸未三月)

第七出 却奁(癸未三月)

第八出 闹榭(癸未五月)

第九出 抚兵(癸未七月)

第十出 修札(癸未八月)

第十一出 投辕(癸未九月)

第十二出 辞院(癸未十月)

第十三出 哭主(甲申三月)

第十四出 阻奸(甲申四月)

第十五出 迎驾(甲申四月)

第十六出 设朝(甲申五月)

第十七出 拒媒(甲申五月)

第十八出 争位(甲申五月)

第十九出 和战(甲申五月)

第二十出 移防(甲申六月)

加二十一出 孤吟(康熙甲子八月)

第二十二出 守楼(甲申十月)

第二十三出 寄扇(甲申十一月)

第二十四出 骂筵(乙酉正月)

第二十五出 选优(乙酉正月)

第二十六出 赚将(乙酉正月)

第二十七出 逢舟(乙酉二月)

第二十八出 题画(乙酉三月)

第二十九出 逮社(乙酉三月)

第三十出 归山(乙酉三月)

第三十一出 草檄(乙酉三月)

第三十二出 拜坛(乙酉三月)

第三十三出 会狱(乙酉三月)

第三十四出 截矶(乙酉四月)

第三十五出 誓师(乙酉四月)

第三十六出 逃难(乙酉五月)

第三十七出 劫宝(乙酉五月)

第三十八出 沉江(乙酉五月)

第三十九出 栖真(乙酉六月)

第四十出 入道(乙酉七月)


这是第一篇第一出 听稗(癸未二月)

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