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出 移防(甲申六月)
(副净扮高杰领众执械上)
【锦上花】策马欲何之?策马欲何之?江锁坚城,弩射雄师¹。且收兵,且收兵,占住这扬州巿。
俺高杰领兵渡江,要抢苏、杭,不料巡抚郑瑄²,操舟架炮,堵住江口,没奈何又回扬州。但不知黄、刘三镇,此时何往?(杂扮报卒上)报上将军,黄、刘三镇会齐人马,南来迎敌,前哨已到高邮了。(副净)阿呀!不好了!南下不得,北上又不能,好叫俺进退两难。(想介)罢,罢!还到史阁部辕门,央他的老体面,替俺解救罢³。(行介)
【前腔】速去乞恩慈,速去乞恩慈,空忝羞颜,答应何辞?这才是,这才是,自作孽,天教死。
(内喊介。副净领众走下。外扮史可法从人上)
【捣练子】局已变,势难支,踌蹰中夜少眠时⁴。(生上)自叹经纶空满纸⁵。
(外向生介)世兄,你看高杰不辞而去,三镇又不遵军法,俺本标人马,为数无几,怎能守得住江北?眼看大事已去,奈何,奈何!(生)闻得巡抚郑瑄,堵住江口,高杰不能南下,又回扬州来了。(外)那三镇如何?(生)三镇知他退回,会齐人马,又来迎敌,前哨已到高邮了。(外愁介)目前局势更难处矣。
【玉抱肚】三百年事,是何人掀翻到此?只手儿怎擎青天?却莱兵总仗虚词⁶。(合)烟尘满眼野横尸,只倚扬州兵一枝。
(丑扮中军官传鼓介。杂问介)门外击鼓,有何军情?(丑)将军高杰,领兵到辕,求见元帅。(外)他果然来了。传他进来,看他有何话说?(外升帐,开门,左右排列。副净急跑上介)小将高杰,擅离汛地,罪该万死,求元帅开恩饶恕!(外)你原是一介乱民,朝廷许你投诚,加封侯爵,不曾薄待了你,为何一言不合,竟自反去?及至渡江不得,又投辕门。忽而作反,忽而投诚,把个作反、投诚,当做儿戏,岂不可恨⁷!本该军法从事,姑念你悔罪之速,暂且饶恕。(副净叩头起介。外问介)你还有何说?(副净又跪介)前日擅离汛地,只为不肯服礼。今三镇知俺回来,又要交战,小将虽强,独自怎支?还望元帅解救。(向生央介)侯先生替俺美言一句。(生)你不肯服礼,叫元帅如何处断?(外)正是,事到今日,本帅也不能偏护了。
【前腔】争论坐次,动干戈不知进止。他三家鼎足称雄,你孤军危命如丝。(合前⁸)
(副净)元帅不肯解救,小将宁可碎首辕门,断不拜他下风。(生)你那黄金坝上威风那里去了?(副净)那时他没带人马,俺用全军混战,因而取胜。今日三家卷甲齐来,小将不得不临事而惧矣⁹。(生)小生到有个妙计,只怕你不肯依从。(副净)除了服礼,都依。(生)目今流贼南下,将渡黄河,许定国不能阻当,连夜告急。元帅正要发兵防河,你何不奉命前往,坐镇开、洛¹⁰?既解目前之围,又立将来之功。他三镇知你远去,也不能兴无名之师了。将军以为何如?(副净低头思介)待我商量¹¹。(内呐喊介。外)城外杀声震天,是何处兵马?(丑报介)黄、刘三镇,领兵到城,要与高将军厮杀哩。(副净惧介)这怎么处?只得听元帅调遣了。(外)既然肯去,速传军令,晓谕三镇。(拔令箭丢地介。丑拾令箭跪介。外)高杰无礼,本当军法从事,但时值用人之际,又念迎驾之功,暂且饶恕,罚往开、洛防河,将功赎罪,今日已离扬州。三镇各释小嫌,共图大事,速速回汛,听候调遣。(丑)得令。(下。外指高杰介)高将军,高将军,只怕你的性气,到处不能相安哩。
【前腔】黄河难恃,劝将军谋终虑始。那许定国也不是个安静的。须提防酒前茶后,软刀枪怎斗雄雌?(合前)
(向生介)防河一事,乃国家要着,我看高将军勇多谋少,倘有疏虞¹²,罪坐老夫。仔细想来,河南原是贵乡,吾兄日图归计,路阻难行,何不随营前往?既遂还乡之愿,又好监军防河,且为桑梓造福,岂非一举而三得乎?(生)多谢美意,就此辞过元帅,收拾行装,即刻起程便了。(副净)一同告辞罢。(拜别介。外向生介)参谋此去,便如老夫亲身防河一般,只恐势局叵测¹³,须要十分小心,老夫专听好音也。正是:人事无常争胜负,天心有定管兴亡。(下。吹打掩门。生、副净出介。副净)侯先生,你听杀声未息,只怕他们前面截杀。(生)无妨也,他们知你移防,怒气已消,自然散去的。况且三镇之兵,俱走东路,我们点齐人马,直出北门,从天长、六合¹⁴,竟奔河南,有何阻当?(众兵旗仗伺候介。副净)就此起程。(行介)
【朝元令】(生)乡园系思,久断平安字;乌栖一枝,郁郁难居此。结伴还乡,白云如驶,遂了三年归志。(副净)统着全师,烟城柳驿行参差。莫逞旧雄姿,函关偷度时¹⁵。(合)扬州倒指,看不见平山萧寺¹⁶,平山萧寺。
(副净)落日林梢照大旗,
(生)从军北去慰乡思。
(副净)黄河曲里防秋将¹⁷,
(生)好似英雄末路时。
注释:
¹江锁坚城,弩射雄师:指江南巡抚郑瑄坚守镇江,操船架炮,堵住江口,并用弩箭阻射高杰部兵。《小腆纪年·卷六》曰:“先是,江北诸镇兵不戢,眈眈思渡,志葵(明总兵吴志葵)以游击随抚臣郑瑄镇京口,悉心守御,江上以安,故有是命。”记载了这段真实的历史。
²郑瑄:字汉奉,自号昨非庵居士。侯官(今属福建)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时为江南巡抚。
³替俺解救罢:暖红室本眉批曰:“无礼无耻,高杰为最。”
⁴踌蹰:犹豫,徘徊。中夜:指夜半时分。
⁵经纶:指治国安邦的策略。
⁶却莱兵总仗虚词:莱兵,原作“来兵”,据暖红室本改。这是史可法自嘲之词,他手无实权,只能凭借智谋退敌。典自《史记·孔子世家》,春秋时,孔子、鲁定公与齐景公在夹谷(今山东莱芜)相会。齐景公欲使鲁国臣服,设计让莱人进乐时劫持鲁定公。孔子早有防范,见莱人动手,即令卫士绑斩了莱兵,还迫使齐景公归还侵占鲁国的汶阳之地。
⁷岂不可恨:暖红室本眉批曰:“责的明白剀切,此等儿戏人不少,何足责哉?”
⁸合前:也称“合头”,在南戏与明清传奇里,同一曲牌叠唱,对于第二曲以下各曲,凡重复第一曲末尾数句者,为了省写曲文,注上“合前”。
⁹临事而惧:此句化用《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之语,指遭遇大事时,务必保持小心、戒惧。此处高杰错解了本义。
¹⁰开、洛:原作“关、洛”,据清康熙刊本改,指开封与洛阳。下同。
¹¹待我商量:暖红室本眉批曰:“低头寻思,非好谋也,不肯舍扬州耳。”
¹²疏虞:疏忽大意。
¹³叵(pǒ)测:不可推测。
¹⁴天长:今在安徽。六合:今在江苏。
¹⁵函关偷度时:指高杰与侯方域偷偷越过三镇防线。函关,函谷关,指孟尝君偷渡函谷关之故事。典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战国时期,孟尝君一行逃到秦国,到达函谷关下时已值半夜。随行门客有善于口技者,仿鸡鸣,引得关内群鸡齐鸣,关吏开门,孟尝君一行得以出关。暖红室本眉批曰:“将军懊悔,书生踊跃,俱为画出。”
¹⁶平山:平山堂,在江苏扬州西北郊,扬州名胜之地,据传为欧阳修所建。萧寺:原指梁武帝建造的佛寺,后泛指佛寺。苏鄂《杜阳杂编》记载:“梁武帝好佛,造浮屠。命萧子云飞白大书曰‘萧寺’。”
¹⁷防秋:据《唐书·陆贽传》:“西北边岁调河南江淮兵,谓之防秋。”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于秋季侵扰中原,唐朝在西北边塞布置重兵防范。
点评:
本出出评:“和不成则移之,移高兵并移侯生,侯生移而香君守矣。男女之离合,与国家兴亡相关,故并为传出。”
该出在《桃花扇》中可谓颇为关键的一出,因为从结构上说是桃花扇上本的终结,从内容上说又是情节一大转折点,是相当重要的。但是该出情节本身并不复杂,讲述了高杰带兵出走,但因东、西皆被阻断,只得回来向史可法认错,并且最终同侯方域北上防河一事。但在这一段简单情节中,却埋藏了重要的线索,为后面的情节铺下坚实的基础。
从矛盾冲突上而言,该出终结了四镇冲突这一矛盾。但是这一冲突的解决,并不是武将拥兵自重问题的解决,因为高杰并非被史可法、侯方域的计划所召回,而是在东、西两方面军事力量的堵截下被迫向史可法求援的。而且即使高杰向史可法求援,仍然坚持不向另外三镇低头认错,可见史可法只是高杰所寻求的庇护,并非诚心归服之领导。
因而,该出虽然解决了四镇冲突,但是文臣、武将之间不对等的关系,却始终没有被扭转过。孔尚任虽然对南明一干文臣抱有崇敬之心,并在剧中让高杰向他们低头,但他仍然遵从了历史现实。故而,史可法、侯方域在此冲突解决上毫无主动性可言,只能“自叹经纶空满纸”,等待契机的到来。
对于四镇矛盾冲突的解决,并不是该出最关键的作用。该出最关键的作用在于,作为上本的终结,为下本的情节生发做出了充分的铺垫,而这铺垫的关键,就在于高杰移防一事。
《桃花扇》下本最大的情节变化,即是弘光朝廷的崩溃。这固然缘于内政纷争、军事混乱等多方面原因,但造成这一崩溃的最大推动力,则是北兵的南下。而北兵南下这一线索,正是借助高杰北上防河一事引出的。因而,该出对于后续情节的转变,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为贯穿这一伏笔,孔尚任也是颇费心思。最为巧妙的地方,即是将高杰北上与四镇冲突联络在一起,使得情节贯穿而下,毫无阻滞。
历史上高杰北上固是现实情况,四镇之间矛盾重重也是实情,但四镇混战、高杰被逼北上,却都是孔尚任的虚构。如果不这样叙述,那么这一段历史进程就很难被整合到短短的《争位》《和战》《移防》三出之中,而必须耗费更多笔墨叙述高杰、黄得功的矛盾以及许定国的逆反之心等内容,滋生出诸多冗余出目。孔尚任的这两笔虚构,正采用了“减头绪”的创作方法,使得各自独立的历史事件串联为一,既省略了诸多枝节笔墨,又使得情节演进流畅自如。
该场次对于高杰、史可法之间的来往应对,处理得当。
两人在相遇之前,已经处于绝望的境地中了。在高杰方面,他向东、向西都无路可去,处在进退失据的境遇中;在史可法方面,高杰出走他无法控制,另三镇擅自调兵他也无力控制。这两个绝望之人的相遇,是戏剧性的,他们的关系也颇为微妙:高杰虽然不听令于史可法,史可法却是高杰的救命稻草。
从表现上而言,高杰以性命之忧求救于史可法,则必须顺服于史可法,故而赧首羞颜地来到史可法面前,痛陈自己的错误;但是从实力上而言,史可法并无调转高杰兵力的能力,他虽然严厉指斥高杰,但其文辞虚浮,根本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故而高杰认错之后,史可法也没有对他做出实质性的处罚,只能说“本该军法从事,姑念你悔罪之速,暂且饶恕”,给各自保留一个下地的台阶。
这一段的戏剧节奏把握也很巧妙,开场先分别表现高杰与史可法、侯方域,两方都是渐近绝望,情绪愈发低迷。然而绝望的双方突然相遇,却使得节奏发生变化,出现转机—尤其在高杰向史可法认错之后,危机得以妥善解决,双方的命运也都各有转变,走向明朗。
正是经由这样的对峙,高杰才在史可法的指引之下,北上支援许定国防河,为后面的《赚将》诸出打下基础。按照传奇惯例,这是《桃花扇》的“小收煞”。所谓“小收煞”者,即整个剧情并没有完全结束,但是上本的诸多矛盾冲突却得以暂时告一段落,可以悬置于下本再得解决。该出以四镇解纷、高杰北上为冲突,交代了当前的局势与各人的去向,是恰当妥帖的暂时收束。
闰二十出 闲话(甲申七月)
(内鸣金擂鼓呐喊介。外扮老官人,白巾麻衣背包裹急上)戎马消何日?乾坤剩此身。白头江上客,红泪自沾巾。(立住大哭介。小生扮山人背行李上)日淡村烟起,江寒雨气来。(丑扮贾客背行李上)年年经过路,离乱使人猜。(小生见丑介)请了,我们都是上南京的,天色将晚,快些趱行。(丑)正是兵荒马乱,江路难行,大家作伴才好。(指外介)那个老者为何立住了脚,只顾啼哭?(小生问外介)老兄想是走错了路,失迷什么亲人了?(外摇手介)不是,不是。俺是从北京下来的,行到河南,遇着高杰兵马,受了无限惊恐。刚得逃生,渡过江来,看见满路都是逃生奔命之人,不觉伤心恸哭几声。(掩泪介。小生)原来如此,可怜,可叹!(丑)既是北京下来的,俺正要问问近日的消息,何不同宿村店,大家谈谈?(外)甚妙,我老腿无力,也要早歇哩。(小生指介)这座村店稍有墙壁,就此同宿了罢。(让介)请进。(同入介。外仰看介)好一架豆棚。(小生)大家放下行李,便坐这豆棚之下,促膝闲话也好。(同放行李,坐介。副净扮店主人上)村店新泥壁,田家老瓦盆。(问介)众位客官,还用晚饭么?(众)不消了。(小生)烦你买壶酒来,削瓜剥豆,我与二位解解困乏罢。(外向小生介)怎好取扰?(丑向外介)四海兄弟,却也无妨。待用完此酒,咱两个再回敬他。(副净取酒、菜上。三人对饮介。外问介)方才都是路遇,不曾请教尊姓大号,要到南京有何贵干?(小生)在下姓蓝名瑛,字田叔,是西湖画士,特到南京访友的。(丑)在下是蔡益所,世代南京书客,才从江浦索债回来的。(问外介)老兄是从北京下来的了,敢问高姓大名,有甚急事,这等狼狈?(外)不瞒二位说,下官姓张名薇,原是锦衣卫堂官。(丑惊介)原来是位老爷,失敬了。(小生问介)为何南来?(外)三月十九日,流贼攻破北京,崇祯先帝缢死煤山,周皇后也殉难自尽。下官走下城头,领了些本管校尉,寻着尸骸,抬到东华门外¹,买棺收殓,独自一个戴孝守灵²。(小生)那旧日的文武百官,那里去了?(外)何曾看见一人?那时闯贼搜查朝官,逼索兵饷,将我监禁夹打。我把家财尽数与他,才放我守灵戴孝。别个官儿走的走,藏的藏,或被杀,或下狱,或一身殉难,或阖门死节。(小生)有这样忠臣,可敬,可敬!(外)还有进朝称贺、做闯贼伪官的哩。(丑)有这样狗彘,该杀,该杀!(外掩泪介)可怜皇帝、皇后两位梓宫³,丢在路旁,竟没人过问。(小生、丑俱掩泪介。外)直到四月初三日,礼部奉了伪旨,将梓宫抬送皇陵。我执幡送殡,走到昌平州⁴,亏了一个赵吏目⁵,纠合义民,捐钱三百串,掘开田皇妃旧坟⁶,安葬当中。下官就看守陵旁,早晚上香。谁想五月初旬,大兵进关⁷,杀退流贼,安了百姓,替明朝报了大仇,特差工部查宝泉局内铸的崇祯遗钱⁸,发买工料,从新修造享殿碑亭⁹,门墙桥道,与十二陵一般规模¹⁰,真是亘古希有的事。下官也没等工完,亲手题了神牌,写了墓碑,连夜走来,报与南京臣民知道,所以这般狼狈。(小生)难得,难得!若非老先生在京,崇祯先帝竟无守灵之人。(丑问介)但不知太子二王¹¹,今在何处?(外)定、永两王,并无消息。闻太子渡海南来,恐亦为乱兵所害矣。(掩泪介。小生问介)闻得北京发书一封与阁部史可法¹²,责备亡国将相,不去奔丧哭主,又不请兵报仇。史公答了回书,特着左懋第披麻扶杖¹³,前去哭灵,老先生可晓得么?(外)下官半路相遇,还执手恸哭了一场的。(内作大风雷声介。副净掌灯急上)大雨来了,快些进房罢。(众起,以袖遮头入房介)好雨,好雨!(外)天色已晚,下官该行香了。(丑问介)替那个行香?(外)大行皇帝未满周年,下官现穿孝服,每早每晚要行香哭拜的。(取包裹出香炉、香盒,设几上介。洗手介。望北两拜介。跪上香介)大行皇帝呀,大行皇帝呀!今日七月十五,孤臣张薇,叩头上香了。(内作大风雷不止介。外伏地放声大哭介。小生呼丑介)过来,过来,我两个草莽之臣,也该随拜举哀的。(小生、丑同跪,陪哭介。哭毕,俱叩头起,又两拜介。小生)老先生远路疲倦,早早安歇了罢。(外)正是,各人自便了。(各解行李卧倒介。小生)窗外风雨益发不住了,明早如何登程?(外)老天的阴晴,人也料他不定。(丑问介)请问老爷,方才说的那些殉节文武,都有姓名么?(外)问他怎的?(丑)我小铺中要编成唱本,传示四方,叫万人景仰他哩。(外)好,好!下官写有手摺¹⁴,明日取出奉送罢。(丑)多谢!(小生)那些投顺闯贼、不忠不义的姓名,也该流传,叫人唾骂。(外)都有抄本,一总奉上。(丑)更妙。(俱作睡熟介。内作众鬼号呼介。外惊听介)奇怪,奇怪!窗外风雨声中,又有哀苦号呼之声,是何物类?(杂扮阵亡厉鬼,跳叫上。外隔窗看介)怕人,怕人!都是些没头折足阵亡厉鬼,为何到此?(众鬼下。外睡倒介。内作细乐警跸声介¹⁵。外惊听介)窗外又有人马鼓乐声,待我开门看来。(起看介。杂扮文武冠带骑马,幡幢细乐引导¹⁶,扮帝、后乘舆上。外惊出跪迎介)万岁,万岁,万万岁!孤臣张薇恭迎圣驾。(众下。外起呼介)皇帝,皇后,何处巡游?我孤臣张薇不能随驾了。(又拜哭介。小生、丑醒问介)天已发亮,老爷怎的又哭起来?想是该上早香了。(外掩泪介)奇事,奇事!方才睡去,听得许多号呼之声,隔窗张看,都是些阵亡厉鬼。(小生)是了,昨夜乃中元赦罪之期¹⁷,想是赴盂兰会的¹⁸。(外)这也没相干,还有奇事哩。(丑)还有什么奇事?(外)后来又听的人马鼓吹之声,我便开门出看,明明见崇祯先帝同着周皇后乘舆东行,引着文武官员,都是殉难忠臣。前面奏着细乐,排着仪仗,像个要升天的光景。我伏俯路旁,送驾过去,不觉失声大哭起来。(小生)有这等异事!先皇帝、先皇后自然是超升天界的,也还是张老爷一片至诚所感,故此特特显圣。(外)下官今日发一愿心,要到明年七十五日,在南京胜境,募建水陆道场¹⁹,修斋追荐,并脱度一切冤魂,二位也肯随喜么²⁰?(丑)老爷果能做此好事,俺们情愿搭醮²¹。(外)好人,好人!到南京时,或买书,或求画,不时要相会的。(丑)正是。(小生)大家收拾行李前路作别罢。(各背行李下介)
雨洗鸡笼翠²²,
江行趁晓凉。
乌啼荒冢树,
槐落废宫墙。
帝子魂何弱,
将军气不扬。
中原垂老别²³,
恸哭过沙场。
注释:
¹东华门:紫禁城东侧门,在皇城东面偏南,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
²独自一个戴孝守灵:暖红室本眉批曰:“崇祯帝、后大行始末,历历分明,皆胜国实录,不可以野史目之。”
³梓宫:指明崇祯帝、周后的灵柩。
⁴昌平州:今北京昌平。明代属顺天府,明代皇陵之处。
⁵赵吏目:即赵一桂,明崇祯末年,以省察官署昌平州吏目,奉命将崇祯帝、后葬于田皇妃坟圹里。
⁶田皇妃:明崇祯帝的妃子,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五月京城被攻破前二年,葬于昌平州。
⁷大兵进关:指清兵入关。
⁸宝泉局:官署名,掌管铸币。明代始设,清代沿用,隶属户部。
⁹享殿:也称“享堂”,古代陵墓供奉祖先牌位以供祭典的殿堂,是帝王陵园中举行祭祀活动之所。明代称其为“祾恩殿”,清代称为“隆恩殿”。
¹⁰十二陵:明代十二帝王之陵墓,在北京昌平天寿山麓,包括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各陵依山面水而建,布局主从分明。
¹¹太子二王:指明崇祯帝太子朱慈烺和永王朱慈炤、定王朱慈炯。
¹²北京发书一封与阁部史可法:清兵入关后,清摄政王多尔衮致信史可法,称清兵已为崇祯帝报仇,剿灭了农民军,指责南明自立小朝廷,应削号为藩,以降清朝。史可法回信拒绝了多尔衮的要求,但依然希望能与清军合作。
¹³左懋第:字梦石,莱阳(今属山东)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官至户部给事中。在南明朝任右佥都御史,被派赴清议和,后不降而死。
¹⁴手摺:指官吏禀呈公事所用者,多为折纸形式,因亲手呈递,故曰。
¹⁵警跸:古代帝王、王公大臣出行时,所经道路严加戒备,禁止行人走动。
¹⁶幡幢:指佛教中用来装饰和供奉佛、菩萨等像的庄严具品。幡,旌旗的总称。幢,佛教中书写了佛号或经咒的圆筒状旗帜。
¹⁷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是民间祭祀祖先、缅怀亡亲的节日。
¹⁸盂兰会:俗称“放焰口”,民间习俗,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人们会请和尚或尼姑结盂兰会、诵经,以超度亡魂和饿鬼。
¹⁹水陆道场:佛教的一种法会,由僧人诵经,超度亡魂。时间短则一周,长则49天。据称始自梁武帝,后在民间流行。
²⁰随喜:佛家语,指见人行善。此处指布施。
²¹搭醮(jiào):他人延请僧尼、道士设坛打醮时,附资参与一份,求福禳灾。
²²鸡笼:指鸡笼山,即鸡鸣山。
²³垂老别:借用杜甫《垂老别》之诗名和内容。
点评:
本出出评:“哭主一折,止报北京之失,而帝后殉国、流贼破城始末,皆于此折出。虽补笔也,实小结场法。”“张道士、蔡益所、蓝田叔,皆下本结场之人,而此上本末折,方令出场,笔意高绝。又两结场皆是中元,皆鬼神之事;又全折但用科白,不填一曲,是异样变化文字。”
该出并不关涉主要情节,其主要内容也与全书剧情关涉不大:崇祯旧臣张薇在去往南京的路上与画士蓝瑛、商人蔡益所相遇,三人叙说崇祯殉国前后经过,并相约南京再见。
该出看似与全书无涉,确为“闰”出,但也自有一些特殊作用。
其一,在于补叙上本所涉及的历史内容,尤其是对北京城破之后相关情况的补叙。《桃花扇》一剧涉及地点集中于金陵、淮扬一带,所述及的人物也大多是活动于这一带的人,因而全剧几乎没有涉及北方地区的情况—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殉国等一系列事件,并没有被直接表现出来,但这些事件却是导致迎立福王等重大情节的原因,如果对此避而不谈,会使得全剧的视野狭小,失去史诗的格局与气度。因此,作者借张薇之口,将这一段历史予以补充说明,从而对于全剧内容进行了扩展、延伸。
其二,为《桃花扇》一书的立意合法性寻求稳固的根基。《桃花扇》有浓重的缅怀前朝的情绪,如果不对此做出妥善处理,很容易便掉入“文字狱”的陷阱之中,引来祸事。对于崇祯殉国一事的转述,一方面可以将明朝毁亡之责推到李自成等“流贼”身上,另一方面又可以顺便歌颂清军为崇祯及明朝报仇的功德,这就为《桃花扇》确立了合法的政治立场。
据金埴在《巾箱说》中的记载,康熙己卯秋,内侍就曾向孔尚任索要过《桃花扇》一剧,面对朝廷的审阅,孔尚任却丝毫不怵,“于张平州中丞家觅得一本,午夜进之直邸,遂入内府”,甚至没有对文字进行修改就呈送内廷了。孔尚任之所以有如此把握,此出当有功绩在其中。
以上二者,便是该出在情节、立意上的功用。但该出并不仅仅是功能性的,还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其中。首当提及的,便是寄予了作者对崇祯及一干殉国忠臣的崇敬之情。
崇祯殉国一事,素为时人感慨万千,也是官方、民间所一致尊敬的,连入关的清军也对崇祯钦佩有加,对崇祯、后妃善加厚葬。清朝官修的《明史》一书的评价,亦可谓官方评价:“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张薇为崇祯守孝之事,固是当时实情,但此段的编撰,实为表达对崇祯的哀思。诸多随崇祯死节的忠臣,也是孔尚任所表彰的对象。作者借蔡益所编纂唱本一事,表达了对于这些亡故忠臣的纪念。
该出中对于诸多叛臣的贬斥,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历史上,北京城的陷落不仅源于李自成大军的攻击,同样也源于诸多崇祯朝臣的叛变—这些大臣当国难之时,无意为国驱驰,反而中饱私囊,置政局于水火,弃生民于涂炭。当李自成大军赶到时,还不等战况分明,这些大臣就纷纷倒戈相向,开城迎贼。如此嘴脸,令人不齿。以明朝二百六十余年的基业,最终却落得皇帝、皇后的棺椁无人收拾的局面,这些中饱私囊、毫无廉耻的大臣当负主要责任。
桃花扇传奇卷三(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