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出 和战(甲申五月)
(末、净、丑扮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戎装,杂扮军校执旗帜器械呐喊上。末)兄弟们俱要小心着,闻得高杰点齐人马,在黄金坝上伺候迎敌¹。我们分作三队,依次而进。(净)我带的人马原少,让我挑战,两兄迎敌便了。(末)我的田雄不曾来²,我作第二队,总叫河洲哥哥压哨罢³。(丑)就是如此,大家杀向前去。(摇旗呐喊急下。副净扮高杰戎装,军校执械随上)大小三军排开阵势,伺候迎敌。(杂扮卒上)报,报,报!三家贼兵摇旗呐喊,将次到营了。(净持大刀上)老高快快出马,今日和你争个谁大谁小!(众击鼓,净、副净厮杀介。副净叫介)三军齐上,活捉了这个刘贼!(杂上乱战介。净败下。末持双鞭对高介)老子的本领你是晓得的,快快磕头,饶你性命。(副净)我高老爷不稀罕你这活头,要取你那一条狗命。(内击鼓,末、副净厮杀介。副净叫介)三军击鼓前进。(乱战介。末急介)从来将对将,兵对兵,如何这样混战?到底是个无礼贼子,今日且输与你一阵。(丑持双刀领众喊上介)高杰,你不要逞强,我和你大家带着些人马哩,咱就混战一场,有何不可?(副净)⁴你晓得翻天鹞子不怕人的⁵,凭你竖战也可,横战也可。杀,杀,杀!(两队领众混战介。生持令箭立高处,喊叫介,敲锣介。众止杀,仰看介。生摇令箭介)阁部大元帅有令:四镇作反,皆督师之过。请先到帅府,杀了主帅,次到南京,抢了宫阙,不必在此混战,扰害平民。(丑)我们并不曾作反,只因高杰无礼,混乱坐次,我们争个明白,日后好参谒元帅。(副净)我高杰乃本标先锋⁶,怎敢作反?他们领兵来杀,只得迎敌。(生)不奉军令,妄行厮杀,都是反贼。明日奏闻朝廷,你们自去分辩罢。(丑)朝廷是我们迎立的,元帅是朝廷差来的,我们违了军令,便是叛了朝廷,如何使得?情愿束身待罪,只求元帅饶恕。(生)高将军,你如何说?(副净)我高杰是元帅先锋,犯了军法,只听元帅处分。(生)既如此说,速传黄、刘二镇,同赴辕门,央求元帅。(丑)二镇收兵,各回汛地去了。(生)你淮、扬两镇⁷,唇齿之邦,又无宿嫌⁸,为何听人指使?快快前去,候元帅发落。(众兵下。生下台。丑、副净同行,到介。生)已到辕门了,两位将军在外等候,待俺传进去。(稍迟即出介)元帅有令:四镇相争夺,皆当军法从事。但高将军不知礼体,挑嫌起衅⁹,罪有所归,着与三镇服礼。俟解和之日,再行处分。
【香柳娘】劝将军自思,劝将军自思,祸来难救,负荆早向辕门叩¹⁰。(副净恼介)我高杰乃元帅标下先锋,元帅不加护庇,倒叫与三镇服礼,可不羞死人也。罢,罢,罢!看来元帅也不能用俺了,不免领兵渡江,另做事业去。这屈辱怎当,这屈辱怎当,渡过大江头,事业从新做。(唤介)三军快来,从俺前去。(众兵士呐喊摇旗随下。丑望介)呀,呀,呀!高杰竟要过江了,想江南有他的党与,不日要领来与俺厮闹¹¹,俺也早去约会黄、刘二镇,各带人马,到此迎敌。笑力穷远走,笑力穷远走,长江洗羞,防他重来作寇。
(丑下。生呆介)不料局势如此,叫俺怎生收救?
【前腔】恨山河半倾,恨山河半倾,怎能重构?人心瓦解忘恩旧。(南望介)那高杰竟是反了!看扬扬渡江,看扬扬渡江,旗帜乱中流,直入南徐口¹²。(北望介)那刘泽清也急忙北去,要约会三镇人马,同来迎敌。这烟尘遍有,这烟尘遍有,好叫俺元帅搔头,参谋搓手。(行介)且去回覆了阁部再作计较。正是:
堂堂开府辖通侯,
江北淮南数上游。
只恐楼船与铁马,
一时都羡好扬州。
注释:
¹黄金坝:扬州地名,在市区东北处,那里是邗沟与古运河交汇处,明代名“黄巾坝”,久废。后谐音为今名。
²田雄:直隶宣化(今河北宣化)人,原为明朝总兵,在黄得功手下任战将。清兵南下,福王逃至芜湖,黄得功战死,田雄缚福王,降清。
³河洲:刘泽清别号。
⁴(副净):原无,据清康熙刊本补。后一句当为高杰念白。
⁵翻天鹞子:高杰绰号。
⁶本标:指帅府本部。
⁷扬:原作“阳”,据清康熙刊本改。
⁸宿嫌:指旧有的嫌怨。
⁹起衅:指挑起事端。
¹⁰负荆:指高杰向史可法请罪。典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不服相国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官位在自己之上,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蔺相如获知后,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躲避廉颇。廉颇得知后,十分惭愧,肉袒负荆,至蔺相如家请罪。后两人成为刎颈之交。
¹¹不日要领来与俺厮闹:暖红室本眉批曰:“兵骄帅弱,大费调停,况恢复中原乎?读至此,捶胸浩叹。”
¹²南徐口:指江苏镇江。
点评:
本出出评:“有争必有和,争者四镇也,和者侯生也。又须费笔传出,亦传侯生也。”
这场戏是前面一场戏情节的延伸,情节短促迅捷,前半部分人马冲杀,后半部分辕门解纷,可谓大起大落、大开大阖,既为该出的武斗场面预留了充分的表现空间,又为前后情节的承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斗场面的设置,颇为恰当。首先是将冲突设定在开场处爆发,简洁直白地承接了上一出所留下的线索,使得激化的矛盾得到干脆利落的展现;其次战斗次序也被合理安排了一番,使得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三人得以分别与高杰交战,而不显得次序混乱;最后战斗的节奏也在把控中,三镇轮番战斗,并不是呆板地你来我往,而是两将交战、将兵混战的交替结合,最后刘泽清与黄得功分别携众掩杀,可见场面的宏大与激烈,是为节奏之至高处所在。
侯方域携史可法命令出场一段,也富于戏剧效果。他于战斗白热化之时上场,手执令箭于高台之上,以激烈言辞阻断高杰、刘泽清的战斗,使得侯方域这一文弱书生形象,能够在满场文武官兵之中凸显出来。侯方域的止战说辞,精彩凌厉,他巧妙地将矛盾从四镇混战引到史可法督师无力上,将四镇的混战与造反祸民挂钩,从而说明了事态的严重性。听闻此言,高杰与刘泽清才放下兵器,重新冷静审视当下的局面,并且愿意到史可法处听候惩处。
但侯方域这样的力挽狂澜,也显示出史可法对控制四镇军马的技穷。这一出戏表面上看是四镇之间的斗争,实际上也是史可法一干文臣与四镇一干武将之间的矛盾:史可法等人对于局面固然有着透彻的认识,却没有足够的兵马、人力去实现自己的构想;黄得功等人固然兵强马壮极富行动力,却总是意气用事、败坏大局。南明朝廷的军务,正是败坏在这样的矛盾之下。史可法等人施救的企图,也不得不说是悲剧性的尝试。
故而,侯方域严厉的指斥固然能够平息一时的战事,使高杰、刘泽清两人放下武器、归服认错,但还不等矛盾、责任整理清楚,高杰就因为不服史可法的裁决而带兵出走,刘泽清也随之离开,通知三镇做好军事准备。这样的情节,正是对当时文臣失据、武将无谋的混乱局面的写照。
面对此景,侯方域也只能“呆介”,感叹道:“不料局势如此,叫俺怎生收救?”事实上,这也是所有志在挽救危亡南明局势的人心态之表现。武将的跋扈无限制,几乎动摇了朝廷稳固存在的根基。顾诚在《南明史》中总结到:“南明几个朝廷最大的特点和致命的弱点正在于依附武将。武将既视皇帝为傀儡,朝廷徒拥虚名,文武交讧,将领纷争,内耗既烈,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进取。”
在如此劣势之下,史可法与侯方域等人毫无扭转乾坤的能力,只能静待事态的继续发展,以求局面有所转变。
阁部大元帅有令:四镇作反,皆督师之过。请先到帅府,杀了元帅,次到南京,抢了宫阙,不必在此混战,扰害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