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出 截矶(乙酉四月)
(净扮苏昆生上)南北割成三足鼎,江湖挑动两枝兵。自家苏昆生,为救侯公子,激的左兵东来,约了巡按黄澍、巡抚何腾蛟,同日起马。今日船泊九江,早已知会督抚袁继咸,齐集湖口,共商入京之计。谁知马、阮闻信,调了黄得功在坂矶截杀。你看狼烟四起¹,势头不善,少爷左梦庚前去迎敌,俺且随营打探。正是:地覆天翻日,龙争虎斗时。(下。场上设弩台、架炮,铁锁横江。末扮黄得功戎装双鞭,领军卒上)
【三台令】北征南战无休,邻国萧墙尽仇。架炮指江州²,打舳舻卷甲倒走³。
咱家黄得功,表字虎山,一腔忠愤,盖世威名,要与俺弘光皇帝,收复这万里山河。可恨两刘无肘臂之功,一左为腹心之患。今奉江防兵部尚书阮老爷兵牌,调俺驻扎坂矶,堵截左兵,这也不是当耍的。(唤介)家将田雄何在?(副净)有。(末)速传大小三军,听俺号令。(军卒排立呐喊介)
【山坡羊】(末)硬邦邦敢要君的渠首⁴,乱纷纷不服王的群寇。软弱弱没气色的至尊,闹喧喧争门户的同朝友。只剩咱一营江上守,正防着战马北来骤,忽报楼船入浦口⁵。貔貅,飞旌旗控上游;戈矛,传烽烟截下流。
(黄卒登台介。杂扮左兵白旗、白衣,呐喊驾船上。黄卒截射介。左兵败回介。黄卒赶下。小生扮左良玉戎装白盔素甲坐船上)
【前腔】替奸臣复私仇的桀、纣⁶,媚昏君上排场的花丑⁷。投北朝学叩马的夷齐⁸,吠唐尧听使唤的三家狗⁹。拚着俺万年名遗臭,对先帝一片心堪剖,忙把储君冤苦救。不羞,做英雄到尽头;难收,烈轰轰东去舟。
俺左良玉领兵东下,只为翦除奸臣,救取太子。怎耐儿子左梦庚,借此题目,便要攻打城池,妄思进取。俺已训诫再三,只怕乱兵引诱,将来做出事来,且待渡过坂矶,慢慢劝他。(净急上)报元帅,不好了!黄得功截杀坂矶,前部先锋俱已败回了。(小生惊介)有这等事?黄得功也是一个忠义好汉,怎的受马、阮指拨,只知拥戴新主,竟不念先帝六尺之孤¹⁰,岂不可恨!(唤介)左右,快看巡抚黄老爷、巡抚何老爷船泊那边,请来计议。(杂应下。末扮黄澍上)将帅随谈麈¹¹,风云指义旗。下官黄澍方才泊船,恰好元帅来请。(作上船介。小生见介)仲霖果然到来,巡抚何公如何不见?(末)行到半途,又回去了。(小生)为何回去?(末)他原是马士英同乡。(小生)随他罢了。这也怪他不得。(问介)目下黄得功截住坂矶,三军不能前进。如何是好?(末)这倒可虑,且待袁公到船,再作商量。(外扮袁继咸从人上)孽子含冤天惨淡¹²,孤臣举义日光明。来此是左帅大船,左右通报。(杂禀介)督抚袁老爷到船了!(小生)快请!(外上船见介)适从武昌回署,整顿兵马,愿从鞭弭¹³。(末)目下不能前进了。(外)为何?(小生)黄得功领兵截杀,先锋俱已败回。(外)事已至此,欲罢不能,快快遣人游说便了。(小生)敬亭已去,无人可遣。奈何?(净)晚生与他颇有一面,情愿效力。(末)昆生义气,不亚敬亭,今日正好借重。(小生问介)你如何说他?
【五更转】(净)俺只说鹬蚌持,渔人候,傍观将利收¹⁴。英雄举动,要看前和后。故主恩深,好爵自受。欺他子,害他妃,全忘旧。杀人只落血双手,何必前来,同室争斗?
(外)说得有理。(小生)还要把俺心事,说个明白。叫他晓得奸臣当杀,太子当救,完了两桩大事,于朝廷一尘不惊,于百姓秋毫无犯。为何不知大义,妄行截杀?(末)正是,那黄得功一介武夫,还知报效,俺们倒肯犯上作乱不成?叫他细想。(净)是,是!俺就如此说去。(杂扮报卒急上)报元帅,九江城内,一时火起。袁老爷本标人马,自破城池了。(外惊介)怎么俺的本标人马自破城池?这了不得!(小生怒介)岂有此理!不用猜疑,这是我儿左梦庚做出此事,陷我为反叛之臣。罢了,罢了!有何面目,再向江东¹⁵?(拔剑欲自刎介。末抱住介。小生拉外手,注目介)临侯,临侯,我负你了!(作呕血倒地上介。净唤介)元帅苏醒,元帅苏醒!(外)竟叫不应,这怎么处?(末)想是中恶¹⁶,快取辰砂灌下¹⁷。(净取药灌介)牙关闭紧,灌不进了。(众哭介)
【前腔】大将星,落如斗¹⁸,旗杆摧舵楼¹⁹。杀场百战精神抖,凛凛堂堂,一身甲胄。平白的牖下亡,全身首。魂归故宫煤山头,同说艰辛,君啼臣吼。
(杂抬小生下。外)元帅已死,本镇人马霎时溃散,那左梦庚据住九江,叫俺进退无门。倘若黄兵抢来,如何逃躲?(末)我们原系被逮之官,今又失陷城池,拿到京中,再无解救。不如转回武昌,同着巡抚何腾蛟,另做事业去罢。(外)有理。(外、末急下。净呆介)你看他们竟自散去,单剩我苏昆生一人,守着元帅尸首,好不可怜!不免点起香烛,哭奠一番。(设案点香烛,哭拜介)
【哭相思】气死英雄人尽走,撇下了空船柩。俺是个招魂江边友,没处买一杯酒。
且待他儿子奔丧回船,收殓停当,俺才好辞之而去,如今只得耐性儿守着²⁰。正是:
英雄不得过江州,
魂恋春波起暮愁。
满眼青山无地葬,
斜风细雨打船头。
注释:
¹狼烟四起:指边境战事紧急。狼烟,古时边境危急时,借烧狼粪扬起的烟尘来报警。
²江州:今江西九江。
³舳(zhú)舻:原指船头、船尾相衔接的船只。此处指战船。舳,船尾。舻,船头。
⁴渠首:指盗匪的首领,此处指左良玉。渠,大。
⁵楼船:指攻防设施齐备、甲板上建楼数层的战船,外观似楼。
⁶桀、纣:指夏桀、商纣,历史上闻名的暴君。此处指弘光帝。
⁷花丑:戏曲丑角行当里的一种,主要饰演诙谐、滑稽的角色,借指卑鄙、丑恶之人。此处指马士英、阮大铖。
⁸叩马的夷齐:原指忠言直谏,典自《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叩马谏阻武王伐纣。此处借用了“叩马”义,左良玉讽刺那些投降清兵的文官武臣。
⁹吠唐尧听使唤的三家狗:指三镇愚忠,为弘光帝卖命。吠唐尧,典自《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桀犬会听从指使去咬唐尧。三家狗,指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三镇。
¹⁰先帝六尺之孤:指崇祯帝太子朱慈烺。
¹¹谈麈(zhù):清谈时手持麈尾,也称“麈谈”,引申为清谈。参见第十出《修札》注。
¹²孽子含冤:指崇祯太子疑案。参见第三十一出《草檄》注。
¹³愿从鞭弭:指愿意服从,带兵前进。鞭弭,偏义复词,偏“鞭”义,驱车前进。鞭,马鞭。弭,弓末的弯曲处,借指弓。
¹⁴“俺只说鹬(yù)蚌”三句:指两方征战,清军得利。典自刘向《战国策·燕策二》,关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
¹⁵有何面目,再向江东:指左良玉无面目再次进军江东。典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兵败乌江,不愿一人坐船回到江东,“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又有何面目见之?”
¹⁶中恶:中恶毒之气,中邪。
¹⁷辰砂:指朱砂、丹砂,因湖南辰州(今沅陵)所产为佳,故曰。相传可祛除恶邪。
¹⁸大将星,落如斗:指左良玉之死。传说一个人对应天上一颗星辰,人亡,星落。大将星,指左良玉。落如斗,指左良玉像北斗星,他病亡时,星落如斗。
¹⁹旗杆摧舵楼:指舵楼上的旗杆摧折,预示着主帅的死亡。
²⁰如今只得耐性儿守着:暖红室本眉批曰:“昆生笃朋友之义,而不虑强敌,人杰哉!”
点评:
本出出评:“摹写左、黄二帅,各人心事,各人身分,各人见解,丝毫不同,而皆无伤人情,不碍天理,是何等本领?真可为造化在手矣。”“敬亭仗义而去,昆生笃义而守,皆为宁南也,所谓楚两生。”“袁临侯、黄仲霖,俱归结于何腾蛟处。繁枝冗叶,渐次芟除,一部《桃花扇》,始终整洁。”
该出是对左良玉与黄得功军事冲突的直接描写,于江上两军刀兵相见的场面描绘紧张激烈,于左良玉后院失火的反转设置更是慷慨凄凉。整出戏的演进可谓大开大阖、气势磅礴,将这一场导致南朝生存根基毁败的战争,描绘得昂扬悲壮。
根据历史记载,这样的冲突并没有真实发生:左良玉在与黄得功接触之前,便已经病死,其后率兵东进的是其子左梦庚。左梦庚在铜陵遭遇黄得功的阻击而败退,随后便反身依附清军,成为降将。而且左良玉、袁继咸、黄澍等人在引兵东进一事上,各人态度也与剧中写的有所区别。作者之所以在此使左、袁、黄三人同心并进且毫无邪念,当是为了统一情节、减省头绪,从而将这场原因复杂的战争归并到忠奸对立的矛盾上,以此确保全剧脉络的整齐划一。
该出以苏昆生作为开场人物,以简短的独白将前面积累的矛盾勾连陈述一番,为后面重头情节的展现打下了基础。
黄得功的上场,气势十分充足,显出截江悍将的架势。然而他效力于阮大铖、忠诚于弘光帝,却是认贼作父、自毁明途。作者在其独白中,已经隐含这样的寓意了。他所说的“一腔忠愤,盖世威名,要与俺弘光皇帝,收复这万里山河”,实在是可笑之语,也反映出黄得功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
紧接一阵冲突之后,便是左良玉的登场。相比于黄得功悍将气势的描摹,左良玉则显出孤忠老将的态势。面对众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诸多金陵新贵,左良玉更重继承先帝的遗志,拯救先帝所遗之孤。在这里,作者充分注意到了对左良玉、黄得功两个同类人物的区分,使得两个同是以武将登台的人物,分别立足于不同的阵营,持守着不同的观念,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从而使他们有所区别而不致雷同。
作者对于这场冲突的描写,颇为用心,既对历史实情进行了一定的选取,又对舞台表达特性作了一定的表现。
据史籍记载,左良玉率兵东进几乎是倾巢而出,舟船相连可达二百余里,声势几乎达到投鞭断流的地步,而黄得功筑板截江,最终击退左兵,其工事程度也非儿戏。如此浩大的军事场面,在数尺舞台上是根本无法表现的—当然,这也不是戏剧表现军事冲突的方法。该剧对于军事冲突的紧张激烈,是通过对黄得功、左良玉两人的形象对立来表现的。
从君臣道义而言,黄得功力保弘光,左良玉追从崇祯,都是无可厚非的。虽说阮、马等行径奸邪,但这并不是黄得功所能左右的;同样,左良玉追从崇祯似乎秉持正义,但其不惜与黄得功刀兵相见、动摇国本,亦显出其任意妄为的一面。所以说,黄得功所为并非昏聩,左良玉之举也未必贤明,二人只是从自己所坚持的原则出发,酿成这种局面。左良玉甚至还赞叹黄得功是条好汉,黄得功也以为左良玉是同朝友人,可见两人冲突乃局势使然,并非私仇。
黑格尔认为,悲剧的实质就是伦理实体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在这场戏中,黄得功与左良玉各自秉持自己的忠正原则,两人都是“片面的伦理实体”,因而两人的交锋包含着巨大的悲剧性。该出的成功也正在于此—并不以表现宏大的军事冲突为意,而以表现黄、左二人悲剧性的性格冲突为中心。
左良玉退兵议论的一段情节,也是翻转精彩,亦颇显悲壮。
黄得功攻势凌厉,使得左良玉不得不退兵,以求他计。袁继咸前来与左良玉商议,两人以为当今之计只有劝降。此时苏昆生昂然站出,表示他能够顶补柳敬亭之空缺,劝说黄得功回心转意。
然而正在这当口,最为致命也最出人意料的事情出现了—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竟突然反水,从内部摧毁了九江城防。尽管说前面左良玉已经说过“叵耐儿子左梦庚,借此题目,便要攻打城池,妄思进取”,算是为左梦庚的行为做了铺垫,但左梦庚做出背叛自己父亲、祸及整个国家安危之事,仍是超出剧中人乃至观者预料的。
这一事件符合历史实情,最终带兵投降清军的,就是左梦庚。虽说作者将左梦庚叛变一事放在了左良玉死前,但却与历史真实不甚悖逆。而且这样处理,也足以使得熟知南明历史的看客,难料这样的转折存在。这一笔转写,可谓妙笔生花。
左良玉的吐血而亡,也是合情合理—全剧从一开始就对其忠义形象进行了多方面塑造,如今别人尚未叛变,作为血亲骨肉的儿子竟然首先叛变了自己,而且坑害了盟友袁继咸,这如何不令他气急败坏?这样的含恨而逝,虽是英雄气短,却含着无限的慷慨悲凉。
因为左良玉之死、左梦庚叛变,内战总算得以结束,但局势也不可避免地导向更坏的地方—这样的战争对于国本而言可谓巨大的动摇,弘光朝也由此正在向毁灭的边缘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