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下载全书

【题解】

在《周易》里,一个卦象的吉利与否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交流、相应、变通。三者之中,“交流”与“相应”是“变通”的前提。交流,就是下卦与上卦交流,下爻与上爻交流。相应,就是爻与爻之间的阴阳属性要相应。有了交流与相应,自然也就能够实现变通。“变通”不仅是《周易》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在《周易》六十四卦里,《泰》卦是唯一实现“交流”、“相应”和“变通”的卦。它一反大自然的本来面貌,将“天上地下”变化为“地上天下”。这种“反态”使得“天地交”泰,爻爻相应,气象变通。于是六爻之中,初九“征吉”,九二“得尚”,九三“有福”,六四“戒孚”,六五“元吉”,唯上六“泰”极而“吝”。

【原文】

泰[1]:小往大来[2],吉,亨。

【注释】

[1]泰:卦名,下乾上坤。《说文》:“泰,滑也。”滑而不滞则通,引申为通。《序卦》曰:“泰者,通也。”观其卦象,阳来而阴去,小往而大来,阴阳二气相互交感而通,通则久,久而安,故气泰则人安。

[2]小往:坤与乾比,也就是天与地比,则天大而地小。坤在外卦,纯阴为小,于象为“往”,故曰“小往”。大来:乾为天,天为大,纯阳而大,天在地下,为内卦,于象为“来”,故曰“大来”。

【译文】

《泰》卦象征着通顺安泰:坤道柔小往外,乾道伟大入内,吉祥,亨通。

【原文】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1]。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2]。

【注释】

[1]上下交而其志同:上喻君子,下喻臣子,上下交则表明其志气相投相合。

[2]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阳为君子,阴为小人,阴阳二气至《泰》卦时,已至于立春的时节,这时阳息而生,阴消而降,阴气已经渐渐消亡,而阳气则渐渐兴旺生长。

【译文】

《彖传》说:“通泰,坤道柔小往外,乾道伟大入内,吉祥,亨通。”就是说天地交感而万物亨通,上下交感互应则人们的志气相同。内卦有阳而外卦有阴,内为刚健而外为柔顺,内为君子而外为小人,于是君子之道兴旺生长,小人之道减弱消亡。

【原文】

《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1],辅相天地之宜[2],以左右民。

【注释】

[1]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后,君王。上古之君称“后”,后世之君始称“王”。财,《释文》引荀爽注,作“裁”。《集解》引郑注,曰“节”。《本义》释“财”同“裁”。由卦象可知,泰处于阴阳二气运行的通泰之时,故君王分其时节以裁制时序之变。

[2]辅相天地之宜:《集解》引郑注曰:“辅、相,左右助也。”宜,适当。君王分时节序以指导百姓的生活,使其与天地时序的变化相应相合。

【译文】

《象传》说:天地交合,通泰。君王由此而裁制成天地运行之道,辅助天地以适当的方式运行,这样就可以保佑百姓生存发展。

【评析】

《周礼·考工记》之所谓:“天有时,地有气。”朱熹在其《周易本义》曰:“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这样的解释来自于卦象,也来自于卦位。因为阴居于外而在上,阳处于内而在下。阴阳二气的上下错位正说明了二气已经发生了交感,天地已经相通,故万物能通泰地生长。“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气上行,阳气下降,上下交感,阴阳相通。若以此理对应于人事,则上下“志同”。唯其志同,君王才能观察天地运行之道,裁制时序之节,使百姓能按时节的变化而安排生产活动,辅助并保佑百姓顺利平安地顺应天道。

【原文】

初九,拔茅茹[1],以其汇[2]。征吉[3]。

【注释】

[1]茅:茅草,《说文》:“菅也。”茹:《集解》引虞翻曰:“茹,茅根。”王弼曰:“茹,相牵引之貌也。”

[2]以其汇:汇,郑注“类也”。即以其同类而聚集在一起。

[3]征吉:坤为阴,为顺;乾为阳,为健进。阳气上升则为进,进而顺,故曰“征吉”。

【译文】

初九,拔出茅草,茅草与根相连着,这是因为它们以同类相聚。此时此景,前进就会吉祥。

【原文】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1]。

【注释】

[1]志在外:初九为阳,阳气上升,升则上应六四。六四在坤,坤为外卦,乾为内卦。乾,健行至坤,故曰“志在外”。

【译文】

《象传》说:“拔出茅草,前进就会吉祥”,这说明初九的志愿在于向外发展。

【评析】

《尚氏学》认为:“坤为茅茹。”又言“此象失传”,故引《易林》以证之。其实,就卦象而言,以初九之阳刚对应六四之阴柔,则茅茹之柔象已焕然而出,再深入研究,则六四位居坤下,有柔而又柔之容,更类茅茹之象。《乾文言》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茅茹附于地上,为初九上应之象,以理推之,则“坤为茅茹”不仅在爻辞之中,而且也在象中。

【原文】

九二,包荒[1],用冯河,不遐遗[2]。朋亡[3],得尚于中行[4]。

【注释】

[1]包:包容,囊括。荒:巟,荒为古今字,巟从巛,巛为川之本字。《说文》:“巟,水广也。”《集解》引虞翻曰:“巟,大川。”

[2]用冯(pínɡ)河,不遐遗:冯,通“淜”。《说文》:“淜,无舟渡河也。”《尔雅·释训》:“冯河,徒涉也。”即徒步涉过河水。遐,遐远。遗,遗忘。不遐遗,即远而无所遗忘。

[3]朋亡:《坤》卦有“西南得朋,东北丧朋”之说,《泰》卦所处的位置正是东北方,乾之九二上应六五,六五处坤中,故曰“朋亡”。

[4]得尚于中行:尚,保佑,辅助。九二为臣,上应君王六五,二者俱居于卦中,以阳而应阴,故得阴阳中和之道。

【译文】

九二,以包容之心,囊括之志,徒步涉过河水,无论多远都无所遗弃。心中也不结党营私,而以中正之德去辅佑君王。

【原文】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1]。

【注释】

[1]以光大:以,因为。九二以阳居阴,阳阳光明,故曰“以光大”。

【译文】

《象传》说:“以包容之心,囊括之志,徒步涉过河水,以中正之德去辅佑君王”,这是因为九二有光明正大的道德。

【评析】

陶铸同志曾经说过:“心地无私天地宽。”九二以阳刚之德而居于乾中,但是,九二要历尽艰险去辅佐处在六五的君王,就需要有包容天地的气量和囊括四海的意志。《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九二身处乾之正中,虽有失位之嫌,但是,他能有包容天地的气度和以刚健中正之德上应六五之阴柔,故曰“光大”。故能以其“光大”之德而“得尚于中行”。

【原文】

九三,无平不陂[1],无往不复[2]。艰贞无咎[3]。勿恤其孚[4],于食有福[5]。

【注释】

[1]无平不陂:平,九三爻处天地相交之处,平而能分,故曰“平”。“平”而面临变革,故曰“无平”。陂,通“坡”,即倾斜的山坡。

[2]无往不复:乾本在上、在天,因《泰》而互通至下,相交于地。九三上应上六,又复于本位,故曰“无往不复”。

[3]艰贞无咎:艰,《集解》引虞翻注作“险”。九三所处的位置,如《乾文言》所言“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本有“夕惕若厉”之心,又位于阴阳相交之处,至六五互有震象,故曰“艰”。三虽“多凶”而“艰”,然以阳居阳,当位居正,又能应于上六,故曰“无咎”。

[4]勿恤其孚:恤,忧虑。孚,诚信。意谓不要担心自己的诚信不为人所理解。

[5]于食有福:九三在乾,乾为福。九二至六四互为兑,兑为口,上应坤象,坤有多食之象,故曰“于食有福”。

【译文】

九三,世上的事物未有平坦而无坡的情况,也没有往而不复还的情况。艰难曲折时须守持正道,就会免于灾害。不要担心自己的诚信不能被人理解,在食物供给方面有幸福。

【原文】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1]。

【注释】

[1]天地际:际,交接。乾为天,坤为地,九三位于两卦相交接之处,故曰“际”。

【译文】

《象传》说:“世上的事没有往而不复还的情况”,这是因为九三处于天地交接之处。

【评析】

九三以“平”与“陂”和“往”与“复”为喻,说明世上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非此则即彼,有往则必有复,有平则必有陂。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九三处于天地之位将要发生变革之时,为乾之极,所应之爻上六为坤之极,两极处在乾坤交接之间,可升而归其乾之本位,有“复自道”之意。而且,因为九三位于阴阳二气的交合点,很容易产生变革,故九三在《泰》中的位置,实际上也反映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原文】

六四,翩翩[1],不富以其邻[2],不戒以孚[3]。

【注释】

[1]翩翩:疾飞的样子,《诗·小雅·巷伯》“缉缉翩翩”,毛传云“往来貌”,四与三接,下应初九之间,互有兑,兑为悦。兑下为乾,乾为天。兑,悦然翻飞于天,故有“翩翩”之状。尚氏以互震为蝶,于理也通。

[2]不富以其邻:《泰》之互卦为《归妹》),下兑上震,兑与震为邻,故曰“其邻”。六四处于坤卦,坤为阴,阴为虚,虚则无实,故“不富”。其上六五、上六皆为阴虚,又九二至六四互为兑。按《说卦》:兑为刚卤,为毁折。故曰“不富以其邻”。

[3]不戒以孚:即不以其诚信之心而戒其行为,六四当位居正,虽有乘阳之嫌,然下应于初九,初九为乾,阳为君子,故可以“不戒”。

【译文】

六四,翩翩地飞来飞去,因上与阴虚为邻,下有乘阳之嫌,故不富裕,这是因其不以诚信戒其行为的缘故。

【原文】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1]。“不戒以孚”,中心愿也[2]。

【注释】

[1]皆失实:按卦例,阴虚阳实,上坤为阴,六四在坤,故曰“皆失实”。

[2]中心愿:按卦例,阳升而阴降,六四邻近九三,有下降之愿,且阴喜应阳,非初九所强,实六四之所愿,故曰“中心愿”。

【译文】

《象传》说:“翩翩地飞来飞去,因上与阴虚为邻,下有乘阳之嫌,故不富裕”,原因全在于阴虚而失实的缘故。“不以诚信戒其行为”,这说明坤之阴爻都有下降而乘阳的愿望。

【评析】

《周易本义》曰:“阴虚而阳实,故凡言不富者,皆阴爻也。”人常言“远亲不如近邻”,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六四以阴虚为邻,又有乘阳之嫌,故曰“不富以其邻”。至于“翩翩”,前人有多说,或以义理,或以音训,而因象见义者则很少。尚氏以互震为蝶,以卦象论,震为龙,龙有腾飞之象,以蝶类之,未尝不可。现试以兑为蝶类之:九二与六四互为兑,兑为少女,为悦。乾为天,少女悦然而飞天,翩翩如花蝶之貌,故曰“翩翩”。如此,则不仅于理通,于情、于象、于貌也通。

【原文】

六五,帝乙归妹[1],以祉元吉[2]。

【注释】

[1]帝乙归妹:帝乙,据《子夏易传》、京房、荀爽等人的注,皆认为是古帝商汤。归妹,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妹,古称女子,少女。《说文》曰“女弟也”。六五尊居中位,故曰“帝”。六五下应九二,九二至六四互为兑,兑为少女。九三与六五互为震,震为长子,以兑为妹而归之于九二,故曰“归妹”。

[2]以祉元吉:祉,获得幸福,六五居《泰》卦之主,又有“归妹”之喜,故曰“元吉”。

【译文】

六五,帝乙嫁出了自己的妹妹,其妹因下嫁而获得幸福,这件事很吉祥。

【原文】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1]。

【注释】

[1]中以行愿:六五处尊居中,屈尊而下应阳,既顺应阴阳之情,又符合女子从夫之礼,故以其中和之礼而行其下嫁之愿。

【译文】

《象传》说:“获得幸福,且很吉祥”,这是因为六五以“中和”之德实现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评析】

京房在其《易传》载汤嫁妹之辞曰:“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无以天子之贵而骄诸侯。阴之从阳,女之顺夫,本天地之义也。往事而夫,必以礼义。”六五,以阴居尊,以阴应阳,象征着帝王家的女子下嫁。古之筮者以“帝乙归妹”之事为例,来说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顺应天道的大喜事。六五因下应于九二之阳而得到幸福,原因不仅在于六五能屈尊下嫁,更在于她以中正之礼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原文】

上六,城复于隍[1],勿用师[2],自邑告命[3]。贞吝[4]。

【注释】

[1]城复于隍:复,通“覆”,即倾覆。隍,护城的壕沟。《说文》曰:“隍,城池也。”九三至六五互为震,震为艮之覆象,艮为城,艮覆为震,则曰“城覆”。又九二至六四互为兑,“兑为泽”,“为毁折”,类如护城河,故有“城覆于隍”之象。

[2]勿用师:坤为众,有兵众之象,然上六处在穷极之地,上临群阴之象,阴柔之甚,不可以用兵,故曰“勿用师”。

[3]自邑告命:坤为土,土筑城邑,坤性阴,阴皆有下降之志,故曰“自邑”。告,请,传达。命,训令。

[4]贞吝:贞,占问,吝,困难。

【译文】

上六,城墙倾覆于壕沟之中,这时不可出征用兵,城邑中的人请命不要用兵。因为占问的结果是有难。

【原文】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1]。

【注释】

[1]其命乱:泰道行将灭亡,否道将要形成,卑不上承,尊不下施,故“其命乱”。

【译文】

《象传》说:“城墙倾覆于壕沟之中”,这是因为阴乘于阳,尊卑颠倒,政令不顺。

【评析】

上六为《泰》之极,极则有变,变《泰》为《否》,则上下不交,政令不顺,又有“城覆于隍”这样的不祥之兆。子曰“言不顺则事不成”,《泰》之上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故有“命乱”之失。而“命乱”之时,又有阴虚之弱,且无强兵可用。“城覆于隍”、“命乱”、“勿用师”,这一连串的麻烦皆聚集于上,则《泰》之上六,不仅不能泰安,而且还有危而又危的险情,故观《泰》之象,玩《泰》之辞,方可见圣人居安思危的良苦用心。


履䷉否䷋

泰䷊|周易上经|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