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

  下载全书

【题解】

《复》卦一阳勃勃生于众阴之下,象征着阳气回复,正道复兴的情况。一种严冬即将过去,春天将要来到的生机,生动、形象、可喜地展现在人们眼前。陈梦雷指出:“天地之一阳初动,犹人善念之萌,圣人所最重。”卦之初九因及时地回复阳刚之气而得“元吉”,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唱的:“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其余五阴中,凡与初阳相得相应者,皆有所得:六二因近于初阳“美复”而得到赞誉,六三因能勉励“回复”而得“无咎”,六四因下应于初阳而能“独复”其善,六五因敦实回复善道而“无悔”。唯上六因远于初阳而“迷复”,所以有“凶”有“灾”。此卦各爻均以“复”来说事,而其吉凶皆生于与初阳的关系之中。

【原文】

复[1]:亨。出入无疾[2]。朋来无咎[3]。反覆其道[4],七日来复[5],利有攸往[6]。

【注释】

[1]复:卦名,下震上坤,群阴剥尽阳气后,有一阳来复生于下,故曰“复”。

[2]出入无疾:出为阳气外长,入为阳气内生,阳气为“生气”,阳气之长、之生时,人之出入就会“无疾”。按卦象解,阳生于初而成震,震为动,动则出。上卦为坤,坤于卦德为顺。动而出,出而顺,故曰“无疾”。

[3]朋来无咎:阴以阳为朋,一阳来复,则曰“朋来”。阴阳相感,阴以阳通,阴阳相悦,故“无咎”。《兑》之《象》曰“君子以朋友讲习”,朋来则阳生,故“无咎”。

[4]反覆:阳气剥尽之时,一阳归复于下,故称“反覆”。

[5]七日来复:前人于“七日来复”有多种解说,总之,有两种:一为卦气说,《剥》自《乾》来,剥尽众阳,需六个月,然后成《坤》,至一阳来复则为七个月,一爻为一月,古人称月为日。如《诗·豳风·七月》曰“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二为爻象说,《坤》之纯阴六爻,以一爻为一日,至一阳来复,计有七日之长。二说均通。

[6]利有攸往:因阳气来复,下卦成震,震为动,动而顺,顺而往,阳气更生,故曰“利有攸往”。

【译文】

《复》卦象征着阳气往而复来:亨通。阳气从内生长,出入之间则无从得疾患。朋友前来也不会有什么过失。阴气剥尽至阳气来复,其运行有规律性,一般需要七日。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前往。

【原文】

《彖》曰:“复,亨”。刚反[1],动而以顺行[2]。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覆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3]。“利有攸往”,刚长也[4]。复,其见天地之心乎[5]。

【注释】

[1]刚反:刚指初阳,言“反”而不言“来”,自上而下曰“来”,“复”之初阳是自《剥》反于《复》,变成震初,故曰“刚反”。

[2]动而以顺行:《复》下为震,震为动,坤为顺,阳气上行而遇顺,是顺势而行,故曰“动而以顺行”。

[3]天行:行,道。天行,天道。《集解》引侯果曰:“五月天行至午,阳复而阴升也,十一月天行至子,阴复而阳升也。天地运往,阴阳升复,凡历七月,故曰‘七日来复’。”这种往复的规律是天体的运行形成的,故曰“天行”。

[4]刚长:阳生于初,阳气有上长之势,故曰“刚长”。

[5]其见天地之心乎:阴阳的往复循环,皆为了养育万物而来,其一往一复,一动一静之间,皆有生育万物之心。动则阳生,阳生,则万物也生,以此可见“天地之心”。

【译文】

《彖传》说:“象征着阳气往而复来,亨通”。阳刚之气又返回于震初,当阳气振动时,顺势往上运行。所以“出入之间则无从得疾患。朋友前来也不会有什么过失”。“阴气剥尽至阳气来复,其运行有其规律性,一般需要七日”,这是天体运行的规律。“利于前往”,这说明阳刚之气会随着你的前往而增长。阳气往去复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地哺育万物的善良愿望。

【原文】

《象》曰:雷在地中[1],复。先王以至日闭关[2],商旅不行[3],后不省方[4]。

【注释】

[1]雷在地中:上坤为地,下震为雷,故曰“雷在地中”。

[2]先王以至日闭关:先王,乾为王、为先,复为阳始,故曰“先王”。至日,为冬至之日,于卦为《复》。因为此时阳气始生,还很微弱,宜扶而助之,所以先王以《复》卦的卦象为法,在冬至日闭关静养。

[3]商旅不行:《复》之初伏有巽,《说卦》曰巽“为近市利三倍”,故巽有“商旅”之象,因冬至“先王”也要“闭关”,故使商旅不行于道路。

[4]后不省方:方,邦国。后,泛指君王。初阳既动,震闭坤门,商旅不行,君后也掩闭于事,故曰“后不省方”。

【译文】

《象传》说:雷处在大地之中,这象征着阳气来复。先代的君王在冬至日要闭关静养,同样,在冬至这一天,商贾旅客也不远行,即使是君王也不巡视四方的邦国。

【评析】

天道循环,生生不息,阳气剥尽后,往而来复,复之以时,必以七日。这种情况反映了天体运行的自然规律。于是天垂象,圣人则之,先王法天取象,于阳气微弱之时“后不省方”、“商旅不行”以实现“闭关”养生之善政,其所用心与天地扶助生气、静养万物、生育万物之心同。

【原文】

初九,不远复[1],无祗悔[2],元吉[3]。

【注释】

[1]不远复:复,为一阳来复,阳灭于坤,坤道俱阴,阴则为死,为尸。阳灭于坤道,而复于《复》。比较而言,初九最先来复,故曰“不远复”。

[2]无祗悔:祗,大。初动得正,于上有应,故无大悔。

[3]元吉:元,大。既能速复阳气,就没有大的悔恨,所以“元吉”。

【译文】

初九,往而不远就来回复,这样就没有大的悔恨,大为吉祥。

【原文】

《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1]。

【注释】

[1]以修身:初九之所以不远而复,在于他能在迷途未远之时,就迷途知返,这是知悔速改的表现,以此修身,则可谓善于修身。

【译文】

《象传》曰:“往而不远就来回复”,这说明初九是善于修身正己。

【评析】

天道虽远,然《复》自《坤》来,七日来复,初阳先动,“不远”来“复”。故其所复之“阳”应众阴来而来,显得尤为珍贵,仿佛是黎明前的光明,在给了人们温暖的感觉时,又给了人们光明和希望。《中庸》曰“修身为本”,而修身之道就在于改过,故孔子赞扬颜子之贤是“不贰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初九迷而不远,即能来复,真可谓善于改过的表率。

【原文】

六二,休复[1],吉。

【注释】

[1]休复:休,美,善。六二以柔顺居中,下比初阳,阳为仁,处上而亲仁善邻,故曰“休复”。

【译文】

六二,美的回复,吉祥。

【原文】

《象》曰:“休复之吉”,以下仁也[1]。

【注释】

[1]以下仁:初复为震,震于五行中属木,木有秀美、仁爱之性,六二主人位,有人依于木,则美而亲善。

【译文】

《象传》说:“美的回复,吉祥”,这说明六二能屈己之尊,亲善处在自己下位的仁爱、贤能之士。

【评析】

“远亲不如近邻”,六二虽与上无应,但是,他有一个仁爱、秀美的好邻居。“君子居必择邻”,孟母三迁,其用意皆在于择邻而处。

【原文】

六三,频复[1],厉,无咎[2]。

【注释】

[1]频复:频,皱眉。《集解》引虞翻曰:“频,蹙也。”即蹙额皱眉的样子。六三处下体之终,于复道已远,且上无所应,近无所亲,所以“蹙也”。

[2]厉,无咎:厉,危难。蹙而求复,未至于迷道,故虽危无咎。

【译文】

六三,蹙额皱眉地回复,虽然有危险,却没有什么灾祸。

【原文】

《象》曰:“频复之厉”,义无咎也[1]。

【注释】

[1]义无咎:义,复善之义。其所以无咎,在于六三能履危思善,行迷复正。故曰“义无咎”。

【译文】

《象传》说:“蹙额皱眉地回复,有危难”,但是,只要努力履行回复善道,就不会有灾祸。

【评析】

六三较六二既远离于“复”道,又无应无亲,独行于“复”途,故多危险。但是,若坚持“复”道,不屈不挠,动而得正,则于“复”道无咎。如朱熹《本义》所言:“以阴居阳,不中不正,又处动极,复而不固,屡失屡复之象,屡失故危,复则无咎。”也就是说,只要坚持,则“复”道终成。

【原文】

六四,中行独复[1]。

【注释】

[1]中行独复:中行,身居群阴之中,当位应初,以行复道,故曰“中行”。在群阴之中,独六四能应于先行复道的初九,故曰“独复”。

【译文】

六四,居群阴之中而行为正当,独与先行复道的初九相应以实行回复之善。

【原文】

《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1]。

【注释】

[1]以从道:《复》之所以为“复”,全在初爻,而群阴之中,唯六四能应初九,故曰“从道”,即遵从“复”道而行。

【译文】

《象传》说:“居群阴之中而行为正当,独与先行复道的初九相应以实行回复之善”,这是因为六四能忠诚地遵从“复”道。

【评析】

“复”因初九而成,群阴之中,唯有六四能与之应,这是六四的可贵之处,或者说这是“英雄惜英雄”,也可以说他能独具慧眼。不过,正是有了六四的“独复”,所以初九于“复”道中不再孤独。

【原文】

六五,敦复,无悔[1]。

【注释】

[1]敦复,无悔:敦,敦厚。六五居于坤体之上,又居坤体之中,坤为地,地博大而厚,故六五居中而得厚之实,以厚实之德行回复之道,则必无所悔。

【译文】

六五,敦厚忠实地回复,没有悔恨。

【原文】

《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1]。

【注释】

[1]中以自考:考,《释文》引向秀注:“考,察也。”即六五居中不偏,故能自察其身。

【译文】

《象传》说:六五之所以能“敦厚忠实地回复,没有悔恨”,这是因为他能居中不偏,自我考察是非得失。

【评析】

六五居中,虽有失位之嫌,然心存敦实之诚,且善于检视自己的行为,如“吾日三省吾身”之君子,故“无悔”。

【原文】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1]。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2],至于十年不克征[3]。

【注释】

[1]迷复,凶,有灾眚(shěnɡ):眚,灾异,灾难。上六远离复道,易迷路失道,故曰“迷复,凶,有灾眚”。

[2]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行师,行军,用兵作战。若三动而得正,则既有《坤》象,又成《师》象,坤为众,两象均有“行师”之象,故曰“用行师”。其所以败者,因其坤有死象,坎有陷险,且于迷而难复之时,岂能用兵“行师”。以,用也。上六无应于内,远迷于复,有悖于君道,“行师”有凶,兵败则国难存,所以“君凶”。

[3]至于十年不克征:《系辞上》曰:“天九,地十。”坤以十数,故曰“十年”。克,能够。师败国凶,在这种形势下,估量其国力,则虽至十年犹不能征伐。

【译文】

上六,迷入歧途而难以回复,有凶险,有灾难。在这种情况下,若用兵作战,则最终必然是大败;同样,若在此时,用于治理国政,则必然使国君也有凶险,以至于十年犹不能征伐。

【原文】

《象》曰:“迷复之凶”,反君道也[1]。

【注释】

[1]反君道:《复》之所以为“复”,在于复阳,阳为君。上六远于复,迷于复,故曰“反君道”。

【译文】

《象传》说:“迷入歧途而难以回复,有凶险”,这是因为上六有悖于回复阳刚的君道。

【评析】

阳为生气,阳为君道,上六高而无应,远而难复,有“迷复”之失和误入歧途之险。若用兵,则最忌讳迷路,因为迷路则未战而败局已定。兵败则国何以存?君何以存?故上六之凶,是凶中有凶之象。


剥䷖无妄䷘

复䷗|周易上经|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