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

  下载全书

【题解】

《同人》卦因六二以柔中当位,上应九五,因而名之以“同人”,《礼记·礼运》载孔子之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谓大同”。同样是孔子,在《论语·子路》中他却以冷静精辟的态度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由此可知,“同”之义因其所言的对象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礼记》之所谓“同”是一种政治理想,故而孔子赞叹,《论语》之所谓“同”指人在思想上相同,故孔子不赞。《周易》之“同”是指人们在“言行”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在《同人》卦中,没有真正以“吉”对应的爻位,其中初以“同”“无咎”,二因“同”而“吝”,三、四、五皆有兵象,上九仅“无悔”而已。于是王弼于此卦叹曰:“凡处‘同人’而不泰焉,则必用师矣!”言下之意,即今日之“同”实为往日攻战而来。

【原文】

同人于野[1],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2]。

【注释】

[1]同人于野:同人,卦名,下离上乾,象征着与人同志。下离为日,上乾为天,日附于天,“县象著明”,此为一同;六二与九五俱得位而处中正之位,又相互因应,是谓二同。野,原野。《本义》曰:“同人于野,谓旷达而无私也。”乾为野,有六二上应,故曰“同人于野”。

[2]利君子贞:内卦文明而外卦刚健,六二中正而应,心怀文明而健行,故“利君子贞”。

【译文】

在广阔的原野上行走,其志气相同,亨通。有利于涉过大河,有利于君子守正持固。

【原文】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1],曰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2]。文明以健[3],中正而应,君子正也[4]。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5]。

【注释】

[1]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阴为柔,六二以阴柔之德居下离之中,上应于乾之九五爻,故曰“应乎乾”。

[2]乾行:指《乾》卦有“刚健”之行。

[3]文明以健:《同人》之内卦为离,离为火,火有文明之象;外卦为乾,乾有“健行”之德,故曰“文明以健”。

[4]中正而应,君子正也:指六二居其中正之位,上应于乾之九五,即因应君子“正大”之德,故曰“君子正也”。

[5]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乾为天,故曰“天下”。离有文明普照天下;六二至九四互为巽,巽为风,风有风气传扬、播送天下,则君子能“通天下之志”。

【译文】

《彖传》说:《同人》卦,六二以其阴柔之爻得中正之位,上应于乾之刚健之德,象征着和同于人。《同人》卦说:“在原野上行走,与人志气相同,亨通。有利于涉过大河”,这正应了乾之刚健之行。其卦内文明而外刚健,位居中正而上应于乾,这是君子和同于人的纯正美德。只有君子才能通达于天下人的心志。

【原文】

《象》曰:天与火[1],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2]。

【注释】

[1]天与火:与,作动词,犹“亲”。天在上,火有炎上之势,故天与火同性,两相亲和。

[2]以类族辨物:类,用如动词,犹言“类析”。族,聚集。此句意谓按照类别的聚集来辨别事物的性质。

【译文】

《象传》说:天与火相亲近,象征着人与人之间志气相同。君子以事物的类别来辨别事物的本质特性。

【评析】

《同人》之六二一心一意上应九五,此所谓“本乎天者亲上”。亲则和,和则同,则《同人》之同,实为君子心志相同。其内秉文明之德,外持刚健之行,于象,则“县象著明”,光被四表;于德,则刚健中正,正大光明;于事,则传播文教,教化人心。如《中庸》之所谓“高明配天”,“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故而能“通天下之志”。

【原文】

初九,同人于门[1],无咎。

【注释】

[1]同人于门:初九上应九四,六二至九四互为巽,巽为门。初九在巽下,如在门内,故曰“同人于门”。

【译文】

初九,出门与人志气相同,必无灾害。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译文】

《象传》说:“出门与人志气相同”,又有谁能使其有灾害!

【评析】

初九为阳,其所应九四也是阳,阳阳相同,此为一同;下离为火,火势向上,上乾为天,天也为上,上上同性,此为二同。按《说卦》曰巽为入,人由门而入,故巽也为门。初在巽下,如同在门内,同门相亲,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同门”。

【原文】

六二,同人于宗[1],吝[2]。

【注释】

[1]同人于宗:宗,宗亲。六二以阴柔之性得中正之位,上应九五,九五居一卦之尊,如同宗主一样,故曰“同人于宗”。

[2]吝:吝啬,吝惜。在《同人》卦里,除六二之外,均为阳爻。因六二只与九五相应,不与其他阳爻相应,故曰“吝”。

【译文】

六二,仅与同宗血亲求同,有难。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译文】

《象传》说:“仅与同宗血亲求同”,说明六二以阴柔合和之德与贞静吝惜之心唯与九五和同。

【评析】

或有学者以为“同人于宗”的“宗”读为“众”,然“同人”于“众”,岂有“吝”意?或释吝为“难”,然与众人同,又岂有“难”意?根据卦象,六二唯相应于九五,正所谓“吝”。

【原文】

九三,伏戎于莽[1],升其高陵[2],三岁不兴[3]。

【注释】

[1]伏戎于莽:《同人》下卦为离,离有兵戎之象,互巽,“巽为伏”,巽有草木之象,故“伏戎于莽”。

[2]升其高陵:九三与九五互乾,乾为陵,为行,六二至九四互为巽,巽为高。为兵之道,在于占领有利地势,故于理、于象皆有“升其高陵”的理由。

[3]三岁不兴:乾为天,一岁等于一周天,因爻在九三之位,故曰“三岁”。兴,兴起,“三岁不兴”即三年也不敢兴兵作战。

【译文】

九三,潜伏兵戎于草莽之中,登上高陵频频察看,三年也不敢兴兵作战。

【原文】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1]。“三岁不兴”,安行也[2]。

【注释】

[1]敌刚:九三与九五之刚强相敌。

[2]安行:安,安稳。行,健行。九三当位而正,离上乾下,故曰“安行”。或释“安”为疑问代词,意如“怎么,如何”,然按古代汉语语法的通例,凡“也”字煞句,通常是判断句。且根据卦象,也没有用疑问词的地方。

【译文】

《象传》说:“潜伏兵戎于草莽之中”,这是因为敌人刚强。“三年也不敢兴兵作战”,这说明九三是为了安稳健行。

【评析】

阳阳相敌,阴阴相斥。九三居离之上,按《说卦》,离为戈戟,本有兵戎之象,加之九三不能与上九相应,故与乾之三阳为敌。敌强我弱,则九三虽有“乾乾”之德,也只能“伏戎于莽”,“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原文】

九四,乘其墉[1],弗克攻,吉[2]。

【注释】

[1]乘其墉(yōnɡ):墉,城墙。六二至九四互为巽,巽为高,九四在巽上,故曰“乘其墉”。

[2]弗克攻,吉:离有兵戎之象,巽为入,兵象入于九四,故有“攻”象。然九四乘墉居高,又依恃乾刚,敌攻而不克,故曰“吉”。

【译文】

九四,登上高墙,敌人不能攻打我,吉利。

【原文】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1]。其“吉”,则困而反则也[2]。

【注释】

[1]义弗克也:义,意思,道理,即按照卦象显示的道理,不能攻克。九四以乾刚之勇乘其墉,兼“甲胄”武装,居高临下,易守难攻,不能被敌方攻克。

[2]困而反则:乾刚不能克,然其为乱兵所克,皆因九四自己失位不正。若反正而当位,则下应初九,化敌为友,“克”象不存,故曰“困而反则”。

【译文】

《象传》说:“登上高墙”,不能为敌方所克,其所以有如此“吉利”的情况,就是因为九四能知“失位”之“困”而变正“返则”。

【评析】

九四失位不正,下不能应于初九,且有兵戎之象,本应以凶论,而爻辞则曰“吉”,故历来易家或曰“不得其义”,或曰“不得其解”。究其原因,就在于注解者淆乱了攻防之阵,因为他们在解释此爻时,多以九四为攻击者,而以九五或乾卦为被攻击者,以至于或误解妄说,或“不得其解”。其实,既然《说卦》已经言明离为戈兵,为甲胄,《同人》有兵戎之象,则进攻者应为下离,而非九四。九四“乘其墉”显然是在防守,居高临下,防敌有道,使敌“弗克攻”,故曰“吉”。

【原文】

九五,同人先号啕后笑[1],大师克[2],相遇。

【注释】

[1]同人先号啕而后笑:二与五应,互有巽,巽为风,如号啕之声,先遇敌,故曰“先号啕”;旁通于《师》(),大师克敌于号啕之后,故曰“后笑”。

[2]大师:大哉乾元,乾为大。师,兵马,军队。《说卦》曰“离为甲胄”,借指军旅征战之事,《同人》下离上乾,故曰“大师”。

【译文】

九五,与人和同时先是号啕而哭,尔后笑容满面,这是因为大军克敌告捷而归,志气相同的人相遇在一起。

【原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1]。大师相遇[2],言相克也[3]。

【注释】

[1]中直:指九五有乾道的真诚中直之性。

[2]大师相遇:六二欲合于九五,中间有三、四之强相隔,故须九五用师战胜其强后,才能与其相合。

[3]言相克:此处意在解释“大师”,而非自言相克。

【译文】

《象传》说:一开始就和同于人,乾德真诚中直。待大军相遇后,九五战胜三、四之强后,才能与六二言语相合。

【评析】

二、五同心,故《系辞上》释此爻曰:“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九五与六二的亲合,关系到全局的亲和,而实现亲和的途径则必须经历“大师”之事,才能相遇。在此,“遇”为二五遇合之遇,非大师相遇之遇。六二上应九五,因有九三、九四途中阻截,又有离为兵象;六二至九三又互为巽,巽为入,兵象入,则有“大师”之事,故九五欲实现与六二相遇,就必须以大师临之九三、九四,然后才能“相遇”。

【原文】

上九,同人于郊[1],无悔[2]。

【注释】

[1]同人于郊:郊,城外之地称“郊”。按《易》例,乾为野,上九处外卦与乾之极,故曰“郊”。

[2]无悔:《同人》之上卦为乾,按乾之上九应“有悔”,其所以言“无悔”,在于上九逸于兵象相争之外,不参与世事,悠悠于郊野之上,得其“同人”而乐,无违“同人”之道,故“无悔”。

【译文】

上九,在远郊野外而和同于人,也是没有悔恨的。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译文】

《象传》说:“在远郊野外而和同于人”,这说明上九的志向未能如愿。

【评析】

上九虽失位于穷极之处,却依然秉持“同人”之德,独处郊野之外,不与内争,故“无悔”。另一方面,上九虽有同人之心,可惜无人与其同心,故“志未得”。


否䷋大有䷍

同人䷌|周易上经|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