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

  下载全书

【题解】

变化之理本来是事物的本质特征,也是《周易》的普遍特征,而这种特征在《否》、《泰》两卦体现得最为充分,因为这两卦代表着事物发展变化的两个终极。本来天上地下是天地的本来面貌,但是,这种固定不变的位置说明天地、上下之间缺乏交流互动,使事物处于闭塞不通的情况而不能发展。对于人而言,《否》象征着小人行志,君子困厄之时;对于事而言,《否》象征着闭塞不通,难以成就大业。然而至九四则有“否极泰来”之势。总的说来,《否》卦是在说明“小人吉,大人否”的道理,小人于吉中有“包羞”之耻,君子于否中有不乱群之志。卦之六爻:初有“吉”,二有“亨”,九四“无咎”得福,九五则于大人“吉”,上九“先否而后喜”,唯有六三因居位不正而蒙受耻辱。

【原文】

否[1]:否之匪人[2],不利君子贞[3],大往小来[4]。

【注释】

[1]否(pǐ):卦名,下坤上乾,闭塞不通。

[2]匪人:匪,通“非”。《否》与《泰》反,阴气剥阳,不利君子,又非人道,故曰“匪人”。

[3]不利君子贞: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否》下之三阴剥上之三阳,阴阳两种势力对峙僵持,闭塞不通,三阳有渐去之势,故不利于君子之行。

[4]大往小来:阳为大,阴为小,“大往”即阳消而去,“小来”即阴来而长。

【译文】

《否》卦:《否》卦象征着闭塞不通,不利于人道,不利于君子之行,因为这时是正大的阳气消往而去,卑弱的阴气生长而来。

【原文】

《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1],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2];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3],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也[4]。

【注释】

[1]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乾居上而不降,坤居下而不升,故曰“不交”,天地不交实为阴阳不交,阴阳不交则万物的化育就不能通畅。

[2]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上为君,下为臣,上下不交则天下不能成邦国。

[3]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小人而外君子:坤为阴柔在内,乾为阳刚在外,这种情况同时也就象征着小人于朝内当道,君子流放在外。

[4]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否》有闭塞不通之象,故于小人则其道日长,于君子则其道日消。

【译文】

《彖传》说:“闭塞而不利于人道,不利于君子之行,因为正大的阳气消失而去,卑弱的阴气生长而来。”这是因为天地不能交通使得万物的生长不能通达,君臣上下不能相互交流,使得国君的天下没有邦国的辅助。阴气居内,阳气居外,柔顺者居内,刚强者居外,小人居内,君子居外。这种情况就像是小人之道在增长,君子之道在消亡。

【原文】

《象》曰:天地不交,“否”。君子以俭德辟难[1],不可荣以禄[2]。

【注释】

[1]以俭德辟难:即以俭为德,避开危难。

[2]不可荣以禄:乾为福、为禄。乾不施下,故“不可荣以禄”。

【译文】

《象传》说:天地不能相互交通,象征着“闭塞”不通的情况。君子以勤俭之德避难,不可追求荣华、俸禄。

【评析】

《序卦》曰:“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否》。”《否》卦象征着由通泰转变为否闭的状态。于其时,则阳气日渐衰退,阴气日渐生长;于其事,则君子居外在野,小人居内在朝;于其势,则君子不通,小人得势。当此之时,君子应不求荣禄有功与闻达显贵,唯以俭德避难为是。故南容“三复白圭”,孔子称赞南容是“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并“以其兄之子妻之”。

【原文】

初六,拔茅茹以其汇[1]。贞吉,亨。

【注释】

[1]拔茅茹以其汇:坤顺而柔,故曰“茅茹”。汇,郑注曰:“汇者,类也。”坤阴有三,类多如汇,故曰“以其汇”。

【译文】

初六,拔起茅草,根系相连,这是因为草根以同类相聚的缘故。这种情况是吉祥的,也是亨通的。

【原文】

《象》曰:“拔茅贞吉”,志在君也[1]。

【注释】

[1]志在君:初六上与九四相应,九四居于乾卦之初,故曰“志在君”。

【译文】

《象传》说:初六之所以有“拔起茅草与吉祥如意”的好事,就因为初六有上应九四之君的志向。

【评析】

《否》与《泰》二卦之初爻皆以“茅茹”取象,然而,《泰》卦初爻为阳,《否》卦初爻为阴,故象虽同类,而其志则不同。《论语》有言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阳为君子,于《泰》有生长之道;阴为小人,于《否》则有闭塞之道。君子进则吉,故其爻辞告以“征吉”;小人守正则吉,故爻辞告以“贞吉”。

【原文】

六二,包承[1],小人吉,大人否[2]。亨。

【注释】

[1]包:包容,二五相应,就是二为五所包容。承:六二顺承于九五,故曰“承”。

[2]小人吉,大人否:小人受包容则吉,而于大人则否。如《经义述闻》所言:“六二包承于五,小人之道也;九五之大人若与二相包承,则以君子而入小人之群,是‘乱群’也。故必不与相包承,而其道乃亨。”六二受九五“包承”,故曰“小人吉”;而大人不愿同流随波,故“否”而有“亨”。

【译文】

六二,被包容且顺承上位之尊者,小人吉利,大人不为这种小人之道所包容。故亨通。

【原文】

《象》曰:“大人否,亨”,不乱群也[1]。

【注释】

[1]不乱群:群,小人同而好群,下坤之三爻皆阴,如小人为群,九五不屈尊而入于群小,故“不乱群”。

【译文】

《象传》说:“大人不入于小人之道,亨通”,这说明大人不能为小人之道所乱。

【评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六二当位居中,上应九五之尊,本以吉论,然居在《否》中,为群小所包围,故有小人之象,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六二居正《否》中,既可以为大人,也可以为小人。若知《否》道,不以俭德独善其身,误入群小,则“吉”而为“小人”;若能以俭德退身无为,正己而不乱其群,则为“大人”而“亨”。六二既知小人之“邪”,当反其道而不行之,洁身自好,独善其身,此之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

六三,包羞[1]。

【注释】

[1]包羞:羞耻,羞辱。《否》之所成在于六三,六三处在下卦之终,不中不正,位既不当,又为九四所包,故曰“包羞”。

【译文】

六三,被包容而行小人之道,终致羞辱。

【原文】

《象》曰:“包羞”,位不当也[1]。

【注释】

[1]位不当:以阴居阳位,违义失正,故曰“位不当”。

【译文】

《象传》说:“被包容而行小人之道,终致羞辱”,说明六三居于不正当之位。

【评析】

《系辞》曰:“圣人之大宝曰位。”三本多凶,若失位不正,则不仅有凶,且有其耻。然《否》之六三爻辞言“包羞”而不言“凶”,似对六三有劝勉之心,一如孟子之所谓“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六三既能包羞,则有“知耻近乎勇”的德行。杜牧《题乌江亭》云:“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否》之六三启示人们:蒙“羞”而“知耻”,才是有“勇”之人,才是真“男儿”。

【原文】

九四,有命无咎[1],畴离祉[2]。

【注释】

[1]命:天命,也就是天之所令,六三至九五互为巽卦,九四在互巽中,巽为号令。无咎:九四以阳居阴位,虽有不正之嫌,然受命于上,故“无咎”。

[2]畴(chóu)离祉:畴,通“俦”,同类,一起。离,依附,附着。祉,福,得福。乾为福,九四因失位而附于乾象,故曰“畴离祉”。

【译文】

九四,承受上天之命,没有过错,因类附于乾而获得幸福。

《象》曰:“有命无咎”,志行也。

【译文】

《象传》说:“承受上天之命,没有过错”,这说明九四奉命扭转否道的行动正在进行。

【评析】

近朱者朱,近墨者黑。六二居在阴中,虽当位而有“小人”之象;九四失位于阳下,“无咎”而“畴离祉”。

【原文】

九五,休否[1],大人吉[2]。其亡其亡[3],系于苞桑[4]。

【注释】

[1]休否:休,止息,停止。六三至九五互为巽,巽为木。乾为人,人依树木,有休息之象。《否》道于此“大人”之位,方可休息一阵,故曰“休否”。

[2]大人吉:九五以其正大之道尊处君位,阴不能消其阳刚之正气,故曰“大人吉”。

[3]其亡其亡:其,语气词。又“其”有“几”音,又有“几”义,《释诂》:“几,近也。”其亡,犹言“将要灭亡”。因《否》道阴侵阳消,坤三阴将要消去九五之阳,故曰“其亡其亡”。

[4]系于苞桑:苞,丛生,茂盛,根本深固。《诗·大雅·常武》“如山之苞”,就是此义。桑,桑木,古人言:“田上之木,莫过于桑。”《周易集解纂疏》引京房注《典术》:“桑木者,箕星之精,神木也。”六三至九五互巽,巽为木。九五为大人,有救世之责,故曰“系于苞桑”。

【译文】

九五,使否闭停止,大人就会得到吉祥。将要灭亡!将要灭亡!要使我系之于如山之固,如桑之坚。

《象》曰: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译文】

《象传》说:大人能得到吉祥,这是因为他居于九五之正当之位。

【评析】

九五尊居君王之位,担负着存亡继绝的重要使命。因此,能于“其亡其亡”的《否》道之中坚持“系于苞桑”的积极态度,真可谓不辱使命。《朱子语类》曰:“有戒惧危亡之心,则便有苞桑系固之象。盖能戒惧危亡,则如系于苞桑,坚固不拔矣。”九五居阳刚中正之位,在危机迫近时,不仅没有惊惶失措,而且有着“系于苞桑”的决心和准备,救危亡于将倒。由此观之,则“休否”之吉并非“系于苞桑”,实系于君子之德。

【原文】

上九,倾否[1],先否后喜[2]。

【注释】

[1]倾否:倾,倾覆。上九居《否》道终极之时,下应六三,六三失位,且在坤阴之中,虚而不能承阳,故有“倾否”之象。

[2]先否后喜:否道在先,故曰“先否”。上九失位不正,下应六三,动而变正,则三之上,成《咸》卦。咸,下艮上兑,有少女取悦少男之象。动而变,变正而悦,故曰“后喜”。

【译文】

上九,倾覆否闭的局势,起先还有否闭之困,尔后则通泰喜悦。

《象》曰:否终则倾,何可长也。

【译文】

《象传》说:否闭之道终极之时,就会使否道倾覆,如此则否道怎么能长久呢!

【评析】

物极必反,泰极则反于否,否极则反于泰。事物的变化规律总是以起伏不定的状态和循环往复的方式进行。在展现希望时,也隐藏着危亡;在显示危亡时,又给人们以希望。在此,否道启示着人们:尽管天地或有反常之时,但是,总体上看,还是以时节有序地成就着万物,而丝毫没有毁灭万物的本性。因此,人应该顺应天地之道,保持热爱生命的信念和希望。因为,就整个人类而言,真正放弃生命的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天地。


泰䷊同人䷌

否䷋|周易上经|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