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

  下载全书

【题解】

“临”有“大”的意思,而《临》卦的真正意思则是“统治”。就其卦象而言,它所蕴涵的本义就是如何统治人民。因为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统治者认识到物盛则衰,并以“八月有凶”而告诫自己。因此卦中各爻演绎各种方法,就是要如何避免“凶”而有“咎”的结局。从“咸临”、“甘临”、“至临”、“知临”、“敦临”,可以说是机关算尽,但是,这些方法唯一可取的则是教育对于治国的重要作用,故朱熹在其《本义》中说:“教之无穷者,兑也;容之无疆者,坤也。”下兑为说(悦),上坤为顺,“说而顺”,“刚中而应”,治之则“大亨以正”,教之也“大亨以正”。

【原文】

临[1]:元亨,利贞[2]。至于八月有凶[3]。

【注释】

[1]临:卦名,下兑上坤。《序卦》云:“临,大也。”《临》之阳气渐长,其德壮大,临之于阴,阳大而阴下,故曰“临”。

[2]元亨,利贞:按十二辟卦的运行,《临》之二阳有渐趋增长之势,增至三则动而为乾,乾有元亨利贞四德,《临》欲变至《乾》,故卦辞同。且九二以阳居中正之位,上应六五,大而能应,故曰“元亨利贞”。

[3]至于八月有凶:《临》为十二月之卦,至八月则变至《否》。此时,有阴消阳之势,故《正义》曰:“三阴既盛,三阳方退,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故‘八月有凶’也。”

【译文】

《临》卦象征着君临天下:大为亨通,利于做大事。但时至八月则有凶险。

【原文】

《彖》曰:临,刚浸而长[1],说而顺[2],刚中而应[3]。大亨以正,天之道也[4]。“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5]。

【注释】

[1]刚浸而长:刚,指卦中初、二之阳爻。《临》卦始于《复》,阳气有逐渐增长之势。

[2]说而顺:《临》之内卦为兑,兑为说(悦),外卦为坤,坤为顺。

[3]刚中而应:九二居内卦之中,故曰“刚中”。上有六五顺应。

[4]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亨通之时,守正持固,这种情状符合天道。故《程传》曰:“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刚正和顺而已。以此临人、临事、临天下,莫不大亨而得正也。”

[5]“至于八月有凶”,消不久也:《临》之二阳至于《姤》则一阴来生,至此,则阴剥阳,至八月则《否》道成,故“临”之道“不可久”。

【译文】

《彖传》说:“君临天下”,这是因为阳刚有渐趋增长之势,全国上下心悦诚服,随和顺从,君子秉持阳刚之正气,又有六五顺应相亲。不仅大为亨通,而且守正持固,这顺应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时至八月有凶险”,那是因为接近消亡之时,“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故曰“有凶”。

【原文】

《象》曰:泽上有地[1],临。君子以教思无穷[2],容保民无疆[3]。

【注释】

[1]泽上有地:是说地高出于泽,地包容泽,所以圣人观此象而知包容民众之心。

[2]君子以教思无穷:君子,九二,因九二以阳刚之德居中正之位。思,念也,即关心。教,教育。因内卦为兑,兑为口,有讲习之象。无穷,坤为地,地厚而博大,故曰“无穷”。

[3]容:包容,宽容。无疆:上坤为地,“地行无疆”喻地之广大。

【译文】

《象传》说:水泽之上是大地,象征着“君临天下”。君子以无穷无尽的思想道德教育民众,关心民众,并以宽厚博大的胸怀容纳民众,保护民众。

【评析】

《临》有阳气渐长之势,阳为大,为君子。九二以阳刚之德上应六五之柔顺,故卦象有和悦、随顺的大好局面,圣人知教育是立国、治国之本。观象知物理而识人情,于是容民以德,教民以德,治民以德。

【原文】

初九,咸临,贞吉[1]。

【注释】

[1]咸临,贞吉:咸,感也,这里指感化,感应。初九当位,以刚直感应柔顺,上应六四,故“贞吉”。

【译文】

初九,以感化之道君临天下,大事吉祥。

【原文】

《象》曰:“咸临贞吉”,志行正也[1]。

【注释】

[1]志行正:六四当位而正,初九以阳刚之德与之呼应,故“志行正”。

【译文】

《象传》说:“以感化之道君临天下,大事吉祥”,这说明初九的志向是实行正道。

【评析】

初九屈居《临》下,然当位居正,上应六四。六四位在互震,又居坤下。初九在兑,兑为言,兑为悦。雷震于地,言感于震,悦应于坤,故曰“咸临”。其地有所感应,人心也有所感应,故《象传》以“教思无穷”传《临》之大义。

【原文】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1]。

【注释】

[1]吉,无不利:九二虽以阳居中,上应六五,然位在兑与互震之中,与初九同应坤象,故辞同初九曰“咸临”。又九二兑,兑为悦;二至四互震,震为动。三至五互有坤,于是由下至上悦而动,动而顺,以愉悦之情入顺利之境,以阳中之德上应六五之尊,故“无不利”。

【译文】

九二,以感化之道君临天下,吉祥,没有不利的事情。

【原文】

《象》曰:“咸临吉无不利”,未顺命也[1]。

【注释】

[1]未顺命:九二有中正、刚直之德与六五相感应。六五在坤中,坤为顺,然九二以阳“临”之,故不为六五所“顺”,而以阳刚临之于六五,故曰“未顺命”。

【译文】

《象传》说:“以感化之道君临天下,吉祥,没有不利的事情”,这说明九二并非全顺应六五之命。

【评析】

《诗·商颂·烈祖》曰:“鬷假无言,时靡有争。”九二虽上应六五,以阳临之,然“临”而“未顺命”。当此之时,九二并未以刚强逼,而是通过感化得其相应。因九二所涉卦象有兑、有震、有坤,兑为口、为言,震为动,坤为民、为众,则九二虽失位于《临》,却类有初九之“吉”:悦以言之,动以言之,阳以临之。故九二之临,并非仅以阳刚临之,实以德临之,一如《中庸》之所谓:“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钺。”

【原文】

六三,甘临[1],无攸利[2];既忧之,无咎[3]。

【注释】

[1]甘临:甘,美味,引申为美言。《王注》曰:“甘者,佞邪说媚不正之名也。”《集解》引虞翻曰:“兑为口,坤为土,土爰稼穑作甘,兑口衔坤,故曰‘甘临’。”即以甜美之巧言取悦人。

[2]无攸利:六三失位乘阳,上无所应,故无所利。

[3]既忧之,无咎:既,已经,既然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忧虑,则终无过失。

【译文】

六三,靠甜美之巧言统治人民,无所得利;若已经为此感到忧虑,则无过失。

【原文】

《象》曰:“甘临”,位不当也[1]。“既忧之”,咎不长也[2]。

【注释】

[1]位不当:六三以阴居阳,失位不正,上无所应,故“位不当”。

[2]咎不长:六三既已忧其“咎”,且为阳气进逼,故“咎不长也”。

【译文】

《象传》说:“靠甜美之巧言统治人民”,这是因为六三失位不正。“若已经为此感到忧虑”,其过失必不会长久。

【评析】

有过能改,善莫大焉!六三虽有巧言佞人之嫌,然忧而改之,故如《正义》所言:“改过自修,其咎则止,不复长久,故‘无咎’也。”

【原文】

六四,至临,无咎[1]。

【注释】

[1]至临,无咎:至,《说文》曰:“鸟飞从高下至地也。”六四“从高下至地”以应初九,故曰“至”。《集解》引虞翻曰:“至,下也。”谓至初九而应,当位有实,故“无咎”。

【译文】

六四,以极为亲近的方式统治民众,没有过失。

《象》曰:“至临无咎”,位当也。

【译文】

《象传》说:“以极为亲近的方式统治民众,没有过失”,这是因为六四当位居正。

【评析】

“至临”之“至”,释存二义。《王注》与《正义》释为“至极”。以为六四能“尽其至极之善而为临”。《周易折中》引王宗传曰:“四以上临下,其与下体最相亲,故曰‘至临’。以言上下二体莫亲于此也。”其所释“至”义,实基于六四与初九之关系而言,然字义也是“至极”。以上二说,均与理通。然从“至”字本义为训,再联系六四与初九之相应关系,则释“从高下至地”更切卦象。

【原文】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1],吉。

【注释】

[1]知(zhì)临,大君之宜:知,同“智”。大君,指六五,六五居君王之位,下与九二相应,犹如任用刚健能干的大臣,辅佐自己“君临天下”,此可谓明智之举,故曰“大君之宜”。

【译文】

六五,以聪明睿智统治民众,大人君主以适宜的方式治理国家,吉祥。

【原文】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1]。

【注释】

[1]行中:六五以柔居中,处君王之位,柔而能行中和,故曰“行中”。

【译文】

《象传》说:“大人君主以适宜的方式治理国家”,说明六五实行的是中和之道。

【评析】

《中庸》曰:“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六五之所以得“大君之宜”,在于他能贤能于上,有垂拱而治之妙。

【原文】

上六,敦临[1],吉,无咎。

【注释】

[1]敦临:敦,敦厚。上六处于《临》之极,又处坤之上,“坤厚载物”,故曰“敦临”。虽柔而无应,然以敦厚恭顺之德,待阳气上临,则“吉”而“无咎”。

【译文】

上六,温柔敦厚地统治民众,吉祥,没有过失。

【原文】

《象》曰:“敦临之吉”,志在内也[1]。

【注释】

[1]志在内:内,指卦中二阳,二阳为贤能之士,上六柔居其上,以待内卦阳气临之,故曰“志在内”。

【译文】

《象传》说:“温柔敦厚地统治民众,吉祥”,这说明上六的志向在于邦国之内。

【评析】

上六柔居《临》之终极,且无所应,本可以逍遥于世,超然于外,然心系二阳之贤,故而无意乘刚,有志助贤。怀此“敦厚”之德,则得《临》之善、之德、之吉。


蛊䷑观䷓

临䷒|周易上经|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