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

  下载全书

【题解】

《系辞下》曰:“天垂象,圣人象之。”这其中就有“观”的情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当他欣赏到《韶箾》之乐舞时,赞叹:“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这个故事说明盛大之“观”对人心的感召力。而这样的感召力就蕴含在《观》之六爻:初六因观之以幼稚而“无咎”;六二说明女子之“观”应悄然而观;六三自观其“进退”;唯六四因近于君王之侧,而得“观国”之“观”,成为王之座上宾;九五、上九则从上往下观,观下之民风而知其政治得失,所以君王观民之时也是自观,正如《象传》所谓“省方观民设教”。《朱子语类》记载,朱熹的学生曾经问道:“《观》六爻,一爻胜似一爻,岂所据之位愈高,则所见愈大耶?”朱子答曰:“上二爻意自别,下四爻是所据之位愈近,则所见愈亲切底意思。”

【原文】

观[1]:盥而不荐[2]。有孚颙若[3]。

【注释】

[1]观:卦名,下坤上巽。六三至九五互艮,艮为观。艮下为坤,坤为民,九五居巽中,“中正以观天下”,故曰“观”。

[2]盥而不荐:盥,灌祭,是古代祭祀宗庙时用香酒灌地以降神的祭礼。荐,献贡,指灌礼完毕后,陈列祭品的仪式。“盥”礼隆重,“荐”礼简略。故卦辞曰:“盥而不荐。”王弼《周易注》引孔子“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之言说明“王道之可观者,莫盛乎宗庙。宗庙之可观者,莫盛于盥也。至荐简略,不足复观,故观盥而不观荐也”。

[3]有孚颙(yónɡ)若:孚,诚信。颙,敬也,指严肃端正的样子。若,语气词。《集解》引马融曰:“以下观上,见其至盛之礼,万民信敬。”即下观而化,故云“有孚颙若”。

【译文】

《观》卦象征着观察:看过祭祀开始时用香酒灌地以降神的隆重仪式后,就可以不再观看后面贡献祭品的过程了。因为你经过庄严隆重的祭典,你的内心对君王的威严已充满崇敬和信服。

【原文】

《彖》曰:大观在上[1],顺而巽[2],中正以观天下[3],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4]。观天之神道[5],而四时不忒[6],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7]。

【注释】

[1]大观在上:指九五以阳刚居正,与下之众阴相比,形成上大而下观之象。如《程传》所言:“五居尊位,以刚阳中正之德为下所观,其德甚大,故曰‘大观在上’。”

[2]顺而巽:《观》之内卦为坤,坤为顺;外卦为巽,巽为风。

[3]中正以观天下:中正,指九五,九五尊居中正之位“以观天下”。

[4]下观而化:下为坤,坤为众、为顺,众观祭祀之典而知君王之威严,诚信悦服,故为其上所感化。

[5]天之神道:即天体运行时的神奇规律。

[6]四时不忒:忒,差错。四时以天道运行,故“不忒”。

[7]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即天道。圣人悟“天道”之奇妙而设立教化,使天下诚心悦服。

【译文】

《彖传》说:隆重壮观的场面呈现在上面,而这种场面蕴涵着和顺润物的气象,君王以中正之德让天下的人都看到宏大威严的场面。观看的含义在于:“看过祭祀开始时用香酒灌地以降神的隆重仪式后,就可以不再观看后面贡献祭品的过程了,因为你经过庄严隆重的祭典,你的内心对君王的威严已充满崇敬和信服。”这说明在下面观看祭典的人们已从中被感化。而观看大自然神奇的运行规律,其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不会发生差错,圣人从中悟出“天道”的奇妙,并将其运用于设立教育的意义中,使天下的百姓都能信服。

【原文】

《象》曰:风行地上[1],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2]。

【注释】

[1]风行地上:巽为风,坤为地,巽在坤上,即风行于地上。

[2]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说文》:“省,视也。”《释诂》曰:“省,察也。”方,这里指“邦国”。即先王视察天下邦国,观民风而推教化。

【译文】

《象传》说:有风行于大地之上,象征着“观察民风”。先代的君王因此而视察天下邦国,观察民风,实施教化。

【评析】

卦辞以“有孚颙若”为观,《彖传》以“大观在上”、“中正以观天下”为观。“国之大事,在祀于戎”,“子之所慎:斋,战,疾”。卦辞蕴涵的意义是:在参与和观看祭祀神明、宗祖的盛大场面时,应秉持诚信。主要在强调祭祀之庄严肃穆的场面对人心的净化作用。而《彖传》则从“祭神如神在”之“祭思敬”的神秘气氛中解放出来,重点强调王者观民风的教化功能。需要指出的是,《彖传》的作者并没有背离卦象,而是将“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易学准则贯彻到《观》卦的解释中,因而能在不违背卦象与卦辞意义的前提下,使《观》卦的意义更加丰富,更接近王道,更贴近民生。其实,古代君王举行祭祀盛典这样宏大庄严的场面,本意并不在于祭祀,其主要目的是想通过天道的神圣来显示王者的威严和气象,并以此来感化处在下层的百姓,使他们目有所观,心有所感,感而化之,化则服之。说得好听一点是“省方观民设教”,实际上则是“以神道设教”而使“天下服”之。

【原文】

初六,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1]。

【注释】

[1]童观,小人无咎,君子吝:童,指初六,失位在下,位居坤下,晦昧之至,故曰“童观”。吝,《说文》曰:“恨惜也。”此处有“羞耻”意。因初六失位,本已晦昧无知,又上无所应,故有所“吝”。

【译文】

初六,若如幼童一样观看事物,这对于小人而言,并没有什么过失,如对君子而言,则为可羞之事。

【原文】

《象》曰:“初六童观”,“小人”道也[1]。

【注释】

[1]“小人”道:这里的“小人”,既指幼童,更指如“幼童”一样见识的下层百姓。道,方法。

【译文】

《象传》说:“初六,若如幼童一样观看事物”,这本是“小人”观看事物的方法。

【评析】

“矮人看戏何曾见,只是听人道东西。”初六柔弱在下,上无所应,既不能近观,也不能远见,柔弱蒙昧,知观而不知所以观。此对小人而言,并无过失可言,若对君子,则为可羞之事。由此可见,初六之“吝”,实在于远离“大观”,因受客观条件限制,只能以“小人”之观“观”之。

【原文】

六二,窥观,利女贞[1]。

【注释】

[1]窥观,利女贞:六二以阴柔之德当位中正,因居内卦之中,有“主内”之象。六二上应九五,六三至九五互艮,艮为观,为门,望门而观,故曰“窥观”。既为女子,当居中主内,故其所“窥”,合情而不违于礼,故曰“利女贞”。

【译文】

六二,从内向外窥视,利于女子守正持固。

【原文】

《象》曰:“窥观女贞”,亦可丑也[1]。

【注释】

[1]亦可丑:丑,耻辱。六二居内,上应九五,故“利”。若大丈夫,于“大观”之时,得妇人之见,则甚为耻辱。

【译文】

《象传》说:“从内向外窥视,利于女子守正持固”,这对于女子而言,守正则有利,对于男子而言,则是耻辱的事。

【评析】

《礼记·内则》曰:“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封建礼教之女规,严苛地限制着女子的言行。以《观》之六二言,六二居中主内,上有所应,然所应在九五,九五位在互艮之上。“艮为观”,故有可“观”之事;“艮为止”,则“止”其女子之“观”;艮为门,则女子之“观”,可以“窥观”,不可外观。

【原文】

六三,观我生,进退[1]。

【注释】

[1]观我生,进退:生,《说文》曰:“生,进也。”六三虽失位,然与上应,又近四,四与上均在巽,巽为入,入为进。又六三介于上下卦之间,位在互艮中与巽之间,入则有止,故有进退之象。

【译文】

六三,观察我自己的行为,就可知进退之可否。

【原文】

《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1]。

【注释】

[1]未失道:三以阴居阳,本来有失位不正之嫌,然上应上九,自观其生,故曰“未失道”。

【译文】

《象传》说:“观察我自己的行为,就可知进退之可否”,这说明六三没有丢失《观》卦所赋予的道理。

【评析】

《周易正义》释六三之“我生”曰“我身所动出”,《本义》释其为“我之所行也”,《周易尚氏学》释其为“我之所应”。以上三义,皆义近《说文》之“进也”。或以“生”训“民”,“民”与“生”本可通用,古以生民并称,故《诗》有《生民》篇。《说卦》则以坤为民,六三在坤,故《集解》引虞翻曰:“‘生’谓坤生民也。”古人解《易》如本卦九五之《象传》曰:“‘观我生’,观民也。”后来多以“民生”为词。若从《观》象看,则九五、上九之“生”可以“生民”通解,然六三在坤,坤为民,民岂能自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知《观》六三之所谓“我生”,应指我所生之“道”,即《象传》所谓“未失道”之“道”。《正义》曰:“三居下体之极,是有可进之时;又居上体之下,复是可退之地。”六三处于上下之机,故有可进可退的余地,故观而“未失道”。

【原文】

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1]。

【注释】

[1]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六四近于九五,九五为君王之尊,近则得“大观”之气象,为君王所重,故曰“利用宾于王”。

【译文】

六四,观看国家壮丽辉煌的大气象,有利于成为君王的宾客。

【原文】

《象》曰:“观国之光”,尚宾也[1]。

【注释】

[1]尚宾:尚,上也,即六四为六五尊贵的宾客。

【译文】

《象传》说:“观看国家壮丽辉煌的大气象”,这说明六四是君王的座上宾。

【评析】

《朱子语类》记有朱熹之学生曾问:“《观》六爻,一爻胜似一爻,岂所据之位愈高,则所见愈大耶?”朱子答曰:“上二爻意自别,下四爻是所据之位愈近,则所见愈亲切底意思。”六四于“大观”之时,最接近君王,固然有“亲近”的意思,但这种“亲近”并不是通过亲情来表达,而是以观“礼”来昭示。在这个庄严隆重的《观》礼中,一方面赞美着君王有重才尚贤的胸怀,另一方面,则强调作为诸侯、臣子,也要有借“观国之光”之盛典朝觐君王的本分。故《诗·大雅·殷武》云:“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由此可知,《彖传》强调“大观天下”的真正意图,是要定出一个上下有别、君臣有分的“礼”来。

【原文】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1]。

【注释】

[1]观我生,君子无咎:我,自身。生,生民,庶民。九五尊居中正之位,为《观》卦之主,观民风以察政绩得失,然后以德教正己、正民,故“无咎”。

【译文】

九五,观看天下生民,就可以使君子不犯错误。

【原文】

《象》曰:“观我生”,观民也[1]。

【注释】

[1]观民:坤为众、为民,《观》下卦为坤,九五居正而观,故曰“观民”。

【译文】

《象传》说:“观看天下生民”,就是观察民风。

【评析】

《彖传》以“中正以观天下”赞美九五。九五不仅尊居中正之位,为一卦之主,有君王之气象,而且,九五秉持阳刚之德“大观天下”,下应六二,观民于下,他就像一个慎于政事、勤政爱民的君王,“观民风”而察得失。虽然我们今天已经无法看到这些君王的真实面目,但是,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古代文献感触到他们的仁德。尧悬谏鼓,舜立谤木,禹过家门不入,汤作“三驱”不捕,文王经始灵台,周公“吐哺”,更有武王誓言“百姓有罪,在予一人”。故研究《观》卦之九五,则可见古代君王仁德之博大。从《观》象看,九五位在互艮之上,艮为观,则当为《观》之主。巽为风,下为坤,坤为民,民有风气,则王者必有所观,然后能知得失,设文教以“服天下”。

【原文】

上九,观其生[1],君子无咎。

【注释】

[1]观其生:其,犹言“彼”。生,生民。上九因居于九五之上,能观九五而自省,故“无咎”。

【译文】

上九,观察他所治理的百官庶民,君子就可以不犯错误。

【原文】

《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1]。

【注释】

[1]志未平:上九居《观》之极,高高在上,虽不任其事,但仍为下所观,心必有所忧,故其“志未平”。

【译文】

《象传》说:“观察他所治理的百官庶民”,自己心中也难以平静。

【评析】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上九处《观》之上极,既为天下所观。又能“观其生”,省人而自省,可谓观中之观。


临䷒噬嗑䷔

观䷓|周易上经|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