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答案?
在前几节,我们反复使用了一个词叫“思维土法”,也就是我们思维中经常采用的一些捷径和土办法。当然,正式心理学教材里面是不会用“思维土法”这么土的名字的,这个词在英文里叫“heuristic”。它在中文里面的翻译很多,我采用的一种翻译叫“捷思法”,即一种能快捷地帮助我们进行思考的方法。本节就来讨论几个具体的捷思法。
在讨论具体的捷思法时,我们也有一个“由易至难”的排序。我们先讨论经验之理层面上出现的这些捷思法,然后再慢慢过渡到逻辑、概率这个层面的捷思法上去。
易取性捷思法:快说你最喜欢的是谁
我们要讨论的第一个捷思法叫易取性捷思法。“易取性”就是容易取得的意思。顾名思义,如果你被问到一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都涌现在你的脑海里,那么,你最容易想到的那个答案,就是最易取得的答案。
比如,有心理学家把美国的一些人作为被试者找来,问一个问题:“在美国,在统计学上最显著的人口死亡原因依次是什么?”被试者根据易取性捷思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在他们的答卷上,第一名是怀孕、堕胎以及分娩;第二名是交通事故;第三是他杀;第四是火灾;第五是自杀;第六是乳房肿瘤。
而真实的统计数据如下:第一大死亡原因是阑尾炎;第二是心脏病;第三是自杀;第四是麻疹;第五是糖尿病。
为什么大多数人会倾向于认为怀孕、堕胎、分娩导致死亡的人数很多,或者是各类事故的死亡人数很多?就是因为这些画面很具有耸动性,而且也经常被媒体所播报。与之相比,新闻媒体是不太可能报道某个人得糖尿病或是阑尾炎而死的消息的。因此,这些信息没有进入大家的思维模板。
也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一个测试,随机地给被试者一些城市的组合,左边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城市,右边是一个有名气的城市,比如左边是小石城(Little Rock,在阿肯色州),右边是芝加哥;左边是大急流城(Grand Rapids,在密歇根州),右边是洛杉矶,等等。被试者的任务,就是不借助任何资料,仅仅靠他脑子里的信息来判断:是左边那个城市的人口多,还是右边那个城市的人口多。
被试者一半是美国的学生,另外一半是德国的学生,结果非常让人惊讶的是,德国同学的正确率会略高一点。
这个实验也可以换一个文化背景进行重复,譬如,在问卷上,左边一个是无名的德国城市,右边一个是有名的德国城市,然后让大家来判断哪个城市的足球队更强一点。一半被试者是德国学生,另一半是土耳其学生,结果是土耳其学生得分更高。
怎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结果?心理学家吉仁泽提出了一种解释,即:很多外国学生在做这样的题目的时候,使用了易取性捷思法,就是哪一个城市的名字他听上去比较熟悉,他就认为这个城市很牛,因此,人丁兴旺、足球队水平也高。
而在问卷问到美国国情的时候,也恰恰是因为美国学生关于美国城市的信息比德国学生多,要美国人使用易取性捷思法反而会有困难。换言之,他们的思维模板上涌入的信息太多了,这些信息彼此争斗,反而将一些关键的信息给淹没了。
透过媒介使得信息“易取”
上面的讨论,实际上已经牵涉到了一个贯穿于动物界和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我们都是根据某些经由媒介的信息来获得事物本身的信息的。
什么叫“媒介”呢?媒介的英文是“medium”,也就是说,你和客观世界当中的一个中介性的对象。举个例子,如果你要把握的信息是某一个你不是太熟悉的城市的人口规模的话,你能够获取信息的方式基本上就是媒介所提供给你的——否则,你就得亲自到这座城市去做实际调查了。但谁愿意付出那么多成本,去获取这么一条与其当下的生存没有巨大关联的信息呢?除了依赖媒介信息之外,还有更省力的法子吗?
甚至在像老鼠这样的较为低等的动物上,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种思维方式的痕迹。比如,虽然老鼠是不可能具有化学和生物学知识的,但是老鼠也可以有效地规避老鼠药。这是因为老鼠会观察,其他老鼠吃了某些特定口味的食物以后是不是会死。如果有老鼠死了的话,同一族群里其他的老鼠就都会避免这个类型或口味的食物。也就是说,其他老鼠的生存状态,就成了老鼠了解某种食物特性的一个很重要的媒介信息。老鼠也就是通过如此简单的捷思法,获得了其在生态环境当中的适应性。
下面,我们就谈一谈易取性捷思法在日常论证中的使用。
我们都知道,论证都是需要一些前提的,前提本身的来源往往是经验。比如我说,因为所有人都终有一死(大前提),而张三是人(小前提),所以,张三也终有一死(结论)。这个大前提本身不是从逻辑里面来的,而是从经验里面来的。
这也就是说,做逻辑论证的时候,我们要确定是否采用某一条信息,有时候是根据信源来决定的。信源若是可靠的,那么我们就会倾向于采用这个信息。
这又牵涉到不同人的不同预设:有些人就天然地相信某些信源是可靠的,有些人就天然地认为这些信源是不可靠的。这是因为,每个人在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时候,他的信息媒介都是不一样的,例如有些人只看微信朋友圈,有些人只相信他家三叔。这就会导致在论证中,大家在基本的信源可靠性问题上产生分歧,这是导致理想的辩论没有办法进行下去的很重要的一个缘由。
理性的对话也许是不存在的
不同人的预设背后,大家所接触到的信息媒介不一样,正是因为信息的媒介不一样,所以,我们在用捷思法处理信息的时候,看到的都是事物的不同侧面,并且认为自己看到的这个侧面才是重要的。
当然,我们都希望不同的辩论参与方能进一步修正自己的偏见,以达到互相的理解。但我必须得指出的是,初始偏见的产生,的确有一个很深的根源。因此,人类个体彼此之间的真正的理性的、和平的对话,其实是非常难促成的。
不过,如果我们牵涉到的问题,离政治、宗教、伦理、审美等主观性色彩浓郁的领域比较远,而是诸如科学、数学这样的客观性色彩比较浓郁的话题,那么对于信源的检查,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用以检查信息本身的合理性的。例如,一篇科学论文若被刊登在著名的国际科学杂志上,那么这篇论文胡说八道的可能性相对就比较低。
那么,既然捷思法的运用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怎么做才能趋利避害?原则其实很简单。
如果这件事对你不是那么重要,你就用捷思法来思考问题。比如,假设你不是个做学问的人,要判断哪个人才是更有水平的教授,你就得根据他是哪个学校来的来做判断(当然,你至少要到相关学校的官网上看看是不是有这么一位教授)。而如果你是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的话,这样的信息检索方法就实在太糙了。你还要研读相关作者的论文,从论文的质量来判断相关学者的水平。总之,对不重要的信息,用粗略的信息检索法,对那些与你的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信息,则要更认真地核对信源。这样,即使我们在日常推理中犯了错,至少我们能够保证这些错误不影响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那些核心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