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天才们的疯狂猜想

上文我们已经看到了,笛卡尔的实体二元论,的确无法很好地处理心灵因果性问题。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别的哲学家是怎么把这个问题想得更加圆融一点的。我们在此要提到的一个关键词,乃是“身心平行论”。

马勒伯朗士:是上帝让一切发生

顾名思义,“身心平行论”,就是说身和心是平行的、没有相交点。用身心平行论这种很奇特的观点来解决笛卡尔的哲学遗留问题的,便是笛卡尔的法国老乡马勒伯朗士。

马勒伯朗士读了笛卡尔的书后发现,心灵因果性的确是笛卡尔的二元论很难说明的一个问题,所以笛卡尔的体系是需要加补丁的。由于马勒伯朗士的神父身份,所以他的这个补丁里面又有很多基督教的风味。

作为讨论心灵事件和物理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思想准备,马勒伯朗士首先邀请我们来思考纯粹物理领域内的因果关系。假设你有一个手机,你还有一块怀表,现在手机显示出来的时间是11:05,怀表显示的也是这个点。下面,马勒伯朗士就问大家:你觉得到底是手机的时间引发了怀表的时间,还是怀表的时间引发了手机的时间?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是“都不是”。所有人都会说:这两个计时器械背后依据的都是北京时间,而各个国家的官方时间背后还有一个最终的权威时间,这就是所谓的格林尼治时间,所以,不能说是某某钟表引发了另外一只钟表的运作。

马勒伯朗士接着往下掰扯:好,既然大家不反对我上面的叙述,我现在就不妨把手机和怀表之间的关系替换为心和身之间的关系——换言之,我们为何不能将我的心灵活动(如“我渴了”)与我的身体活动(如拿起可乐瓶子并喝掉可乐)之间的关系,也看成是两个钟表之间的关系呢?

继续往下想:在讨论钟表的时候,我们会很自然地设想它们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格林尼治时间在统辖其运作——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够设想,心灵实体的运作和物质实体的运作背后也有一个第三者,以成为使得两者能够相互协调的终极协调者呢?

在神父马勒伯朗士看来,该终极协调者就是上帝。这也就是说,马勒伯朗士认为,人类心智的运作与其身体的动作只是在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具有因果上的相互作用,但实际上二者都是由上帝控制的。只要上帝偷懒一秒钟,我们的身心协调问题就会出现问题一秒钟。

很显然,按照马勒伯朗士的理论,从哲学角度上来看,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因果性”。心灵事件与身体事件都只是偶然的前后相续罢了。所以,马勒伯朗士的理论也被称之为“偶因论”。

我觉得马勒伯朗士是个天才。至少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像笛卡尔那样在身和心之间非常牵强地搭桥的工作,注定是要失败的。他干脆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宣布这两者之间是没有桥梁的,而心与身之间的和谐,就是因为有上帝在默默地做担保。而且,也正是因为上帝自身的存在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所以,要驳倒马勒伯朗士的理论,也并不是很容易。马勒伯朗士真是大大的狡猾。

莱布尼茨:万事万物都是单子

关于“身心平行论”,还有一种更复杂、更奇葩的理论,这个理论是由大名鼎鼎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的。在他看来,在人类的身和心之间,有一种“预定和谐”。

那什么叫“预定和谐”?这得先从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开始说。——“单子”又是啥?

莱布尼茨反复思考以后发现:无论是物质实体还是精神实体,都有一个根本的特征,就是这个实体能够把过去、现在、未来不同的状态拧成一股绳,变成一个具有自身同一性的东西。所以,莱布尼茨最后就得出了一个观点:即使是物质实体,它也是精神性的——如果我们将“精神性”理解为对于自身同一性的维系能力的话(而之所以说这种维系自身同一性的能力也是精神性的,乃是因为“同一性”本身只能通过精神活动来把握)。好吧,因此我们就需要一个覆盖面更宽泛的哲学术语,来指涉所有实体内部隐藏的精神性因素。这个术语就是“单子”。

不难想见,既然万物都蕴含单子,单子之间就必定会有三六九等。在莱布尼茨看来,人类的灵魂是高级单子,因为里面蕴含的精神力量非常强大。但在我面前的一只苹果,虽然也是单子,但里面包含的精神性非常微弱,所以这只能算是低级单子。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身体——作为一种物理对象——也包含了一种低级单子,与作为高级单子的我们的灵魂相互对峙。

有了上面的讨论做基础,我们也就可以解释何为“预定和谐”了。什么叫“预定和谐”?就是每个单子都预见到了与别的任何单子相互协调、一起进入一个具体事态的可能性。在莱布尼茨看来,两个单子进入了一个事态后,二者之间就便有了一个主、从之别:一者为主(即积极者),另一者为从(即消极者)。前者就能被视为原因,后者就能被视为结果。

举个例子:为何一个台球撞到了另外一个台球之后,会引发后者的运动呢?这是因为第一个台球本身就已经蕴含了和别的台球相撞的可能性,而这一点是台球在被创造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的。而当它碰到第二个台球的时候,那种本来就已经蕴藏在其内部的可能性就变成了现实——这样一来,第一个台球就会成为这种关系里面的主动者。

至于那个被撞的台球,在它本来被创造的时候,也已经蕴含了它被别的球撞的这种可能性,现在既然撞击实际发生了,这种可能性也就体现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个球就体现为被动的、消极的状态。主动与被动相互配合,也就配出了一个因果关系。

如果把莱布尼茨的观点套到心灵因果性上,我们发现心灵因果性和一般的因果性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差别,因为莱布尼茨并不认为有纯粹意义上的物质(万物皆单子嘛),这样一来,心灵因果性问题好像就变得不是那么具有特殊性了。换言之,我的口渴感之所以能够引发我的身体去拿水杯,乃是因为我的灵魂已经预装了与我的身体相互协作的内部程序,以使得“口渴”与“喝水”能够一气呵成地完成。

有人会问了:凭什么每一个单子都可以预装与别的任何单子进行互动的各种可能性呢?这信息量有多大啊?是谁将这些信息预装到了单子中去呢?

这个艰巨的任务当然就交给万能的上帝了(在这个问题上,莱布尼茨与马勒伯朗士一样狡猾)。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体系中,上帝也是一个单子。但是,上帝可是一切单子中最高级的超级单子,因为其内藏的精神力量是无可比拟的。

两种理论带来的启示

讲到这里,我不得不承认,马勒伯朗士和莱布尼茨的脑洞真的是太大了,他们的这两种理论别说是想出来,就是让我们看懂也不是特别容易。但是,他们观点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你要相信他们的理论是对的,你就得附带地相信上帝是存在的。但这样的理论显然很难说服无神论者。

不过,即使是对无神论者来说,他们的学说也是能带来一些启发的。

比如,在马勒伯朗士的理论中,我们其实可以得到如下启发:在有些情况之下,因和果之间的前后相续,背后可能是有第三个更深的原因的,所以,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现象,寻找真正原因的时候不妨多想几步。

而莱布尼茨带给我们的启发是:在进行因果分析的时候,我们还要重视事物潜在的倾向或秉性,因为恰恰是这些秉性,决定了其与别的事物组成事态的可能性空间。说得更具体一点,如果用莱布尼茨的思想去搞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就要把每个下属的心理倾向搞清楚,知道每个人所能够完成的任务的最大限度,然后,才能做到知人善任,而不会所托非人。


45. 实体二元论的缺陷47. 就连臭虫里都有上帝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