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意识是不重要的“副产品”

什么叫副现象主义?

要讲清楚什么叫“副现象主义”,首先得讲清楚什么叫“副现象”。我先来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在钱塘江旁边观潮,欣赏钱塘江在月光的照映下波光粼粼的美景。试问:我们所看到的波光粼粼的景象,会不会对潮汐系统本身产生什么结果呢?

显然不会。即使没有这些波光粼粼的景象,潮汐还是会发生。这样的一些现象,乃是在一个更大的关于潮汐运作的因果系统里面,以“附带品”的方式出现的。我们就称其为“副现象”。

讲到这里,大家或许就明白什么叫“副现象主义”了。套用到心灵因果性问题上,副现象主义指的就是:我们的诸多主观的心理感受与心灵活动,并不具有独立的因果效力——相反,它们是一个更庞大的因果系统(特别是关于人类的神经活动的因果系统)的附带性现象。

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提出副现象主义的观点呢?我相信相关的动机是很明显的:只要我们承认这个物质世界在因果上是封闭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作为结果的物理事件出现之前,都有特定的物理原因导致它发生——我们就不能够承认任何心灵事件本身是具有独立因果效力的。而这就一定会导向副现象主义对于心灵事件的独立因果效力的否认。

但另一方面,大家又有一个直觉,即我们的心灵事件它本身应该还是存在的。比如一只蚊子咬了我,我感到痒了——不管是怎样的神经活动引起了我痒的感受,我的确感到痒了。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在宇宙中为心灵事件安排一个位置——但这个位置又不能太惹眼,以免破坏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因果封闭性假设。

副现象主义是一个可以使得我们兼得鱼与熊掌的好方案。一方面,它承认了心灵事件是存在的;另外一方面,它又使得我们不必去承认这些心灵活动是具有独立因果效力的。

副现象主义理论不符合进化的节俭性原则

很多人都不喜欢副现象主义。很多哲学家都批评说,如果副现象主义是正确的,那么难道我们所有的心灵活动就像钱塘江上那些波光粼粼的景象一样,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吗?难道人类生活所有的情感和感受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都是那些神经活动吗?所以,很多哲学家在直观上就不喜欢这种理论。

但我的观点是:不能因为一种理论在直观上让你觉得不爽,你就否定它。这显然不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论证。

还有一个反对副现象主义的论证,是基于演化论的思想的。我认为这个论证有点意思。

首先,该论证预设演化论的下述观点是对的:我们人类身上的大多数器官之所以存在,都是被自然选择所决定的,以便使得我们适应外部的生存环境。

而我们都知道,人类大脑所消耗的能量在身体当中的比重是相当高的。那么人类的大脑被自然选择所选中,其背后的目的是什么?显然,是因为人类大脑越复杂,它就能产生越复杂的行为,使得我们的人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中的各种挑战。

但是,如果副现象主义是对的,人脑的活动所产生的副现象——也就是我们的主观意识活动——是不起任何独立的因果作用的,而这些“副产品”本身又相当丰富,那么自然选择过程为什么会偏好于携带着如此丰富的“副产品”的人类?如果这些“副产品”一点作用都没有,那么我们又该如何解释进化进程的“节俭性”呢?

看来,唯一的合理的解释就是:副现象主义是错的,副现象主义者所说的“副产品”根本就不是“副产品”——它们的确有独立的因果效用。

如果大家尚且看不明白这个论证的话,我还可以打一个比方。比如,你若发现,某公司的盈利情况不错,便去调查该公司的运作。

调查以后你发现,这个公司养了一帮闲人,一直在打麻将、斗地主,但他们又拿了非常高的薪水。从表面上来看,这帮人就是公司的蛀虫,但非常奇怪的是,公司就是愿意花这么大的价钱养这么几个人。对于者一点,你该怎么解释?

现在你就不能够把这几个人解释为蛀虫了。这家公司愿意花这么大的价钱来养这几个人,可见这几个人可能真是有独门绝技,或者有特殊的社会关系,只不过他们没想让你这个外人知道其中的秘密罢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意识活动虽貌似是“副产品”,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真正的功用,否则,怎么能够解释我们的进化会造就如此大的大脑,而这个大脑又会产生如此丰富的“副产品”呢?

副现象主义的局部合理性及其运用

不过,我仍然认为副现象主义至少具有局部的合理性。它至少指出了:物理学意义上的因果封闭性原则是需要被尊重的。

同时,与前文所讲的斯宾诺莎哲学也类似,这种哲学也非常强调精神和物质之间的联系机制。这个联系机制就是把精神产品看成是物质产品的附属物,即要从物质的角度看精神,而不能倒过来,从精神的角度看物质。因此,这两种学说都已经是某种准唯物主义立场了。

这一思路,在稍加引申后,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地评价一个个体或者社会组织的伦理水平。

这里所说的“伦理”,可不能被解释为纯精神性的东西。所谓“伦理”,并非是空对空地坐而论道,在相当多的场合下必须要兑现为物质的分配原则。试想:一个公道的人为何被说成是公道的?这就是因为当他在主持物资分配工作的时候,他的分配方案是公道的。脱离了所有的这些物质基础去讨论一个人的德性,其实就是在讨论水中月、镜中花。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也许做一个唯物主义者,要比做一个唯心主义者更不太容易被世人所骗。比较遗憾的是,虽然我们中学里面教的都是唯物主义,但是唯物主义的做事原则,并没有被贯彻到具体的生活中。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我们平时更注重别人说了些什么,而不是注重他做了些什么。


47. 就连臭虫里都有上帝的光辉49. 读心术可能存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