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
夫言荣不若辱,非诚辞也(1);得不若失,非实谈也。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此世人之常,真人危斯十者而为一矣(2)。所谓大辩者(3),别天下之行(4),具天下之物(5),选善退恶,时措其宜(6),而功立德至矣。小辩则不然(7),别言异道(8),以言相射(9),以行相伐(10),使民不知其要,无他故焉,故知浅也(11)。君子并物而错之(12),兼涂而用之(13),五味未尝而辨于口(14),五行在身而布于人(15)。故无方之道不从(16),面从之义不行(17),治乱之法不用(18),惔然宽裕(19),荡然简易(20),略而无失,精详入纤微也。
【注释】
(1)诚辞:真心话。
(2)真人危斯十者而为一矣:独有存养真性而志趣高卓的人能将这十者作一体的达观。真人,存养真性而志趣高卓的人。危,独。成玄英疏《庄子·缮性》“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云:“危,犹独也。”
(3)大辩者:即辩大者,指能辨识世道人心之大端的人,亦即对“道”有所悟识的人。辩,通“辨”,辨别,辨识。
(4)别天下之行:区别天下人行为的善恶。
(5)具天下之物:分辨天下事物的真伪。具,辨。《广韵·遇韵》:“具,辨也。”
(6)时措其宜:适时采用相宜的措施。措,施行,运用。宜,适宜。
(7)小辩:与“大辩”相对,即那种纠缠于细枝末节的是非之辨。
(8)别言异道:另一种主张,异样的途径。这里指邪妄不正的主张和途径。言,学说,主张。
(9)以言相射:以言语相互攻讦(jié)。射,攻击,攻讦。
(10)以行相伐:以行动相互挞(tà)伐。
(11)故知浅也:明初刊本、《百子全书》本此句作“故浅知也”,《指海》本作“故知浅也”。王恺銮《邓析子校正》云:“(此)‘故’字训‘事’,见《吕氏春秋·审己篇》,‘故浅知也’当作‘知故浅也’。谓小辩者知事浅,故有别言异道诸弊。此句正申释上句‘无他故焉’之意,若作‘故浅知也’,则上下句不相属矣。”王说可资参酌。其意为:事理懂得不深。故,事理。
(12)并物而错之:将事物相比较而予以处理。并,比并,比较。错,通“措”,安置,处理。
(13)兼涂而用之:从多种途径发挥其作用。涂,同“途”。
(14)五味未尝而辨于口:明初刊本此句作“五味未尝而于口”,《指海》本、《百子全书》本等于“而”下补一“辨”字,当从。其意为: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不用尝,口即能予以分辨。
(15)五行在身而布于人:木、火、土、金、水五行聚集在自身而遍布于每一个人。布,分布,遍布。
(16)故无方之道不从:明初刊本等世传本此句作“故何方之道不从”。孙诒让《札迻·邓析子·无厚篇》云:“‘何’疑‘无’之误。《吕氏春秋·必己篇》云:‘如此其无方也。’高注云:‘方,术也。’”今据孙说改“何”为“无”。其意为:所以没有道理的主张不予遵从。方,道理,常规。
(17)面从之义不行:当面顺从的言论不予施行。面从,当面顺从。义,通“议”,言论,意见。
(18)治乱之法不用:导致混乱的治理方法不予采用。这里,“治乱”即《荀子·不苟》所谓“君子治治,非治乱也”之“治乱”,其相对于“治治”而言。
(19)惔(dàn)然:淡然;淡泊,不趋名利。
(20)荡然:坦荡,宽大。
【译文】
说荣耀不如耻辱,那不是真心话;说得到不如失去,那不是老实语。不前进即是后退,不喜悦即是忧虑,不获取即是丧失,这是世间人通常的判断。独有存养真性而志趣高卓的人,能将上述十者作一体的达观。所谓大辩者,亦即对道有所了悟的人,能区别天下人行为的善恶,能分辨天下事物的真伪,选择善举而贬退恶行,适时地采取相宜的措施,从而得以成德、立功。所谓小辩者——那些纠缠于细枝末节是非之辨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别有主张而另有道理,往往以言语相互攻讦,以行动相互挞伐,使人们无从得其要领。这没有其他缘故,是事理懂得得太浅陋了。君子不同,他们能将事物相比较而予以处理,从多种途径发挥其作用,五味不用尝就能分辨于味觉,由五行聚集于自身而知其遍布于每一个人。所以,没有道理的主张他们不予遵从,当面顺从的言论他们不予施行,导致混乱的治理方法他们不予采用,他们淡泊而宽容大度,坦荡而简约平易,简略而没有疏漏,其精密周详贯穿于行为的所有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