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辞篇

【题解】

与上篇篇幅略相当,本篇由不相连属的十八则文字构成,篇名“转辞”则取自篇首所谓“世间悲、哀、喜、乐、嗔、怒、忧、愁,久惑于此。今转之”之“转”。这“转”意味着转换一种说法,以婉转而可能尽致的话语对人们的所惑重新予以理会。不过,《转辞篇》并不就是“辞”或“名”的专论,其中凡称“名”而谈的道理无不连着“法”的根茇(bá)。

篇中的一则文字有这样的说法:“循名责实,实之极也;按实定名,名之极也。参以相平,转而相成,故得之形名。”倘用今天的话说,即是:依据名称责求名所指示的实质,这被指示的是实的极致;依据事物的实质确定事物的名称,这被确定的是名的极致。名与实相互检验以求彼此相副,转而相互成全,由此得以知晓所谓“形名”——事物名称与名称所指事物实质之表现——的关系。这是本篇对“名”的言说的要义所在,不过,它毕竟是从所谓“任臣之法”(任用官吏的原则)说起的。文中也说到“言之术”(言说的技艺),但那是在晓喻一种随机谈话的智慧,亦即在与“智者”、“博者”、“辩者”、“贵者”、“富者”、“贫者”、“贱者”、“勇者”、“愚者”等不同对象交谈时应当分别借重什么。文中还曾举出“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这样的名句,然而这并不是要寻究“言”本身的特征,却只是在规劝人们出言谨慎,从而摒除那些“恶言”、“苟语”。

倘果真以“转辞”为线索寻找各节文字间某种略可贯通的逻辑,显然会使人失望的,在这篇名给了人更多期待的文字中,除开“循名责实”、“按实定名”之说外,可能最切题的就是所谓“缘身而责名,缘名而责形,缘形而责实”了,但这一则文字所表述的仍不外“明君之督(督责)大臣”的一种“术”。《转辞篇》的有些文字似乎也表露出某种“无为”的道家倾向,甚至有的文字还掇拾了儒家的典籍,然而这错杂的诸多言辞几乎无一不被措置在法家的唯法是守的原则下。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