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 设计论证与打赌说:上帝存在的证明(上)

中世纪哲学——神学的婢女

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的正统性,下令禁止在雅典讲授异教哲学,并且关闭了所有的希腊哲学学校。从这一刻开始,古希腊哲学彻底终结,西方哲学进入了长达一千年的中世纪时期。

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这一千年需要我们穿上童话里的“七里靴”尽快地通过。每当读到这个说法,我就会想起读中学的时候,放晚自习回家,必须经过一段没有路灯的街道,路边有一间卫校的解剖室,每次我都会大声唱着歌,一路小跑地穿过这段夜路。对黑格尔以及很多哲学史家来说,中世纪就是这样一个完全黑暗的时期,应该尽快地把它打发了事。

我对中世纪的看法要比黑格尔正面一些。在我看来,哲学在中世纪虽然成了神学的婢女,但并没有完全停滞不前,而是在一些特定的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发展,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基础。此外,我们要牢记于心的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除了雅典还有耶路撒冷,除了理性还有信仰,因此,要想全面地了解西方文明,二者缺一不可。更何况信仰对于理性的影响并不全然是负面的,一方面它有助于我们意识到理性的限度,为人类打开超验的精神维度,另一方面,宗教信仰还为现代性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结果和资源,例如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个体权利和平等观念,就是在基督教神学的背景下得到孕育和发展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打算只用五讲的篇幅来介绍这一千年的哲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哲学,线索复杂,人物繁多,很多主题与神学纠缠太深,比如三位一体和道成肉身,这些问题很难被没有宗教信仰的现代人理解。还有些问题则毫无意义,甚至非常荒谬,比如臭名昭著的“针尖上究竟能站几个天使”,以及“地狱里真的有蛆虫吗”,等等。所以我思来想去,决定不以哲学人物或者哲学流派为线索,而是围绕上帝存在的证明,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以及自由意志和决定论这三个哲学主题,为各位读者勾勒出中世纪哲学的基本概貌。

这一讲与下一讲我们将重点介绍上帝存在的证明。

上帝真的存在吗

我在人大课堂上做过多次宗教信仰的小调查,根据我的经验,一百人的课堂里,通常只有三到五人举手表态,有的信仰佛教,有的信仰基督教。在问及为什么不信仰上帝的时候,最典型的回答就是:因为上帝看不见,也摸不着,我无法感受到他的存在,凭什么要相信他呢?还有些学生会说: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会有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汶川大地震?这至少说明上帝不是全善的,否则他就不应该允许伤害无辜的生命。也有一些学生会说:上帝不是全能的,因为上帝无法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也抬不起来的石头。仔细想想,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他一定能创造出任何东西,包括那块他自己搬不起的石头,但如果他居然搬不起这块石头,那他就不是全能的。

从理性的角度看,以上观点似乎都有道理。可是从信仰者的角度看,这些观点充分反映出人类理性的傲慢,是典型的“妄议上帝”。你想想看,有限而难免一死的尘世男女竟然敢用自己的逻辑去规定上帝,由于上帝通不过人类的逻辑,所以上帝就不是全能的,由于上帝无法被人类感知,或者被理性证明,所以上帝就是不存在的。这难道不是一种无知和傲慢的体现吗?

对信仰者来说,上帝的本性只有通过启示才可以获知,换句话说,它不是人类理性所能把握的对象。上帝的存在同样如此,他是无须证明的,他要么来自启示,要么是不证自明的。只有对非信仰者来说,上帝的存在才需要证明。《圣经》中说:“愚顽人心里说:‘没有上帝’。”《圣经》里又说:“智慧建造房屋……打发使女出去,召唤愚顽人到这里来。”借用这个比喻,我们可以说,上帝存在的证明就是那个婢女,她的功能就是走出门去,召唤非信徒来到信仰的大厦。

接下来,我将分别介绍上帝存在的四种证明。看看哪种证明能够成功地召唤愚顽人进入信仰的大厦。

设计论证:世界是由设计者创造的

有一个名叫威廉·佩利(William Paley,1743-1805)的英国哲学家,他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设计论证”。请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去马尔代夫旅游,在蓝天白云、椰林树影、水清沙白的海滩上,突然发现了一块表,请问此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某人遗失在这里的,你一定不会认为这是经过海浪的冲刷,或者千万年的演化自然形成的,对不对?如果你接受这个想法,那么威廉·佩利就会告诉你,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得出,世界也是由设计者创造出来的。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他的论证步骤:

大前提:钟表是由设计者所造的。

小前提:钟表(的精巧)与世界(的精巧)相似。

结论:所以,世界是由设计者所造的。

威廉·佩利的设计论证属于类比论证,类比论证的效力依赖于类比物之间的相似性,相似度越高,论证的说服力就越强。当我们问,消防员和消防局之间的关系如同警察和谁之间的关系时,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警察局。可是如果我们问,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同国王和谁的关系,也许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有的人完全不接受家和国的可类比性。

回到设计论证,初看起来它是有说服力的,比方说,如果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一块钟表,那么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存在着外星智能生物。

但是,思虑缜密的读者肯定发现了问题所在。

首先,即使在火星上发现了钟表,那也只能推断得出存在外星智能生物,而不是存在着基督教传统中的那个人格化的上帝。

其次,在威廉·佩利的设计论证中,进行类比的可不是钟表与钟表,而是钟表与世界。大卫·休谟认为,钟表与世界的相似度,并没有佩利认为的那么高。钟表是用金属制成的,不会呼吸更不会生长,而世界呢,有高山大海,也有飞禽走兽,还有我们人类自身。在这个意义上,钟表和世界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相似性,所以这个类比证明的效力并不高。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去反驳设计论证。这个论证其实有一个隐含前提:凡是精巧的事物都是由设计者创造出来的。但这个隐含前提并不必然为真。

另外一个反驳角度仍然是休谟提出来的,他认为设计论证属于归纳论证,归纳论证的效力依赖于统计的样本数量。比如说,你不能因为在圆明园里见到一只黑天鹅,就断言世界上所有的天鹅都是黑颜色的。我们之所以断定海滩上的钟表是由设计者创造出来的,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太多如此这般的样本。但是世界却不同,它的样本只有一个,统计样本的缺乏让设计论证成了一个没有根据的归纳论证。

打赌说:信与不信的利益分析

早在威廉·佩利提出“设计论证”之前,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1623-1662)就提出过“打赌说”。帕斯卡尔认为,存在着以下可能:要么上帝存在,要么上帝不存在,以及要么信上帝,要么不信上帝。由此可以得到四种组合形式:

第一种组合形式是,上帝存在,并且你信仰上帝。试想这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我奶奶是虔诚的基督徒,她去世后不久,我听姑妈说,在弥留之际她说过两句话,第一句是“我看见了”,第二句是“我迈过去了”。我不晓得这是不是她的临终幻觉,我宁愿相信这是她的真实遭遇,这意味着她获得了永生和至福。

当然,也存在着另外的组合形式,那就是你信仰上帝,但是上帝不存在,请问这会对你的人生构成任何伤害吗?恐怕不会,你一辈子积善行德,顶多就是少了些花天酒地,有点小小的遗憾,仅此而已。

第三种可能是,你不信上帝,上帝也不存在——没准有人会说那我可赚翻了,因为这样一来,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也不用担心死后受到惩罚。

可是千万不要忘了,还有一种可能性是你不信上帝,上帝竟然存在,那么代价可能就会非常惨痛,因为你就要下地狱了。

作为一个理性人,我们要考虑行为的投入产出比,一方面争取风险最小化,另一方面争取效益最大化。按照帕斯卡尔给出的排列组合,你会发现,思来想去,无论上帝是否真的存在,还是信上帝比较符合我们的个人利益。

介绍完帕斯卡尔的打赌说,我想问的是,有没有哪位读者在了解了打赌说之后,醍醐灌顶,觉今是而昨非,决定从此开始信仰上帝了?有意思的是,虽然钱理群老师批评今天的大学生多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是根据我在课堂的经验,在面对帕斯卡尔的打赌说时,没有一个大学生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相反,他们展示出了无神论者的视死如归,没有一个人因为打赌说而改信上帝的。

最后,我想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威廉·佩利还是帕斯卡尔,都不是生活在中世纪,也正因为这样,在他们的论证里可以发现很多现代人熟悉的元素,比如设计论证里的演化论,打赌说中的工具理性。也许有些读者会对这两个论证表示不满,认为它们缺少足够的哲学味儿,别着急,在下一讲中我们将介绍托马斯·阿奎那的宇宙论论证和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论证,让大家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中世纪哲学。


答问2 希腊之外的轴心文明有哲学吗?047 宇宙论论证和本体论论证:上帝存在的证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