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

  下载全书

【题解】

“明”之于“夷”,是光明殒灭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周易》中是以“明”入地下的形象化情景来表现的。离为日,离为火,离为雉,光明附着于雉,则有“于飞”之象。然而,这样的“于飞”,在初九时只能“垂其翼”,至六二则已“夷”于左股。但是,君子对于殒伤之痛并非一味地忍受,而是有所作为的,故九三的“南狩”就可以被看做是君子对光明被“夷”的反击。当然,正确而适当的“反击”集中表现为六五所列举的“箕子”对待“明夷”的态度和方法。

【原文】

明夷[1]:利艰贞[2]。

【注释】

[1]明夷:卦名,下离上坤。夷,《释诂》曰:“夷,灭也。”《集解》引虞翻曰:“夷,伤也。”以卦象而言,离为“明”,坤为地,“明”在地下,有“明”隐陷入地中之象。

[2]利艰贞:当光明受到殒灭之伤时,君子就应该像地中有明一样,在心中保持自己的光辉品德,不宜干预朝政大事,以避免小人的暗算、陷害。

【译文】

《明夷》卦象征着光明殒灭:有利于在艰难中守正的人。

【原文】

《彖》曰:明入地中[1],“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2]。“利艰贞”,晦其明也[3],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4]。

【注释】

[1]明入地中:离为火、为光明,坤为地,“明”陷入于地下,故曰“明入地中”。

[2]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以,用也。离为火、为日,在内,故曰“内文明”;坤为地,为柔顺,在外,故曰“外柔顺”。这里是以“内文明而外柔顺”为喻,讲述文王被殷纣王囚禁而蒙受大难时,用“明夷”之法全身而退的故事。

[3]晦其明:太阳尚且有隐没不显的情况,更何况于人。故观“明夷”之时,君子也当效法天地自然之道,主动地隐晦自己的光辉品德。

[4]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以,用也。箕子是殷纣王的诸父,故曰“内难”,在纣王昏庸无道时,他佯装癫狂,内守正道,终免其祸。

【译文】

《彖传》说:光明隐入地中,象征着“光明殒灭”。内具文明之美,外呈柔顺之德,就可以像周文王蒙受大难那样,躲过劫难。“有利于在艰难中守正的人”,把自己光明磊落的品德隐蔽起来,即使是在朝廷内部蒙受艰难的折磨,也要使自己的思想正直无私,就像正直的箕子那样渡过难关。

【原文】

《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1]。

【注释】

[1]用晦而明:用,以也。而,犹“如”。坤为众、为晦,故“晦”指上卦坤,“明”指下卦离。

【译文】

《象传》说:光明隐陷入地下,这种情况就是“明夷”。君子用这一卦象蕴涵的道理来对待众人,就是以隐晦光明的方法使自己的美德更加光明正大。

【评析】

《明夷》卦以简洁的卦辞“利艰贞”来说明人处在难中应该坚持的品德和方法。当光明殒灭时,作为君子,就应该如《明夷》一样,隐晦自己的美德以使其未来有一种更大的光明。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的品性方良、贤明正直的仁人效法《明夷》卦蕴涵的哲理,韬光养晦,以期更“明”于将来。

【原文】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1]。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2]。

【注释】

[1]明夷于飞,垂其翼:《说卦》曰离为火,离为雉,火性炎上,于雉则有上飞之象,因初在地下,故其飞必“垂其翼”。

[2]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说卦》曰离为日,日有光明之德,故以喻君子,《明夷》上互为震,震为行,故曰“君子于行”。主人,指六四,六四互震,震为主人。言,责难,谴责。有攸往,因受主人责难而行于道。

【译文】

初九,光明殒灭时,向外飞翔要低垂掩抑着翅膀。君子行走在路上,已多日没有吃饭了。要有所前往,因为主人有责难之言。

【原文】

《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1]。

【注释】

[1]义不食:光明既殒灭,世道黑暗,于“义”当不食其俸禄,才能“晦而明”。

【译文】

《象传》说:“君子行走在路上”,这是因为君子以仁义为本,在光明殒灭时不食俸禄。

【评析】

明夷初飞,所以低“垂其翼”。“君子于行”的原因有二:一急行于道,不食不义之食;二是因为受到责难而避祸远行,不遑其食。

【原文】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1],用拯马壮[2],吉。

【注释】

[1]夷于左股:夷,受伤。左股,中国古代文化以左为阳,以右为阴,所以说“男左女右”。初在足,故曰“行”。二在初之上,故曰“股”。

[2]用拯马壮:拯,拯救。因左股受伤,必以马代步,以使伤者能伤愈复壮。

【译文】

六二,光明殒灭,使左边大腿遭受创伤,此时,若能借助良马来拯救伤者,就会使其恢复强壮,可得吉祥。

【原文】

《象》曰:六二之吉,顺以则也[1]。

【注释】

[1]顺以则:六二当位居中,秉持中和之德,故能“内文明而外柔顺”,行事顺应法则。

【译文】

《象传》说:六二的吉利,就在于他能柔顺地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

【评析】

初九“垂翼”,六二有伤,然非伤于“左股”,实伤于君子之道。若能有救,则壮复其身。但是,救其身的与其说是“马”,不如说是“道”。好的结果,不仅要靠客观条件的制约,也要有好方法去造就。

【原文】

九三,明夷于南狩[1],得其大首[2],不可疾贞[3]。

【注释】

[1]南狩:离为南,所应在坤上,坤为西南,概言之“南”。南方为火,为“文明”之所。狩,《释天》“冬猎为狩”,即“狩猎”。“狩”则有征伐异类之行。

[2]大首:即“元凶首恶”。

[3]不可疾:疾,急速。九三虽秉阳刚之正,然“明夷”之时,诛凶顽之“大首”宜缓不宜急,急则必有失。

【译文】

九三,于光明殒灭之时在南方狩猎并实行征伐,俘获元凶首恶,但不可以过急行事,应当守正持固。

【原文】

《象》曰:“南狩”之志,乃得大也[1]。

【注释】

[1]乃得大:九三当位,秉阳刚强健之德。其上为坤,坤为阴,为晦,有暗主之象,且六五不得位,有昏君之象,九三之志在“得其元凶之首”。首大,事大,故曰“志乃得大”。

【译文】

《象传》说:“南狩”的志向,是为了大有所得。

【评析】

“南狩之事”不在于猎,而在于借“猎”而“得其大首”,然世道暗昧,上有暗主昏君。当此之时,九三虽强有阳刚之德,也应从长计议。成汤起于夏台,文王兴于羑里,凡干大事者,犹豫则不能成,“欲速则不能达”。

【原文】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1]。

【注释】

[1]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左,《王注》曰:“左者,取其顺也。入于左腹,得其心意,故虽近不危。”腹,因六四已在坤体,坤为腹。“明夷”为“明”入地下,坤为地,故欲得其明夷之心,须从腹中得之。所谓“出门庭”,《集解》引干宝曰:“一为室,二为户,三为庭,四为门。”六四出庭至门,故曰“出门庭”。

【译文】

六四,退处于左腹,深刻领会光明殒灭的内涵,然后才跨出门远走高飞。

【原文】

《象》曰:“入于左腹”,获心意也[1]。

【注释】

[1]获心意:六四象征着“明”已入于坤,坤为腹,于左则可顺而得之腹心,以此喻明夷之道已在地下。

【译文】

《象传》说:“退处于左腹”,这是为了获得明夷的真正意义。

【评析】

离为火,火有炎上之性,从六四的位置可以看出,光明已处于地下,而六四就是走出光明,进入地下的“门庭”,故欲知其明夷之道,就必须从地中腹部得之。

【原文】

六五,箕子之明夷[1],利贞。

【注释】

[1]箕子之明夷:箕子是殷纣王的诸父,当纣王无道乱政时,有鉴于纣王不可以谏,就佯装癫狂,以全身免祸。六五举例说明,世道处于黑暗时,君子就应当像箕子那样“利贞”于“明夷”。

【译文】

六五,殷纣时的箕子处于光明殒灭时,其终得吉利就是因为他内蕴光明,坚守正道。

【原文】

《象》曰: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1]。

【注释】

[1]明不可息:息,同“熄”,即熄灭。六五最接近于阴晦,且上下俱以阴暗为比,其危险莫过于此。然因其所应在二,二在离中,故曰“明不可息”。

【译文】

《象传》说:箕子在“明夷”时还守持着正直的品德,这说明六五内心的光明是不可熄灭的。

【评析】

箕子能全身守“贞”,并终为武王师,皆因其能全身于“明夷”之时,守正保明于昏君之朝,故其终得“利贞”。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载:“纣为淫佚,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披发佯狂为奴。”本卦的《彖传》即以此为例,称赞箕子蒙难利贞的智慧和品德。

【原文】

上六,不明晦[1],初登于天,后入于地[2]。

【注释】

[1]不明晦:上六处坤之极,为地下最暗处,故曰“不明晦”。

[2]初登于天,后入于地:上六之晦,来自于《明夷》之初,而“明”在初时,还有“于飞”之象,故曰“初飞于天”,至上六则“夷”极而入于地,故曰“后入于地”。

【译文】

上六,不发出光明却带来昏暗,起初登临于天上,最终却坠落于地下。

《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

【译文】

《象传》说:“起初登临于天上”,其光可照耀四方之国;“最终却坠落于地下”,这说明上六丧失了正确的法则。

【评析】

“初登于天”与“后入于地”,两相对照,使我们更为强烈地感觉到光明的珍贵与黑暗的恐怖。但是,在“明夷”中“蒙大难”的君子,不仅以他们的“艰贞”鼓励着我们坚持“利艰贞”的决心和意志,还以其“利坚贞”的智慧告诫我们避免“失则”的危险。联想到文王和箕子的经历,我们应该意识到,“明夷”并不可怕,怕的是我们面对“明夷”而“失则”。


晋䷢家人䷤

明夷䷣|周易下经|周易(易经、六十四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