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

【题解】

“涣”之为义,内险外安,故外卦好于内卦。卦中六爻最为吉祥的是六四爻,由此可见,“涣”之大义在“涣散”其不利之事物,故《涣》无一爻有凶,或“无悔”,或“无咎”,或“元吉”,读来有涣然散开、明朗阔大、愉悦舒畅之感。又因为《涣》中含有木行水上之象,所以《彖传》以“利涉大川,乘木有功”概括卦象的意义。然卦有舟楫之象,而爻无舟楫之辞,言“涣”而不言“舟”,则“舟楫”快然无阻,仿佛行于无人之境。

【原文】

涣[1]:亨,王假有庙[2]。利涉大川,利贞[3]。

【注释】

[1]涣:卦名,下坎上巽。“涣”有三解:一为离散之义,《正义》曰:“‘涣’者,散释之名。《杂卦》曰:‘涣,离也。’”二为水流无阻的样子,如《诗·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郑笺:“仲春之时,冰已释,水则涣涣然。”三为通“焕”,有文理灿然之貌,朱骏声《六十四卦经解》曰:“涣,流散也,又文貌,风行水上,而文成焉。”

[2]亨,王假(ɡé)有庙:假,通“格”,到,至。冰释而水流,水流则通,故曰“亨”。乾为王,三至五互艮,艮为门阙,又为鬼门,故有王至“宗庙”之象。

[3]利涉大川,利贞:坎为水,巽为木,木行水上,正如《系辞下》所言“舟楫之利,……盖取诸《涣》”,《涣》有舟楫之象,故“利涉大川”。二失位,变正应五,故曰“利贞”。

【译文】

《涣》卦象征着涣散:亨通,君王至于宗庙祭祀神灵。有利于涉越大河川流,有利于做事。

【原文】

《彖》曰:“涣,亨”,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1]。“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2]。

【注释】

[1]刚来而不穷,柔得位乎外而上同:刚,指九二,九二居阴中成坎,坎水流而无阻,故曰“不穷”。柔,指六四,四得位于外卦,故曰“柔得位乎外”。四上承九五,故曰“上同”。

[2]乘木有功:巽为木在上,坎为水在下,木行水上,则得“舟楫之利”而“涉大川”,故曰“乘木有功”。

【译文】

《彖传》说:“涣散,亨通”,阳刚来居阴位使水流不穷,阴柔得位于外卦而与上之九五协同。“君王来到宗庙祭祀神灵”,这是因为君王居中处正,其诚信能感动天地神灵。“有利于涉越大河川流”,这是因为《涣》有乘木舟行于水上的功能。

【原文】

《象》曰:风行水上,涣[1]。先王以享于帝立庙[2]。

【注释】

[1]风行水上,涣:风行于水上,则寒阴涣散,故取名曰“涣”。

[2]先王以享于帝立庙:九二至六四互震,震为长子,有继统之责,九五在震上,尊居君王之位,故曰“先王”。震主祭祀,又有虚筐之象,六四在互震之上,承五而享王,故曰“享于帝”。三至五互有艮,艮为寺庙,故曰“立庙”。

【译文】

《象传》说:风行于水面上,这种景象象征着“涣散”。先代的君王因此通过祭祀天帝建立宗庙来教化人心。

【评析】

因《涣》卦是“刚来”居中,故所涣散的是小人、寒冰、阴气等不利之事物,且又有“柔得位”而与“上同”,所以能得舟楫之利而“乘木有功”。同时,按《象传》以风比德教,以水比群众,以风行水上比德教流行于群众。故古代圣贤先王通过设立天地神灵教育群众,使其敬贤尊上,慎终追远,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君王统治民众,而且能够使民风淳厚。

【原文】

初六,用拯马壮,吉[1]。

【注释】

[1]用拯马壮,吉:拯,读为承,即顺承于九二。初六处于《涣》之初,坎之下,坎为陷,初六陷在下,故需上承九二。九二在坎,坎为美脊,故曰“马壮”。因不当位,动而变,变而下卦成兑,九二至六四互为震,兑为悦,震为动,悦而动,且承“壮马”,故曰“吉”。

【译文】

初六,顺承于壮马,吉祥。

【原文】

《象》曰:初六之吉,顺也[1]。

【注释】

[1]初六之吉,顺也:初六失位于《涣》初,然柔承九二,故曰“顺”。初六虽失位于下,然知雄守雌,以柔顺之情上承九二。九二阳壮为“美脊”之马,怜其顺承之情而“拯”之,初得助于九二,动而上行,因而得吉。观《涣》初则可知,世间万物顺之则吉,逆之则否。故君子之德在“顺”不在“逆”,物理与人情实有相同之处。

【译文】

《象传》说:初六之所以能获得吉祥,是因为顺承于二。

【评析】

《王注》释“拯”不以字义,而以譬况之辞曰:“处散之初,乖散未甚,故可以游行,得其志而违于难也,不在危剧而后乃逃窜。”从“可以游行”及“不在危剧而后乃逃窜”分析,可知《王注》所释“拯”并非如《疏》之所言“可用马以自拯拔”,并没用“拯救”的意思。从卦象看,初失位不正,又不能应于上,处涣散之时,位在卑贱,怎么可能“自拯拔”?且《正义》既言“可用马”,又说“自拯拔”,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郑释“拯”为“承”。细究《王注》“拯”义,似与郑注通。就卦象而言,初六失位不正,又不能上应,处涣散之时,当无力自拯拔,唯有上承于九二,九二处坎中,坎为马,为美脊,初六以阴承阳,得美脊,故辞曰“拯马壮,吉”。《象》曰:“吉,顺也。”实指初六能顺承于九二而“顺”、“吉”。

【原文】

九二,涣奔其机,悔亡[1]。

【注释】

[1]涣奔其机,悔亡:奔,疾走。机,通“几”,为凭依之物。《正义》:“机,承物者也。”初承于二,故二以初为“机”。二不能应五,比于初而受初之所承,故曰“涣奔其机”。二失位,本有悔,动而变正,上应于五,故“悔亡”。

【译文】

九二,涣散之时奔向像几案一样可供依靠的地方,那么,悔恨就会消亡。

【原文】

《象》曰:“涣奔其机”,得愿也[1]。

【注释】

[1]得愿:坎心为“愿”,二居坎中,变而得正,上应九五,故曰“得愿”。

【译文】

《象传》说:“涣散之时奔向像几案一样可供依靠的地方”,这说明九二能得偿阴阳相聚不散的愿望。

【评析】

九二以阳居阴,失位无应,本有其悔。然居中能变,则既不失其中,又能得其正,故于处《涣》之时,有“几”可依,如险中能得其安身之处,故可以使悔恨消失。

【原文】

六三,涣其躬,无悔[1]。

【注释】

[1]涣其躬,无悔:三失位不正,以阴居阳,既不能如九二秉持阳刚之德,又不能像初六那样顺承于上。变而得正又不能上应,故唯靠自身之力应上,故曰“涣其躬”。失位不正,本有其“悔”,然身在震卦,震为动,动而上行以应上则“无悔”。

【译文】

六三,涣散自身,无所悔恨。

【原文】

《象》曰:“涣其躬”,志在外也[1]。

【注释】

[1]志在外:上在外卦,三变应上,故曰“志在外”。

【译文】

《象传》说:“涣散自身”,这说明六三的志向在外面。

【评析】

《涣》之卦象,内险而外安,六三舍弃近二,远应上九,实际上就是舍险而就安,所以其“志在外”是明智之举。

【原文】

六四,涣其群,元吉[1]。涣有丘,匪夷所思[2]。

【注释】

[1]涣其群,元吉:六四下据坎象,坎为水,为众。六四又在巽下,有木舟行水之象,故曰“涣其群”。出于坎险,得位于巽,上承九五,与上同志,散其“群”险,建立大功,故曰“元吉”。

[2]涣有丘,匪夷所思:四至上互艮,艮为山,四居半山,故曰“丘”。匪,通“非”,不是。夷,平常。坎为心,有心则“思”,水大漫山,舟“涣其群”险,故曰“匪夷所思”。

【译文】

六四,涣散其朋党,大为吉祥。涣散像山丘一样大的朋党,非平常的人所能想象。

《象》曰:“涣其群元吉”,光大也。

【译文】

《象传》说:“涣散其朋党,大为吉祥”,这说明六四的品德得以光大。

【评析】

同居《涣》卦,六四与二、三不同,二、三所“涣”皆在自身,而六四则能“涣其群”。这是因为六四身任三种德能:其一,出于坎险之上;其二,得位于巽体之下;其三,上承九五与其同志。唯此三德,众生才能“风行水上”,“涣”散重险之围。六四“光大”之德,在六十四卦中的四爻中无爻可比,即使是其他爻也难以相比,因为六四之德岂止是“涣其群”,更多是“救众生”。

【原文】

九五,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1]。

【注释】

[1]涣汗其大号,涣王居,无咎:汗,出汗。《正义》曰:“人遇险厄,惊怖而劳,则汗从体出,故以汗喻险厄也。”也就是说九五因受惊而出汗。号,号令。九五处尊居正,在巽中,巽为号令,君王行号令以散险厄,故曰“涣汗其大号”。九五本为君王之尊位,为涣之主,唯王居其位,才能“无咎”,故曰“涣王居,无咎”。

【译文】

九五,因受惊于险厄之事而散出汗水,但还是发布了大的号令,涣散其君王居处的阴邪之气,没有什么过错。

《象》曰:“王居无咎”,正位也。

【译文】

《象传》说:“君王居其位而没有过错”,这是因为九五当位居正的缘故。

【评析】

王居九五,处于巽中,巽为号令,君王既掌号令之权力,就有能力涣散其阴邪不正之事、之人,此之所谓“圣人之大宝曰位”。

【原文】

上九,涣其血,去逖出,无咎[1]。

【注释】

[1]涣其血,去逖出,无咎:血,流血,以喻伤害。逖,远。《正义》曰:“血,伤也;逖,远也。”上九处于卦上,离坎险最远,远出于险而居巽木之上,故曰“涣其血,去逖出”。上九能涣散其伤,远离受害之地,故曰“无咎”。

【译文】

上九,散去流血之伤,远离危险,没有危难。

【原文】

《象》曰:“涣其血”,远害也[1]。

【注释】

[1]远害:因《涣》有内险外安之象,上处《涣》之极,巽之上,故能远离受害之地。

【译文】

《象传》说:“散去流血之伤”,这说明上九已远离于伤害。

【评析】

上九失位而应于六三,六三在坎,坎为血。上九在巽之上,又远离坎之上,坎为血,涣而“去逖”,巽为木,木浮于水上,出坎则“无咎”。《涣》之有“远害”之象,实为舟楫之能。就其爻象而言,其舟楫之事始于六四而成于上九,因上九失位,故吉不如六四。


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