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多宫制的建业
南京作为东吴的首都,在一开始,就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完美那么豪华。首先,它多多少少地还是有些匆忙,有些急就章,根据《建康实录》记载,孙权定都的南京,“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这个数字显然要比传说中的阖闾大城“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小得多,有专家甚至对“二十里一十九步”都持怀疑态度,很显然,古城南京在一开始并不是以大取胜,与豪华和漂亮没有一点关系。
至于东吴时期的首都南京主城究竟在什么位置,基本上是两种说法,一是根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朱偰先生的《金陵古迹图考》,将宫城的北沿,定位在今天珠江路以北的东南大学附近。二是根据后来的考古发现,城址似乎还应该往南移,应该是在大行宫附近。这样一来,当时的南京城,就要比原来认定的规模,又小了很多。
东汉末年有过两个郗俭,一位是益州刺史,一位是东吴的左台御史。公元240年,注重兴修水利的孙权派郗俭指挥开凿京城河道,其中有一道潮沟,成为孙吴苑城的北界,而今天南京珠江路南侧的河道,基本上就是当年的潮沟遗迹。
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如果城址限定在珠江路以南,同时东“皆不出青溪”,西为运渎,那么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便有些奇怪,便解释不太清楚。好在近年来的大规模城市建设,为了盖摩天高楼,要深挖地基,顺带也引起了一些新的考古发现。新的考古发现证实,孙吴时期的建业城确实不像大家想的那么大,它甚至比我们想象的小,可能还要再小一些。
在孙权定都南京之前,南京的老百姓大多沿秦淮河而居,主要是生活在淮水南岸的大小长干。孙权在南京定都,最初利用的只是他哥哥孙策的将军府,他哥哥早就死了,这个将军府也是死后追封的,其实就是一个远离居民区的大兵营。也就是说,在一开始,孙氏政权只是在秦淮河之北六七里外的空旷地带,匆匆建设了几座宫殿和苑囿。
可以这么说,这便是南京作为首都的雏形。孙吴建业城的总体规划,主次分明,宫城区,宫苑区,官署区,市场区和居民区,都是相对独立,显得特别安静。秦淮河以北是几座不起眼的宫殿,是官署和苑囿区,而秦淮河两岸,特别是南岸,是民居和集市。这种独特的多点布局,多宫制的形式,突破了《周礼》上前朝后市的基本格局,对后来东晋以及南朝的建康城,产生了重要影响。
黄龙元年十月,也就是公元229年的十月,迁都南京的孙权,搬进了“建业太初宫居之”。太初宫不是一个什么了不得的宫殿,它很简陋,原先只是一个兵营。具体位置,大约在今天南京洪武路与中山东路的交汇,或南或北,两种说法并称。到了赤乌十年,也就是247年春,太初宫年久失修,木柱朽腐,不得不加以重建,于是孙权又搬进了南宫,所谓南宫,就是太子宫。
东吴时太子宫在南面,所以叫南宫。267年,孙权不在了,长眠在紫金山一个小山坡上。经过几番折腾,经过孙亮和孙休,皇位落到后主孙皓手里,他此时已当了三年皇帝。孙皓的这个皇位来得也不容易,他爹孙和是废太子,被废被杀,孙皓这孙子当得也不容易,他是带着一股怨气来当皇帝的。
跟他爷爷不一样,孙皓喜欢弄点事情出来。刚开始当皇帝,还很发愤图强,很励志,“抚恤人民”,“开仓振贫”,“减省宫女”,颇有点政绩。渐渐就不太像话,开始摆谱了,开始对自己的住处感到不满意,开始大兴土木,开始大摆皇帝威风。到了这年“夏六月,起新宫于太初之东”。新宫又称昭明宫,太初宫西有太子西园,还有冶城和石头城,又进一步“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激流入宫内,巡绕堂殿”,结果自然就是史书上记载的“穷极伎巧,功费万倍”。
孙吴时期的南京,由多所不同性质的宫城垒构而成,虽然在《建康实录》中,也述及一条都城轴线,从苑城南门经宣阳门至朱雀门,因为只是后代文献,与“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的记录一样,并不确切。作为一个国家的首都,建业城还有待于逐步完善,《世说新语》上就有这样的故事:
宣武移镇南州,制街衢平直。人谓王东亭曰:“丞相初营建康,无所因承,而制置纡曲,方此为劣。”东亭曰:“此丞相乃所以为巧。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这里说的宣武是东晋的桓温,王东亭则是写《伯远帖》的王珣。这段对话为研究者所重视,被认为是早期南京城形制不规整而且御道纡曲的证据。东吴亡于280年,东晋从317年开始,相差只有三四十年。很显然,东晋时期南京城的不规整,不是想象中那样横平竖直,恰恰是孙吴多宫制的生动写照。东晋对于东吴自然会有继承关系,孙吴的多宫建筑风格,很难一下子全部消除,因此东晋虽然是从西晋演变过来,已经有了大量的北方元素,它的新都不像中原都市那样“街衢平直”,“阡陌条畅”,也就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在东吴的南京城中,因为有太初宫,有苑城,有昭明宫,有太子西园,还有太子南宫。这几处宫苑之间,显然不可能存在着明确的中轴线,多少有些七零八落。加上孙权一直崇尚简朴,在城市建设上缺少创新和想象,基本上也是能凑合就凑合。孙吴时期的都城建业,在总体格局上,除了“江左地促”,不能和当时北方的中原相比,应该还与中国古代都城的“多宫制”传统有关。
多宫制属于中世纪之前的筑城风格,譬如汉长安古城,就是典型的多宫制都城,城内大部分空间都被名称各异的宫殿占据,不同功能的宫殿,分布在都城的不同部位,它并没有像后来的魏晋,以及更后来的明清皇城那样,把主要建筑都集中在一个大的宫城之中。又譬如东汉的洛阳城,能够确认的独立宫殿区,至少也有南宫北宫和永安宫,这种形制无疑都还属于多宫制。
因此,与后来的皇城相比,建业城对古代的继承更多,它更传统更古老,同时也相对陈旧和落后。东吴时期的南京城,在某种意义上,既代表着一个新的南方都市诞生,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都城的最后绝唱。很显然,就都城的设计而言,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它已经远远落后于北方的曹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