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南京的城垣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家境贫寒的农家。在元朝年间,这一年真是足够混乱,既是泰定五年,又是致和元年,又是天历元年,又是天顺元年。一年里竟然会出现四个年号,东汉末年有过一次。朱元璋原名重八,后改名叫兴宗,又名元璋,字国瑞。三岁随家人离开泗州,流离颠沛,辗转穷乡僻壤。十六岁家庭遭遇不幸,短短十六天,“连遭三丧”,父母和兄长先后病亡。
走投无路的朱元璋,出家当了八年和尚。到1352年,赖以栖身的皇觉寺毁于兵火,又一次走投无路。好在伽蓝菩萨的一卦“从雄而后昌”的吉兆,给了他很大启发,朱元璋跑到濠州,投奔郭子兴的农民革命军。从军不到一年,获得红巾军将领郭子兴器重,仅仅用了三年时间,便由普通兵卒,升为九夫,升为百夫,又转为亲兵,然后就是“镇抚”,到渡江攻占皖南的太平时,朱元璋已经出任大元帅。
刚进入南京,作为元末群雄之一的朱元璋,恐怕也不会想到,自己未来会那么美好。他会成为吴王,会成为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要说朱的最大幸运,还是过去这些年,手下攒积了一批人才。譬如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拥有人才重要,能够识别人才,敢于使用人才,更重要。又譬如会打仗的康茂才,他与朱为敌,打仗总是要输,跟了朱元璋,打仗便一直是赢。
当时南京人的想法,大概也和朱元璋一样,并没有想到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城头变幻大王旗,老百姓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姓朱的人以后会当皇帝,因为有了这个人,南京会成为大中国的首都。历史上,南京已不止一次成为京城,有过六朝繁华,有过南唐风光,然而都只是割据的半壁江山,或者说连半壁江山都谈不上。南京作为京城的历史,说过来说过去,吹得再好听,也就是割据,格局都不够大。
情况总是在变化,最初只是想以南京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基本思路还是割据一方。所谓高筑墙,广积粮,目的仍然以守为攻,天下已大乱,真能守住南京这个根据地就相当不错。随着形势不断变化,形势对朱元璋越来越有利,对未来的诉求,显然也与刚开始不一样。他的内心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不能满足仅仅做个农民起义的领袖,做个乱世枭雄。既然短短三年时间,他能从一名普通士卒,晋升为大元帅,为什么不能再创造更大的奇迹。
朱元璋确实创造了奇迹,借助南京这个平台,借助金陵王气,西边平汉,东边灭吴,称霸江南,然后雄赳赳气昂昂挥师北伐,从一个真正的吴王,进而成为大明王朝的明太祖。王者之师不可阻挡,1368年正月,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同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攻进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结束了元朝的统治。胜利来得太快,太突然,南京人真有点目瞪口呆。
南京人开始享受首都人民的荣耀,此时之南京,既“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已经是天下归为一统的大中国首都。在首次享受大首都荣耀的同时,南京人民开始感受到种种不痛快,开始感受到大有大的不妥,皇城有皇城的麻烦。明朝初年南京城,说白了就是个不断在建设的大工地,没完没了的劳役。那时候还不像今天这样讲究环保,也没有雾霾,然而没有节制地大修城墙,大家开始受不了,叫苦不迭。在古代中国,老百姓首先害怕战乱,其次便是永无止境的劳役。
大修城墙,不仅让南京人民受累,全国老百姓都跟着遭罪,“民力有限,而徭役无穷”。明朝初年,基本上可以算作太平无事,朱元璋的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许多部队闲着也闲着,干脆轮换着拉过来修城墙。明代一个重要特点,永远在修城墙,最显著例子莫过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今天所见城砖砌的城墙,仿古和假古董不算,无论南北,基本上都是明朝遗迹,譬如大家熟悉的北京八达岭长城。
南京的明城墙是人类建筑史上一个奇迹,它的规模之大,总长度之长,都让后来的南京人引以为豪。这座由四重城墙组成的旷世城垣,占地面积居然达到了230平方公里,若以外郭长度和郭垣内面积计算,南京明城墙绝对属于世界之最。不过这个世界之最,肯定会有惨重代价。
大修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刚进入南京,谋士朱升提出了“高筑墙”,那时候,想法很简单,目的也明确,就是积极做好防御准备,非常现实。高筑墙更多的只是一句象征性口号,它所隐含的意义是要以退为进。因此,大明王朝建立以前,朱元璋即使已有了设想,已经下达过造城令,并没有来得及大修南京城墙,在四面受敌形势下,根本也没那个条件。明朝建立前的南京城墙建设,基本上只是为了应急,都是急就章,都是为了应付当时的军事需要。
类似高筑墙的建议,也不只是朱升一个人提出来,朱元璋重创陈友谅后,当时元朝曾派人过来拉拢,向朱封官许愿,有个叫叶兑的宁海人写信给朱元璋,劝他不要接受元朝官职,在信中是这么说的:
取天下者,必有一定之规模。韩信初见高祖,画楚汉成败;孔明卧草庐,与先主论三分形势者是也。今之规模,宜北绝李察罕,南并张九四。抚温台,取闽越,定都建康,拓地江广。进则越两淮以北征,退则画长江而自守。夫金陵,古称龙蟠虎踞帝王之都。藉其兵力资财,以攻则克,以守则固,百察罕能如吾何哉?
叶兑说的张九四,就是在苏州自立为吴王的张士诚,察罕是察罕帖木儿,当时最著名的元军将领,击溃过多支农民起义军,可以说是红巾军最大杀手。朱元璋自己就是红巾军出身,当年追随的郭子兴,是红巾军领导成员之一。叶兑给朱元璋写信时,北方红巾军遭受重大打击,已经失败了,没办法再恢复元气。元朝气数也差不多了,在与红巾军作战中,两败俱伤。叶的这封信很长,对形势分析很到位,很深刻,所谓“一纲三目之天下大计”,深得朱元璋赏识。
事实上,静观其变的朱元璋,并没有一味想到防守。1358年冬天,他由宁国府转道徽州,朱的手下邓愈在当地筑城,劳民伤财。朱元璋向老百姓询问,对修城墙有没有意见,老百姓回答说意见很大,朱为了笼络人心,立即下令停工。这种情形,建造南京城墙初期,也曾发生过。
在派徐达东征张士诚的同时,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下达了造城令:
丙午八月庚戌朔,拓建康城。初建康旧城,西北控大江,东尽白下门,外距钟山,既阔远,而旧内在城中,因元南台为宫稍庳隘。上乃命刘基等卜地,定作新宫于钟山之阳,在旧城东白下门之外二里许,故增筑新城,东北尽钟山之趾,延亘周回凡五十余里,规制雄壮,尽据山川之胜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可以说朱元璋是抱着必胜的信心与张士诚决战,也可以认为是在赌一把,如果战败,所谓“造城令”便成为一纸空文。这个造城令更多地显示了朱元璋的决心,已经不是缓称王,而是要把称帝的野心昭告天下。这个造城令不局限于战争需要,它的规模严重超标。一般府县这级的城垣,至多在二十里到三十里之间,而中国古代都城,也很少超过四十里。如果真是旧宫稍微小了一点,只需要稍作扩大即可。
很显然,朱元璋意识到自己可以打败张士诚,江南的真正吴王非他莫属。如果说大明王朝成立之前的造城,仍然还是一种割据思维,仍然是一种吴王之争。等到朱元璋当上皇帝,情况完全不一样,他身上土豪气开始显露出来。朱元璋农民出身,太知道大规模造城会劳民伤财,看《明太祖实录》,可以看到许多他在这方面的担心,然而中国文化有个最大特点,就是会忽悠人,就是嘴上说一套,实际操作又是一套。
南京明城墙的浩大工程让人叹为观止,光是它的长度,就让人摸不着头脑,多少年来,一直众说纷纭。即使同一本书上,也往往会有不同记录。1935年,在南京国民政府主持下,一批著名历史学家编撰了《首都志》,前后也难免自相矛盾,互相拆台,譬如引用顾炎武的《肇域志》记录,“城周围五十七里五分,垛口一万三千六百一十六个,窝铺二百座”,《首都志》给出的数据则是:
【南京之地理环境】 南京城周旧称九十六里,其实只有六十一里,但其长度已为世界第一。城之高度有在六十尺以上者,最低亦有二十尺,平均在四十尺以上。垣顶之阔,除一小段外,皆在二十五尺以外,最广处达四十尺,且已铺石为道。城以花冈石为基,巨砖为墙,又以石灰秫米锢其外。故任指一处击视之,皆作纯白色。是以崇垣屹立,历数百年巍然无恙。
“九十六里”这数字最大,《首都志》与《肇域志》结论接近,相差三里多,也就是不到两千米。美国汉学家牟复礼先生在《1350至1400年的南京》一文中,通过他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好像更喜欢引用那个错误数字,更喜欢九十六里之说。事实上比较科学的结论早有了,1945年,美国军事地图局拍摄空中侦察照片,通过修正的南京地图,已得出精确数字。该资料显示,南京明城墙长度是39500码,23.2英里,七十四里多。根据同类地图计算,北京明城墙总长36500码,大约21英里,相当于六十七里,南京明城墙只比北京长了将近四千米。
南京的明城墙形状很怪异,曲折视地形而变化,不像北方城市那样方正。好事者穿凿附会,说它像个葫芦,像个壶,所谓“壶中有天地”。又有人提出南京城墙是“南斗星和北斗星的聚合”,究竟怎么样,说不清楚,反正尽量在“天命”和“皇权”上做文章。研究了南京历史不难发现,“金陵王气”从来就是别有用心。如果仅从实战出发,南京的虎踞龙盘完全不靠谱,它几乎很难完成一次像样的保卫战。
说南京明城墙更多只是一个摆设,似乎有点夸张,真实情形也相差不多。它所能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一种国力象征,不只南京的城墙如此,大到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万里长城,小到一个普通的县城,甚至一个小山寨,也是一样道理,因此,牟复礼的解释就是:
所有这些好像都反映了一个民族,或至少可以说一个王朝对军事防御的关注,然而,这或许不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从纯粹的军事意义上讲,明代中国的长城并不非常有效,明王朝更多的是依靠深入到草原上蒙古人的背后、主动出击的办法,或者通过外交、贸易手段,来使蒙古人陷于分裂、满足于现状和不愿或不能进行战争。长城本身并没有多少战略上的意义;它的真正意义莫非在于它对敌人造成的心理影响。或许从广义上讲,南京和其他城市的城墙主要是发挥着重新确定中央政权存在的心理功能,而不是纯粹的使城市和它们的居民免遭可能的危险的实际功能。
很显然,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并不一定比没有城墙的城市更安全。对中国老百姓来说,真遇到了战争,广大的乡村才是更安全,才不会被防守方裹胁成人质,被进攻方当作泄愤屠城的目标。南京城墙是不是世界第一,并没有太大意思,一点都不重要,然而因为有了高大雄伟的城墙存在,作为一种象征,无论在当时,还是后来,在心理上,它始终保持着一种虚拟的不可战胜的神秘魅力。
明城墙所围起来的大南京,仿佛一幅简略中国历史地图,六朝和南唐旧城,形态上很像割据的江南,拥有的是半壁江山,而城区新增加的广大面积,新增加的皇宫和新城,大片的农田,起伏的山峦,代表着广袤北方领土。有了这些,朱元璋似乎还不满足,还有一个更庞大计划,要在京城之外建造一座更大的城垣,也就是南京的外郭,要再包一层饺子,再建造十六座城门。
十六座外城门分别为驯象门,安德门,凤台门,双桥门,夹岗门,上坊门,高桥门,沧波门,麒麟门,仙鹤门,姚方门,观音门,佛宁门,上元门,金川门,江东门。外郭长度旧称一百八十里,实际长度约六十公里。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只有城门的名称,实际城墙并没有最后完成,这个工程太浩大了,如果完成,也就不是什么中国地图,而是接近一幅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