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青乔
【诗人小传】
(1810—约1863) 字子木,江苏吴县(今苏州)人。诸生。鸦片战争时,曾参加奕经军幕,在浙东抗击英侵略军。目睹清朝军政的腐败,敌人的残暴恶毒,写了许多爱国诗歌。后游京师、浙江、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晚年就直隶总督刘长佑之聘,卒于旅途。有《半行庵诗存》、《咄咄吟》、《苗俗记》等。
咄 咄 吟 [1] (百二十首选二)
贝青乔
头敌苍黄奋一呼 [2] ,飞丸创重血模糊 [3] 。
怜伊到死雄心在,卧问鲸鲲歼尽无 [4] 。
瘾到材官定若僧 [5] ,当前一任泰山崩。
铅丸如雨烟如墨 [6] ,尸卧穹庐吸一灯 [7] 。
【赏析】
一八四一年秋,英侵略军入犯浙东一带。道光帝惊恐万状,急遣皇侄奕经为“扬威将军”,率军“东征”。兵驻苏州,青年诗人贝青乔凭一腔爱国热血,投笔从戎。在军中,他接触到许多爱国将领英勇杀敌的感人事迹,然而更大量的却是清军无可救药的腐败。于是他把耳闻目睹的种种咄咄怪事用诗记录下来,写成一百二十首之多的七绝大型组诗,总题为《咄咄吟》。《咄咄吟》一事一诗,每首诗下又附以小注,说明诗的史实内容。诗是注的凝聚和升华,注则是诗的背景和展开。全诗合则为浑然一体,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次东征的过程,分则可独立成章。这里选的两首,就是其中较有特色的一斑。
诗下的小注说明,前一首写乡勇头目谢宝树。一次战斗中,他“奋怒先进,误中炮子”,呻吟一昼夜。临终前大声问同伴:“宁波得胜仗否?夷船为我烧尽否?我则已矣,诸君何不去杀贼耶?”作者恰好目睹了这一场面,“不禁泪下”,遂成此诗。首句写谢宝树迎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力一呼,起笔即在激烈的战斗场面中突出了他拼死杀敌的英雄形象。次句描写他被敌人的子弹打得伤痕累累,血肉模糊。这两句叙述中用白描,形象跃然纸上。从全诗看,又是为后面作铺垫。第三句宕开一步,写作者的感动和敬佩。这一感情固然建立在前两句的基础上,但更令他“不禁泪下”的乃在“到死雄心在”。结构上,这句承上启下,于是末句鼎力推出一个特写镜头———“卧问鲸鲲歼尽无?”此句申足“到死雄心在”的内容,升华了谢宝树的形象。一个“乡勇头目”,不只英勇杀敌,而且在重伤垂危之际,念念不忘的仍是敌人消灭了没有。这悲壮而又激动人心的画面,深寓着爱国精神的庄严崇高。全诗笔力凝练省净,抓住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场景,经过铺垫加意突出,形象极是鲜明。
后一首则同前一首形成鲜明对比。在东征期间所有的“咄咄怪事”中,最典型的是那个奕经的门生张应云。宁波一战的紧张时刻,身为前营总理的张应云竟因鸦片烟瘾发作而“不能视事”;甚至战败,当英军攻来,这个烟鬼还要“卧吸鸦片烟半时许”,才“望风股栗”狼狈而逃。同样置身紧张激烈生死搏斗场面,当谢宝树“头敌苍黄奋一呼”时,张应云却“瘾到材官定若僧”,烟瘾适时发作,竟如老僧入定一般无动于衷。不仅如此,而且“当前一任泰山崩”,泰山崩于前都面不改色心不跳,镇定自若,十足的大将风度!但那“铅丸如雨”中的镇定,乃是服了“如墨”的鸦片烟这一剂“特效药”所致,所以,外面弹雨横飞,营帐内却能够死尸般稳卧在烟榻上凑着烟灯吞云吐雾。本是堕落腐败到无以复加的丑类形象,作者故意用镇定自若的大将形象涂抹上去,表里之间的巨大反差构成极其辛辣的嘲讽,最后更沉重地跌回其“尸卧”的本象。
一般来说,嘲讽总是同“喜剧性”相联系,富有幽默意味。然而这首诗的嘲讽却令人感到欲哭无泪的悲哀。民族的生死存亡竟托付于这样的丑类手中,说明的是历史性的愚昧和腐败。因而,贝青乔诗中的讽刺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审美趣味的偏好,而且是以深沉的历史内涵作底蕴的。
(魏中林)
注 释
[1].咄咄:惊讶怪异。典出《世说新语·黜免》,言晋殷浩被桓温废免,一天到晚用手在空中写“咄咄怪事”四字。咄咄吟,即取此义
[2].头敌:迎击敌人。苍黄:急速的样子。
[3].飞丸:炮弹、枪弹。
[4].鲸鲲:指侵略者。
[5].材官:武弁。
[6].铅丸:同“飞丸”。
[7].穹庐:指营帐。
赤 津 岭
贝青乔
日落无人境,停鞭借一椽。
滩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圆。
凄绝猿声里,凉生虎气边。
残黎家荡尽,何处哭苍烟!
【赏析】
赤津岭位于浙江遂昌县北,其地山势险峻。作者参加宁波、镇海、定海抗击英军的战斗失败后,游历浙南经赤津岭,目睹战乱频仍、人民离乡背井的荒凉景象作下此诗。
这首五律前面重在叙事,中间主要写景、状物,后面直接抒发感情,表达“哀民”的主题。诗句奇警,笔力遒劲,且内容、形式和谐,不失为佳作。
首联“日落无人境,停鞭借一椽”,看似平常,但仔细体味,颇具匠心。上句“日落”点明时间,“无人”交代环境。下句的椽,指屋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这里指代房屋。故二句表面不过叙述了作者于傍晚时投宿之事。但由于点出是在黄昏日暮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地借宿,便在叙事中自然地渲染出一片荒凉的气氛。而且“无人境”又与后文“残黎家荡尽”相呼应,因而平淡中又具深意。
颔联“滩明流月碎,峰黑裹松圆”,描写诗人眼前所见。它虽为写景之句,但试想作者俯见明月被流动的滩水碎割,远望长满松树的山峰一片暗黑时,心境自然也十分苍凉,故这二句在写景中也点染了气氛。颈联上句“凄绝猿声里”,从听觉上描写。因古渔歌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语,故作者闻猿声感到凄凉欲绝。下句“凉生虎气边”,从感觉上着笔。诗人在赤津岭并未真遇上虎,但古谚曰:“云从龙,风从虎”,因而作者写此句在说明凉气袭人。这后二句通过听觉视觉直接描写了悲凉的氛围。
尾联在前文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的基础上直接抒怀。“残黎家荡尽”描写人民在离乱中家破人亡,财产荡然无存,陷入绝境。“何处哭苍烟”由杜甫“恸哭苍烟根,山门万重闭”(《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化来,说明自己见到百姓家业荡尽的景象悲伤之极,感到连可为之痛哭的苍烟也无处寻觅。诗句悲怆沉郁,抒发了自己“哀民生凋敝”的深厚感情。
作者写景时,善于体察物理,捕捉形象,细加描绘,故刻画入微,耐人寻味。颔联写月色峰影,便是成功的例子。“滩明流月碎”,滩,这里指河中水浅流急多沙石之处。因为月光照耀,滩水明净,故曰“滩明”。月在天空,本未流动,但句中的“流”字用得极妙,它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水中之月在流动。月在天上,自不会“碎”,但因水在流动,水中之月给人以破碎之感。故“流月”“碎”以错觉入诗,写得细致入微,有艺术的真实性。“峰黑裹松圆”,峰并不黑,因长满苍松,显得暗黑一片,故曰“峰黑”。峰也并非圆形,但因四围的松长得很密,如同紧裹着山,使人产生浑圆的感觉。故这句写模糊感觉中的景物,也极为形象。而且此联的月碎、峰黑,又渲染了苍凉的气氛,堪称佳句。
(王祖献)
初抵泸州寄内
贝青乔
几番夙约误天涯,海燕到时定在家。
望远莫须惊柳色,寄声先为告梅花。
西窗夜雨留情话,南浦春波感梦华。
卜到金钱应倍喜,行人早晚下三巴。
【赏析】
贝青乔曾到过贵州,写了不少西南山川和风土的名篇,载于《半行庵诗存稿》中。这首《初抵泸州寄内》诗,是从贵州东归途经四川泸州时所写的。以爱情为主题,写得缠绵悱恻。
诗开头说,多次的回乡之约,因路远而致误,这次东归,当燕来时节一定可以回家乡苏州了。唐人沈佺期《古意》诗:“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这里用“海燕”字面而不用“燕子”,显得妙语双关。“定在家”,说得肯定,正所以慰藉对方,表示前几次误约的歉意。第三句,暗中反用唐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意。因为归期已在望,所以叫闺人不必再见到新春的柳色而发愁了。第四句又透进一层,先寄意梅花,不久可以见到主人回来。梅花又双关闺人。五六两句,回溯到当年离苏州作西南行时临别情况,西窗夜雨用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语,但李诗是说将来,贝诗是说过去,便是反用有变化。“南浦春波”用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这是正面用典。“梦华”字面出于宋人《东京梦华录》,这里借指过去如梦的年华。两句写回忆,回环宛转,十分动人。结语应第二句。占卜用金钱,始于唐代,于鹄《江南曲》:“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清王士禛《灞桥寄内》诗,也有“闺中若问金钱卜,秋雨秋风过灞桥”之句。“应倍喜”,是加一倍写法。末句本于李白《长干行》:“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早晚,这里指不久,是海燕来时。三巴在泸州之东,语虽借用,却是落实地点,和泛用古典者大不同。
通首诗几乎语语有出处,但不见用古的痕迹。这是文人爱情诗的上乘之作。
(王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