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震
【诗人小传】
(1860—1918) 字恪士,号觚庵。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光绪十六年庚寅进士,授刑部主事。乙未(1895)清廷与日本订《马关条约》后,曾在台湾抗击日军,任台湾民主国内务大臣。宣统末,任甘肃提学使。入民国,为肃政史,谢病归。往还南京、杭州间,为诗较多。为晚清宋诗派代表作者之一。著有《觚庵诗存》。
天 竺
俞明震
言从天竺寺,偶步下云房。
新霁铃声活,晨炊松叶香。
片云驻灵石,一鸟答松篁。
檐蔔花仍在,禅心但坐忘。
【赏析】
杭州西湖的西南,在青山翠谷之中,有一著名寺庙,便是灵隐寺。灵隐寺前,一峰突兀,就是传说自天竺(印度古称)飞来的灵鹫峰。自灵鹫峰沿山坡石板路迤逦而上,到琅珰岭,皆称天竺,分上、中、下三地。下天竺有法镜寺,依靠着灵鹫山麓;中天竺法净寺,近稽留峰北;上天竺法喜寺,已在白云峰下,属北高峰一脉了。自下天竺直上,一路竹篁松阴,山青溪碧,风景极是幽美。自唐宋以来,一直是高僧驻锡修持的宝地。以天竺为题的诗,也不可胜数。在许多诗作之后,如何入手写天竺景色呢?俞明震《天竺》诗,即有新的体味。
天竺是佛院之地,以此为题材,总免不了涉及寺庙佛理,此诗“云房”、“灵石”、“檐蔔花”、“禅心”等词汇,就是鲜明的痕迹。不过,诗人笔下的重点,并不是伸述此地是佛子修行的最佳地点,更不是借景色幽绝推衍出佛理的永恒。诗人笔下的重点,是生气勃勃的充满生命力和发展倾向的自然万物,因此留给读者一种蓬勃的朝气和活泼的生气。诗人选取雨后初晴的时刻,离开了天竺寺的云房(僧人居室),走下了山道。“新霁铃声活,晨炊松叶香”,被久雨抑滞的寺庙檐角的铃铎,仿佛苏醒过来,有了生命,发出活泼清脆的铃声。空气清新,微风过处,闻到晨炊烧松枝松叶发出的清香。寺院的环境,在铃声松香中,在久雨初晴时刻,一下子生动起来,庄严肃穆的佛地充满了生气。“片云驻灵石,一鸟答松篁”,飘过的白云也停驻在石峰上舍不得离去,鸟声和松涛竹音相互和鸣。天上的白云,山峦的石峰,还有那小鸟,那松树、竹篁,都欢快地生活,都有了活泼的生命。其实,从“新霁”二句开始,诗人就把自然物拟人化了。铃声、松香、片云、灵石、一鸟、松篁,都被赋予人的活泼生动、欢快愉悦的感情。这些自然物都是人化了的自然物。艺术家人化自然的目的,在于借被人化自然物的动态和静态,传达自己内心的感情波澜。读者也可以从这幅活泼欢愉的山间景色画图,体会到一种愉快的心境和活泼的生命力。
最后两句“檐蔔花仍在,禅心但坐忘。”这在题材上承接天竺是佛寺集中地这一层意思,在意境上仍然归结了明丽活泼山水使人留恋忘返的情趣。檐蔔花为梵语译名,意谓郁金花,有人解释这就是栀子花,花色黄白,香气浓烈。坐忘语出《庄子》,指人忘掉形体意识,“同于大道,此谓坐忘。”实指人与物同一,在宇宙规律中和谐而永恒。俞明震诗最后两句,以栀子花香的浓烈,暗喻天竺景色深沉弥久的吸引力;以庄子坐忘的境界,暗喻在此地修禅和享受此地山间幽雅景色是统一的,都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永恒。
同是幽雅环境,有人写得凄清幽绝,流露感伤情怀;有人写得明丽活泼,表达欢愉心境。以静修的寺院和幽静的山间为题而写得这样生气勃勃的天竺诗,并不多见,所以后人好评甚夥,也是自然的事了。
(陈 铭)
游西溪归,泛舟湖上,晚景奇绝,和散原作 [1]
俞明震
西溪暝烟送归客,艇子落潮风猎猎。芦花浅白夕阳紫,要从雁背分颜色。颓云掠霞没山脚,一角秋光幻金碧。欲暝不暝天从容,疑雨疑晴我萧瑟。忆看君山元气中,沧波一逝各成翁。请将今日西湖影,写入平生云梦胸 [2] 。
【赏析】
俞明震诗,陈三立序称其“感物造端摄兴象空灵杳霭之域”,钱仲联《梦苕庵诗话》则更指出:“其诗初学钱仲文,后由简斋(陈与义)以规杜,淡远幽深,精神独往。”本诗为诗人晚年居杭州西湖时赋,写景奇丽,复融入身世之感,笔有化工,可谓杰作。
诗的开头,“西溪”句紧扣诗题“游西溪归”,“艇子”句紧扣诗题“泛舟湖上”,二句并点明了赏景的时间、地点。“暝烟送客”,一个“送”字将无生命之物写活;“艇子落湖”,一个“落”字也不同凡响,动感很强。
下面四句,刻意写出晚景的色彩美。芦花白,夕阳紫,似乎在大雁背上也能依约辨出二种颜色。山脚下云朵缓缓飘落,在火焰般的红霞前掠过,悄然隐去;湖面上秋水涵天,粼粼波光金碧闪烁,变幻不定。“要从”句自周邦彦《玉楼春》词名句“雁背夕阳红欲暮”化出,但别有新意。四句一有植物,一有动物,一明有山,一暗有水,组织上既自然又精巧。
接着,诗人之笔由写景转入抒情,在衔接上颇见功力。“欲暝”二句,乍看似双拟对(一种以不相连的重字互对的对仗形式),但两“暝”字与两“疑”字在上、下句中位置不同,而“天从容”、“我萧瑟”对偶却极工整。这样似对非对,便在音节文字上产生一种特殊效果,加强了自然景物与诗人情感的反差。天色安谧从容地变化,诗人的内心却无法保持平静。“疑雨疑晴”既切合湖上晚景,更隐含着对国家前途既感失望又抱希望的矛盾心理。“从容”本宜描写人,“萧瑟”本宜描写物,这儿却来了个颠倒,用笔极见跌宕之妙。
最后四句,诗人的笔墨在今昔之间流淌,写下了他触景生情、近思遥忆的感慨。早年俞明震和陈三立曾同游岳阳,登洞庭湖中君山,彼时二人俱少壮。此时同游西湖,在苍茫暮色中体味人生暮年的复杂感受,回想个人的宦海沉浮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清朝的内忧外患,诗人怎能不惆怅万分!为了自我宽慰,诗人便要让美丽的景致填入自己雄心壮志消磨殆尽的胸怀。按司马相如《子虚赋》:“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故“云梦胸”比喻胸襟阔大,志高气壮。而“西湖影”在诗中是晚景,恬澹却又迟暮,实为诗人老年心境的物化。四句“忆看……”写昔,“沧波……”写今,“请将……”又写今,“写入……”又写昔,环环相扣,如律诗中的粘与对,章法非常严谨,语句又非常灵动,可见诗人的出色诗才。俞明震此诗,陈三立、陈曾寿均有同作,而钱仲联《梦苕庵诗话》以为二家“俱善状光景,而无觚庵(俞明震号)之情致”。一般认为觚庵诗五古最佳,但这首七古的造诣甚高,足以与其五古匹敌,夏敬观《忍古楼诗话》说这是因他晚年“遭际坎坷,困而弥工,不特得山川之助也”,良然。
(庞 坚)
注 释
[1].西溪:在杭州西湖西北。散原:陈三立(1852—1937)的号。陈为晚清诗坛魁首,与俞友善。
[2].云梦:古大泽名。方八、九百里,西起今湖北松滋、荆门,东至今黄冈、麻城,北抵今安陆,南逾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