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琏
陈琏,女,1919年生,中共华东局宣传部干部,被指控为“叛徒”,于1967年11月19日从所居上海泰兴大楼11层跳楼自杀,时年48岁。陈琏是原国民党政府高层官员陈布雷的女儿。她和丈夫袁永熙在1930年代后期在大学读书时加入共产党,1947夫妇二人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由其父设法获得保释。出狱后他们夫妇仍然为共产党工作。1949年后她和丈夫袁永熙都成为高级干部。她是11级干部。袁永熙任中共清华大学党委书记,在1952年曾到北京大学老领导“忠诚老实运动”,强令所有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坦白交代”所谓“历史问题”。
1957年袁永熙在“反右派运动”中被划成“右派份子”,被送到北京郊区昌平县的一个“劳改”农场五年。陈琏和丈夫离婚。此后,她被任命为北京林业学院中共党委书记,她未到任。她在1962年到上海在中共华东局宣传部任职,那时她也是全国政协委员。
陈琏的一个弟弟也在1957年被划成“右派份子”。陈琏的儿子在2002年写道:
我的六舅舅陈遂,上海交大的毕业生、建设中学的教师就是这样当的右派。他被送到宁夏去劳改后就音信杳然。直到文革结束后,家人才得到通知,六舅舅已在大饥荒的1962年死去。当时劳改队让饥肠辘辘的劳改犯自己去挖野菜充饥,六舅舅误食毒草,不治身亡,享年36岁,连家都没成。(《欲辨真义已忘言--纪念我的父亲》,陈必大,2002,刊载于陶世龙先生的网站“五柳村”。)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陈琏的弟弟在1957年被划成“右派份子”后被送去“劳改”,1962年死去,十多年后家人才知道他的死讯,可见他被送去“劳改”后,就和家人没有联系,否则家人早该发现他的死亡了。那种所谓“划清界限”,不但被用于陈琏夫妇之间,也被用于他们姐弟之间。在文革前,这种“划清界限”显然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陈琏的社会地位和她的三个孩子的生活待遇。但是随着文革的到来,打击目标进一步扩大,陈琏也不能逃脱。文革中,“叛徒”是最重要的打击类别之一。那时所谓“叛徒”,就是指陈琏这样的曾经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或者关过的共产党人。陈琏被作为“叛徒”“批判”和“斗争”。她从所住的上海泰兴大楼的11层楼上跳下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