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
凡天下万里,皆有是非,吾所不敢诬(1)。是者常是(2),非者常非,亦吾所信。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故用是而失(3),有矣;行非而得(4),有矣。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5),翻为我用(6),则是非焉在哉?观尧、舜、汤、武之成(7),或顺或逆,得时则昌;桀、纣、幽、厉之败(8),或是或非,失时则亡。五伯之主亦然(9)。
【注释】
(1)诬:抹煞。
(2)是者常是:正确的总是被肯定的。此句中,前一“是”为形容词,与“者”合为“是者”作名词,即正确的东西(道理、作法等);后一“是”作动词,即肯定。后一句“非者常非”之两“非”字,其词性、词义与此句两“是”字对举,可关联于此句作诠解。
(3)用是而失:采用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反倒有所失。
(4)行非而得:施行被认为“非”(错误)的做法反倒有所得。
(5)更兴废:兴与废相更替。更,更替,更换。
(6)翻为我用:轮番为我所用。翻,更番,轮番。
(7)尧、舜、汤、武:尧,传说中的上古圣王,帝喾(kù)之子,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设羲和之官掌管时令,制定历法,选拔舜为继任人,命舜摄位行政,终传位于舜。舜,传说中的上古圣王,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尧在世时即摄政,巡行四方,除去鲧(gǔn)、共工、兜、三苗等“四凶”,尧去世后即位,选拔治水有方的禹为继任人。汤,子姓,名履,亦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汤伐桀亡夏,建立商朝,因此又称商汤。武,即周武王,文王之子,姬姓,名发,其伐纣灭商,为西周王朝的建立者。
(8)桀、纣、幽、厉:桀,名履癸,夏代最后一位君主,暴虐残忍,荒淫无度,为商汤所败,出逃南方而死。纣,名受,号帝辛,商代最后一位君主,以残暴著称;其宠妲己,杀谏臣比干、梅伯,囚禁西伯姬昌(即后所称周文王),后为周武王所败,自焚身死。幽(?—前771),即周幽王,姬姓,名宫涅,宣王子,西周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其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遂使申侯联合曾、犬戎等攻周,被杀于骊山之下。厉(?—前828),即周厉王,姬姓,名胡,穆王五世孙,西周君主,公元前877—前841年在位;其任用荣夷公执政,施行“专利”,又命卫巫监视“国人”,“国人”于公元前841年发难,厉王被逐,14年后死于彘(zhì)。
(9)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又称“五霸”。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译文】
普天之下,域内万里,凡事都有其是与非。这是我所不敢抹杀的。正确的总会被肯定,错误的总会被否定,这也是我所确信不疑的。然而,尽管正确的总会被肯定,却也有不被采用的时候;错误的总会被否定,却也有不得不施行的时候。所以,有时采用被肯定的作法反倒会失败,有时按被否定的做法去做却可以获得成功。是与非的道理原是不同的,而它们此兴彼废,可轮番为我所用,然而是非的标准又在哪里呢?纵观尧、舜、汤、武的成功,他们有顺有逆,因为与时势相应,就都能臻于昌盛;而桀、纣、幽、厉的失败,他们有是有非,因为与时势不相应,就都未能免于丧亡的下场。被称为五霸的君主们的情形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