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下第三十一
【题解】
此为《管子》第三十一篇,题为《君臣下》。本篇围绕君臣关系讨论了诸多问题,阐明君主实行赏罚和设相选贤的原则,分析国家危亡原因和君臣易犯的错误,要求君主从自身做起,树立德行典范,并加强法制、考核官吏、增强农业、防止宫廷祸乱等。虽论述面较宽,但主要还是议论君臣关系及所要防范的问题。与《君臣上》略有不同的是,此文开篇即从“君臣之别”的由来说起,强调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在“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如此见解在当时还是很新颖的。本文还论及设立嗣子、考核选贤等问题,提出“迂则流,通则迂,决则行,塞则止”等策略;又在人才培养及选拔上提出独到见解。另外,本文对导致君权受侵原因的讨论,提到了君主家庭内部可能出现的祸乱根源。这一点为后来的韩非子所重视,并大加阐发。战国时期,是一个“张君权”的时代,此篇文献就是其中之一。就是说《君臣上》和《君臣下》应属战国早期法家文献。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妃匹之合[1],兽处群居,以力相征[2]。于是智者诈愚[3],强者凌弱[4],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故智者假众力以禁强虐[5],而暴人止[6]。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7],而民师之[8]。是故道术德行[9],出于贤人。其从义理兆形于民心[10],则民反道矣[11]。名物处,是非分[12],则赏罚行矣。上下设,民生体[13],而国都立矣。
【注释】
[1]夫妇妃匹:指男女配偶。妃匹,配偶。《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
[2]以力相征:依据强力而相互争夺。
[3]诈:欺诈。
[4]凌:侵犯,欺侮。
[5]智者:此处“智者”所指为圣王,与前文“智者诈愚”中指代“聪明人”的“智者”含义不同。假:借助,依靠。强虐:强横暴虐。
[6]暴人:残暴的人。
[7]正:规正,端正,纠正。
[8]民师之:民众以他们为师。之,指智者。
[9]道术:指统治民众的原则和措施。
[10]其:指道术德行。从:郭沫若云:“从”字盖涉注文而衍。一说,顺从,符合。义理兆形于民心:指顺从义理的内心迹象。兆形,出现或形成符合民心的迹象。
[11]反道:复归正道。反,同“返”。回归。
[12]名物处,是非分:原作“名物处违是非之分”,据张佩纶说改。处,辨别。
[13]民生体:人民生活有了规矩、体统。体,准则,法式,这里指人民生活的规范、礼俗。
【译文】
古时没有君臣上下之分,也没有夫妻配偶的婚姻,人们像野兽一样共处而群居,以强力互相争夺。于是聪明者诈骗愚者,强者欺凌弱者,老人、幼儿、孤儿、无子女的老人都不能得到照顾。因此,睿智的圣王就依靠众人力量出来禁止强横暴虐之事,残暴之人就这样被制止了。圣王替人民兴利除害,并规正人民的德行,人民便师从圣王。所以道术和德行是从贤人那里产生的。道术和德行的义理开始形成在人民心里,人民就都回归正道了。辨别了名物,分清了是非,赏罚便可以实行了。上下有了分际,民生有了体统,国家的都城便也建立起来。
是故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1];君之所以为君者,赏罚以为君[2]。致赏则匮[3],致罚则虐[4]。财匮而令虐,所以失其民也。是故明君审居处之教[5],而民可使居治、战胜、守固者也[6]。夫赏重,则上不给也[7];罚虐,则下不信也[8]。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9],而物厉之者也[10]。是故厉之以八政[11],旌之以衣服[12],富之以国禀[13],贵之以王禁[14],则民亲君可用也。民用,则天下可致也[15]。天下道其道则至[16],不道其道则不至也。夫水,波而上,尽其摇而复下,其势固然者也[17]。故德之以怀也[18],威之以畏也[19],则天下归之矣。有道之国,发号出令,而夫妇尽归亲于上矣[20];布法出宪,而贤人列士尽功能于上矣[21]。千里之内,束布之罚[22],一亩之赋,尽可知也[23]。治斧钺者不敢让刑[24],治轩冕者不敢让赏[25],坟然若一父之子[26],若一家之实[27],义礼明也[28]。
【注释】
[1]民体以为国:人民形成了贵贱尊卑的体统才形成国家。
[2]赏罚以为君:君主掌握了赏罚之权才成其为君主。
[3]致赏:即极赏。指奖赏过多,禄侈过度。许维遹云:“致”与 “至” 同。至,极也。下同此例。匮:缺乏。
[4]致罚:即极罚。指惩罚过重,刑律严苛。虐:暴虐。
[5]审:重视。居处之教:平常的教化,指日常的教育感化。居处,指平常、平时。
[6]居治:平常居处服从治理。
[7]不给:供应不足,即上文所谓“财匮”。给,供应。
[8]信:信服。
[9]饰:通“饬”。整饬,修治,整顿。食饮:指飨宴。吊伤:指吊丧。
[10]物厉之:以物激励之。厉,同“励”。
[11]厉之以八政:用八种官职来劝勉他们。八政,指八种政事以及相应的职务。《尚书·洪范》:“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12]旌:区别,表彰。衣服:穿的和用的。
[13]国禀:原作“国裹”,据王引之说改。指朝廷掌管的俸禄。禀,同“廪”。谷仓,这里指国家俸禄。
[14]王禁:朝廷法制,指国法。
[15]致:引来,归附。
[16]道其道:遵循正确的道路。前“道”字为动词,指行道,遵行。至:归顺,归附。
[17]“夫水”四句:波:激荡。戴望云:“波”为“播”之假字,言水播荡而上,尽其动摇而复下也。尽:尽势。指波浪顶端。摇:摇动。势:趋势,规律。
[18]德之以怀:即“以怀德之”,用怀柔之心施以恩德。
[19]威之以畏:即“以畏威之”,用敬畏之事展现威势。
[20]夫妇:即男女,泛指百姓。
[21]列士:即“烈士”。泛指有志功业或器重信念而视死如归的士人。功:俞樾云:“功”当作“贡”。《说文·贝部》:“贡,献功也。”
[22]束布:很少之罚款。束,布帛五匹为一束,喻指轻微之物。布,钱。《周礼·地官·廛人》:“掌敛……罚布。”郑玄注:“布,泉也。”泉即钱。
[23]尽可知:无不知,即都会知道。
[24]治:同“司”,掌管。钺:大斧。让:俞樾云:两“让”字,并当为攘窃之“攘”。谓不敢攘窃刑赏之权也。即攘夺、窃取之意。一说,“让”为推卸、辞让、拒绝之意。
[25]轩冕:君主赏给有功劳、职位高之人的车和帽子,这里泛指奖赏。
[26]坟然:顺从的样子。坟,通“贲”。
[27]一家之实:一个家庭中的成员。
[28]义礼明:这是由于义礼分明的缘故。
【译文】
因此,国家之所以成为国家,是由于人民生活有了秩序;君主之所以成为君主,是由于掌握了赏罚。赏赐过多财物就会匮乏,刑罚过重政令就会暴虐。财物匮乏与政令暴虐,都是民心丧失的原因。因此贤明的君主重视日常教化,这样可以使民众平时服从治理,战时能够取胜,防守牢不可破。赏赐过多,国家供给不足;刑罚暴虐,民众不会信服。因此贤明的君主整顿宴饮、吊丧的礼节,以可见的物利激励人们。因此贤明的君主用八种官职勉励人民,用不同品秩的衣物用度表彰他们,用国家俸禄使他们生活富足,用国家法度使他们地位尊贵,这样人民就会亲近依附君主供其所用。民众可用,那么天下就会归附了。施行君道,遵循正确的道路天下就都会来归附,反之则不会。就好像海浪一样,激荡涌起到顶端就会落下,这是其必然的规律。因此用怀柔之心施以恩德,用敬畏之事展现威势,天下就会归附。有道的国家,只要发号施令,百姓就全都会亲近归附君主;只要颁布法典,贤人列士就全都会为君主竭忠尽智。方圆千里之内,哪怕是一束布的惩罚,一亩田的赋税,国君都会知晓。掌管刑赏者不敢窃取刑赏大权,百姓顺从如同大家都是同一个父亲的儿子,都是同一个家庭的成员,这是由于义礼分明的缘故。
夫下不戴其上[1],臣不戴其君,则贤人不来。贤人不来,则百姓不用[2]。百姓不用,则天下不至[3]。故曰:德侵则君危[4],论侵则有功者危[5],令侵则官危[6],刑侵则百姓危[7]。而明君者,审禁淫侵者也[8]。上无淫侵之论,则下无异幸之心矣[9]。
【注释】
[1]戴:尊奉,拥戴。《国语·周语上》:“庶民不忍,欣戴武王。”韦昭注:“戴,奉也。”
[2]不用:不肯为君主效力。
[3]至:归顺,归附。
[4]德侵:指君主德行被侵害。德,指施行德政的权力。以下四侵皆指君主权力被侵夺。
[5]论侵:指君主论定功劳施行赏赐的权力被侵夺。如此,则功过不分,有功者反因遭忌而危。
[6]令侵:指君主发号施令的权力被侵夺。如此,则官吏号令无依,故有危殆。
[7]刑侵:指君主决定刑罚的权力被侵夺。
[8]审禁:严格禁止。淫:滥,过多。
[9]异幸:戴望云:宋本、朱本作“冀幸”。异、冀古字通。冀幸,贪取侥幸,非分贪图。
【译文】
在下位者不拥护在上位者,臣子不拥护君主,贤人就不会前来效力。没有贤人效力,百姓就不肯为君主效力。百姓不肯为君主效力,天下就不会归附。因此说,施行德泽赏赐的权力被侵夺,国君就有危险;论定功劳赏赐的权力被侵夺,功臣就有危险;君主发号施令的权力被侵夺,官吏就有危险;君主决定刑罚的权力被侵夺,百姓就有危险。贤明的君主要严格禁止过分侵占权力的行为。在上位者没有过分侵占君权的言论,在下位者也就不会有贪取侥幸之心了。
为人君者,倍道弃法[1],而好行私,谓之乱。为人臣者,变故易常[2],而巧官以谄上[3],谓之腾[4]。乱至则虐,腾至则北[5]。四者有一至[6],败,敌人谋之。则故施舍优犹以济乱[7],则百姓悦。选贤遂材[8],而礼孝弟,则奸伪止。要淫佚[9],别男女,则通乱隔[10]。贵贱有义[11],伦等不逾[12],则有功者劝[13]。国有常式[14],故法不隐[15],则下无怨心。此五者,兴德、匡过、存国、定民之道也[16]。
【注释】
[1]倍道弃法:背离正道,抛弃法制。倍道,即“背道”。倍,通“背”。
[2]变故易常:改变常规常法。
[3]巧官:巧于营官。又,王引之云:“官”当为“言”,字形相近而误。
[4]腾:僭越。凌驾于君主之上。
[5]至:极。北:违背。王念孙云:“北”与“背”同。北,通“背”。
[6]四者:指“乱”“腾”“虐”“北”四种危险。
[7]则故:安井衡云:“则”字衍。优犹:优游。济:止也。
[8]遂:任用。
[9]要:拦截,禁止,约束。淫佚:过度放纵。
[10]通:私通。乱:淫乱。隔:隔绝。
[11]义:同“仪”。礼仪,此指讲究礼仪。
[12]伦等:人伦差等,等级秩序。
[13]劝:努力。
[14]常式:常法,经常的规范。即固定的法律和制度。
[15]故法:成法,常法。隐:隐藏。
[16]匡:纠正。道:方法,途径。
【译文】
做君主的背离正道抛弃法制,而专好谋求私利,这叫做作乱。做臣子的,改变常规常法,而巧于营官讨好君主,这叫做僭越。作乱发展到极致就是暴虐,僭越发展到极致就是背叛。这四种危险出现一种,就会失败,敌人就会来图谋这个国家。因此多行施舍、从容宽厚以防止祸乱,百姓就会喜悦。选拔任用贤者,敬重礼遇那些孝悌之人,奸邪虚伪之人就会收敛行迹。约束过度放纵,强调男女之别,那么私通淫乱之事就能够被隔绝。贵贱区分遵循礼仪,人伦等级没有逾越,那么有功之人能够得到勉励。国家有固定的法律制度,常法不会受到隐藏,那么百姓心中就没有怨恨。这五个方面,都是弘扬德行、改正错误、保全国家、安定百姓的方法。
夫君人者有大过[1],臣人者有大罪[2]。国所有也[3],民所君也[4],有国君民而使民所恶制之[5],此一过也。民有三务[6],不布[7],其民非其民也[8]。民非其民,则不可以守战,此君人者二过也。夫臣人者,受君高爵重禄,治大官[9],倍其官[10],遗其事[11],穆君之色[12],从其欲,阿而胜之[13],此臣人之大罪也。君有过而不改,谓之倒;臣当罪而不诛,谓之乱。君为倒君,臣为乱臣,国家之衰也,可坐而待之。是故有道之君者执本[14],相执要[15],大夫执法以牧其群臣,群臣尽智竭力以役其上[16]。四守者得则治[17],易则乱[18],故不可不明设而守固[19]。
【注释】
[1]君人者:统治人民的人,指君主。
[2]臣人者:为人臣者,臣用于人者,指大臣。开头两句为总提,下面具体申说君臣之过的表现。
[3]所有:为君主所据有。
[4]所君:为君主所统治。
[5]民所恶:人民憎恶的人。张佩纶云:“民所恶”指奸伪。……言以民所恶之人制民。制:控制,统治,管理。
[6]三务:春、夏、秋三季的农事。
[7]布:布置,安排。
[8]非其民:民众不愿为之效力,等于非其子民。
[9]治大官:担任重要职务。治,司,主管。
[10]倍其官:背离职守。
[11]遗:放弃。
[12]穆君之色:逢迎君主的脸色。穆,顺从迎合貌。
[13]阿而胜之:通过阿谀奉承来控制君主。阿,曲从、迎合。胜,克制、挟制。
[14]本:根本。
[15]要:枢要,机要。
[16]役:供奉,服务。
[17]四守:指君主、辅相、大夫、群臣的职守。得:各尽其职。
[18]易:改变,更换。
[19]明设而守固:明确规定而坚持遵行。明设,明确地设立和划分。守固,坚决遵照执行。
【译文】
统治民众的君主会有大过,为人臣者也会有大罪。国家为君主所拥有,百姓为君主所统治,拥有国家统治百姓却任命百姓憎恶之人去掌权管理,这是第一项过失。百姓有三季的农事,君主没有做好安排,百姓不愿为其效力,就不再是其子民。百姓不是君主的子民,就不能用来守卫或作战,这是君主的第二项过失。为人臣者,享受国君给予的高官厚禄,担任重要职务,却背离职守,顺从君主的私欲,逢迎君主的脸色,通过阿谀奉承控制君主,这是为人臣的大罪。君主有过失而不改正,称之为倒行逆施;臣子有罪过而不诛灭,称之为犯上作乱。国君是逆君,臣子是乱臣,国家的衰亡指日可待。因此有道之君掌握国家根本,辅相掌握国家枢要,大夫执行法令管理群臣,群臣竭忠尽智为君主服务。这四类职守得到执行则国家大治,变换不安则国家动乱,因此不能不明确规定且坚持遵行。
昔者,圣王本厚民生[1],审知祸福之所生[2]。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3]。然则躁作、奸邪、伪诈之人[4],不敢试也[5]。此礼正民之道也[6]。
【注释】
[1]本厚民生:以厚民生为根本。厚民生,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审知:仔细地了解。
[3]违:违背礼法。根之:指追根穷源。根,根除。
[4]躁作:轻举妄动。
[5]试:尝试。
[6]礼:此指制礼。正:治理。
【译文】
古时候,圣明君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要务,仔细了解祸福产生的原因。因此对于微小的事情都谨慎从事,对违背礼法的行为都详细辨别,追寻其根源并根除它。这样,那些举止轻妄、奸邪伪诈之人就不敢尝试为非作歹了。这就是制定礼法规正人民的途径。
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1]。”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2];伏寇在侧者,沈疑得民之道也[3]。微谋之泄也,狡妇袭主之请而资游慝也[4]。沈疑之得民者也,前贵而后贱者为之驱也[5]。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6],刑罚亟近也[7];大臣不能侵其势,比党者诛[8],明也。为人君者,能远谗谄,废比党,淫悖行食之徒[9],无爵列于朝者,此止诈、拘奸、厚国、存身之道也[10]。
【注释】
[1]伏寇:潜伏的贼人,暗藏的敌寇。
[2]微谋:密谋,隐谋,指机密的谋划。微,隐藏,保密。
[3]沈疑:指暗中僭越之徒。沈,隐伏、潜藏的坏人。疑,通“拟”。僭拟,模仿。郭沫若云:沈谓阴险,疑谓僭拟。
[4]狡妇:狡猾的妃妾,指君主身边获宠幸的妇人。袭:探得、窃取。请:通“情”。指内情。资:帮助。游慝(tè):到处游说为奸之徒,即四处活动为恶的奸人。慝,邪恶。
[5]前贵而后贱者:丧失了高贵地位的人。为之驱:为他们奔走。
[6]便僻(pián bì):善于逢迎的小人。食:通“伺”。窥测。
[7]亟近:身边那些欺诈之人。亟,《方言》:“在齐海岱之间谓欺诈为亟。”
[8]比党:相互勾结,结成帮派。
[9]淫悖:邪恶放纵的坏人。行食之徒:以游说为生之徒,指说客辩士一类的人。
[10]拘:限制。厚:巩固。
【译文】
古时候有两句话:“隔墙有耳,身边有潜藏的贼寇。”所谓隔墙有耳,说的是密谋遭到外泄;所谓身边有潜藏的贼寇,说的是那些收买人心想要暗中僭越之人。密谋遭到外泄,是狡猾的妃妾窃取君主掌握的内情去帮助那些四处活动的奸人。收买人心想要暗中僭越之人,是那些丧失高位沦落为低贱的人为其奔走效劳。英明的君主在位,善于逢迎的小人就不能窥测国君之意而行谄媚之事,因为近臣中的欺诈者都被惩罚了;大臣也不能侵夺君主的权势,因为相互勾结、结成帮派之人将因为君主英明而被诛灭。身为君主要远离进谗言之人,废黜结党营私之人,那些邪恶放纵的坏人与行游说之事的说客没有在朝中做官的,这是遏止欺诈、限制奸邪、巩固国家、保全自身的方法。
为人上者,制群臣百姓,通中央之人和[1]。是以中央之人,臣主之参[2]。制令之布于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缓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为缓,缓可以惠民[3]。威惠迁于下,则为人上者危矣。贤不肖之知于上[4],必由中央之人。财力之贡于上,必由中央之人。能易贤不肖而可威党于下[5],有能以民之财力上陷其主[6],而可以为劳于下[7]。兼上下以环其私[8],爵制而不可加[9],则为人上者危矣。先其君以善者[10],侵其赏而夺之实者也[11];先其君以恶者[12],侵其刑而夺之威者也;讹言于外者[13],胁其君者也[14];郁令而不出者[15],幽其君者也[16]。四者一作[17],而上下不知也[18],则国之危,可坐而待也。
【注释】
[1]中央之人:指接近君主的大臣、左右亲贵。和:谓宫府协调,君臣一气。
[2]臣主之参:群臣和君主的中介。参,参错,间厕,意谓中间环节。
[3]惠民:以急改缓向民众显示自己的恩惠。
[4]不肖(xiào):德行欠缺才能匮乏的官吏。
[5]易:颠倒。威党:意谓施威、结党。
[6]有:陶鸿庆云:“有”与“又”同。陷:使君主陷入困局无法自拔。
[7]劳于下:在下面显示自己的功劳。指以利邀买人心。
[8]兼上下:指“上陷其主”与“为劳于下”二者兼有。环:营,营私。王念孙云:“营”与“环”古同声而通用。
[9]爵制而不可加:爵位和法制对他都不起作用。
[10]善:指行赏。
[11]之:其,指君主。实:实惠。这句是说,在君之前向民众施善,是要侵夺君主行赏的美名,进而谋求权力。
[12]恶:惩罚,指用刑。
[13]讹言:制造谣言。
[14]胁:胁迫、威胁、胁持。
[15]郁令:扣压或滞留朝廷命令。郁,阻塞,停滞。
[16]幽:封锁,禁闭。
[17]一:全。王念孙云:“一”者,皆也。
[18]上下不知:君主百姓均未察觉。又古本无“下”字。王念孙云:“上下不知”当作“上不知”。意谓君主不曾察觉。
【译文】
作为君主,统治群臣百姓,需要借由靠近君主的左右近臣相互协调,上下一气。因此左右近臣是群臣与君主之间的中介。制度与法令向百姓颁布,一定要借由左右近臣完成。左右近臣将缓办的命令改为急办,就可以借助急办获得权威;将急办的命令改为缓办,就可以借助缓办施惠于民。立威与施惠的权力转移到君主之下,君主就危险了。君主要了解下层官吏贤能与否,一定要通过左右近臣。地方的财物民力上贡给君主,也一定要借由左右近臣。能够颠倒下层官吏贤良与否的汇报结果在下层结党立威,又能够用财物民力使君主陷入困局无法自拔,且能够在下面显示自己的功劳。这些左右近臣能够兼顾上下谋取私利,爵位与法制对他们都不起作用,君主的处境就很危险了。先于君主行赏,是侵夺君主行赏施以恩惠的权力;先于君主施刑,是侵夺君主施刑树立威严的权力;在外制造谣言,是威胁君主;扣压政令不发布,是封锁君主。这四种情况全部发生,而君主百姓尚未察觉,那么国家的危险指日可待。
神圣者王[1],仁智者君,武勇者长[2],此天之道,人之情也。天道人情,通者质,宠者从,此数之因也[3]。是故始于患者不与其事[4],亲其事者不规其道[5]。是以为人上者患而不劳也,百姓劳而不患也。君臣上下之分素[6],则礼制立矣。是故以人役上[7],以力役明[8],以刑役心[9],此物之理也。心道进退[10],而刑道滔赶[11]。进退者主制[12],滔赶者主劳。主劳者方[13],主制者圆[14]。圆者运,运者通,通则和[15]。方者执,执者固,固则信[16]。君以利和[17],臣以节信[18],则上下无邪矣[19]。故曰:君人者制仁[20],臣人者守信。此言上下之礼也。
【注释】
[1]王(wàng):称王。
[2]长:做长官,指充当将帅。
[3]“天道人情”四句:通:通达,显贵。质:做主。宠:当为“穷”字之误,与“通”相对。指那些受天道人情眷顾者,实际指统治者。丁士涵云: “宠”当为“穷”,“通穷”犹尊卑也。穷,即不通达。从:遵从。意思是得天道人情宠爱者,也得遵从。指做臣下。数之因:自然法则决定的。或谓气数的依据。因,依据,决定。
[4]患:思虑,忧虑,谋度。与:参与。这句是说那些启动谋划事业的不用亲自去干。
[5]规:谋划。
[6]分素:名位职分早已确定。许维遹云:“分素”犹分定也。分,名分、职分。素,早已确定。
[7]以人役上:用臣民侍奉君主。
[8]以力役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侍奉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力,指出力的人。明,指动脑的人。
[9]以刑役心:用形体侍奉心灵。刑,通“形”。指形体、身躯,下文“刑道”之“刑”同。
[10]心道:指思维器官的功能。
[11]刑道:指身体的功能。滔赶:快速屈伸。滔,刘师培曰:义同“流”。即流动。赶,《说文》:“举尾走也。”即快速奔走的意思。
[12]进退者:指心,即思维器官。主:主管。制:控制,拿捏。
[13]主劳者:指臣下。方:方正。
[14]主制者:指君主。圆:圆通。
[15]“圆者运”三句:运:运转。通:变通。和:和谐。
[16]“方者执”三句:执:执着,坚持,固守。固:坚定。信:诚信。
[17]以利和:用利来调节达到和谐。
[18]以节信:用守节来表示诚信。
[19]邪:偏斜,偏差。
[20]制仁:法令制度要仁爱宽惠。即驾驭群臣时宜考虑仁爱的原则。仁,指恩惠,赏赐。
【译文】
神圣之人称王,仁智之人为君,勇武之人充当将帅,这便是所谓天道人情。依照天道人情,通达之人成为君主,受尊宠者充做臣下,这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因此掌管谋划之人不参与具体事务,亲自参与具体事务者不掌握谋划。因此君主思虑谋划而不亲自劳作,百姓亲身劳作而不思虑谋划。君臣上下职分明确,那么礼法制度便得以建立。因此用臣民侍奉君主,用劳力者侍奉劳心者,用形体侍奉心灵,这是万物的道理。心灵思虑举止进退,形体践行俯仰屈伸。思虑举止进退的负责发号施令,践行俯仰屈伸的负责身体力行。负责身体力行的臣下要方正,负责发号施令的君主要圆通。圆通者长于运转,运转带来变通,变通才能和谐。方正者为人执着,执着方能坚定,坚定带来诚信。君主用利来调节达到和谐,臣下用守节来表示诚信,那么上下就没有偏差了。因此说,君主制定法令制度要仁爱宽惠,臣下要谨守信义。这就是所谓的上下之礼。
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戒心形于内[1],则容貌动于外矣。正也者[2],所以明其德。知得诸己[3],知得诸民,从其理也。知失诸民[4],退而修诸己,反其本也。所求于己者多[5],故德行立。所求于人者少,故民轻给之[6]。故君人者上注[7],臣人者下注。上注者,纪天时,务民力。下注者,发地利,足财用也。故能饰大义[8],审时节,上以礼神明,下以义辅佐者[9],明君之道[10]。能据法而不阿,上以匡主之过,下以振民之病者[11],忠臣之所行也。
【注释】
[1]戒:谨慎。
[2]正:通“政”。治政。
[3]得:符合,适合。
[4]失:不适合。
[5]求:要求。
[6]轻给之:容易满足其要求。轻,轻易,容易。或指乐意供给君主。
[7]上注:精力贯注于上。
[8]饰:通“饬”。修治,整顿。
[9]义:以义对待,即公正合理地对待。此为动词。辅佐:大臣。
[10]明君之道:古本“道”下有“也”字。
[11]振:救。
【译文】
君主在国都,就好像心灵在体内。君主在上确立道德典范,百姓在下就会受到教化。戒慎之心在体内形成,那么相应的容貌就会表现在外。所谓施政,是用来彰显君主的德行。知道什么适合自己,就知道什么适合百姓,这是服从其中道理的结果。知道那些对于百姓而言不合适的,回过头来修正自身,这是返回根本的方法。对自己要求多,德行就可以树立。对百姓要求少,百姓就容易满足君主的要求。因此君主的精力贯注于上,臣下的精力贯注于下。精力贯注于上者,掌握天时,安排民力。精力贯注于下者,开发地利,满足财用。因此可以整顿大义,慎重对待天时季节,向上礼敬神明,向下公正对待大臣,这是明君的治国之道。能够依据法律办事,不徇私枉法,向上可以匡正君主的过错,向下可以救济百姓的困苦,这是忠臣的应有之义。
明君在上,忠臣佐之,则齐民以政刑[1]。牵于衣食之利[2],故愿而易使[3],愚而易塞[4]。君子食于道,小人食于力,分民[5]。威无势也无所立,事无为也无所生[6]。若此,则国平而奸省矣[7]。
【注释】
[1]齐:使整齐,引申为治理。政刑:政令,刑罚。郭沫若云:谓有政以导其勤,有刑以警其惰也。
[2]牵:牵挂,关心。
[3]愿:老实。
[4]塞:遏止,控制。
[5]分民:给民制定名分。
[6]生:成。
[7]省:减少。
【译文】
贤明的君主在位,加之以忠臣辅佐,就可以用政令与刑罚治理人民。引导百姓去关心衣食之利,因此百姓就会老实而易被操纵,愚昧而易被控制。君子求食于治国之道,小人求食于出卖劳力,这就是本分。君主没有威势无法树立权威,政事无所作为百姓就无法谋生。按照这样的本分去做,国家就会安定,奸邪之人就会减少。
君子食于道,则义审而礼明[1],义审而礼明,则伦等不逾,虽有偏卒之大夫[2],不敢有幸心[3],则上无危矣。齐民食于力则作本[4],作本者众,农以听命[5]。是以明君立世[6],民之制于上,犹草木之制于时也[7]。故民迂则流之[8],民流通则迂之[9]。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10],能决之,又能塞之。决之则君子行于礼[11],塞之则小人笃于农[12]。君子行于礼,则上尊而民顺;小民笃于农,则财厚而备足。上尊而民顺,财厚而备足,四者备体[13],顷时而王不难矣[14]。
【注释】
[1]义审而礼明:义礼详审完备而明确。
[2]虽:即使。偏卒:指军队握有兵权者。俞樾云:“偏”者车数,“卒”者人数。……《司马法》曰 “百人为卒,车九乘为小偏,十五乘为大偏”,是也。盖谓大夫之家有车徒者耳。
[3]幸心:侥幸之心。
[4]齐民:平民。作本:务本,勉力农事,即从事农业生产。
[5]农:勤勉。
[6]立世:执政,统治。世,郭沫若云:“世”殆“事”字之声误。
[7]制:控制,制约。时:天时。
[8]迂:迂曲,保守。流:流动,疏通。
[9]民流通则迂之:民流荡则想法迂曲之。流通,流荡。一说“通”字为衍文。迂,迂回曲折。在此即民流荡程度降低。
[10]虽:戴望云:“虽”与 “唯” 同。
[11]行于礼:遵守礼制。行,遵行。
[12]笃于农:专心务农。笃,专心。
[13]备体:齐备而且形成体统。
[14]顷时:较短的时间。
【译文】
君子求食于治国之道,义礼就详审完备而明确,义礼详审明确,伦理等级就不会被逾越,即便是掌握兵权的卿大夫也不敢存有侥幸之心,那么君主就没有危险了。平民百姓求食于出卖劳力,就勉力从事农业生产,务农之人众多,就会勉力生产而服从命令。因此贤明的君主执掌政事,百姓受君主控制,就好像草木受时令控制一样。因此百姓偏于保守就要使他们开通,百姓偏于开通就要使他们保守。疏导他们就能流通,阻塞他们就能停止。唯独贤明君主既能做到疏导,又能做到阻塞。疏导则使君子遵守礼制,阻塞则使百姓专心务农。君子遵守礼制,就会君主尊贵而百姓顺从;小民专心务农,就会财物丰厚而储备充足。君主尊贵百姓顺从,财物丰厚储备充足,这四者齐备,想要迅速称王也不是难事。
四肢六道[1],身之体也;四正五官[2],国之体也。四肢不通,六道不达,曰失。四正不正,五官不官[3],曰乱。是故国君聘妻于异姓[4],设为侄娣、命妇、宫女[5],尽有法制,所以治其内也。明男女之别,昭嫌疑之节[6],所以防其奸也。是以中外不通[7],谗慝不生[8];妇言不及官中之事[9],而诸臣子弟无宫中之交,此先王所以明德圉奸[10],昭公威私也[11]。
【注释】
[1]六道:口、鼻、耳、目、前阴、后阴。一说指六脉:即心、肝、肾、肺、脾、命。
[2]四正:指君主、辅相、王后、太子。一说指君、臣、父、子。
[3]不官:不忠于职守。
[4]聘:娶。异姓:指不同姓的诸侯国。
[5]设:设立。侄娣:古代诸侯嫁女,本国或同姓国的侄女和妹妹随去从嫁的称侄娣。随嫁的侄女称“侄”,妹妹称“娣”。《公羊传·庄公十九年》:“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命妇:对有封号的妇女的称谓,此指宫中的嫔妃等。
[6]昭:显示,公布。嫌疑之节:指用来防止产生嫌疑的礼节。节,节制,禁忌。
[7]中外:宫内与宫外。通:交往。
[8]谗:谗言。
[9]言:言谈。及:涉及。官中之事:指国家政事。
[10]明:彰明,明确。圉(yǔ):禁止。
[11]威:丁士涵云:“威”乃“烕”字之误。同“灭”。
【译文】
四肢六道是人的躯体;四正五官是国家的躯体。四肢六道不通达,叫作身体失调。四正五官不忠于职守,叫作国家混乱。因此国君从异姓国娶妻,设置有侄娣、命妇、宫女等,全部都有相应的法制,以此来管理好宫中之事。明确男女之别,公布防止产生嫌疑的礼节,以此来防止奸情出现。因此宫内宫外不得私通,邪恶的谗言不会滋生;妇人的言谈不涉及国家政事,群臣子弟没有与宫中的交往关系,这是先王用来彰明德行禁止奸邪,昭示公道消除私欲的手段。
明立宠设[1],不以逐子伤义[2]。礼私爱欢[3],势不并论[4]。爵位虽尊[5],礼无不行。选为都佼[6],冒之以衣服[7],旌之以章旗[8],所以重其威也[9]。然则兄弟无间郄[10],谗人不敢作矣[11]。
【注释】
[1]明立:尊所立嫡长子。明,尊。立,一本作“妾”。宠设:宠爱所立嫡子。设,合。这句意思是,尊重被确立的嫡子,并对其加以宠爱。
[2]逐子:角逐之子,即那些与嫡子争宠的庶子。伤义:伤害礼义名分。
[3]私:所偏爱的。欢:所喜欢的。这句是说,即使有私心欢爱的儿子,也不要把他抬到与嫡子一样高的地步。
[4]势:指庶子的情况气势。李国祥云:即有所私欢之子而礼之爱之,不得与嫡同等。并论:即并列。意谓庶子与嫡子地位平等。
[5]爵位:指庶子的爵位。
[6]选:选择。都佼:监督交往的官员。都,总管。佼,交。
[7]冒:覆盖,指修饰、装扮。
[8]旌:表彰。章旗:有彩色图案的旗帜。
[9]重其威:提高他的威望。以上几句是说为嫡子设立专门总管交往的官员,并要对这样的官员加以尊宠。尊宠嫡子官员,即是尊宠嫡子本人。
[10]间郄(xì):隔阂。郄,通“隙”。空隙,嫌隙。
[11]谗人:散布谣言、挑拨离间的人。
【译文】
明确诏立嫡长子,设立其受尊宠地位,不因那些与嫡子争宠的庶子而做出伤害礼义名分之事。君主优待偏爱自己喜欢的庶子,在权势上不能与嫡子等同。庶子的爵位虽然尊贵,但嫡庶之礼不能不执行。为嫡子选拔监督交际的官员,要用华服装扮这样的官员,用文彩的旗帜表彰这样的官员,以此来增强嫡子的威望。这样嫡庶兄弟之间没有隔阂,散布谣言之人也不敢有所动作。
故其立相也,陈功而加之以德[1],论劳而昭之以法[2],参伍相德而周举之[3],尊势而明信之[4]。是以下之人无谏死之[5],而聚立者无郁怨之心[6]。如此,则国平而民无慝矣[7]。其选贤遂材也[8],举德以就列[9],不类无德[10];举能以就官[11],不类无能;以德弇劳[12],不以伤年[13]。如此,则上无困,而民不幸生矣[14]。
【注释】
[1]加之以德:同时考虑其德行。加,附加。
[2]昭之以法:用法令来检验。昭,显示。
[3]参伍:参错比验,反复比较。相德:即“相得”,相宜,适合。德,通“得”。契合,符合。周举:遍举。
[4]尊势:尊重其权威。明信:明确给予充分信任。
[5]下之人:指群臣。谏死:因进谏而被处死。:同“忌”。忌惮,顾虑,畏惧。
[6]聚立者:郭沫若云:“聚”读为鲰,小而卑贱也。“立”读为位。指聚立在朝地位卑贱的小吏。郁怨:抑郁,忧闷,怨恨。
[7]平:安定。
[8]遂:举荐,登进。
[9]就列:安排爵位。
[10]不类:不视为同类,不包括。类,指同类、同列。
[11]就官:安排官职。
[12]以德弇(yǎn)劳:把德行放在功劳之上,即以德为用人的首要标准。弇劳,掩盖功劳成绩,即把德置于劳绩之上。弇,覆盖,掩蔽,遮住。
[13]不以伤年:不要受年龄资历的限制。伤年,受损于年龄资历。
[14]困:困惑。幸生:侥幸偷生。幸,侥幸。《国语·晋语》:“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
【译文】
所以,君主在设立辅相的时候,列举他的功绩时还要考虑是否合于德的标准,论定他的劳绩也要看合不合乎法度,功劳与德法相互参验,全面考察,还要尊重他的权威,明确对他给予信任。如此,下面的大臣就没有因上谏言而导致杀身之祸的顾虑,其他聚集在朝的小官员也就没有抑郁怨恨之情。这样,国家就可以太平而百姓中也就没有奸邪现象了。君主在选拔贤才的时候,要举拔有德行的人进入爵位的行列,不要容纳无德之人;要举拔有才能的人担任适当的官职,不要容纳无能之辈;要把德行放在功劳之上,不因为资历年限而加以抑制。这样,君主就没有困难,而人民也不会心存侥幸了。
国之所以乱者四,其所以亡者二。内有疑妻之妾[1],此宫乱也;庶有疑適之子[2],此家乱也;朝有疑相之臣,此国乱也;任官无能,此众乱也。四者无别[3],主失其体[4]。群官朋党以怀其私,则失族矣[5];国之几臣[6],阴约闭谋以相待也[7],则失援矣。失族于内,失援于外,此二亡也。故妻必定,子必正[8],相必直立以听[9],官必中信以敬[10]。故曰:有宫中之乱,有兄弟之乱,有大臣之乱,有中民之乱[11],有小人之乱。五者一作[12],则为人上者危矣。宫中乱曰妒纷[13],兄弟乱曰党偏[14],大臣乱曰称述[15],中民乱曰詟谆[16],小民乱曰财匮[17]。财匮生薄[18],詟谆生慢[19],称述、党偏、妒纷生变。
【注释】
[1]疑:通“拟”。僭拟,比拟,类似。下两“疑”字同。
[2]庶有疑適之子:庶子中有与嫡长子争权夺位的。適,通“嫡”。嫡长子。
[3]四者:指上文所述四种情况,即妻与妾、庶与嫡、相与臣、有能之官与无能之官四组僭拟关系。无别:不能辨别。
[4]体:体统、秩序。
[5]失族:失去公室宗族的拥护。
[6]几臣:机要之臣,即近臣。
[7]阴约闭谋:阴谋策划。相待:与君主相对抗。
[8]正:指嫡长子确定。
[9]直立以听:恭敬地听从君主。直立,张佩纶云:“直立”当作“正直”。
[10]中:猪饲彦博云:“中”当作“忠”。忠心、忠诚。
[11]中民:指百官群吏,即上文之所谓“众”。
[12]一作:只要发作。
[13]妒纷:嫉妒纷争。
[14]党偏:结党营私。
[15]称述:称述天命,即假托自己有天命。《仪礼·士丧礼》:“不述命。”注:“既受命而申言之曰述。”
[16]詟(zhé)谆:意气沮丧,忿言悖逆。詟,《说文》:“失气言。”此言以诈诞相恐慑也。谆,乃“”字之讹,即“悖”。下文同。
[17]匮:缺乏。
[18]薄:薄行、薄德,指不讲礼义、不厚道。
[19]慢:傲慢。
【译文】
国家所以动乱的原因有四,所以灭亡的原因有二。后宫中有与正妻争夺地位的宠妾,这是内宫之乱;庶子中有与嫡子争权夺位的宠子,这是家中之乱;朝廷中有与辅相争权夺位的宠臣,这是国家之乱;君主任用的官员没有才能,这是众官之乱。不能辨别上述四种情况,君主就要失去体统。众官朋比结党各怀私利,君主就会失去宗族的拥护;国家的机要之臣阴谋策划对抗君主,君主就要失去外部的援助。内部失去宗族支持,外部失去各方援助,这就是国家灭亡的两个原因。因此正妻必须确定,嫡子必须确立,辅相必须恭敬听从君主,百官必须忠诚守信敬事政务。因此说,有宫中之乱,有兄弟之乱,有大臣之乱,有群吏之乱,有小民之乱。五种祸乱只要发作,那么君主就危险了。宫中之乱叫做嫉妒纷争,兄弟之乱叫做结党营私,大臣之乱叫做假托天命,群吏之乱叫做忿言悖逆,小民之乱叫做财物匮乏。财物匮乏催生不讲礼仪,忿言悖逆催生傲慢言行,专擅弄权、结党营私、嫉妒纷争催生国家动乱。
故正名稽疑,刑杀亟近,则内定矣[1]。顺大臣以功[2],顺中民以行,顺小民以务,则国丰矣[3]。审天时,物地生[4],以辑民力[5];禁淫务[6],劝农功,以职其无事[7],则小民治矣。上稽之以数[8],下十伍以征[9],近其罪伏[10],以固其意。乡树之师,以遂其学[11],官之以其能,及年而举,则士反行矣[12]。称德度功[13],劝其所能[14],若稽之以众风[15],若任以社稷之任。若此,则士反于情矣[16]。
【注释】
[1]正名稽疑:即循名核实。正名,核定嫡庶名分。稽疑,即“稽拟”,查察僭拟行为。
[2]顺:训,训教。《孝经》:“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顺”即“训教”之意。
[3]丰:强大,富足。《玉篇》:“丰,大也。”
[4]物地生:观测土地性质。物,辨别。《左传·昭公三十二年》:“物土方。”杜预注:“物,相也。”生,通“性”。属性。
[5]辑:谐调,调节。一说,聚集、集合。
[6]淫务:淫侈之事,此指奢侈品的生产。
[7]职其无事:使无事者各有职业,即给无业游民安排职业。
[8]稽之以数:核定赋税数额。数,此指按户籍核计的人口数。
[9]下十伍以征:以什伍为单位对下进行征收。十伍,居民基层组织单位,十家为什,五家为伍。十,同“什”。
[10]近其:近期,接近日期。“其”为“期”之假。罪伏:伏罪,即处以罪罚,以法律制裁使之服从。伏,通“服”。
[11]遂:满足、成就。
[12]“官之以其能”三句:官:任命官职。及年:到年限。反行:意谓返回到修养德行的正道上来。
[13]称德度功:衡量德行和功绩。
[14]劝:勉励。一说,通“观”。观察。
[15]若:乃。众风:众议。社会舆论。一说,众风即民间歌谣。风,通“讽”。即歌谣讽唱之意。
[16]情:真实,实情。
【译文】
因此核定嫡庶名分,稽察僭拟行为,诛杀近臣中的欺诈者,宫中就可以安定了。教训大臣讲求功效,教训群吏讲求实干,教训小民做好本业,国家就会强大。仔细观察天时,观测土地性质,调节使用民力;禁绝奢侈品的生产,奖劝农事生产,给无业者安排职事,百姓就会得到治理。君主核定赋税数额,下到什伍进行征收,日期临近尚未缴纳者以法律制裁使之服从,以坚定小民的供奉之意。每乡设立教师来满足教学需求,按照学生的才能授予官职,到年限就进行推举,士人就会返回修德的正途。衡量德行和功绩,观察他们的能力,参考百姓的舆论意见,然后委托以国家重任。这样士人就都返归于真实诚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