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数第七十七
【题解】
篇名“地数”,即处理土地自然资源,使之为国家增加财富诸问题。文章先谈的是矿产资源之事,强调政府应对这些财富之源严加控制,利用政令的疾徐影响物价,以达到为政府丰财的目的。继而文章还谈到是否应该以农富国的问题。文中管子认为,只知农耕可以使物产丰富,却不懂得利用价值(亦即“轻重”之术)守财,必将使财富外流。正确的办法应当是在经济流通中,把握物价起落的时机,随时高下,获取最大利益。文章线索清晰,论述明确而简洁,可读性强。
桓公曰:“地数可得闻乎?”管子对曰:“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其出水者八千里[1],受水者八千里[2]。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山,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山,此之所以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刀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泰山,禅于梁父[3],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注释】
[1]出水:水的发源地,指山。
[2]受水:指江、河。
[3]禅于梁父:在梁父山祭地。古代东封泰山时,要在另一座小山祭祀土地,称作禅,此小山就是梁父山。
【译文】
桓公说:“以地利来理财的方法,可以讲给我听听吗?”管子回答说:“土地的东西相距为二万八千里,南北相距二万六千里。其中山脉八千里,江河八千里。出产铜矿的山为四百六十七座,产铁的矿山三千六百零九座,这些被人们分别用来种植粮食,开发并制造兵器、铸造钱币。善于利用资源,财用有余;不善于利用,则财用不足。自古以来封泰山、禅梁父的七十二代君王,他们的得失的规律,都在其中。这就是国家的财政。”
桓公曰:“何谓得失之数皆在此?”管子对曰:“昔者桀霸有天下而用不足,汤有七十里之薄而用有余[1]。天非独为汤雨菽粟,而地非独为汤出财物也。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2],通于高下徐疾之策坐起之[3]。费时也[4],黄帝问于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5],为之有道乎?’伯高对曰:‘请刈其莞而树之[6],吾谨逃其蚤牙[7],则天下可陶而为一家。’黄帝曰:‘此若言可得闻乎?’伯高对曰:‘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8],下有铜金[9]。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上有赭者[10],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11]。苟山之见其荣者,君谨封而祭之。距封十里而为一坛,是则使乘者下行,行者趋。若犯令者,罪死不赦。然则与折取之远矣[12]。’修教十年,而葛卢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十二。故天下之君顿戟壹怒[13],伏尸满野。此见戈之本也[14]。”
【注释】
[1]薄:即亳,商汤时的都城。
[2]伊尹:商汤时的贤臣。通移:流通交换。决塞:打通闭塞。
[3]坐起:指买贱卖贵。
[4]费时也:应作“昔时也”。
[5]陶:本以为制作瓦器,此处比喻打造天下一家的局面。
[6]莞:草名,俗称席子草。树:生长树木。
[7]吾谨逃其蚤牙:意即把山都封起来,加以保护。蚤牙,禽兽爪牙。山树木丰茂则禽兽多,爪牙就多。
[8]慈石:磁石。
[9]铜金:铜矿石。
[10]赭(zhě):含二氧化三铁的石头。一般呈暗棕色,也有的呈土黄色或红色。
[11]荣:此指矿苗。
[12]然则与折取之远矣:此句是说,封禁矿山,百姓就远离,不能随意开采了。与,参与。折取,开采。
[13]顿戟:谓动用干戈引起战争。
[14]见戈:战争发生。
【译文】
桓公问:“为什么叫他们的得失之数都在其中?”管子回答说:“从前,夏桀霸有天下而财用不足;商汤只有方圆七十里的亳地却财用有余。并非天只为商汤降下粮食,亦非地只为商汤出产财物,而是因为伊尹善于从事流通,善于轻重权变,善于适时开发和收闭,及时调放与控制。他能通晓物价高低、政令缓急的策略并随时买贱卖贵获取利益。以前,黄帝曾问伯高说:‘我想将天下融为一家,有办法做到吗?’伯高回答:‘请除掉山上的莞草使树木丰茂,禽兽爪牙众多,我们小心地把山封起来,这样天下就可融为一家。’黄帝说:‘这个道理能讲得具体些吗?’伯高回答说:‘山的表面有丹砂,下面就有金矿;表面有磁石,下面就有铜矿;表面有陵石,下面就有铅、锡、红铜;表面有赤土,下面就有铁矿。这都是山上现出矿苗之象。如果山中出现矿苗,国君应该严密地封山而进行祭祀。离封地十里设一个祭坛,使乘车到此者下车而行,步行到此者快步而过。违反命令的,判处死罪,决不赦免。这样,人们就远离矿区不敢随便开采了。’黄帝制定这一禁令仅十年,当葛卢山发生山洪,金属矿石随之泄出,蚩尤就接管并控制了这一地区,开发矿藏制造出剑、铠、矛、戟,同年兼并了九个诸侯国。雍狐山山洪暴发,金属矿石随之而现,又被蚩尤接管控制,利用矿藏制造出雍狐之戟和芮地之戈,同年又兼并诸侯十二个。因此,黄帝大怒发兵,导致伏尸遍野。由此可见,开采矿藏是战争胜利的根本。”
桓公问于管子曰:“请问天财所出,地利所在。”管子对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一曰:‘上有铅者,其下有银[1]。上有丹沙者,其下有金。上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此山之见荣者也。苟山之见荣者,谨封而为禁。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然则其与犯之远矣。此天财地利之所在也。”桓公问于管子曰:“以天财地利立功成名于天下者,谁子也?”管子对曰:“文武是也。”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夫玉起于牛氏边山,金起于汝汉之右洿,珠起于赤野之末光。此皆距周七千八百里,其途远而至难。故先王各用于其重,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令疾则黄金重[2],令徐则黄金轻。先王权度其号令之徐疾,高下其中币而制下上之用,则文武是也。”
【注释】
[1](zhù)银:液体状的金属。
[2]疾:急迫。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请问天然的资源从何而来,地下的财利又在哪里?”管仲回答说:“山表面有赤土,下面就有铁矿;表面有铅,下面就有银矿。另一种说法是:‘山表面有铅,下面有银;表面有丹砂,下面有金;表面有磁石,下面有铜矿。’这都是山上现出矿苗之象。如果山上出现矿苗,国君要严密封山,禁止人们进入。有进入封山开采的,死罪不赦。有违令进入的,左脚进,砍掉左脚;右脚进,砍掉右脚。这样,人们就会远离禁地,不敢犯令了。这就是天地财利资源之所在。”桓公问管仲说:“因利用天地财利资源而建立大功、扬名天下的,有哪些人?”管子回答:“周文王、周武王。”桓公问:“这话怎么说?”管子答道:“玉出产于牛氏的边山,金出产自汝水、汉水西边的洼地,珍珠产自赤野的末光。这些宝物都距周都七千八百里,路远而难以得到。所以先王分别其价值高低而用之,以珠玉为上等货币,黄金为中等货币,刀布为下等货币。国家号令紧急,黄金就涨价;号令徐缓,金价就下跌。先王能做到权度号令的缓急,调节金价的高低,而控制下币和上币的用度的,那就是周文王和周武王了。”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1],而外因天下[2],可乎?”管子对曰:“可。夫水激而流渠[3],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桓公问于管子曰:“其行事奈何?”管子对曰:“夫昔者武王有巨桥之粟,贵籴之数。”桓公曰:“为之奈何?”管子对曰:“武王立重泉之戍[4],令曰:‘民自有百鼓之粟者不行[5]。’民举所最粟[6],以避重泉之戍,而国谷二什倍,巨桥之粟亦二什倍。武王以巨桥之粟二什倍而市缯帛,军五岁毋籍衣于民。以巨桥之粟二什倍而衡黄金百万,终身无籍于民。准衡之数也。”
【注释】
[1]税:指财利被别国吸取。字为“捝”之误。
[2]因:利用,收取。
[3]渠:读为“遽”,急。
[4]重泉:作者假托的兵役名称。
[5]鼓:古代重量或容积单位。十二斛为一鼓。
[6]最:聚集。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控制国内的资源而不让天下他国吸取,并且要利用天下各国的资源,这行吗?”管仲回答说:“行。水势汹涌则流速湍急,号令紧急则物价上升。先王注意把握号令的缓急,对内控制财利资源,对外还能取之于天下。”桓公接着问管仲说:“他们是怎么做的?”管子答道:“从前,周武王曾采用提高巨桥的粮食价格的办法。”桓公说:“具体做法如何?”管仲回答说:“武王设立一种名为重泉的兵役,下令说:‘百姓自家储粮一百鼓的,可以免除这一兵役。’百姓就尽其所有来收购并囤积粮食,以此逃避兵役,而使国内粮食价格上涨了二十倍,巨桥仓库中的粮食也贵了二十倍。武王用贵了二十倍的巨桥仓粮来购买丝帛,军队五年不向民间征收军衣。用贵了二十倍的巨桥仓粮来购买黄金百万斤,终身都不必向百姓征税。这就是平准调节的办法。”
桓公问于管子曰:“今亦可以行此乎?”管子对曰:“可。夫楚有汝汉之金[1],齐有渠展之盐[2],燕有辽东之煮。此三者亦可以当武王之数。十门之家,十人咶盐[3],百口之家,百人咶盐。凡食盐之数,一月丈夫五升少半,妇人三升少半,婴儿二升少丰。盐之重,升加分耗而釜五十,升加一耗而釜百,升加十耗而釜千。君伐菹薪[4],煮泲水为盐[5],正而积之三万钟[6],至阳春,请籍于时。”桓公曰:“何谓籍于时?”管子曰:“阳春农事方作,令民毋得筑垣墙,毋得缮冢墓,大夫毋得治宫室,毋得立台榭,北海之众毋得聚庸而煮盐,然盐之贾必四什倍[7]。君以四什之贾,修河济之流[8],南输梁、赵、宋、卫、濮阳。恶食无盐则肿,守圉之本[9],其用盐独重。君伐菹薪,煮泲水以籍于天下,然则天下不减矣。”
【注释】
[1]汝:汝水。汉:汉水。
[2]渠展:渤海的另称。
[3]咶(shì):同“舐”。食。
[4]菹(zū):多水草的沼泽地。
[5]泲水:即卤水。
[6]正:通“征”。征收。
[7]贾:价格。
[8]修:循,沿着。
[9]本:“邦”的借字。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现在也可照此办理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楚国有汝水、汉水所出产的黄金,齐国有渠展所出产的盐,燕国有辽东所煮的盐。这三者都可以像武王那样做。一个十口之家有十人吃盐,百口之家有百人吃盐。统计食盐的数量,每月成年男子近五升半,成年女子近三升半,小孩近二升半。将盐价每升提高半钱,每釜就增加五十钱;每升提高一钱,每釜就增加一百钱;每升提高十钱,每釜就增加千钱。君主若下令砍伐湿地柴草,下令取卤水煮盐,所征税额积少成多,可达三万钟。等阳春一到,就可以利用时机增加国库收入了。”桓公问:“什么叫利用时机增加国库收入?”管子说:“阳春的时节,耕种刚刚开始,命令百姓不得建筑墙垣,不得修缮坟墓,大夫不得营造宫室,不得建立台榭,北海的民众不得雇人煮盐,这样一来,盐价必然上涨四十倍。君主将这涨价四十倍的食盐,沿着黄河、济水流域,南运到梁国、赵国、宋国、卫国和濮阳等地出卖。由于没有盐,所食不美,人们就会浮肿,保卫国家,掌握盐最为重要。君主通过砍柴煮盐,以盐换取天下的财富,那么天下各国就无法损害我们了。”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富本而丰五谷[1],可乎?”管子对曰:“不可。夫本富而财物众,不能守则税于天下[2]。五谷兴丰,巨钱而天下贵则税于天下[3],然则吾民常为天下虏矣。夫善用本者,若以身济于大海[4],观风之所起。天下高则高,天下下则下。天高我下,则财利税于天下矣。”
【注释】
[1]本:此处指农业。
[2]税:收走。字为“捝”之误。
[3]巨钱:大钱。钱币大意味货币不值钱,钱轻。
[4]身:当作“舟”。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我想重农富国,专门发展农业使五谷丰登,可以吗?”管仲说:“不可。农富而粮食等财物众多,如果不善管理,财物就会流散于天下。粮食丰收,如果我国价低而别国价高,粮食就会被天下掠走,那么我国百姓就常被天下各国奴役了。善于治国的人,就像乘船渡海一样,要观察风向。天下各国粮价高我们就高,天下各国粮价低我们就低。如果天下各国粮价高而我们独低,财利就会被天下所掠取了。”
桓公问于管子曰:“事尽于此乎?”
管子对曰:“未也。夫齐衢处之本,通达所出也,游子胜商之所道。人求本者[1],食吾本粟,因吾本币,骐骥黄金然后出。令有徐疾,物有轻重,然后天下之宝壹为我用。善者用非有,使非人。”
【注释】
[1]求:聚。
【译文】
桓公问管仲说:“值得注意的事就是这些吗?”管子回答说:“不是这样的。齐国是一个处在交通枢纽位置的国家,出入此地,四通八达,游客货商多经过这里。人们聚集到我国,吃我国的粮食,用我国的货币,同时,良马和黄金也就输入我国。只要我们的号令缓急有节,物价轻重得体,那么天下的宝物都将为我所用。善于治国的,可以使用本不是他自己所有的财物,可以役使本不是他所管辖的臣民。”